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52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55套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1

一、选择题:

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光合细菌和四膜虫(一种单细胞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能通过叶绿体产生ATP,而后者不能

B.两者酶合成的场所是完全相同的

C.前者没有神经调节方式,而后者有

D.前者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后者有

【答案】D

【解析】光合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两者蛋白质酶合成的场所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在核糖体上,但是RNA酶合成场所不一样,前者主要在拟核,后者主要在细胞核,B错误;两者都没有神经调节方式,C错误;前者是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后者四膜虫是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D正确;故选D。

2.通道蛋白是一类跨越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没有ATP酶活性,包括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两大类: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与水通道蛋白有关;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且只有在特定刺激时才瞬间开放。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可能会使靶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开启

B.物质通过通道蛋白的过程,会导致细胞内ADP含量升高

C.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K+通道开放,K+顺浓度梯度流出细胞

D.通道蛋白由游离在细胞质的核糖体合成,直接运输到细胞膜上

【答案】A

【解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肾小球的对水的重吸收,其可能会使靶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开启,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物质通过通道蛋白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ATP,故不会导致细胞内ADP含量升高,B错误;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梯度流进细胞,C错误;通道蛋白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再运输到细胞膜上,D错误;故选A。

3.下列有关实验研究过程或方法思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先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再用健那绿染液染色

B.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C.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马世骏院士通过调查法等方法,研究我国蝗灾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答案】D

【解析】1、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先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再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A错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发生有丝分裂,故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错误;通过分析可知,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错误;马世骏院士通过调查法等方法,研究我国蝗灾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D正确;故选D。

4.下列关于几种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氮元素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没有氮元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磷元素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均有ATP合成

C.氧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水

D.碳元素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从C02开始直接经C5形成糖类

【答案】A

【解析】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没有N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光反应有ATP合成,暗反应过程有ATP消耗,B错误;O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氧来自于二氧化碳,C错误;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从二氧化碳开始先后经C3形成C5和(CH2O),D错误;故选A。

5.某种家禽(2n=78,性别决定为ZW型)幼体雌雄不易区分,其眼型由Z染色体上的正常眼基因(B)和豁眼基因(b)控制,雌禽中豁眼个体产蛋能力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雌禽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39个四分体

B.正常眼基因和豁眼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可能相同

C.雄禽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量为1或2

D.亲本雌禽为豁眼,则杂交所得子代雌禽产蛋能力一定强

【答案】D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

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性别决定为ZW型的生物,ZZ为雄性,ZW为雌性。

【详解】雌禽2n=78,故体细胞中含有39对同源染色体,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39个四分体,A正确;正常眼基因和豁眼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序列的不同,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可能相同,B正确;雄禽的某个次级精母细胞MII的前、中、末

期染色体组的数量为1,MII的后期染色体组的数量为2,C正确;亲本雌禽为豁眼,如果雄禽为正常眼,则杂交所得子代雌禽全为正常眼,其产蛋能力不强,D错误;故选D。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生态系统的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1中d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B.“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2中的①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3中的II类型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2中的②、④来防治害虫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1,a为生产者,b为二氧化碳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图示2,①是互利共生,②是寄生,③是竞争,④是捕食。

图示3,I是衰退型,II是增长型,III是稳定型。

【详解】“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

,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1中d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A正确;“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2中的③是竞争,B错误;“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组成形成图3中的II增长型,C正确;“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2中的②是寄生、④是捕食来防治害虫,D正确;故选B。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2

一、选择题:

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模式微生物。

我国科学家完成了酿酒酵母体内部分染色体的人工合成,开启了人类“设计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新纪元。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大肠杆菌相比,酵母菌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人工酵母与天然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完全相同

C.脱氧核苷酸、氨基酸是人工合成染色体必需的原料

D.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人工酵母菌背景,考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与联系,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故酵母菌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人工酵母中存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故人工酵母与天然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完全相同,B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所以人工合成染色体必需的原料包括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均在细胞质中进行,D错误。

【点睛】抓取题干信息“我国科学家完成了酿酒酵母体内部分染色体的人工合成”是解答B选项的关键。

2.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都是37℃

B.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会产生大量ATP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均由ATP提供

D.细胞内ATP水解时需要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酶和ATP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识记酶的本质和作用及特性、ATP的利用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但胃蛋白酶应在低温下保存,A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产生少量ATP,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不会产生ATP,B错误;细胞内有多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中为吸能反应提供能量最常用的是ATP,C错误;细胞内ATP水解时,需要酶催化,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点睛】吸能反应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放能反应时合成ATP储存能量。

3.下列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无对照

B.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因变量只能为气泡的释放量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有空白对照

D.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光照强度为无关变量,无空白对照

【答案】D

【解析】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成熟的植物细胞处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发生失水,出现质壁分离;再放入清水中,细胞又会发生吸水,表现为质壁分离后的复原。

【详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通入空气组和无氧组相互对照,A错误;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因变量可以是气泡的释放量或卫生香的燃烧情况,B错误;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无空白对照,自身前后对照,C错误;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为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无空白对照,D正确。

故选D。

4.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艾滋病毒(HIV)引起,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IV病毒可在人体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B.HIV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出现碱基T和A配对

