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311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docx

动物学思考题答案复习题11

第一章到第三章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及其主要特征。

①三大特征是:

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次要特征是:

肛后尾、心脏(总是在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内骨骼。

②三大主要特征:

1、脊索:

脊索不分节,脊柱分节。

来源于原肠背壁。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

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索和脊柱都能随身体发育而生长。

2、背神经管:

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咽鳃裂:

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次要特征:

1、肛后尾。

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

3、内骨骼:

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死的外骨骼。

可分为尾索动物亚门:

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头索动物亚门:

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头索纲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

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2、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①一般认为脊索动物可能起源于环节动物或者棘皮动物。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被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

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

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

•哺乳类(2.3亿年前)鸟类(1.8亿年前)

(兽齿类)爬行类(假鳄类)

•两栖类(坚头类,爬行类的祖先)

•鱼类(古总鳍鱼)

•↑

•原始有颌类(鱼类的祖先)

•↑原始有头类→无颌类(甲胄类)

•↑

•原始无头类(假设脊索动物的祖先)→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

•脊索动物的进化

②1、环节动物论: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演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

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

 

3、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①①全部海产

②幼体经变态为成体

③脊索仅限于尾部

④幼体和成体都有鳃裂

⑤体外有被囊

⑥成体缺乏脊索、体腔、排泄器官和分节现象

②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全世界越有1370多种。

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孔相通。

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

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

4、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

从比较解剖学上看,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这些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细胞构成,终身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无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发育的角度上看来,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5、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

进步性:

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

原始性:

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特化性:

6、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7、名词解释

脊索:

来源于原肠背壁。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

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

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

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椎。

无头类:

头索动物亚门头部不显,称无头类。

有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无颌类:

圆口纲无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

鱼纲以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无羊膜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的其他脊椎动物

羊膜动物:

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所以叫羊膜类。

尾索动物: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头索动物:

终身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原索动物:

尾、头索动物的总称。

被囊动物:

也称尾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

少数自由生活的,终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纽鳃樽等;固着生活的,仅幼体具有脊家的尾部,成体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

开管式血液循环:

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

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内流动故称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血液循环:

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

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脉:

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出到其他部位的血管

静脉:

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

逆行变态:

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摺而成。

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肝盲囊:

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脑眼:

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

小肾囊:

海鞘无集中专门的排泄器官,只是在肠的弯曲处堆积有一团小的尿泡,称为小肾囊,其中含有尿酸颗粒。

 

第四章

1、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①没有真正的上下颌,圆口纲又称无颌类

②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齿

③终身保留脊索

④头骨未完整

⑤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

⑥脑的发达程度比较低

⑦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⑧皮肤光滑、无鳞

⑨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⑩鳃位于特殊的鳃囊肿。

(特化性特征)

2、简要说明圆口纲的原始性和特殊性

圆口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包括七鳃鳗、盲鳗等约50种低等的水栖动物。

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半寄生或寄生生活,这类动物的外形虽然像鱼,但不是鱼,比鱼类低级得多,还没有出现上、下颌,因而称为无颌类,又因它们都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称为圆口类。

原始性特征:

①没有真正的上颌和下颌,圆口类又称无颌类。

②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

③终生保留脊索。

④头骨来完整。

⑤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

⑥脑的发达程度较低。

(无上下颌、无附肢。

保留脊索)

特化特征:

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皮肤光滑、无鳞。

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

 

3、说明七腮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4、试述圆口类的进化

5、名词解释

圆口动物:

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的和上下颌的低等脊索动物。

鳃囊类:

前肾:

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中肾:

位于前肾后方,是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

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肾单位:

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甲胄鱼:

七鳃鳗:

盲鳗: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第五章

1、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

①1、出现了上、下颌;

(1)主动捕获食物;

(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2、有了成对的附肢;

(1)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

(2)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

(1)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

(2)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1)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

(2)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②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2、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

(1)主动捕获食物;

(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②口位于头的前部,由活动的上、下颌支持,这是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出现的结构。

颌的出现在脊椎动物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并由此引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1)动物可以用上、下颌构成的口作为索食工具,主动地追逐捕食对象,增加获得食物的机遇,并通过口中牙齿的撕咬和压研作用,使原来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变为食物,从而开拓了广泛摄取食源的领域。

2)颌的出现及其多用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他相关器官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

3、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

各有哪些亚纲和目。

软骨鱼类:

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尾型。

无鳔和“肺”。

肠内具螺旋瓣。

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板鳃亚纲:

鲨形(侧孔)总目:

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

鳐形(下孔)总目:

锯鳐目、鳐目、鲼目、电鳐目

全头亚纲:

银鲛目

硬骨鱼类:

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