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疾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113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陈代谢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陈代谢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陈代谢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陈代谢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陈代谢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陈代谢疾病.docx

《新陈代谢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陈代谢疾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陈代谢疾病.docx

新陈代谢疾病

新陈代谢疾病

高脂血症

【概述】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

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

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是引发和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

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

【病因病理】

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

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

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

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诊断要点】

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的血浆外观。

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

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

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辩证分型】

l.脾虚痰积症状:

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

舌胖,苔白厚,脉濡。

证候分析:

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

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2.胃热腑实症状:

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

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

阳旺之体,胃热炽盛测烦热纳亢;

恣食肥甘厚腻,痰热壅积,则形体肥硕;胃火伤津,则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均为胃热腑实,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滞留症状:

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

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

证候分析:

久有痰积,人络致瘀,痰瘀滞留,可见眼睑处黄色瘤;痰瘀痹阻胸脉,则胸闷时痛;入于脑络测头晕胀痛;滞于经脉,则肢麻或偏瘫。

音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均为痰瘀滞留之征。

4.肝肾阴虚症状:

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酸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

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

年高体弱,肝肾不足,阴不化精,反酿痰浊,留滞体内,则体瘦而血脂高;阴虚于上,清阳不升,脑失充养,则头晕目花,健忘;阴虚于下,肾腑失养测腰膝酸软;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人独亢,心神受扰而失眠;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均为肝肾阴虚,或阴虚火旺之征。

【分型治疗】

1.脾虚痰积治则:

益气健脾,除湿化痰。

方药:

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IZ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随症加减:

若口腻口苦,苦转黄腻者,加茵陈15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化湿;肢体浮肿者,加猪苓15克、桂枝9克,以温运水湿,消除浮肿。

2.胃热腑实治则:

清胃泻热,通腑导滞。

方药:

三黄泻心汤加味。

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后下)槟榔9克草决明15克莱菔子15克随症加减;热盛伤津、烦热口渴者,加生地15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以养阴生津。

3.痰瘀滞留治则:

活血祛瘀,化痰降脂。

方药:

通瘀煎加减。

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蒲黄20克(包煎)三棱12克获术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随症加减:

冠心病之胸闷时痛者,加延胡索9克、郁金9克,以加强理气活血化瘀;头晕胀痛,血压偏高者,加天麻9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下),以平肝熄风;中风后遗症者,加黄芪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地龙9克,以益气活血通络;脂肪肝者,加片姜黄9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以清肝活血理气。

4.肝肾阴虚治则:

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方药:

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山楂15克桑寄生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首乌15克随症加减:

头晕目花者,加菊花9克、石斛15克,以清肝明目;腰脊酸甚者,加杜仲9克、川断9克,以益肾壮腰;夜晚失眠者,加知母9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五味子6克,以清热滋肾,养肝宁心;五心烦热者,加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黄柏9克,以滋阴凉血清热。

【中成药】

月见草片每次4~6片,每日3次。

【简便方】

1.草决明15克、大黄3克,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

适用高脂血症形体壮硕、纳亢便秘者。

2.女贞子、旱莲草、首乌、黄精、玉竹及山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高脂血症体瘦阴虚者。

【其它疗法】

食疗法:

鲜蘑菇250克,配青菜心500克;冬笋300克,配荠菜150克;芹菜250克,配香菇50克;以上三种搭配均可加调料适量,翻炒至熟食用,血脂高者可经常选用。

耳针法:

选脾、胃、神门、内分泌、心、肝、肾等穴,将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以胶布交替固定于所选耳穴上,3天一换,每日3次按压刺激,每次10分钟。

外治法:

车前子、蒲黄各9克,皂角末1.5克,醋调敷脐,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除先天性因素外,高脂血症与饮食关系密切,应注意饮食调摄,慎食高脂高糖食品。

2.加强运动是预防肥胖及高血脂的有效措施,提倡体育疗法。

3.戒除烟酒,起居有节,控制高血脂,减少并发症。

痛风

【概述】

痛风是一组瞟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并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为主要临床特点。

