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425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docx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杨林柯

【编者按】这是西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万言信”,他称之为“心灵告白”。

而我们,被其间流露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中国教育的真诚思考而深深打动。

  中国教育沉疴已久。

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指责也一直不绝于耳,亦包含对早已变异的奥数班现象的连年呐喊。

然而,这问题太沉太重,至今,成千上万的孩子,依然生长于这看起来已固化的教育理念之下。

孩子们的眼镜片厚了,心灵愈加脆弱,成长依然迷茫。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杨林柯老师如是形容自己的教育观。

他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

“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

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相对于当下被演绎到极致的、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他认为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然真正的改变,看起来何其缓慢何其艰难。

 

+

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杨林柯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

学生的生活在哪里?

生命在哪里?

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

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这是他对整个中国教育的呼喊和发问。

     这位主张教育是“良心工程”的高中语文老师,于信中贯穿着他的困惑与痛苦。

而他的思考,或许难免个人的主观性,或许也失之于片面,但字里行间,却是真挚的、温热的,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其热切呼喊与深深忧患的背后,紧紧勾连着孩子们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

刊发这封信,一方面是为了与读者分享他的观点,同时也希望和亲爱的读者们一起来思考:

杨老师的大声疾呼可有道理?

孩子们如何成长?

以及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哪里?

      这几天一直比较纠结,因为几位家长的“上访”,我被告到校长那里。

对一个“资深”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事件。

虽然我可以理解各方所持立场,但面对时仍有许多困惑。

不久前开家长会,会后,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了一些赞扬和鼓励的话,说现在像我这样的教师真是太少了,不仅教书,还要做孩子的心灵导师,真不容易,甚至说到“崇拜”一类的话,这种话我已经听多了。

我曾告诉学生,不要崇拜任何人,也不要让人家崇拜你自己,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这是现代意识。

听到学生家长又在说“崇拜”一类的话,我立马插话:

“不要崇拜,我和孩子是朋友。

”我告诉家长,其实我一直在教育我自己,这不是谦虚,而是一种自我的需要。

  没想到第二天,风云突变。

领导找我“谈话”,说几个家长对我有意见,主要是学生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一些东西不相信了,爱怀疑了;对家长的话也不怎么迷信了,甚至用事实、道理和家长辩论;说我上课讲了批判性的话,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应该用“正面的、阳光的”东西教育孩子。

意思大致就这些。

  我深深理解领导的苦心,在教育市场化的现实背景下,家长缴了学费,买的就是学校的教育服务,作为“服务单位”的学校,为了“可持续发展”,能不考虑“上帝”的要求吗?

  其后,虽然我做了一些解释说明,但在不同的思维空间里交流,似乎很累。

实际情况是,个别家长的一面之词能说明一点问题,但却容易遮蔽更大的问题。

我联系一些大学生自杀以及杀人的事实讲了我的价值选择理由,我希望用人生教育统摄和抑制应试教育下的功利冲动,把生命教育、理想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从现实生存的角度,高考成绩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要用人生大目标统摄高考小目标,目标高远,行动才会更有力。

  就这样,我一下子进入一个夹缝之中:

一边是一些学生以及家长的夸赞与“崇拜”,一边是个别学生家长的排斥与“上访”,我心里五味杂陈。

一、

  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仔细想想,家长们也有他们的依据,不管他们是官员还是百姓,成功还是不成功,他们的孩子毕竟要进入这个世界,要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认同,要听“大人”的话。

毕竟这个社会是由“大人”主宰的,如果孩子有叛逆之思,或者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让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搁?

家长们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有个别家长对我有很大的误会。

  回到我自身,我的教育理念就是:

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

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在知识教育中我努力实践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我觉得,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

  再从功利目的上来说,有些孩子不会写文章,关键是没思想,胆识才气都从思想而来,没有读书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如何形成思想?

