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848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共32题

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

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依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可知大臣之间互相商议,群策群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执政水平,A、B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秦始皇让大臣进行讨论,听取大臣意见,是一种封建民主的体现,,但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故选C;材料“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国家最高决策权归皇帝,朝议作用与皇帝个人品质有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2.唐太宗说: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执论。

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

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

何必择才也!

”这说明唐太宗设立中书、门下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皇权专制B.减少决策失误C.削弱丞相权力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要求中书、门下能够及时纠正皇帝诏令的不便,而不要只顾遵守执行,这说明设立中书、门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三省长官均是丞相,彼此牵制,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地位,属于目的,但材料没有体现,故A、C两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才能提高办事效率,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中显示的时间信息是嘉庆皇帝时期,不是清朝初年。

中书省和丞相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排除A;清朝初年设立了内阁,但在嘉庆时期其已不具有起草政令的职责,B不符合题意;雍正帝时期,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负责起草政令、上传下达等事务,到嘉庆皇帝时期仍是如此,故C正确;礼部负责管理祭祀、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项,排除D项。

 

4.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意在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雅典城邦公职人员受到公民大会与五百人会议的制约和监督,以防止公职人员渎职或滥用职权,从本质上讲,是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以确保民主制度的实行。

故D项符合题意。

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它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受公民监督,但材料反映的是公职人员受公民大会的监督,故A项与材料信息不吻合;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公职人员受公民大会的制约。

 

5.“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十二铜表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罗马帝国时期适用的是万民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律,属于公民法,且从题干可知其只有部分条款被保留下来,故①说法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④错误。

故答案选B。

 

6.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

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在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规定,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文件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章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这体现了英国宪法至上的施政理念,故D项正确;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与题干材料的表述正好相反,故A项错误;国王掌控实权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银行是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因为英国是议会主权制国家,议会已经批准,不存在银行担心之说,C项曲解了题意,故C项错误。

 

7.下图是近代某两个大国的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观察图示,左图为美国政治权力示意图,右图为德国政治权力示意图,从本质上说德国的君主立宪和美国的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原则,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C项与德国不符;代议机关的职能是相同的都行使立法权,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美国。

 

8.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已获得“最惠国待遇”,排除A。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总理衙门成立于1861年,D错误。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故选B项。

【备注】【易错点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于是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9.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A.太平天国运动中B.义和团运动中C.辛亥革命中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

从题中“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可知因中国近代长时期受列强侵略,民众激起对洋人的仇恨,出现了盲目排外的情绪,这是不理智的思想。

结合史实可知,义和团运动时期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憎恨洋人的情形比较突出。

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10.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

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最终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毫无成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由“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项与“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不符合,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可以排除。

故答案为B。

 

11.中共三大决议:

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列强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

此后国共两党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D.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

材料中共希望“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反映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情况,故只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国共第二次合作属于党外合作,不存在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的情况,故A项正确,B项错误;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和平建国是在抗战胜利后,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进行北伐战争、消灭了军阀统治是国民大革命的成就,此时革命尚未开始,故D项错误。

 

12.《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解决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遵循社会客观规律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13.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决定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加米涅夫的这番言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没有结束,但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了,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C项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

 

14.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根据材料“人民政协要……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可知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是在建国初,B项错误;材料史实可以反映出此时人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故D项错误。

 

15.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

A.拓展政治协商制度B.恢复根本政治制度C.发展民族区域自治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建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而改革开放后是进一步发展完善,A、B、C三项没有突出的发展;199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较大发展,故D项正确。

 

16.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A.“求同存异”B.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C.“多边外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从材料看,不与两国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体现了独立、自主、非集团化的政策,故B项正确。

.“求同存异”、“多边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17.一位年轻旅行者在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时说:

“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斯大林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

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

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

”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

A.民主德国B.俄罗斯C.南斯拉夫D.联邦德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

分析材料可知某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结束,联系选项中四个国家,指的是民主德国,1949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于1990年加入联邦德国,故A项正确。

 

18.《墨子》称: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

故不敢怠倦”。

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C.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材料“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是指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19.《管子·海王》记载,“今铁官之数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

行服连轺

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这说明

A.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器D.铁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答案】D

【解析】A项中“普遍使用”应是很少使用,青铜在中国古代多用于制礼器、兵器等;B项“铁犁牛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管子即管仲,他是春秋时期齐国改革家,C项中的“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且“开始使用”不能由材料得出。

由材料可知当时政府认为铁器应是女子、农民、手工业者的必备物品,说明铁器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D项符合题意。

 

20.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旨在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由“黄金和白银”“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等信息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拉美国家因长期处于被抢夺、被奴役的状态进而丧失了向近代文明转型所需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被拉大。

两个大陆主要指欧洲与美洲,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为A。

 

21.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西班牙社会造成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发生在西班牙等国的价格革命,即由于西班牙等国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飞涨。

答案为C。

 

22.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

"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抓住题干中主要原因这个题眼,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人中国,对近代人们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故B符合题意。

 

23.下图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18701896—19001913

比例78%74%72%

由图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信息的能力。

由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属于资本主义调整发展时期,A项错误;表格信息并没有反映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差距的扩大或缩小,C项错误;经济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经济类型间的比例状况,表格中并无此方面的信息,D项错误。

 

24.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洋纱一项进口日多”可知,洋纱在中国市场深受欢迎,而洋布则相对难销,这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中纺织业的发展密切相关,D项正确。

A、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由“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可知,洋布相对于洋纱而言发展较慢,但并没有出现萎缩,B项错误。

【备注】

【易错点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总体呈现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的特征,而轻工业中尤其是纺织业发展相对较快,这在民国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25.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欧战”时期,事件是民国政府鼓励工商,因此可知D项正确。

 

26.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即可排除A项,选择D项;题目中未涉及新经济政策,故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故排除C项。

 

27.美国迈克·亚达斯等史学家在著作《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中指出:

“‘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

”对材料中的“分水岭”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由民主政体走向集权政体B.美国由经济危机走向经济繁荣

C.美国由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D.美国由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新政”“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美国”可以判断这指的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从原先奉行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故C项准确,也符合“分水岭”的表述;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28.二战中,关于“德国入侵苏联,全面的讲,苏联是既有准备,又无准备”。

“有准备”是指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集体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故A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量下降,这与“有准备”不符,故B项错误。

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德国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故D项错误。

 

29.下图是南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一份土地证书,可惜遗失了下半部分,推测它颁发的年代应该是

A.1950B.1958C.1970D.198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就没有发生过改变,都是属于土地公有制,在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把地主私有土地变为农民私有土地,故图中的土地所有权证是在1956年之前颁发的,故选A项。

 

30.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中“个体企业”的出现表明,单一公有制已经被突破,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国家政策对城市经济改革仍有束缚,并未摆脱计划经济,A项错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改变,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是1992年提出来的,且创办个体企业无从体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31.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示意图强调了1980—198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变化,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1979年我国设立了“出口特区”,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排除A项;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图中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的原因,故选B项;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均不符合示意图的时间要求,排除C、D两项。

 

32.有人对某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特点作了如下总结:

范围最广,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软约束力;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等。

该组织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为欧洲联盟,由“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可排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政治军事集团,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