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806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docx

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

正文:

课后服务,家长们最关心什么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04-2312:

56中国青年报社

媒体近日对160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9%的受访家长期待落实好学生课后服务,将近7成的受访家长希望课后能够延时安排课业辅导和答疑。

调查还显示,关于课后延时服务,孩子的人身安全、内容安排以及时间使用效率问题最受家长关注。

今年年初,教育部明确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课后服务不只针对放学时家长不能按时来接的孩子,而是要吸引尽可能多的家长,甚至让全体家长选择让孩子享有课后服务。

通过全覆盖的课后服务,让学生在校内就完成作业并进行素质拓展,可减轻家长的作业焦虑,也减少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实现对学生的整体减负。

不过从媒体调查结果来看,义务教育学校要搞好课后服务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课后服务的安全管理、课程建设等问题,课后服务将很难实现全覆盖,学校推进课后服务也很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困境。

家长对安全、优质的课后服务的期待不难理解,然而这样的课后服务也并不能从天而降。

具体到办学现实,当前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有三大“紧箍咒”:

一是不能发生安全问题;二是不能借课后服务补课;三是不能向学生收费或者收较高的费用。

有了这三大“紧箍咒”,课后服务就难免会走向以照看学生为主的低效、低质服务。

课后服务最理想的局面,大概就是学校开设各种兴趣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会提高,如此,发生安全事故后该如何界定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如果不能依法界定学校、老师在开展课后服务中的安全管理责任,学校受制于“只要出事故就要被问责”的“紧箍咒”,就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将学生集中关在教室里做作业会成为普遍的选择。

这必然会导致家长质疑课后服务内容不充实、时间利用不高效。

在课后服务内容设计上,当前还有一个基本要求是不能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补课。

这显然有些脱离实际。

家长将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就是因为有补课的现实需求,全覆盖的课后服务想把所有学生留在学校,从而实现为校外培训降温的治理目标,就必须考虑家长的补课需求。

如果无视这一需求,禁止学校开设相关的辅导服务,有补课需求的家长仍会“用脚投票”。

开展课后服务,应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由学校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决定课程及活动的开设情况,由学生及家长自主选择。

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就是为了不重蹈“片面校内减负,结果校外增负”的覆辙,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这一问题上,不该也不能继续搞形式上的减负。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积极投入。

这就需要按照市场规则来测算服务成本,或者由政府财政买单,或者向家长收费,没有经费保障的课后服务很难走远。

鉴于义务教育办学本来就存在不均衡,各校开展课后服务向家长收费,吸引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的最佳方式是由财政买单,以保障经费。

一定的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也只有在此基础上,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以及周末服务才可以期待,否则,一切都可能只是“听上去很美”。

来源:

光明日报

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

发布时间:

03-0906:

38来源:

新京报

“下午6点下班,赶到学校就得7点多,根本来不及接孩子。

我们夫妻俩只能轮流请假接女儿。

”刘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接送孩子放学是这个双职工家庭最头疼的事。

跟刘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庭还有很多。

为解决家长的接送难题、减轻家长负担,建议学校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2月2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新学期开学后,将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

记者采访了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地的多所小学,发现学校在积极开展课后服务的同时,也面临师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现实挑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解决。

难题1

谁来教?

跳芭蕾、踢足球、玩音乐创意、探索3D打印……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卢实小”)的校园里依然充满活力。

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上海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进一步升级,下午3:

30后不再强调家长“确有需求”,只要“愿意留校”,都可以参加校内课后服务,填补“空窗期,

作为上海市黄浦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小学,卢实小一至五年级共有近1500名学生。

该校校长虞怡玲告诉记者,本学期,97%的学生参与了校内课后服务。

对于家长关注的课后服务“谁来教”的问题,卢实小的解决之道是“双师资”,这也是让课后服务平稳运行的关键。

虞怡玲说,目前学校已形成“主教+助教”联盟,即校内师资、外聘师资各占一半,学校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组织管理,外聘教师负责学生孩子专业能力上的培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已经开设课后服务的学校中,师资主要来源于本校老师、购买服务和社会机构等渠道。

与卢实小的,,双师资”不同,珠海香洲区凤凰小学主要由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担任课后服务负责老师。

据该校校长严文桂介绍,目前该校有417名学生参加午托及晚托,占全校总人数的26.61%。

未来学校也将尝试引入第三方校外课后服务。

在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蔺龙燕看来,课后托管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只是看管学生写作业,还要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蔺龙燕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课后服务一定要做到校内校外相配合,提供各种素质课程的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帮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比如非遗文化体验课,教学生制作毛猴。

这类课程确实是教师能力范围之外的,需要聘请专业教师才能实施。

此外,老师的压力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老师不只对学生负责,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要考虑老师的生活需要。

难题2

教什么?

