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201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1)体液:

人体内的总称,分为(约占)和(约占)。

(2)内环境:

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

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定义:

是指溶液中

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

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

,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

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

8、请画出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示意图

 

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

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

未受刺激时:

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受刺激时:

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内,膜外。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

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

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

(3)突触小泡:

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

种类:

可分为递质(如:

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

甘氨酸)

释放的方式:

,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特点:

a、属于信号分子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

(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

(6)传递的特点:

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

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刺激c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2)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区,损伤后不能书写;区,损伤后,不能讲话,可看懂听懂;

区,损伤后不能阅读;区,损伤后不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和积累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分泌,作用是。

2.激素调节:

由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常见激素

激素

化学本质

生理功能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类

促进释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类

促进释放

抗利尿激素

促进,减少尿量;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的生长发育及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的生长发育及的合成与分泌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骨骼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的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胰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类

促进,从而使血糖升高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促进细胞,从而降低血糖

性腺

雄性激素

类固醇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雌激素

肾上腺

肾上腺素

与机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有关

激素缺乏症:

生长激素幼年缺乏:

幼年过量:

成年过量:

甲状腺激素幼年不足:

饮食缺碘:

过多:

4.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正常范围

来源:

去向:

(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来升血糖);

(2)血糖平衡调节:

①过程:

 

②调节中枢:

调节方式:

作用:

如:

和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作用:

如、和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

(3)血糖失衡的典例——糖尿病

①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分泌不足。

②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食,体重下降,身体。

5.激素的分级调节

(1)过程: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肾上腺素、性激素)

(2)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3)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又反过来抑制和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属于。

(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是否)属于反馈调节)

(4)能调节垂体功能的激素是.

6.激素调节的特点:

(1)

(2)通过运输(3)作用于。

原因:

靶器官(细胞)上有激素作用的(结构名称),成分是。

(4)体内需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5)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是一种分子。

 

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例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2)联系:

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调节可以看作调节的一个环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3.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水平衡调节

体温调节

感受器

调节中枢

感觉中枢

渴觉中枢:

冷觉、热觉中枢:

4.抗利尿激素由合成和分泌,由释放,促进对水的,

(减少/增加)尿量。

5.下丘脑功能:

第四节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

(1)免疫器官是场所,包括、、、、

(2)免疫细胞包括和,其中后者根据成熟的场所不同,分为、。

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有、、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

3.人体的三道防线:

(1)

第一道防线由、、胃液、唾液组成;

第二道防线由组成;

第一道防线由和借助和组成

(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

,称为免疫。

第三道防线称为免疫。

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1)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物质抗体:

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2)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抗原细胞细胞细胞

(3)细胞免疫过程:

(抗原进入细胞)

抗原吞噬细胞细胞

(4)免疫细胞

名称

来源

功能

是否特异性识别

吞噬细胞

B细胞

T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5)能增殖分化的细胞;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无识别抗原作用的是。

5.二次免疫的特点:

作用更,速度更,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6.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实例:

、、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

过敏反应:

的机体在接受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有明显的和。

(2)免疫过弱:

如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免疫及全部的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7.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

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和(主要是得到);

(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

利用的特性,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

外源器官相当于、自身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免疫起主要作用。

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b、联系:

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调节可以看作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2.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

水平衡调节

体温调节

过程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感觉中枢

渴觉:

冷觉、热觉:

3、下丘脑功能:

第三章植物激素

1.植物的向光性:

在照射下,植物的现象

2.物的向光性的内因是由于造成的。

3.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等

4.植物激素:

由内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除生长素外还有、、、等

5.生长素合成部位是:

幼嫩的、和。

在这些部位,经过一些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生长素在植物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

6.运输方式有、、

(1)极性(轴向)运输是:

只能从形态学的向形态学运输,是一种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浓度梯度运输。

实验:

(2)横向运输是:

在或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

下图:

 

A、B为运输,C、D为作用下的运输;a为下的运输。

(3)非极性运输:

通过的运输。

归纳:

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只有这个部位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②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部位就是指这一段。

③单侧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暗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有运输的能力,即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的一侧移向的一侧。

