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674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docx

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讲解学习

公共经济学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倪星

英文名称:

PublicSectorEconomics

教学要求: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

本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弄清有关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2.将学习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公共经济管理方法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方法,学生应在学习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掌握现实中公共经济问题的管理方法。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和变革的实践进行学习。

本课程的内容与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中应把课程内容同我国现实公共经济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地领会理论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言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社会资源有限、人类欲望无限、必须在若干目标之间进行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人们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会计成本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变动是一种增量变动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总净收益净边际收益

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欲望、需求、满足、激励

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传统与习惯、命令与计划、价格与市场

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九、当政府发行过多纸币时,物价上升

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第一讲市场与政府

第一节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

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

如果在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增进必须以其它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减少为代价,那么,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是最优的。

帕累托无效率(Pareboinefficiency):

指的是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还有可能在其它人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一个人或一些人的福利水平有所增进提高。

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

在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确实使得某些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与此同时,其它人的福利水平却没有降低(至少是不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

非帕累托改进:

若一种重新配置导致某些人状况变好,而另一些人状况变差,由于个人之间的效用无法比较,我们无法确定社会福利总水平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

这种情况称为“非帕累托改进”。

卡尔多效率:

在资源重新配置中,得者之所得多于失者之所失,即能够使得社会总体效率水平提高。

补偿原理:

在资源配置发生改变之后,将新增加的收益在所有相关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再分配,使得任何人都不受损失。

二、资源配置的公平与稳定原则

1.公平:

洛伦茨曲线(LorenzCurve)、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

2.稳定:

稳定物价——反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三、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基本概念:

社会总效益、社会总成本、社会边际效益、社会边际成本、净边际效益

基本定理:

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

最佳产量的决定条件:

MSB=MSC

此时的总净效益(TSB—TSC)最大

结论:

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必须使其资源配置满足如下条件,即每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效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四、资源配置的三种方式

1.习惯:

适应于传统的农牧业社会,功能有限,范围狭小。

2.命令

(1)产权结构:

理论上:

全民所有制;现实中:

国家(政府)所有制;困境:

委托——代理关系。

(2)决策机制——中央集中决策:

信息完全的假设——“计算机乌托邦”、政府科层成本为零或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主体价值完全一致的假设。

(3)动力结构:

理论上:

按需分配——按劳分配;现实中:

劳动定额制与固定工资制;困境:

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对策:

强调监督机制,重视意识形态动员。

3.市场(具体分析见下节)

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

基本假定:

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2.市场充分竞争;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4.没有外部经济效应;5.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7.生产资源私人所有。

前提条件:

P=MPB=MPC=MSB=MSC

结论:

当所有物品的生产满足上述条件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二、市场失灵

1.效率的背离——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规模报酬递增。

2.分配的不公——自然禀赋差异、机会不均等、价格随机波动。

3.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合成谬误。

三、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提供公共物品;2.矫正外部效应;3.促进有效竞争;4.调节收入分配;5.稳定宏观经济。

第三节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

二、调节分配职能

税收(累进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工资与物价管制

三、稳定经济职能

相机抉择政策:

通过人为的政策调节,逆经济周期而动,在经济过热时加以抑制,在经济萧条时进行刺激,熨平经济波动。

内在稳定政策:

政府的税收与支出政策机制,是一种“内在稳定器”,可以自动发挥作用,稳定经济。

第二讲外部效应

第一节外部效应概述

一、外部效应的定义

1.定义:

某个体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且不纳入该个体的经济核算中。

2.成因:

产生于经济活动中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即经济人个体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存在着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公共物品强调的是成本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外部效应强调的是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公共物品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使其供求合理化,而外部效应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使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内在化。

二、外部效应的分类

1.对消费的外部效应与对生产的外部效应;2.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与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3.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

三、常见的外部效应现象

美化环境技术发明优雅仪表道德教育

汽车尾气狂吠的狗夜半歌声课堂鼾声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1.负外部效应的三种情况:

外部边际成本不变、外部边际成本递增、外部边际成本递减。

2.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个体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个体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市场产生的最优量就会大于社会最优量,导致供给过度或消费过度。

二、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个体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个体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市场产生的最优量就会小于社会最优量,导致供给不足或消费不足。

三、外部边际效益递减

第三节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

一、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

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或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市场机制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

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或者不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合理的制度选择就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二、道德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三、慈善行为——如环保志愿者、私人捐助学校。

四、企业——将相关行为主体联合到一个企业之中,以内部管理取代市场交易,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五、合约——有关利益各方签订合约,约束相关行为。