“学不到东西,还不如送到校外培训机构。

”3月5日,在填写学校的托管需求调查表时,许女士有点犹豫,孩子在校托管只能写家庭作业,没有其他活动,也不能出教室。

“如何设计和选择适合学生的优质课程服务内容,是课后服务在具体落实中的难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设置好课后服务内容,尤其是“课后服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学校落实课后服务时间延长制度的基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表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尽相同。

有的学校提供了体育、舞蹈、美术等特色课程,有些学校则受限于师资、资金等只提供基本的看管服务。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天坛校区执行校长张莞霏介绍,学校开设了十几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包括朗诵、合唱、演讲、排球、田径等,基于南城特色,学校还邀请了北京琴书传承人,开展琴书社团。

这学期,卢实小97%的学生都参与了校内课后服务,课后托管的流失率几乎为零。

校长虞怡玲表示,这源于学校提供的特色课程足够丰富。

据虞怡玲介绍,卢实小开展了16个线下课程、4个线上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拓展,课程包括芭蕾、足球、篮球、未来问题解决、音乐创意、好玩的数学、3D打印等,“孩子想学的都能在校内学到,学校提供了培养孩子爱好、兴趣的平台,家长无需花钱给孩子们到外面报课外班。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帮助老师做好作业设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虞怡玲说,作为上海市教委作业研究项目的项目校,学校也是在用研究的视角来做好课后托管,尝试用信息化手段,帮老师提升教学能力。

难题3

谁出钱?

“有服务就有支出,邀请专业更强、水平更高的师资让学生们受到更好的指导是需要成本的",张莞霏表示,目前课后服务成本以政府拨款为基础,多出的部分则由学校承担。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康庆明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托管服务还是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的主导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主导,还有政策方向上的指导,学校要承担相应的基础投入,同时也要遵循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多地发布的中小学课后服务相关政策中,均强调了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以财政投入为主,同时也鼓励探索课后服务多元化经费分担机制。

其中,深圳明确,课后服务经费由政府保障,各学校课后服务专项经费预算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作为控制数。

江苏、四川、辽宁等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课后服务;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属于教育服务,但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要强调其公益性和公共性,所以政府应该介入和承担责任,把课后托管纳入公共服务领域中。

首先,为学校提供经费保障,让老师的额外付出得到回报,“小学生课后托管的经费来源应以政府拨款补助为主,实行价格控制和财政补贴。

同时,还需要明确课后服务的内容边界,并对服务内容及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服务质量。

采写/新京报记者戚望刘洋吴苹苹冯琪杨菲菲

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全覆盖(人民时评)

张向阳

2021年04月26日05:

27I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午放学后,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舞蹈教室内,一只只“小蝴蝶”开始排练;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西城门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轮滑;陕西省宝鸡市三迪小学的学生,进行着编程练习……从这学期起,许多地方开始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帮助家长解决子女课后看护后顾之忧。

这一举措,受到广泛好评。

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这样的时间差带来的“三点半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不少家长。

如今,全国多个省份出台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学校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责任,家长们反映可以安心上班了,甚至有的家长已将孩子的校外培训班“砍”掉一大半。

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既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

早在2017年,教育部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今年2月,教育部在介绍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时,明确提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

河北石家庄探索多元化的课后服务管理形式,上海闵行区花园学校开展“课后延迟+特色社团”相结合的校内课后服务;安徽合肥包河区将课后服务转型为以特色化为主的课后教育……从弹性放学到按需延长课后服务时间,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多样兴趣活动,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升级到了“2.0”版本,体现出教育的温情、惠民的温度。

与此同时,也要警惕课后服务变形走样的倾向。

比如,一些地方简单搞“一刀切”,本是学生按需参加,却变成“被自愿”同意;有的忽视了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摇身”变成了补习课;有的教师保障跟不上,老师们工作量大幅增加,感到很“吃力”……家长不放心、孩子不快乐、老师不积极,这样的做法,有违课后服务初衷,也达不到减负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同时,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让家长满意、孩子开心。

应该看到,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水平不同,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

正因如此,教育部要求各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

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有的通过招募社会志愿者及校外专家参与课后服务等方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有的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良性发展……不少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对学校来说,做好课后服务,关键在于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好课后服务,不能仅靠学校,也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如何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怎么更好地激活社会各界的能力和资源?

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也有必要深入开展调研,提供保障条件。

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让政策执行更加畅通,让课后服务更加有序,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6日05版)

(责编:

郝江震、董晓伟)

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还需周全思量

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

03-0314:

33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时间安排要与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

根据教育部部署,课后服务可以指导学生的作业在学校内完成,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

由此可见,课后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多种选项。

“三点半”放学与家长下班时间不兼容的问题由来已久,调整放学时间固然能够为大部分家长解决“接娃”的难题,但如何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谁来为学生提供服务?

成为了学校面临的新问题。

为了减轻孩子学业负担,大部分地方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教学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

尤其在小学阶段,本身课后作业就不多,延迟放学时间后,学生在学校干什么?