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阐明,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属遗传性疾病。

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弓I起。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绝经期后的妇女也有发生者。

本病常由于酒食失节、过劳、受寒或感染等多种因素复发,以春秋季发作较多,且常在午夜突然发病。

本病除药物引起者外,大多缺乏病因治疗,因而不能根治,晚期常伴肾功能不全。

痛风属中医的“痹证”、“历节风”、“腰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或素体阳盛肝旺,或酒食失节,蕴生痰热,均可致风湿热邪,或风夹痰热,滞留经络关节,痹阻气血,而为风湿热痹。

风寒夹湿,袭入经络,凝涩气血,经气不通,而发为风寒湿痹。

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则痰浊瘀血痼结经络,而致关节刺痛、结节、畸形等症。

邪恋伤正,脾肾阳虚,终致固摄无权,精微下泄,形体衰惫。

【诊断要点】

1.中年以上男性,突然发生拇趾、跖、踝、膝等处单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或跖趾、指间和掌指等处有痛风石。

2.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旋光显微镜检查,可找到尿酸盐结晶;血尿酸增高,可有肾尿酸结石或蛋白尿,以及肾功能减退等肾脏疾病。

【辩证分型】

1.风湿热痹症状:

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

舌红苔薄,脉弦数。

证候分析:

风湿热邪,袭入机体,伤及卫表,则发热、汗出、咽痛;入于经络,痹阻气血,则足趾关节红肿热痛;风引湿热,走窜经络,则游走性痛;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湿热痹之征。

2.风寒湿痹症状:

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

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证候分析:

风寒湿邪,袭入经络,寒性凝滞,故痹阻气血,致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寒伤阳气,血运衰少,故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为风寒湿痹之征。

3.痰瘀痼结症状:

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

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证候分析:

痰瘀互结,滞留经脉,气血瘀阻,则见关节刺痛,多发结节;痰瘀为阴邪,夜晚阳气不足,痰瘀痹阻益甚,故疼痛加剧,发作频繁;痰瘀久痹,痼结经络,骨节经气不通,失于气血濡养,则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为痰瘀痹阻之征。

4.脾肾阳虚症状:

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少气无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

邪恋日久,伤及正气,脾肾阳虚,气血失于温运测面色白,手足不温;肾虚则腰隐痛,腿酸软;脾虚则不耐劳作,劳则症重,卧则症减;肾气亏虚,固摄失司,肾阳虚损,不能蒸腾气化,故夜尿频多;精微流失,形体衰惫,则少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分型治疗】

1.风湿热痹治则:

祛风清热,化湿通痹。

方药:

四妙散加味。

苍术9克黄柏12克牛膝12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克?

?

草20克秦艽10克随症加减:

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桂枝6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

2.风寒湿痹治则:

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药:

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

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

3.痰瘀痼结治则:

化痰祛瘀,通经散结。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

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通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

4.脾肾阳虚治则:

温补脾肾。

方药:

右归丸加减。

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克杜仲12克附片10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随症加减:

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砂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少,便溏者,加于姜5克、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以温运脾阳。

【中成药】

海桐片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

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

【其它疗法】

外治法:

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一次,10天1个疗程。

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

针灸疗法:

针刺解溪、昆仑、悬钟、阳陵泉、合谷、翳风、外关、曲池、肾俞等穴,每次选2~3个穴,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

食疗法:

鲜葡萄30克、大米50克,同煮粥,每R服用,以促尿酸排泄。

【注意事项】

1.痛风常伴发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并因高尿酸血症易累及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故应及时治疗高尿酸血症。

2.控制饮食,忌酒、禁食含嘌呤高的各种动物内脏、肉汤,以及一些高蛋白及高脂肪的鱼类、豆类。

单纯性肥胖

【概述】

单纯性肥胖是指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其消耗的热量,导致脂肪成分在体内积累过多而形成的肥胖。

