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相似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76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章相似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7章相似教案.docx

第27章相似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

第1课时(p34-35)

27.1图形的相似

(一)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图形的概念与运用概念.

2.难点:

运用概念.

三、课堂引入

1.

(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

再如教材P36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

(2)相似图形概念:

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强调:

见前面)

(3)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

2.问题:

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

归纳:

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四、例题讲解

(补充:

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

分析:

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º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

例(补充)已知:

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

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

根据比例尺=

,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

解:

答:

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120km.

五、课堂练习

教材P35的练习题。

 

六.板书:

根据比例尺=

 

七、教学后记:

27.1图形的相似

(二)

第2课时(p36-3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

2.难点:

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

三、例题的意图

第36页“思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

四、课堂引入

1.P37“探究”问题:

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

2.【结论】:

(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2)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

问题:

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

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

分析:

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

例(教材P37例题).

分析:

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解:

例(补充)

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

B1C1:

C1D1:

D1A1=7:

8:

11:

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

分析:

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

解:

∵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AB:

BC:

CD:

DA=A1B1:

B1C1:

C1D1:

D1A1.

∵A1B1:

B1C1:

C1D1:

D1A1=7:

8:

11:

14,

∴AB:

BC:

CD:

DA=7:

8:

11:

14.

设AB=7m,则BC=8m,CD=11m,DA=14m.

∵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

∴7m+8m+11m+14m=40.

∴m=1.

∴AB=7,则BC=8,CD=11,DA=14.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38练习1、2、3.

2.教材P38习题1、2、4.

七、课堂练习

教材P38习题3、5.

八、板书:

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

九、教学后记: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一)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2.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的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与△A′B′C′中,

如果∠A=∠A′,∠B=∠B′,∠C=∠C′,且

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B′C′,

则有∠A=∠A′,∠B=∠B′,∠C=∠C′,且

(3)问题:

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2.教材P40“探究”,导出: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按第41页内容讲解。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2)、按第41页内容讲解: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行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3.教材P41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探索与证明.

4.【归纳】P42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五、课堂练习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

EA=2:

3,EF=4,求CD的长.(CD=10)

 

六、板书: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行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3)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七、作业:

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

A.两个直角三角形B.两个钝角三角形

C.两个等腰三角形D.两个等边三角形

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

3.如图,在□ABCD中,EF∥AB,DE:

EA=2:

3,EF=4,求CD的长.(CD=10)

 

八、教学后记: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二)

第4课时(P42探究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

(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三、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

(2)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3)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4)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

(1)提出P42探究2问题:

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

(3)【归纳】P43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1)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

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提出P44探究3问题:

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3)【归纳】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四、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4例1)

分析:

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例(补充)已知: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

,求AD的长.

分析:

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

,结合∠B=∠ACD,证明△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

,从而求出AD的长.

解:

略(AD=

).

六、课堂练习

教材P45:

1、2、3.

 

七、板书: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八、教学后记: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P46)

2.难点: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

那么△ACD与△ABC相似吗?

——引出课题.

(3)教材P46的探究4.

五、例题讲解

例(教材P46例2).分析:

要证PA•PB=PC•PD,需要证

,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证明:

略(见教材P46例2).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48的练习1、2.

2.已知:

如图,∠1=∠2=∠3,求证:

△ABC∽△ADE.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七、教学后记:

27.2.2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第6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2.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三、例题的意图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测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测距(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间的距离).本节课通过教材P48的例3——P49的例5(教材P48例3——是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P49例4——是测量河宽问题;P49例5——是盲区问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测高和测距的方法.知道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高度、宽度时,关键是要构造和实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测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条线段的长,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求解.讲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这几个实际问题,以提高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让学生多见些不同类型的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问题,便于学生理解:

世上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学问题来解决,而本节的应用实质是:

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解决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

其中例5出现了几个概念,在讲此例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

(1)视点:

观察者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

(2)视线:

由视点出发的线称为视线;(3)仰角:

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4)盲区:

人眼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

四、课堂引入

问:

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

“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

”,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五、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8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分析:

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

略(见教材P48)

问:

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

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

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49例4——测量河宽问题)

分析:

设河宽PQ长为x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

,即

.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解:

略(见教材P49)

问:

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

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3(教材P49例5——盲区问题)

分析:

略(见教材P49)

解:

略(见教材P49)

六、练习:

教材P50.练习.

七、教学后记:

27.2.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

第7课时(P5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能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运用.

2.难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及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它的反向应用的理解,即对“由面积比求相似比”的理解.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它紧扣性质,是性质的简单运用,但要注意它是逆用性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来进行运算的.例2是教材P52的例6,它是通过求相似的过程中,求出相似比,再综合运用两条性质求出其周长与面积的.难度略高于例1.其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综合、灵活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程度好一些,可以补充“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的题目.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已知:

∆ABC∽∆A’B’C’,根据相似的定义,我们有哪些结论?

(从对应边上看;从对应角上看:

问:

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

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2.思考:

(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两个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

推导见教材P52.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即:

如果△ABC∽△A′B′C′,且相似比为k,

那么

性质2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即:

如果△ABC∽△A′B′C′,且相似比为k,

那么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2.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已知:

如图:

△ABC∽△A′B′C′,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B′C′=24cm,求BC、AB、A′B′、A′C′的长.

分析:

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可以求出BC等边的长.

解:

略(此题学生可以让自己完成).

例2(教材P52例6)

分析:

根据已知可以得到

,又有夹角∠D=∠A,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为

,故△DEF的周长和面积可求出.

解:

略(见教材P52)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53.1、2、3、4.

2.填空:

(1)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为3∶5,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

(2)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为3∶5,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__.

七、板书: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八、教学后记:

27.3位似

(一)

第8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2.难点:

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三、课堂引入:

1.观察(按第59页讲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分析P59“思考”讲楚“位似中心”找法。

(1)、位似中心,

(2)、位似中心。

四、讲解P60“探究”

分析:

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

,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作法一:

(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

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2.

问:

此题目还可以如何画出图形?

作法二:

(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B′、C′、D′,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3.

作法三:

(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

使得

(4)顺次连接A′B′、B′C′、C′D′、D′A′,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图4.

(当点O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课堂练习

教材P61.1、2

七、教学后记:

 

27.3位似

(二)

第9课时(P61)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难点: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例,教材P61的“探究”,它是在引导学生寻找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后的一个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题目,其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知识,此题目应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作出图形.例是教材P62的一个问题,它是“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的一个综合题目,所给的图案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因此应让学生自己来回答,并在顺利完成这个题目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四种变换的异同.

四、课堂引入

1.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

(1)将△ABC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A1、B1、C1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三个顶点A2、B2、C2的坐标;

(3)将△ABC绕点O旋转180°得到△A3B3C3,写出A3、B3、C3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

教材P61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把线段AB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五、例题讲解

例(教材P62的例题)分析:

略(见教材P62的例题分析)

解:

略(见教材P62的例题解答)

问:

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

请你自己试一试!

解法二:

点A的对应点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