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03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石景山区 2021年高三统一练习语文

2021.03

学校_姓名____准考证号___

1.本试卷共 11 页,共5道大题,24 道小题,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

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

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

到了西汉末年,才有确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

《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

东汉时,户口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

从被称为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来看,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

自明朝起,人口普查开始留有文物实证。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

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主、人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资产、职业等项目。

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界最早的"人口普查"。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

"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

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

乾降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突破1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口据统计己经有,4亿多人。

    整个20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

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

此后,还进行过多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一普"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

1964年的"二普"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1982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

1990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21项。

2000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

2010年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大量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汉书》所记载的人口数量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

B.《居延汉简》的文字记载表明东汉时期人口普查的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

 C.政府主导推动实施、逐步完善"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

D.抗战歌曲《长城谣》中的"四万万同胞"未必是对当时人口数量的准确统计。

2.根据材料一,以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六次人口普查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普查间隔逐渐缩短       B. 普查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D.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  C.普查范围越来越广 I

材料二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要想对人口工作作出决定性决策、对本国人口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受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

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

人口普查分为"短表"和"长表"。

  "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长表"并非所有人都要填报,而是从全部住户中抽取10%,登记对象只需按照调查表如实、准确提供有关信息即可。

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有较大进步。

为提高数据质量,"七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保密处理。

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

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

此次普查的人口学背景有四大变化;一是数量转向,中国人口己干2019年突破14亿大关,虽仍处千缓

慢增长中,但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很快将进入下降轨道。

二是年龄结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2011年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减退。

三是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

四是受教育水平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稳步提升。

"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目。

流动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

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

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合的特征。

城市群人口密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与人口的迁徙流动相关,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城市区划的调整。

2012年前后,人口流动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约为56%;而到2018年,人口迁徙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占比下降了约20%。

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地带并入城市,使城镇人口的基数增长,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提高。

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

"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七普"数据不仅能反映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还能体现其收入水平、代际支持、生活状况等,将对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七普"人口普查数据将于2021年4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

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

(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普"使用长短表结合的方式,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

B.数据采集全面、真实、准确,信息安全有保障,有助于"七普"获得高质量数据。

C. 目前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依靠城市区域的扩张,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流动。

D,相较于人口增长惯性减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因而更令人关注。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

B.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C.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适宜的就业平台,可有效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D.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5.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请综合两则材料,分条说明人口普查对于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

(6 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1 题。

(共 19 分)

巢谷传【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结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土大夫皆违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

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

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

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褐为先之?

"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畜弓箭             畜∶积聚

B.予愍其老且病       愍∶ 伶悯

C.阅其橐中无数千钱   阅∶ 翻阅

D.恨其不用吾言       恨∶ 遗憾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无知者          公无止我

B.予以乡闾故         予是以先之

C.予之在朝           予闻哭之失声

D.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谷于朋友之义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所至友其秀杰∶每到一地,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

B.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

C.缓急可托者也∶(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D.尚何以发之∶又怎么才能发现他的贤才品德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巢谷幼承父学,知识渊博,后来发现兴趣所在,故弃文学武,改应武举。

B.韩存宝号称"熙河名将",颇受朝廷重视,这与巢谷对他的指导不无关系。

C.苏辙在朝为官时,巢谷与他很少来往,到晚年才与苏氏兄弟在梅州相见。

D.巢谷有古人之风,但未得赏识,苏辙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崇敬、惋惜之情。

10.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3分)

绍 圣 初 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 自 筠 徙 雷 自 雷 徙 循 予 兄 子 瞻 亦 自惠 再 徙 昌 化士 大 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 平 生 亲 友 无 复 相 闻 者

11.文中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请从文中举两例印证。

(4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

(共 5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孔子品评人物所遵循的原则。

(5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3~16 题。

(共 20 分)

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1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

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15.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

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6 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

(1)在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上,校长提醒同学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做"____,____"的桃花源中人,而应该回应时代的需求。

(2)为国家民族所敬仰的英雄,即便遭受磨难仍刚强勇毅,即便身死也能以精神力量感召后人。

诚如《国殇》中"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

_____,子魂魄兮为鬼雄"所歌颂的那样。

(3)成语"食不果腹"有时会被误写为"食不裹腹"。

究其原因,写错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一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腹犹果然"一句。

(4)《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也写现实,诗人迭遭失意后向往神仙世界,觉得梦境更值得流连。

然而梦总是要醒的,"忽魂悸以魄动,___。

惟觉时之枕席,__",梦醒时分,便很难"开心颜"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7题。

(共 5分)

17.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曾转述过贾宝玉的"男女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你是否同意宝玉的上述见解?

