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60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docx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5

命题人:

成维顾向阳审核人:

刘百生

试卷说明:

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7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熨帖/呼吁  隽永/携手共进  惬意/汗流浃背

 B.恪守/溘然  狙击/居安思危  谅解/量体裁衣

 C.跌宕/坦荡  慰藉/披荆斩棘  胡诌/皱皱巴巴

 D.荒芜/抚摸  邂逅/坚持不懈  坍圮/下肢瘫痪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长春藤   玉砌雕栏  凝眸远眺  明目张胆

 B.酹江月  一愁莫展  百无聊赖  欢呼鹊跃

 C.管弦乐   瞬息万变  不屈不挠  莫名其妙

 D.癞头僧  托沓冗长  惊骇万状  向死而生

3.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传媒界,炒作成风、虚假成灾,在追名逐利甚嚣尘上的污浊氛围中,季羡林主动摘冠脱冕的高风亮节之举,犹如一束亮光,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

B.盐塘河公园到处都是花,到处都是树,仿佛随便朝地上扔根枝条就能开出沸反盈天的花来。

C.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一样大。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通过历史文本,让我们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的现场,同时,我们还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

C.这次诗歌朗诵大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参加,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D.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避免战争不再发生。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李牧连却之     ②存亡之理

B.①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①洎牧以谗诛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①至丹以荆卿以计,始速祸焉②盘盘焉,囷囷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谓智力孤危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思厥先祖父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然后得一夕安寝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B.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受戒》和《白洋淀纪事》是他的代表作。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C.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代表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D.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有《乡愁》《望乡的牧神》等。

9.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叙述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而且,作者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B.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C.《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全文以恬淡作底蕴,刻画了“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文中时有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闲笔”,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

D.《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互相爱慕,暗示了以后情节的发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4分)

在2018年“盐城之春”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

《相约盐城》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   ▲   ;《河海情缘》通过里下河与黄海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盐城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以及盐城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分)

   ▲   改为   ▲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描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真实故事

B.勾勒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美妙景象

C.吹响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前进号角

D.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11.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

要求:

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3分)

例句: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                      

二、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18分)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又纵反间曰:

“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言曰:

齐王已死宣言:

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B.城之不拔者二耳拔:

被攻取。

C.齐人未附附:

归附。

D.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炫耀:

夸耀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3分)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

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

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

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1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3分)

              ▲                      

(2)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

(3分)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3分)

              ▲                      

三、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5分)

              ▲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5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   ,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2)使天下之人,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3)长桥卧波,  ▲   ?

复道行空,  ▲  。

(《阿房宫赋》)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师说》)

(6)    ▲     ,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

(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百舸争流。

(《沁园春·长沙》)

第Ⅱ卷(80分)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20分)  

丢草绳

陈传荣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

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患了疟疾,多半是听这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要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边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

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

但看到我被疾病折腾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

“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

”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

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朦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

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地跑了回来。

  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

过了好一会,母亲才定下神来。

她轻轻地安抚着我:

“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

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

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

“这孩子,真是遭罪!

”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

“在往日,坐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

”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

“你给他丢过草绳吗?

”过了一会,三姨问。

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

“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

母亲告诉了她。

三姨拍了一下腿说:

“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

”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

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

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

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的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

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8.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4分)

答:

              ▲                      

19.“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

”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答:

              ▲                      20.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6分)

答:

              ▲                      

21.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

请结合全文具体探究。

(6分)

答:

              ▲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冬天的寒冷,着实让人感到她的冷酷无情。

然而一句温婉的问候,一个温雅的举动,一则温馨的短信,一曲温暖的老歌,一部温情的电影……又会在这寒冬里给人带来别样的感受,让人感到她并非想象的那般冷,反而有了一种暖意在心中荡漾,有一种温情在心头缠绕。

时值隆冬,你若关注身边的每个人,关注生活的每一天,关注现实的某一点,是否也能让你在寒冷中找到这样温暖的感觉呢?

请以“冬日温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答案

B

C

D

A

B

D

A

B

D

D

D

D

C

1.B  A项中“隽”/“携”、“惬”/“浃”的读音不同,C项中:

“藉/棘”“诌/皱”读音不同,“芜/抚”读音不同。

2.C 四个成语皆出自课内,其中CD两个选项句子见于课文,C应为臭名昭著。

 A项:

长-常;B项:

愁-筹,鹊-雀;D项:

托-拖。

3.D4、A。

B见于第三专题导语,无主语;C歧义;D句见于第二专题导语,“避免战争不再发生”有误,原句为“制止战争”。

5、B6、D7、A8、B9、D10、

(1)“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

(2)D

11.答案示例:

水是生命的源泉,让他滋润世间万物。

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

注意要语意连贯,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表现环保主题。

12.D13.D14.C

15.翻译

 

16.

(1)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1分)。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2分,答出两点即可),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2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5分。

3种答法选其一。

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17.名句

 

18.既指“难忘”母亲对患病的“我”的疼爱和嫁病于人的不忍,也指“难忘”三姨为了带走“我”的病甘冒带病危险的善心。

19.它不仅是写“实”,写出了乡村景色的自然和谐;而且还写“意”,昭示着下文“三姨”将“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从而写出乡土民风的醇厚朴实。

20.

(1)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通过“三姨”与“母亲”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母亲”并没有将草绳丢一条乡亲们必走的路口。

(2)从文章的主旨凸显来看,通过对并非“嫡亲”的“三姨”这一形象的刻画,将“母亲”身上善良的品质从“个体”(点)推及到“群体”(面),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1.不是。

理由有三:

(1)母亲在得到“丢草绳”这个办法时就唉声叹气,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孩子病愈而让乡里乡亲带走疟疾。

(2)母亲在准备为“我”“丢草绳”时,心理很矛盾,既心疼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我”,又不忍心乡里乡亲带去疟疾。

(3)母亲在为“我”“丢草绳”时,并未有意选择一条乡亲们必走的路口,而是将它随意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