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放线施工方案.docx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放线施工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沁源县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文件编号:
SJ/CJ·WHZX·05-2013
审批:
审核:
编制: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沁源县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二〇一三年五月
目录
1、工程概况...........................................2
2、编制依据...........................................2
3、测量放线方案.......................................2
4、沉降观测...........................................10
5、人员组织机构图.....................................11
6、测仪器设备表.......................................12
七、保证措施...........................................13
八、轴线控制点平面布置图...............................14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沁源县文化中心,位于沁源县河西区人民路东侧,河西村南侧。
主要拟建建筑物沁源县文化中心长为145.5m,宽为63.95m。
建筑主体地下1层,地上2层,局部4层,建筑物高度为6.6m(影剧院舞台上空建筑高度为17m),框架结构、钢结构。
基础为条形基础加防水板。
2、编制依据
1、《建筑施工手册》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4、《建设工程监理规程》(DB11382-2006);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6、沁源县文化中建设工程建筑、结构施工图纸
根据以上规范、规程对施工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3、测量放线方案
3.1控制轴线引测:
根据规划局提供定位点,我项目测量员测设出建筑主轴线,并引出轴线控制点,经核查无误,作好定位测量放线记录,请监理、甲方验收后作为主楼施工轴线放样依据,并对木桩妥善保护。
3.20.000以下施工测量
3.2.1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1)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2)校测仪器采用测量精度2”级、测距精度2mm+3ppm的全站仪。
3.2.2平面放样测量
(1)首先根据轴线控制桩投测出控制轴线。
(2)轴线投测。
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并凝固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将J2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轴对面方向桩,将控制轴线投测到作业面上。
然后以控制轴线为基准,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放样出其他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细部放样示例:
(3)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
(4)验线时,允许偏差如下:
主轴线间距
允许偏差(mm)
L≤30m
±5
30m±10
60m±15
L>90m
±20
(5)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1)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2)模板垂直度检测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3.3±0.00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3.3.1坑底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采用悬吊钢尺法,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S3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
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3.3.2施工标高点的测设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
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筋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3.3.3标高抄测的精度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下表所示:
高度H
允许偏差(mm)
每层
±3mm
H30m
±5mm
30m±10mm
60m±15mm
90m±20mm
3.40.00以上施工测量
3.4.1首层底板浇注完混凝土后,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轴线控制桩架设经纬仪,后视同轴线方向桩,将主控制轴线投测到混凝土面层,经过角度及距离校核合格后,使用钢尺量测出其他轴线,作为首层墙、柱等平面位置施工依据。
3.4.2平面控制测量:
本工程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激光铅直仪竖向投测法。
(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内控点布设平面内控点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布设,每一流水段至少布设3个点,作为该流水段的平面控制点。
2)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布设在首层,在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
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150mm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3)预埋件作法
预埋铁件由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
预埋件示意图
4)控制点的测设
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将内控点所在纵横轴线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并用全站仪进行测角、测边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平面控制依据。
内控网的精度不低于轴线控制网的精度。
内控点如下图:
5)激光接收靶
激光接收靶由300×300×5mm厚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及正交坐标线组成。
接收靶示意图
(2)内控点竖向投测
首先将激光铅直仪安置在已作好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置竖直度盘为0°00ˊ00",仪器发射激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铅直仪操作人员转动仪器,使激光点在接收靶上形成圆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员见光后移动接收靶,使靶交点与圆圈中点重合,此时固定靶位,接收靶中心即控制点位置。
轴线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
轴线竖向投测示意图
(3)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高度(H)
H30m
5
30m10
60m15
90m20
(4)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
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轴线。
轴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轴线为依据,依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3.5高程传递
水准基点的引测:
根据甲方提供的水准点,将±0.000引测到四个固定电线杆上,由监理、甲方复验后要求对该点进行保护。
3.5.1高程的传递
(1)高程传递依然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传递。
(2)标高引测时,将钢尺从激光洞悬吊到首层分别在首层及施工层架设水准仪读数。
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3)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标高点(最少3个),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4)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如下表: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高度(H)
H30m
±5
30m±10
60m±15
90m±20
3.5.2施工时高程控制
在一层以下标高可直接通过水准基点控制。
一层以上部分可将+50线引测到建筑物上,作为高程传递的复核依据,高程传递采用钢尺依次向上传递,将各层+50标高用红油漆标注三角。
3.5.3砌体工程轴线按原结构楼板上已弹的轴线,并根据轴线结合设计图纸弹出墙连线及窗洞口线;砌砖时根据框架柱上的+50线立皮数杆,当墙体砌至超过50cm时,将+50线引至墙身并弹线,作为抹灰、安装水、暖、电时的依据。
3.5.4装饰阶段抹灰时在砖墙或柱+50线自留设小三角形不抹灰,要露出线,抹完灰时三角部位外露,用仪器引至抹灰面,做为装璜时找平的依据。
四、沉降观测
4.1本工程沉降观测沿建筑物外墙设置沉降观测点,根据结施02说明,沉降观测由具有相应资质单位承担,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
4.2测量观测要求从基坑回填开始,在一层柱施工时预埋隐蔽式沉降观测点,作法如下图,作为回填后施工沉降观测的依据。
观测周期
时间
每施工完一层结构
施工阶段
每两个月一次
建筑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
三至五次
第一年
两次
第二年
每年一次
到沉降稳定
五、人员组织机构图
测量员:
负责项目部的测量工作,负责施工测量阶段的测量放样和设置施工用桩的工作;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放样测量以及工点质量检验及评定的测量工作;负责工程完工后的竣工测量,提供编制竣工文件所需的测量数据。
其他人员在放线过程中配合测量员放线。
六、测仪器设备表
序号
仪器设
备名称
型号
规格
数
量
国别
产地
制造年份
已使用台时数
用途
备注
1
全站仪
华星HTS-220
1
苏州
2013
1
测量
2
经纬仪
JJ2A
1
苏州
2012
1
测量
3
水准仪
DS3
2
苏州
2011
1
测量
4
塔尺
5m
2
苏州
2012
2
检测
5
钢卷尺
50m
10
河南
2013
2
测距
七、保证措施:
5.1所用仪器必须按规定周期送交技术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2搞好测量放线的档案整理工作,及时填报放线记录,并在测量过程中作好放线和沉降观测的原始记录。
5.3轴线投测完毕,质量员、施工员检查复核,并填写预检工程检查记录。
5.4轴线桩、标高桩在施工过程中应妥善保护。
八、轴线控制点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