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表现畏热、多汗、易疲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因脂肪细胞的不同变化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

其不良转归是形成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多种疾病。

单纯性肥胖属中医的“痰证”、“水肿”、“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为禀赋脾虚,外因为过食肥甘,少劳多卧,致脾虚气弱,痰湿内生;或年长肾亏,阴阳失调,痰瘀内积,均可使浊邪内生,壅积体内,而致肥胖。

病理变化为脾虚气弱,兼之多食少动,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反为痰湿;或过食肥甘厚味,兼之少劳多卧,致脾虚痰生,日久痰浊内积,而为肥胖。

或因中年后,肾气亏虚,阴阳失调,水湿痰浊内积,或进而痰阻血瘀,痰瘀互结,均使浊邪壅积体内,而致肥胖。

痰浊蕴热内迫,则畏热汗多。

因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亏,痰浊壅滞,水谷精微不得输送于肌肉、四肢,故常感神疲肢倦,动则气短汗出。

【诊断要点】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体重指数超过0.26,又可排除诸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性卵巢等内分泌疾病者。

25岁以前由于脂肪细胞数目增加所致的肥胖称为体质性肥胖;25岁以后由于脂肪细胞肥大引起的肥胖称为获得性肥胖。

【辩证分型】

1.气虚痰壅症状:

形体肥胖,动则气短、汗出,肤色少华,精神倦怠,嗜睡,纳谷不振,胃院胀满,或大便溏薄,或四肢浮肿及头身困重。

舌胖,苔白,脉细滑。

证候分析:

脾气虚损,痰湿内壅,则形体肥胖。

母病及子,肺牌两虚,则动辄气短、汗出;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故营血不充,无以充身,则肤色少华;清阳不升洲精神倦怠,嗜睡;脾虚气滞,运化失常,则纳谷不振,院腹胀满,大便溏薄;气虚湿郁,则四肢浮肿及头身困重;舌胖,苔白,脉细滑,均为气虚痰壅之征。

2.痰热壅积症状:

形体肥胖,面有油光,胃纳极佳,畏热烦躁,口苦咽干,或见尿黄便秘。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证候分析:

肥甘厚腻,得胃火煎熬,致痰热壅积,则形体肥胖,面有油光;胃火旺盛,则消谷善饥,畏热烦躁;胃火灼津,则日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均为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内积症状:

形体肥胖,动则神疲气短易汗,头晕胸闷脘院胁胀问或痛,或胁下疤块。

舌黯胖,苔薄白或腻,脉濡细。

证候分析:

年长体弱,脾肾气虚,痰瘀内积,故形体肥胖,动则神疲气短,易汗;痰瘀阻络,清窍失充,则头晕;心脉不畅,则胸闷;肝胃气滞,则院胁胀问或痛;瘀结肝络,则致胁下疤块(脂肪肝);舌黯胖,苔薄白或腻,脉儒细,均为脾肾气虚,痰瘀内积之征。

4.阴阳失调症状:

形体肥胖,烦躁怕热,时有畏寒肢冷,情绪抑郁或兴奋,失眠,嗜卧懒动,腰脊酸楚,下肢浮肿,午后尤甚,妇女月经不调。

舌淡红,苔薄,脉细弱或细弦。

证候分析:

中年以后,肾气亏损,蒸腾气化水液功能减弱,水湿痰浊内积,易致肥胖;肾阴虚,虚热内生,则烦躁怕热;肝失滋养,情志调节失常,则情绪抑郁或兴奋;肝火扰心,则失眠;肝肾两虚,冲任失充,则妇女月经不调;肾阳虚,脾阳亦亏,痰湿滞留,则嗜卧懒动,腰脊酸楚,下肢浮肿;舌淡红,苔薄,脉细弱或细弦,均为肾之阴阳失调之征。

【分型治疗】

1.气虚痰壅治则:

益气健脾化痰。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六君子汤。

防已12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茯苓15克猪苓9克白术12克陈皮6克半夏9克焦山楂12克荷叶9克随症加减:

小便少者,可加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包煎),以利尿;脘腹胀满者,加木香6克、香附9克,以理气通滞。

2.痰热壅积治则:

清胃化痰泄浊。

方药:

三黄石膏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黄连3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石膏15克(先煎)大黄5克(后下)厚朴9克半夏9克甘草5克随症加减:

皮肤常发疖肿痤疮者,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了15克、丹皮12克、紫草12克,以清热解毒凉血;口渴多饮,舌红少苦者,加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5克,以养阴生津。

3.疲瘀内积治则:

活血化瘀,祛痰轻身。

方药:

桃仁红花煎加减。

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延胡索9克青皮6克泽兰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莱菔子9克荷叶9克随症加减:

形体肥胖,血脂偏高者,还可加蒲黄20克(包煎)、虎杖30克,以活血降脂;脂肪肝者,加三棱15克、莪术15克、海藻30克,以化瘀祛痰软坚。

4.阴阳失调治则:

调和阴阳,利水化痰。

方药:

二仙汤加减。

仙茅9克仙灵脾12克巴戟天9克菟丝子15克当归9克知母9克黄柏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随症加减:

情绪不宁、失眠者,加百合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以清肝宁神;腰酸甚者,加杜仲9克、狗脊9克,以益肾健腰;胸闷者,加蒲黄20克(包煎)、泽兰15克、郁金9克,以活血理气。

【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每次6克,每日2次。

【简便方】

1.黄芪、防己、泽泻、山檀、丹参各等份,碾成细末压片,每片含生药1克,每次5片,每日3次。

适用于气虚痰积型肥胖者。

2.草决明炒熟研末冲服,每次3~5克,每日2~3次。

适用于肥胖合并高脂血症者。

3.减肥茶:

荷叶、苏叶各6克,山楂10克,绿茶3克,每日1剂,开水多次冲饮。

适用于各型肥胖者。

【其它疗法】

食疗法:

(1)白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山楂15克、粳米50克,煮粥常食。

适用于脾虚痰盛的肥胖者。

(2)芹菜250克、香菇50克,加调料炒食。

适用于肥胖伴高血压高血脂者。

针灸疗法:

体针:

针刺梁丘、公孙,每日针刺1次,用泻法,产生强烈针感后接电针仪20分钟,两穴交替使用。

耳针:

取胃、脾、心、肺、内分泌、神门等穴,每日取2~3穴,埋针,或磁珠,4~5天更换1次,左右耳交替进行,5~7次为l个疗程。

体疗法:

根据个人喜好及耐受程度选择健身操、跑步、游泳及各种球类活动。

【注意事项】

1.肥胖症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病,应认识其危害性,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2.严格控制饮食,并戒酒忌烟。

2.起居有序.加强活动。

低血糖症

【概述】

低血糖症是指因某种病因引起血糖浓度过低,并由此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为主的证候群。

以饥饿感、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颤、恐惧感或精神错乱,甚则晕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临床最常见的为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多见于中年女性、长期反复发作,但无恶化征象。

其次为胰岛β细胞瘤及各种内分泌病所致者。

低血糖症属中医的“晕厥”、“虚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低血糖症的病因多为禀赋素弱,或病后体虚,脾胃不健,气血乏源,致心肝失养,元神失主,故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脾胃两虚,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虚谷气不充,则饥饿时作;脾虚无以化生气血,升运精微侧五脏失充。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志。

心血不足,则面色苍白,心悸脉速,甚则无神失主而精神错乱。

肝血不足,虚风内动测四肢麻木或震颤,甚则抽搐。

气血大亏,形神失养测全身瘫软,精神恍惚。

阳气暴脱,汗失固摄,清宫失充,则冷汗频出,神昏晕厥。

此外,酒癖暴饮后,伤及脾胃,清气不升,痰热浊气不降,上蒙清窍,亦致血糖骤降,嗜睡神昏。

【诊断要点】

1.饥饿感、焦虑恐惧、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出冷汗、四肢震颤、晕厥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思想不集中、幻觉、狂躁、癫痫样发作等脑功能障碍症状,多于餐后3小时左右发作。