第四节外部效应的政府解决

一、管制——政府直接规定标准,禁止某些行为。

二、庇古税(PigouTax)

外部效应的本质在于个体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差异。

这时,政府如果能够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对生产者征收污染税,如果税率恰好等于边际污染成本,就能够使生产者的个体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这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征税的办法在理论上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在实践上却有很大的问题。

因为政府很难确定造纸厂的边际污染成本,也就很难设定适当的污染税率。

因此政府实际上很难通过征税的办法来解决外部效应的效率损失问题。

三、财政补贴

对正外部效应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使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以次将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等同的水平。

其困难是与庇古税相同的。

四、可交易的许可证——以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为例。

第三讲公共物品

第一节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一、私人物品(privategoods)

1.分割性:

私人物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的。

也就是说物品和服务的总量X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和服务量数Xi的总和。

2.竞争性:

私人物品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不为零。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私益物品的供给,就需要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私益物品所需要的成本。

3.排他性:

私益物品的排他性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我从书店里买下了一本书,店老板就不能再把这本书卖给他人,而且未经我的同意,他人也无权享用我买下的书籍。

这时我就拥有了对这本书的排他性消费权。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书的消费总量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所享用的书的算术加总。

二、公共物品的定义(publicgoods)

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一种物品,每个人对其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的消费。

三、公共物品的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性(non-divisibility):

公共物品的效用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不能划归某特定个人或群体独享。

2.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

公共产品允许许多人同时消费,且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并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

非竞争性特征说明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合理的。

3.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当某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要排斥其他人或者是不可能的,如国防、社会治安、流行病免疫措施、社会福利等;或者是要花费很大成本,如广播电视信号、灯塔、环境保护等。

非排他性特征意味着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可行的。

四、公共物品的识别

1.看物品的效用是否存在不可分性。

如有不可分性,则进行下一步分析。

2.看物品的消费中是否存在竞争性。

有竞争性的那就肯定不属于纯公物品的范畴,如有非竞争性,则要进一步分析。

3.看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能够排他。

如果不能排他,或虽可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则有可能成为公共物品或公共资源,反之则成为私人产品。

第二节公共物品的类型

一、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

1.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粹公共物品;2.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粹私人物品;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公共资源);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物品(俱乐部物品)。

二、常见的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

国防、治安、基础研究

公共资源:

清洁环境、自然资源、拥挤的道路

俱乐部物品:

消防、有线电视、收费道路

三、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纯粹私人物品的需求

1.纯粹私人物品的需求2.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

四、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第三节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

一、通过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来供给公共物品

二、林达尔均衡的条件

三、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四、政府的强制性界入

第四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方式

一、政府直接生产

中央政府直接经营、地方政府直接经营

二、政府间接提供

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权经营、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三、公共产品不同供给方式的比较

1.关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形式哪种效率更高,并没有绝对一致的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形式都可以找到一些效率较高的例子。

2.但是,人们更多地发现,在国家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的情况下,由于企业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竞争而缺乏活力,往往导致成本增加,亏损严重。

3.导致公营企业普遍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不存在破产的威胁和竞争的激励。

于是公营企业缺乏降低成本和适应需求的压力,经营上往往缺乏活力和效率。

4.公营企业生产公共产品的低效率必然外在地表现为较高的成本和消费价格。

此时,如果政府不对公营生产予以财政补贴,则较高的公共产品价格会使消费者减少消费量并遭受福利上的损失。

而如果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以维持较低的公共产品的价格,则一方面将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公共产品的过度消费和供给的相对不足,于是只好采取限额方式进行分配。

5.公共产品不一定要公营生产,甚至不一定主要靠公营生产;允许民营厂商进入生产公共产品,无论从提高供给效率上还是从减轻财政负担上都有好处。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没有任何责任。

相反,正如上面已讨论过的,政府在组织招标、审批经营权、补贴与资助、制定法律保护民营进入方面仍然承担着许多工作。

减少公共产品的公营生产可以使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的规划和管理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第四讲自然垄断

第一节垄断的产生

一、垄断的定义

如果一个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卖者,而且该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者。

二、垄断的产生根源

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其来源有:

1.对关键资源的排他性占有。

2.政府创造的垄断——政府给予的排他性经营许可、专利、版权。

3.自然垄断——所谓自然的垄断,也就是具有规模效益线性递增、资本沉淀刚性两大特点的垄断。

传统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不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并且是市场制度本身所无法解决的。

这时,政府就面临着两大责任:

一是为了保证消费者享有最低价格的产品而保护独家垄断的局面;二是防止垄断厂商滥用垄断地位来攫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和空间空前拓展,竞争开始走向跨行业的竞争和跨国的竞争。

这使得原先自然垄断的行业也面临着潜在的竞争的压力。

于是,自然垄断理论开始为可竞争理论所取代。

第二节垄断者的生产与定价决策

一、垄断与竞争

二、垄断者的收益——产量效应、价格效应

三、垄断利润

第三节垄断的福利代价

一、无谓损失

二、垄断利润:

一种社会代价吗?