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表明生长素有运输的能力。

7、生理作用特点是:

具有(即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既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一般情况下,即在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8、敏感程度:

不同细胞:

;不同器官:

不同植物:

;顶芽侧芽

 

9、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

①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其浓度的值为,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A和B点、O和C点的浓度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向光一侧生长慢于背光一侧)。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测得其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则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④现象和性也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而向光性和茎的背重力性却只能表现生长素的功能。

10.生长素类似物是:

合成的,具有与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在农业中的应用有

①防止:

由于植物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所以,它被普遍用来防止落花落果,特别是在大棚生产过程中,大棚内缺少帮助花授粉的昆虫和风,倘若辅以人工授粉,人们可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以防止落花落果。

②促进果实发育:

实验证明,雌蕊受粉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

这些生长素能促使子房发育成。

③获得。

④促进生根

11.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

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生理作用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乙烯

脱落酸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比如:

赤霉素种子萌发,脱落酸则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的。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的结果。

12.关于植物的生长与激素的关系主要是:

和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细胞体积加大,能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13.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

效果稳定的原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概念:

在一定区域中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种群的空间特征:

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解析①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是最基本的特征。

②和及和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

;常用的取样方法:

、;适用范围:

一般用于,也可用于调查及活动范围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密度等的调查。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的动物。

Ⅰ:

在标志重捕法中,为保证标志个体与非标志个体在重捕时的概率相等,标志技术及其操作应注意:

①标志物不会影响动物的。

②标志不能。

过分醒目易被捕食

③标志符号持续时间研究时间

④计算方法:

标志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Ⅱ:

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调查期间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

②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

③调查期中没有较多个体的;也没有大规模个体的;

(3)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的方法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的数量变化:

包括、、、。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

、、、等。

⑵内部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表达形式:

优点是科学、准确。

优点是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4、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

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

Nt=

⑵“S”型增长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K值:

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K/2点:

最大时刻。

渔业捕捞、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5、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区[来源:

xx.Com]

前提条件.Com][来源网]

种群增长(速)率

增长率

增长速率

K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的原因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因而有:

“J”形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呈“S”形曲线

 

6.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受到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外,还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

的影响,生物因素有和等。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

2.: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衡量指标: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种间关系:

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画出四种关系的曲线图(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4.群落的垂直结构:

植物垂直分层主要与有关。

动物群落的分层与和有关。

5.群落的水平结构:

与、、、、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①调查方法:

常用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二是。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被另一个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演替的大致阶段

初生演替(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次生演替(以弃耕农田为例):

弃耕农田————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五、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原因:

以牺牲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并且成为洪涝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目的:

处理好发展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六章知识清单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

由和构成;其组成成分:

、、和。

其营养结构为:

和。

2.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中主要功能是和。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各成分的比较

项目

成分

作用

营养方式

地位

联系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能量:

物质:

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备成分

和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以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和的渠道

生产者

主要是,也包括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光和细菌)、蓝藻等

将物→物;

能→能;为消费者提供和栖息场所

主要成分

(基石)

消费者

各种动物和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有利于植物的和的传播

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营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秃鹰等)

将生物遗体残骸中的分解为物,供者重新利用

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

2.判断对错并举例

消费者都是动物()反例:

动物都是消费者()反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反例:

分解者都是细菌()反例:

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反例: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反例:

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概念:

生物与生物之间主要通过关系建立的一种联系,就是捕食链。

(2)分析: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级,中间为多种动物,食物链的中间不能中断,生产者一定是第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营养级

②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

③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一般不超过个。

④由于没有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所以不纳入食物链,不占有营养级。

食物链只由和组成。

2.食物网:

(1)概念: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分析:

①同一种消费者由于食物的性,使其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

②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可以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③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几营养级?

这条食物链为→→→,螳螂为第营养级。

四、能量流动

1、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

2、过程:

(1)过程图解(画图)

 

(2)分析

①输入:

途径:

主要是生产者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②传递:

途径:

;形式:

转化:

有机物中

④散失:

途径:

形式:

3、特点:

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传递效率大约为。

4、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大大提高;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地流向的部分。

5.相关计算:

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最高效率是。

(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