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287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docx

论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规律的理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理论。

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发展思想及其发展历程,对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按照客观规律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观的曲折探索毛泽东同志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以及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发展思想,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也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

从毛泽东的有关论述来看,他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思想上。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作为一个全局性问题提出来的。

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一般原理用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错误实践为借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社会矛盾中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明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必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接着,毛泽东又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二,提出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

毛泽东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国际视野,客观的分析了我国贫穷落后的国情实际,阐述了中国发展的紧迫性,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

他强调,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爬行,我们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在一段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因此,他主张: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批判有分析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运。

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

”“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340~341页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毛泽东指出:

“要破资本主义所有制,把它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要破个体所有制,把它变为集体所有制。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482页同时毛泽东又是第一个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质疑的人,甚至他还提出: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34页不仅个体经济,就是一定限度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也可以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补充。

他又初步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理论,认为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想法是错误的。

毛泽东认为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他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价值规律,从某种意义而言,今天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是对毛泽东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十分重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他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具有非常宝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和认识上的失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转向了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也未取得预期的成功。

二、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初步形成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改革开放提上了发展日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同时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做了全面总结,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进行再思考,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条基本经验。

作为一个具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就是我国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

实践证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的发展。

从国际范围看,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关键靠我们自身的发展。

从国内范围讲,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我国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自身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经受了国内外众多复杂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使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第二,中国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基础,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发展理论的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实现中国发展目标当中最核心的内容。

邓小平指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都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离开了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250页同时,他还再三叮嘱,现在要横下心来,专心致志、始终如一地搞经济建设,决不能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打完仗以后也要继续干。

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强调坚持这个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经济建设是这个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

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一度离开经济建设的严重教训,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此外,邓小平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基本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第三,提出“三步走”的战略。

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邓小平在1987年4月接见西班牙客人时正式全面地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不断丰富完善,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推动了我国经济三十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四,提出改革动力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他认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确定,那么,从何着手呢?

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搞两个开放,一是对内开放,一是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闭关自守,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先进国家的经验、资金、技术是不可能的。

对内开放就是改革,邓小平强调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他认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又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82页。

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阻碍生产力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进行改革,“如果现在不实行改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葬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50页。

总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他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阐述了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发展理论进行了创新,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

三、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深化与拓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到了90年代,我国不仅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继续前行,还要解决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更应该注意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

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观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

他创造性地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做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第一,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党执政兴国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把发展与执政问题联系了起来,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内容、执政过程、执政基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进一步明确我们党执政的任务、提高执政的水平、巩固执政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一切机会,加快发展。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第二,提出创新动力论。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新型经济,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所产生的巨大威力的必然要求。

面对我国知识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江泽民指出,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定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l世纪,就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江泽民高举邓小平伟大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1页。

创新是全方位的、整体化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及其他创新”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9页。

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体制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47页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

创新动力论思想明确了创新的动力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动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日益深化。

第三,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关键,人才问题是关系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把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好。

第四,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发展战略。

为实现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在1994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中国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要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庆祝党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更加明确的指出,我们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重申了这一条发展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表明,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信息革命由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跃迁过程。

同时,针对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会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的深刻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

这一发展观是以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这一发展观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成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成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的把这一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根据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这一发展观做了精辟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逐步成熟。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新的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胡锦涛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发展的主体是人,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发展,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本原、主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内涵。

“全面发展”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发展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进步;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上。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社会全面进步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没有协调发展是不可能全面发展的。

协调发展就要协调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促进社会发展,大力兴办各项社会事业。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

第三,统筹兼顾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深刻的内涵。

“五个统筹发展”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核心内容,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保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本质要求。

它囊括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发展观念的丰富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的问题。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正确的发展观,是我国新世纪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新发展观,它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它提出的思想内容成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面的系统思想,成为新世纪指导实施第三步战略的总方针,是统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总原则,它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