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70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docx

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5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下表是山东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4.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价值重建”指的是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

A.提出三民主义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提出三大政策D.领导护法运动

6.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7.毛泽东诗词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史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下面选项最能体现出这首诗思想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B.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C.工农武装割据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8.毛泽东提出:

“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9.学者郑水年说: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

”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不论在物理史还是在科学技术史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时刻在活动、在跳动”的时代,是一个不断有新发现、有新的理论突破的时代。

这些新发现、新理论

A.彻底否定了神学教义和传统的自然科学理论

B.使科学研究领域从微观世界拓展到宏观世界

C.包括电子和放射性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等

D.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12.中科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

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A.神创论与进化论B.相对论与量子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D.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13.爱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

”爱因斯坦的理论

A.建立的信息网络大大缩小时空距离B.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C.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D.主要论证时间和空间可以单独变化

14.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

这反映出

A.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題材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15.“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这是献给因在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颁奖词。

在这一领域的先贤和奠基者是指: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

16.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7.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是利弊参半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18.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

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以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

这些变化反映了

A.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B.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

C.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D.技术革命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

19.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20.据统计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D.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2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22.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豪情满怀迎跃进女民兵与样板戏第一部宪法颁布欢庆香港回归

①②③④

A.

B.

C.

D.

23.某一时期,河南一个县办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公社办一所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和一群学生35天写出一部78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武汉大学准备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而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下的浮夸风B.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

C.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D.世界潮流的影响所致

2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26.根据老舍同名经典话剧改编的电视剧版《茶馆》于2010年7月正式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有关《茶馆》的命运,如图所示。

其中《茶馆》的重生主要得益于

①“双百”方针的贯彻 ②“二为”方向的指导 ③国家政府设立的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的鼓励措施 ④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

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第27题24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48分。

27.(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

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2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下图片展示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重大技术突破的部分成果。

图一1946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图二1957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图三1985年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原型堆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站。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从以上材料中选出你认为对人类影响重大的20世纪两项科技成果,并说明每项入选的理由。

(10分)

 

29.(14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骛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高二历史阶段性测试参考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表格中反映的是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的类别比例变化,从以自然、应用科学为主转变为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故选A项。

2.【解析】:

D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

3.【解析】:

选D本题考查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注意题眼“主题”即分析共同点。

近代中国发展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了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D项符合题意。

4.【解析】:

D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①和④正确;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②正确;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③正确,故选D项

5.【解析】:

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辛亥革命后的“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内容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故选C项。

6.【解析】:

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从此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

7.【解析】:

C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

从诗中的“军阀重开战”“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分田分地真忙”反映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原因、地点以及土地革命。

故选C项。

B项材料无法体现;A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而D项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8.【解析】:

A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故选A项。

这次讲话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排除B、C、D三项。

9.【答案】C

10.【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不可能改变近代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A项和D项;③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是新中国初期,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选C项。

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理论、相对论、量子论等理论产生。

所以答案选C。

12.【解析】C

13.【答案】C

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织、时间被凝固、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有关,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的题材,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D项理解与题意不符。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是量子论的奠基人,故D选项正确;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之父,与量子论无关,故A选项错误;牛顿创立近代力学理论,也与量子论无关,故B选项错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奠基无关,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6.【答案】C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在于因特网的积极作用,A选项“利弊参半”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预示着无限的机会”、“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说明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故B选项正确;C选项“突破法律限制”明显不符合材料,故C选项错误;D选项“不应受制于政府”也背离了材料信息,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8.【答案】C【解析】

1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三国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也就是三国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农业比重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衰退,故B项错误;三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而不是严重失衡,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2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说明互联网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D正确;A错误,没有取代传统商业;B中交往不是材料中主旨,C中消费能力不符合史实。

21.【答案】C【解析】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工作内容之一,很多的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C项正确,D项错误。

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是写意的,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本题的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二战的伤痛,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22.【答案】C【解析】①是大跃进时期,发生在1958年;②发生在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④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

23.【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办学、著书、科研活动盲目性大,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24.【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教育要公平。

而“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可排除;“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正确答案为D项。

25.【解析】选C。

抓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遭遇严重的挫折,而世界局势是两极格局,因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与当时背景相符;C项错误。

2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据图可知《茶馆》的重生是在新时期。

在新时期,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同时,原有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国家设立的一批文化艺术奖也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

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27.

(1)顾炎武:

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4分)

魏源:

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分)

陈独秀:

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4分)

(2)趋势: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4分)

原因:

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8分)

28.(每项成果1分,理由4分。

只选成果,没有说明理由的不得分。

电子计算机:

开始代替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诞生,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核电站:

开始了人类来历用原子能的时代;原子能(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

人造卫星:

使人类的活动开始进入宇宙空间;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促进了气象、资源勘探、通信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29.

(1)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

(4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4分)

(2)“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