我们常说“人文精神”,其实“文”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文”是由人的内在气脉发出来的,喷泉里出水,血管里冒血,文章就是一个人内在生态最直观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

  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

我并不想证明自己的超越。

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

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价值和意义,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系统中,教育是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系统,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任务。

我自知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

虽然我们把教师打扮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需要追问的是,谁在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

  从另一角度看,人们只看到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学校收费似乎也不少,但如果深入教师们的生活深处、内心深处,看看教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有假期,但假期常常补课;有双休日,但周六都在上课;错过了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歌星的名字,读书充电的时间很有限——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学校成了“服务单位”,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

  虽说外在的量化考评涉及学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待遇与尊严,但毕竟教育是良心工程,良知的声音是教育最本真的力量。

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困扰的斗争和妥协中,那些有良知的教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努力。

  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

我每年的阅读量绝不会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约在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这些与学校要求无关)。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稻粱谋,更不是为考个什么文凭获得体制认可,主要是想从精神上得救,发现真相,寻求真理,进而影响学生和我周围的人。

在一个问题较多的语文环境中,我希望自己本身成为一种丰富的语文资源,在一个训练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的现实背景下,用自己的读书带动和影响学生,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

我知道自己道行不深、修炼有限,只是努力想成为一个后知后觉者,不想让孩子像许多庸碌之辈一样成为不知不觉者。

  我知道,观念世界是一个僵化的世界,妄想把一些东西简单注入大脑的做法是可笑的,根本是心灵在起作用,而心灵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外在的教育再好,必须通过内化起作用。

所以,最好的教育往往是自我教育,对于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来说,对学生最好的教育首先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走向世界的高处,走向真理,然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些精神辐射。

如此来看,教师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并去粗取精,不断消化,吃草挤奶,所以,我强调读书。

因为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至于家长说到的具体问题:

比如说孩子不太相信一些新闻报道,说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确实说过“不要活在新闻里,生活比新闻大得多”一类的话,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因为好新闻就简单肯定:

“形势一片大好”,也不要因为坏新闻就得出“社会腐败,人心不古”的结论。

  任何新闻都是社会的一个点,生活比新闻大得多,要放开眼光,自己去看;使用大脑,自己去想,大脑中要多一些问号,不要只是感叹号,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追问,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你的现成答案。

对生活的判断要警惕极端化思维,或天堂,或地狱,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不对的。

我给学生推荐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就是希望学生能走向高处,因为在低处只会区分大小高下尊卑,而在高处才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平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博大的心胸难道不好吗?

)。

  对于大人物,我让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我给学生推荐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大人物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不是特殊材料构成的,不近人情的;大人物也并不是哪方面都伟大。

  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我不希望他们像我当年受的教育,英雄偶像都是大人物,高高在上,不近人情,而不告诉我们,他们其实很亲切,他们也是人。

  认识光,也得认识光在另一面的投影,这样,认识才是全面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一样,社会不存在什么“纯洁城堡”,学校不是,家庭也不是,所谓“纯洁”也只是相对而言。

况且,学校也不是一个教育真空,社会不可能被隔离在学校之外。

社会现实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东西在信息传媒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不通过学校也能够获得。

  为了保护孩子,要告诉他们早晚要进入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理想和美好,甚至有一些残酷,但必须直面这种残酷,让他们对不好的东西提前有一些预期,免得“见光死”,出现精神的扭曲与异常。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很多,是为什么?

需要我们好好想一想。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只是“成功教育”,是出人头地的功利教育,革命加拼命,学习不要命,头悬梁,锥刺股,一心只为考大学。

我们当年是点着煤油灯上晚自习,以至于许多同学的头发被烧,晚自习为防止打瞌睡,就吃大葱、吃辣椒。

“比、学、赶、帮、超”这是我们当年的口号,以致于我身体差到感冒一次两个月不好,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只有110斤。

现在的口号更离奇,“不成功,便成仁”等等之类,各种激进的口号让人啼笑皆非。

  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

学生的生活在哪里?

生命在哪里?

那种把生活与幸福不断滞后的教育注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因为生命是不能保存的,一切也都是有保质期的,六十岁时你能回到十六岁吗?

用什么呵护生命的快乐与生存的质量?

  我提出:

享受学习过程!

就是希望学生找到兴趣,找到方向,关注过程,不要只盯着成绩,因为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因为考大学才需要学习,为了生命的幸福,终生都需要学习。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厌学,就是只把大学作为人生目标,甚至认为是自由天堂,但当学生真正走入大学以后才发现,和自己真正的理想有很大距离,自己努力追求的东西到手后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快乐,失落感随之产生,加上学生心理上的断乳,生命教育的缺失,有不少学生困惑、迷茫,也有学生麻木、沦落乃至走上绝路。

要追问责任,大的社会原因不说了,要说具体原因,我觉得中学教育难辞其咎。

  六年中学教育,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六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也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

回顾一下我们的中学教育,学生们六年都干了些什么?

  一位毕业班学生申斥道:

“我们除了做题还学会些什么?