2.空腹血糖偏低或正常,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空腹血浆胰岛素测定偏高。

【辩证分型】

1.心脾两虚症状:

起病多缓,头晕,汗出,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恐惧健忘,甚则精神异常。

舌淡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

心脾两虚汽血两亏,无以上荣,则头晕、面色苍白;气虚失摄则汗出,心血不足,血不藏神,则心悸心慌,恐惧健忘,甚至精神失常;舌淡苔薄,脉细,均为心脾两虚之征。

2.肝虚风动症状:

头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或震颤,甚则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口吐白沫。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

肝血不足,不荣上窍,则头晕、视物不清;虚风内动,则肢体麻木或震颤,甚至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及口吐白沫等;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均为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之征。

3.痰热闹窍症状:

酒癖暴饮后,多汗,嗜睡,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酒酿痰热,暴饮之后,痰热内盛,伤及脾胃;脾气不健,清阳不升,胃气不降,痰热浊邪上蒙清窍,故嗜睡、神昏谵语;湿热内迫,则多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4.气虚阳脱症状:

心慌饥饿感、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冷汗频出,甚则神昏晕厥。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微弱。

证候分析:

气血大亏,形神不养,则心慌饥饿感、精神恍惚,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汗失固摄,清宫失充测冷汗频出,神昏晕厥;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微弱,均为气虚阳脱之征。

【分型治疗】

1.心脾两虚治则:

补益心脾。

方药:

归脾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当归9克酸枣仁12克远志3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9克龙眼肉15克炙甘草3克随症加减:

兼阴虚烦热者,加生地12克、玄参12克、知母9克、天冬9克,以滋阴清热;精神亢奋者,加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以镇静安神。

2.肝虚风动治则:

养肝熄风。

方药:

补肝散加减。

当归9克山茱萸工2克五味于6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川芎6克木瓜6克熟地12克山药15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随症加减:

癫痛样发作者,加制南星12克、白附子9克,以化痰祛风;胸闷、太息、精神抑郁者,加柴胡9克、郁金9克,以疏肝理气。

3.痰热蒙窍治则:

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方药:

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加减。

菖蒲9克郁金12克鲜竹沥20克山栀子9克连翘12克竹叶9克木通6克丹皮9克玉枢丹3克随症加减:

烦躁口渴头痛者,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葛花9克,以养阴清热,除烦醒脑;呕吐不止者.加黄连3克、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以清胃降逆。

4.气虚阳脱治则: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汤合生脉散。

人参12克(另煎)附片12克太子参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山茱萸12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随症加减:

肢冷明显者,加干姜5克、肉桂粉2克(兑服);烦躁而肢冷不显者,去附片,加淮小麦30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以养心安神。

【中成药】

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简便方】

黄芪50克、当归10克、大枣20克,水煎服,每日l剂,适用于低血糖症反复发作,心脾两虚者。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

气虚阳脱型可取人中、百会、足三里、内关等穴,针灸并用,针用补法,灸至病情缓解为止。

食疗法:

人参100克、龙眼肉100克、白糖500克。

人参煎汤会渣(渣可另用),与龙眼肉同煮再与白糖一起熬成龙眼糖。

低血糖常发者可于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每次10克。

阴虚有热者不宜。

【注意事项】

1.功能性低血糖症有反复发作史,有一定规律性,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常备糖制品以应急。

2.因肿瘤或其他内分泌病引起的低血糖症,应对因治疗。

3.发病垂危时,应及时应用现代医学的抢救治疗措施。

4.避免过度劳作、恶性情绪刺激、酗酒等不良因素影响,同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糖尿病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

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

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

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

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