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990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docx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一、选择题

1、宋太宗曾说: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

A.不公平                           B.不具备选才功能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元世祖忽必烈说:

“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这说明元代(  )

A.注重权力监督   B.实行三权分立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加强机构分工

3、有学者指出: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控制地方     

C.缓解民族矛盾   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

4、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

“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

”这一规定旨在(  )

A.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小中央行政决策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

5、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知之何”。

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的举措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6、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7、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8、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C.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9、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没有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10、秦汉的国家祭祀分布地点广泛。

自汉宣帝朝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逐渐向首都收拢的局面,至王莽所构建的元始仪,这一过程终于得以完成。

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使各地联系不断加强   B.汉代儒学的影响

"C.统一帝国国家行政制度趋于成熟  D.皇帝的个人喜好

1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是

A.九品中正制、二府三司制         B.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军功爵制度、三省六部制

12、《元史•地理志一》中称: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13、右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分封制度

C.增加财政收入

D.增强封国势力

14、学者薛明扬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说,“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学者评价的是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5、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最能反应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

16、一个乡绅的日记

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1894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

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

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05年10月15日)”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1905年10月17日)”

“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

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

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

天意茫茫,令人难测。

(1905年11月2日)”

“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

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

(1906年3月15日)”

“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

嗟乎!

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

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

’”(1906年3月19日)”

……

问题:

(1)概括指出该篇日记诞生的时代背景。

(4分)

(2)归纳刘大鹏反对“废除科举”的理由。

(6分)

(3)你如何看待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

(5分)

17、(本题共14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避嫌)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6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4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8分)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6分)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8分)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8分)

 

参考答案

1、D

2、解析:

选A 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元朝时中央行政制度是“一省两院”,中书省的长官是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这些机构都对皇帝负责,题干材料中“御史

3、解析:

选B 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等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行动的中书省”及“集中在中央”可知行省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民族关系及提高汉族官僚地主地位无关,故C、D两项错误。

4、、解析:

选A 唐代尚书省在三省里面属于执行机构,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说明注重时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A项正确。

5、C

6、D

7、A

8、C

9、A

10、C

11、B

12、B

13、A

14、C

15、B

16、一个乡绅的日记(15分)

(1)世界: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的全球扩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带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等。

(2分)

中国:

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民族自救运动(统治阶层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创建同盟会等);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等。

(2分)

(2)断绝读书人生路;阻碍传统文化发展;影响人心和社会稳定。

(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4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2分)。

本小题共15分。

观点参考:

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教育、思想近代化的急剧步伐和给传统社会阶层带来的阵痛和裂变;也反映了以儒学科考谋生的传统士人在科举被废、教育近代化大潮面前的失落迷茫困顿和保守的心态。

17、(14分)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6分,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4分,答四点即可)

(3)看法:

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4分)

18、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8分)

(2)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6分)

(3)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

(4分)

19、

(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

响力。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