”问虽极端,但说出了学生的心里话。

我们在应试选拔教育的同时,几乎没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审美教育,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搞训练,学校成了训练集中营。

由于教育本质目的缺失,导致应试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园,生命里面空空如也。

一些学生不会正常地思考问题,缺少常识,大脑简单,思维模糊,感情细腻,精神脆弱,缺少责任感,一遇到问题易走极端,忽视了自己是社会大生命链中的一环。

  看起来长大了,但长大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在幼儿阶段,很不成熟。

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读书很少,训练很多,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做题训练上,很少顾及生命的内在意义。

有些家长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也不希望教师讲所谓“课外”的东西,只讲与考试有关的。

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恰恰表现在能够突破课本及课堂限制,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比课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防止成为“单向度的人”。

  有人戏言:

“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还没希望。

”但抱怨失望有什么用呢?

就像母亲对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真正的教育者从来没有放弃对教育的希望。

  记得一句话:

世界如此糟糕,你要心理强大。

教育是造心工程,造就一颗强大的慧心就有了探求世界、追求理想、建立意义的不竭动力源泉,也就有了呵护生命安全的坚强屏障。

      也许有家长会说,扯这些干吗!

让我娃考上重点大学就行了。

虽然我知道中国的大学办得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要告诉学生,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去考大学,在一个身份社会,大学文凭就是你一生的文化身份,“一本”和“三本”的利益含金量还是不一样的。

当社会都在认可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努力争取,在现实功利上可能会吃亏。

  柳青说过: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高中三年就是人生最紧要的三年。

对于语文,我有十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等这些“内功”则主要在平时。

语文成绩只是语文学习和人格训练的副产品,而且有“显性成绩”和“隐性成绩”之分,“显性成绩”是考试量化,“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身高体重与身体健康,我们不能只管身高体重而不管身体健康。

  我自知生存靠社会供养,回报社会能力有限,人微言轻,似乎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又不想满足于无意义生存,总想给这社会留下点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会活到哪一天,因为年龄一到,血压老高,天天服药,似乎有很多书要读,似乎有很多事要做,似乎有很多文章要写,但工作及各种事务把人的时间撕成碎片,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也似乎被撕成了各种碎片。

生命短暂,鲁迅说:

“抓紧做!

”但我能做什么呢?

教书和读书写作似乎成了我生命最后的选择。

我自认为40岁以前为了生存需要做了许多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

出书几十本,但都是速朽玩意儿;比起农民工,挣钱也算不少,但发现钱不过是一个不断在贬值的身外之物。

我为自己的生命做了些什么?

又能做些什么?

而为自己的生命做事难道不也是为这个世界做事吗?

  记得一句话:

“死人的墓碑如果不立在活人的心中,那这人便真的死掉了。

”如果有一天肉体消失了,精神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某些生命里面,难道不是生命的延续吗?

  作为教师,教书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一下我的生命,这在至高者看来,是多么渺小的一件事,因为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谁也无法保证永垂不朽。

但在我,又是多么看重的一件事。

  仅此而已。

  至于说到我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历史文化的批判乃至于对教育或者学校某些做法的批判,有家长认为是“牢骚”,我要说:

“我不是屈原,我没有冤屈。

”我有车有房,家庭幸福,儿子也有工作,有很多尊重我的同事和朋友。

我也很感谢学校这些年来给我的包容和相对的自由,能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教师,能够在一个很小的精神空间中影响这个社会,传达一种精神的能量,从而给学生带来一丝温热。

我希望给课堂灌注一点生气,给语文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思想中学会思考与写作,让他们在上了大学把许多东西忘掉之后,能够真正留下一些东西。

  再从实用价值来说,批判是思想发展的必备素质,年轻人就要狂一些,该谦虚谦虚,该骄傲就得骄傲,因为谦虚是认可别人,骄傲才是认可自己,骄傲也可以让人进步。

可当下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断认可定论,记“标准答案”,把孩子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许多孩子小时候活蹦乱跳,上学后渐渐变得呆头呆脑,小时候还像哲学家,爱思考大问题。

越长大越世故、越深沉、越谦虚,其实是越来越失去自信。

而自信正是人格核心。

  我们只说孩子作文写不好,得不上高分,没有思想的作文怎么能够得高分。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触碰大问题,不去关心社会,不去思考自己,不直面人生,如何能写出像样的文章。

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我们采用的手段之间岂不是南辕北辙?

而且,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走上社会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从内心来讲,我是把这些孩子当我的孩子来教的,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一直很卖力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杨林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