既不能违反为学生、家长减负的初衷,又不能让孩子无所事事。

体育、艺术、科技类兴趣班或许能够成为上佳选择。

去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调整放学时间,将为加强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三点半”后的时间,既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也能进一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体教融合目标,更能减轻家长为孩子课外“报班”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解决办法,对学校来说依然存在困扰。

如果由学校教师负责学生课后服务,如何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交付给学校附近的少年宫、培训机构管理,学生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后的安全问题谁来保障?

如果将社会力量引入校园,通过社会机构补充“三点半”后的学校体育,既可以满足不同项目的师资需求,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园体育,是体教融合系列文件中提及的重点措施,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社会机构如何选取?

谁来为学校购买服务买单?

如何避免社会机构“以服务校园之名,行商业培训之实”,将是教育管理部门需要考量的问题。

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值得点赞,但还需在细节上思量周全。

科学管理、统筹,合理借助社会力量,才能让课后“三点半”的时间真正为学生服务,为家长减负。

“课后延时服务”虽好,但要“科学实施”

2021年04月23日09:

28来源:

红网赵春雄

小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而大部分家长5点才下班,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差给大部分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校外辅导机构也从中嗅到商机,各种托管班应运而生,但这些托管班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高昂的价格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如何破解“三点半”难题,解决老百姓的切身之困?

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探索中,“课后延时服务”脱颖而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近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对160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9%的受访家长期待落实好学生课后服务。

72.7%的受访家长希望可以在课后延时安排课业辅导和答疑。

对于课后延时服务,受访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是:

孩子人身安全能否保证(62.0%)、内容安排是否充实(60.6%)和时间能否高效利用(57.3%)。

(4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可见,家长们对这项政策普遍抱有期待。

通过延时放学,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可以解决一直存在的“接娃难”问题。

同时,学生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完成课程作业,可有效缓解近年来争论不休的家庭作业问题,大大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对于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一项便民利民的好措施,但如何保障这项措施顺利推行落地呢?

首先,推行“延迟放学”必须考虑老师的权益保障问题。

老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除了上课时间,老师还需要批改作业,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延时放学”便意味着老师工作量的增加。

“延时放学”不是让学生在学校白白浪费两个小时,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更优质地完成课程作业以及拓展课外活动,如深圳最新公布的《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指出:

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包括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学生自主作业、教师答疑辅导等学习活动。

因此推行“延时放学”的同时,也要给予老师适当的补贴,增加师资力量,分担教学任务。

另外,推行“延迟放学”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行,不能一刀切。

笔者发现不少地方推行“延迟放学”都是整个市,或整个区同步实施。

但现实中,即使是同一个市区,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并不平衡,有的学校缺乏教师,有的学校缺乏操场,要想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学校可因地制宜,与社会资源合作,如与就近的高校合作,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解决教师缺乏的问题,也可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图书馆、少年宫、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课后延时服务”虽好,但要“科学实施”。

任何一项新政策在推行时都难免遇到困难,目前全社会对“延时放学”整体持积极的态度,笔者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三点半放学带来的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

邓浩)

课后服务提质,不妨做好加减法

2021年04月23日09:

16来源:

广州日报

对于很多双职工家长来说,如何接送孩子以及安排放学后的时间,一直是个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以来,不少地方都推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课后延时服务,让学生的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一致。

好政策还需要好执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60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9%的受访家长期待落实好学生课后服务。

72.7%的受访家长希望可以在课后延时安排课业辅导和答疑,69.7%的受访家长希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家长期待的其他形式还有:

培养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自由阅读和参与社会实践等。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这项教育惠民举措深得人心。

但很显然,家长们对于课后延时服务还有更多期待。

家长们的诉求很多元,有的需要辅导,有的希望培养兴趣爱好,有的想要锻炼身体,这就意味着,整齐划一的课后延时服务恐怕很难让人完全满意。

事实上,从各地执行的情况来看,的确五花八门,有的地方收费,有的地方不收费,有的辅导功课,有的只是看着写作业,家长、老师相互埋怨的情况或多或少都存在。

作为备受关注的民生大事,课后延时服务不能满足于有,不妨从“有”到“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关键要在内容上做加法。

这不仅是教育部提出的“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要求,也是满足家长们多元诉求的需要。

内容上做加法,让不同的孩子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有不同的选择,喜欢体育的可以去操场上运动,爱阅读的可以读课外书,想快点写完作业的就安排自习。

这样的加法,对于校园管理与老师来说,责任更重,压力也更大。

是以学校为主体还是引入校外机构?

经费从何而来?

应逐步形成更合理科学的办法与财政补贴机制。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还要做减法。

千万不能让延时服务变成了变相的集体补课,加重学生的负担。

尤其对于面临升学压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课后延时虽是惠民服务,但并非每个家庭都需要,对于可以正常放学回家的孩子,也不妨让他们该回家就回家。

总而言之,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切不可“一刀切”。

只有满足不同的需求,才能让教育惠民政策真正发挥出便民利民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