垄断利润本身并不代表着经济蛋糕的规模缩小,而只是从消费者向生产者发生转移。

除非认为消费者比生产者更重要,否则,垄断利润不是一个社会问题。

垄断的问题在于企业产销规模小于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无谓损失使经济蛋糕缩小了。

这种无效率是与垄断的高价格相关:

企业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消费者买得少了。

如果垄断者为维护其垄断地位而花费额外代价,如游说成本、公关费用等,这也是垄断的社会成本。

第四节反垄断的政府公共政策

一、反垄断立法——反垄断法的目的是防止企业间的合并减少了市场的竞争性,维护自由贸易规则。

但有时企业合并并未减弱市场竞争,而是通过联合,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所以,对之必须慎重。

二、价格管制——1.边际成本定价:

对于自然垄断,会带来亏损。

2.平均成本定价:

引起无谓损失。

3.价格管制不能激励企业降低成本。

三、公有制——缺乏竞争、缺乏激励、缺乏责任。

四、无所作为——“市场失灵”的程度往往小于“政治失灵”的程度。

第五讲收入分配

第一节收入与分配

一、收入的定义

1.概念:

收入,是指个人在特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可自由支配的货币的数量。

2.影响因素:

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个人收入受制于禀赋、偏好、运气。

二、不平等的衡量

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KuznetsRatio)、将各阶层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贫困线与贫困率。

三、衡量中的问题

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经济流动性、实物的转移支付

第二节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一、功利主义

代表:

边沁、穆勒。

观点:

政府的目标是使社会中所有人的效用总和最大化,即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政策: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政府应进行再分配。

但否定平均主义,因其会扭曲激励机制的作用,造成社会总产出下降。

二、自由主义

代表:

罗尔斯。

观点:

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政府的目标是使社会中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政策:

政府应推行收入平等化政策,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改进社会上最不幸的人的福利。

三、自由意志主义

代表:

诺齐克。

观点:

强调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反对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来牺牲个人自己的权利。

只要过程是公正的,即使结果不平等也是公正的。

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政策:

政府应惩罚犯罪,保证自愿协议的执行,维护游戏规则,除此之外,不应介入收入分配。

第三节收入分配政策

一、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特征——宏观性、广泛性、自觉性、强制性。

二、政府收入分配的手段——1.税收;2.公共支出;3.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救济、福利、优抚;4.政治决策:

价格管制、最低工资立法、就业支援、教育振兴、反贫困计划、实物转移支付。

三、收入分配政策的评判——1.目标效率性;2.资源配置中立性;3.消费者主权与纳税人主权;4.效果的明了性;5.管理费用节约性;6.调查处理机制的便捷性;7.心理抵抗度。

第六讲公共选择

第一节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在无政府状态下,人们的活动表现为纯粹的私人选择,可以通过掠夺和交换两种途径来增进个人利益。

公共选择意味着集体活动,要求政府的存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目的是通过人们的互助合作,消除“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与狼一样”的自然状态,增进共同利益。

二、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区别

1.市场过程——政治过程;2.自愿交换——强制性;3.个人选择的确定性——不确定性;4.损益的私人性——公共性。

三、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桥梁

传统的政治学理论总是假定和宣传政府官员是社会的公仆、是大公无私的,具有崇高的为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

公共选择学派把在市场经济下私人选择活动中适用的理性原则,应用到政治领域之中。

它认为,在政治环境中个人同样是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政府官员在现实社会中同样扮演“经济人”的角色。

公共选择学派在论证这一点是提出了四个理由:

1.现实考虑;2.方法论上的一致性考虑;3.把道德主张与实证分析区别开;4.理论创新意义。

第二节投票理论

一、投票规则的种类

一致同意法、多数票法、加权投票法、否决投票法、需求显示法。

二、对投票规则的选择

每个参与者在集体决策过程中,都面临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成本——决策成本与外在成本。