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

(5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1 题。

大地的语言

①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②)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更是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

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

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

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迷失。

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其实重复的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过省会城市。

所以,此行的目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

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菜单,令我兴奋的仅仅是眼前出现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③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④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⑤)二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⑥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⑦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⑧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到青铜之上的模样。

⑨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⑩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1I)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

(12)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13)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14)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

从井中汲水的人,操来犁地的人,以白春谷的人。

(15)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己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

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轻风吹来,花粉摇落,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

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

待秋风起时,他们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16)终于到了平粮台,这是一个在平原上用黄土堆积起来的高台,面积一百亩,被》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宛丘。

(17)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

这个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城市的雏形如果直的被确认,无疑会在世界城市史上创造很多第一。

几千年过去了。

时常溢出河道的黄河水用巨量的泥沙把这片平原层层掩埋。

每揭开一层,就是一个朝代。

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从来不改头换面。

但这个高丘还微微隆起在大平原上。

它为什么不仍然叫宛丘,不叫神农之都,却叫平粮台?

是不是某次黄水袭来的时候,人们曾经在这个高地储存过救命粮食,放置过大水退后使大地重生的宝贵种子?

在这个已然荒芜的土台上漫步时,我很高兴这片土地仍然具有生长出茂盛草木的活力。

那些草与树仍然能够应时应季开出花朵。

草树之间,还有勤勉的村民开辟出不规则的地块,花生向下,向土里扎下能结出众多子实的枝蔓,芝麻环着节节向上的茎,一圈圈开着洁白的小花。

(18)人类不同的历史在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的奉献却是一样。

我记起在俄罗斯的图拉,由森林环绕的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当大家去文豪故居中参观时,我没有走进那座房子,看干涸的墨水瓶和泛黄变脆的手稿。

我走进了旁边的一个果园。

树上的苹果已经收获过了,林下的草地还开着一些花。

淡蓝的菊苣,粉红的老鹳草,再有就是与中国这个叫平粮台的荒芜小丘上一模一样的轮生着白色小花的芝麻。

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怅然若失∶失望,失落

B.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  推销∶ 推荐,介绍

C.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   慑服∶因恐惧而顺从

D.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陈陈相因∶不断重复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作者看城市的感受与下文看田野的兴奋形成对比,意在表明对城市的厌烦。

B.第③段列举了一系列农耕工具,形象地表现了中原大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从未断层。

C.作者由"土、田、禾"等象形字联想到了大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意蕴丰富且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情礼赞。

 

20.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6 分)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21.本文题目是"大地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大地的语言"的含义。

(6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分。

 22.语言基础运用(5分)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诚哉斯言!

认识一个人,需要全面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认真探究他如此作为的心态,仔细审视他作为之后的原因。

人的作为总是有其因由的,如果只看"表现",就有可能受骗,所以要看其动机。

干好事,是实心实意为他人,还是为了骗取信任和荣誉?

干了坏事,是出自本心,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_   ,善而不赏;无心为恶,___。

这有一定的道理。

正因为如此,还得考察其人有所作为之后的心情。

实心实意做了好事的,绝不会张扬、得意;不得已做了坏事的,事后则会不安地检讨、自责。

这无疑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依据。

《1)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限4 个字。

(2 分)

(2)请根据语境修改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其更加准确、连贯。

要求; 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3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150 字左右。

(2)近日有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字日",发挥中文在文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有媒体评价设立"汉字日"有利于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果这一建议得以采纳,你觉得在"国家汉字日"这一天可以开展怎样的校园活动?

 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活动设计。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

150字左右。

(3)春节期间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表达了导演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带给观

众欢笑与泪水,唤起了厂泛的情感共鸣。

在你的生命中,也一定会有这样一一位至亲至爱

之人,陪伴你成长,带给你温暖。

请你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她(他)的深情。

要求;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150字左右。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