决策成本是指单个参与者为了使集体行动获得所需的同意人数而花费的代价。

当集体决策由某一个人作出时,集体决策便等同于个人决策,此时的集体决策成本极少;而当集体决策需要全体一致同意时,每个参与者的偏好对最终的结果都有决定性意义,集体选择耗费最多,决策成本最大。

随着集体决策所需同意。

人数的增加,参与者之间讨价还价的机会和难度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决策成本以递增比例上升。

这样,集体决策成本与所需同意人数之间存在着一种增函数关系。

外在成本是指由于集体中其他人的行动而使某参与者个人所需承担的成本,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

外在成本处于个人的控制能力之外,是通过集体行动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

当集体选择结果与参与者个人的实际偏好一致时,该参与者承担的外在成本为零;而当两者不一致时,该参与者必须接受与自身偏好不相符的集体选择结果,他所需承担的外在成本数额为大于零的正数,并且随着这种不一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由此,在集体决策中,随着所需赞同人数从一个到全体参与者的逐渐增加,单个参与者的外在成本将按递减的比率逐渐下降,从而表现出一种减函数关系。

从总体上看,决策成本与外在成本之和构成社会相互依赖成本。

在选择决策规则时,理性的经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将驱使他按最低的相互依赖成本作出选择。

此时所对应的集体决策赞同人数,就是理想的投票规则所需要的赞同比例。

多数票规则中决策成本与外在成本两者之和构成的社会相互依赖成本较低,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投票规则。

三、多数票规则

1.投票与决策——影响公共决策议案能否通过的因素有:

决策规则、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税收的分摊、收益的分配、信息的获得。

2.政治均衡的实证分析

3.中间投票者

4.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四、投票交易

1.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2.隐含的投票交易;3.投票交易与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节选民行为理论

一、选民选择行为的构成——目标、备选方案、约束、选举规则与程序。

二、影响选民行为的主要因素——1.信息不完备;2.个人选择的不确定性;3.选择结果的强制性;4.所获收益的公共性。

三、选民行为的实证分析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R=BP-C+D

其中:

R——个人收集信息和参加投票活动的净收益值。

B——不同候选人带给投票人的收益差,即潜在净收益。

P——投票人起决定作用的概率,即促使潜在净收益实现的概率。

BP——预期总收益值。

C——收集信息和参加投票活动的成本。

D——收集信息和参加投票活动所带来的其他好处。

很显然,由于每个选民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会精确地进行计算,只有在净收益值R大于或等于零时,才会参与投票选举活动。

第四节政党与利益集团理论

一、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1.政党(政治家)是自利的2.自利的前提是竞选获胜,选票极大化

3.争取选票的基础是政纲4.政纲一般要符合中间投票者的偏好

二、利益集团

1.定义: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同样偏好的个人所组成的群体。

2.成因:

节约信息成本、稳定心理预期、提高交易效率。

3.作用:

向选民提供信息,鼓动投票、游说、资助政客、与其他利益集团互相捧场,互投赞成票。

三、寻租

1.定义:

所谓租金,是指某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那部分剩余。

寻租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即是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2.寻租的实质是权钱交易

对于经济当事人而言,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者超额利润。

这种寻租活动寻求的是非生产性的直接利润。

它并不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来增加利润,而是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努力,游说与行贿等,促使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帮助限制竞争,增强自己的垄断地位等方法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政府官员而言,寻租就是运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来谋取私人经济利益。

政府官员在寻租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扮演一个被动的、被利用的角色,而往往是主动地去进行“政治创租”和“抽租”。

3.常见的寻租活动有:

价格双轨制、经济特权、进口高关税和进口配额、政府对某些地区和集团的“优惠政策”。

4.危害:

权力的滥用和腐化、社会资源的浪费、无形的效率损失、社会分配不公、政府合法性基础丧失。

第五节官僚理论

一、公共选择中的官僚

官僚,通称为政府行政官员或公务员。

官僚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官僚由公共机构任命,而非直接民选,故常常首先是对任命机构和政治家负责。

政权与治权的分离、常任制的实行,使官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官僚也是“经济人”。

二、官僚的行为特征

个人利益最大化、权力最大化、预算最大化、公共物品供给过剩。

三、官僚制的弊端

效率低下、机构膨胀、预算扩大、选择性执行、行为异化。

四、对官僚制的治理主张

真正的民主宪政、强化预算约束、独立评审与监控、引入竞争机制、成本—收益分析、利润分享。

第七讲公共支出

第一节公共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公共支出是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