C.人体内HIV病毒浓度与T细胞浓度总是呈负相关

D.与艾滋病患者进行皮肤接触就会感染HIV病毒

【答案】B

【解析】HIV是逆转录病毒,专门侵染T细胞,会造成感染者特异性免疫几乎完全丧失,患者容易患肿瘤,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详解】HIV病毒无细胞结构,寄生在T细胞中繁殖,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大量增殖,A错误;HIV病毒增殖过程中会以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过程,该过程中会出现RNA上的A与DNA上的碱基T配对,B正确;HIV感染初期,HIV和T细胞数量均较多,C错误;与艾滋病患者进行皮肤接触不会感染HIV病毒,传播途径有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D错误。

故选B。

5.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打造“一带一路”。

小麦原产西亚,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

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

D.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荒地本来有生物存在,故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不一致,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正确;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6.下如图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如图为甲、乙两个家庭(非近亲)的系谱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苯丙酮尿症、尿黑酸症的病因分别是缺乏酶⑥和酶③

B.家系乙中Ⅱ-4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C.家系甲中Ⅱ-3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缓症状

D.两家系中6号个体婚配,孕期内应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

【答案】C

【解析】由图1可知,缺乏酶①,会导致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会出现苯丙酮酸症;缺乏酶⑤会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缺乏酶③会造成尿黑酸在体内积累,造成尿黑酸症。

图2中,两种病均为无中生有,女儿患病,故苯丙酮酸症和尿黑酸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由图可知,苯丙酮尿症的病因是缺乏酶①、尿黑酸症的病因是缺乏酶③,A错误;由图可知,尿黑酸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受B、b控制,家系乙中Ⅰ1和Ⅰ2均为Bb,Ⅱ-4携带尿黑酸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B错误;家系甲中Ⅱ-3患苯丙酮酸症,可通过减少苯丙氨酸的摄入来减少苯丙酮酸的合成,以减缓症状,C正确;两家系中6号个体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故后代不会患病,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D错误。

故选C。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3

一、选择题:

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与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藻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B.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细菌无染色体,只能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D.硅肺是由于硅尘破坏了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

【答案】B

【解析】1、只有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形成与核仁有关。

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而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其中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只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一般是二分裂。

4、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结构造成的,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仁、染色质等结构,故其核糖体的形成不可能与核仁有关,A错误;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正确;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根据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硅肺不是患者的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疾病,而是自己的吞噬细胞被硅尘破坏所致,D错误。

【点睛】易错点:

一是不能忽略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二是不能混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三是注意区别理解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三种免疫失调病。

2.“分子马达”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们的结构会随着与ATP和ADP的交替结合而改变,促使ATP转化成ADP,同时引起自身或与其结合的分子产生运动。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

B.主动运输可能与“分子马达”有关

C.蛋白质结构改变意味着其失去活性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功能多样性:

有些蛋白质是结构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

【详解】由题意知,“分子马达”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A正确;主动运输是耗能过程,需要ATP水解释放能量,因此与分子马达有关,B正确;蛋白质结构改变,如果功能基团不变,其功能不会改变,C错误;吸能反应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因此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题干信息“分子马达能促使ATP转变为ADP”进行推理、判断,说明“分子马达”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

3.某实验小组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将紫色洋葱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ー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曲线可推测实验材料为活细胞

B.细胞在t1时刻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

C.t2时比t1时液泡体积有所増大

D.若降低温度,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逐渐增加,开始小于1,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后来大于1,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详解】该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说明细胞是成熟的活植物细胞,A正确;细胞在t0时刻,细胞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使得细胞液浓度增加,t1时刻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B错误;t1〜t2时间段内,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液泡体积有所增大,C正确;若降低温度,分子运动的能力减弱,则t1〜t2时间段会变长,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意在考查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

4.“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或mRNA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质以细胞提取物为条件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添加的原料中应包含脱氧核苷酸

B.该系统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能力

C.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数量应适当添加DNA酶

D.该系统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B

【解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体外基因表达系统值包含转录和翻译过程,而转录的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而翻译的过程需要氨基酸为原料,整个过程不需要脱氧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该系统能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因此其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B正确;为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数量应适当添加RNA聚合酶,如果添加了DNA酶,则会导致模板DNA被水解而破坏,C错误;蛋白质合成过程,是信使RNA和转运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点睛】关键:

根据基因表达的概念,分析本题信息“体外基因表达系统”得出,该系统中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包括DNA复制,故只需结合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进行判断。

5.如表为某患者血浆化验的部分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葡萄糖

12.28

3.89~6.11

mmol/L

3.22

3.50~5.30

mmol/L

2.81

2.02~2.60

mmol/L

A.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胰岛促进肝细胞合成糖原

D.此患者易产生渴感

【答案】A

【解析】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部分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组成叶绿素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详解】血液化验的结果血钙含量偏高,血钙低时才会出现抽搐症状,A错误;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血液中K+浓度偏低,膜内外的浓度差加大,导致K+外流增加,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正确;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合成糖原,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血液化验的结果血糖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渴觉,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无机盐离子的作用和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所以牢记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种内斗争激烈,获得的能量少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得以提高的现象

D.“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D

【解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一山不容二虎”是因为虎的营养级高,获得的能量少,不是因为种内斗争越激烈导致虎获得的能量少,A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循环利用,C错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点睛】注意: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无法提高的,因为食物链中各级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以及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固定的,不是一般认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能改变并提高的。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54

一、选择题:

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关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下图所示的3种主要观点。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种观点的缺陷在于病毒的寄生性无法得到正确的解释

B.第二种观点认为生物大分子分别演化出病毒和细胞这两种生命形式

C.根据第三种观点,某些病毒很可能是细胞退化经长期演化而来

D.有些病毒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这一证据只支持第三种观点

【答案】D

【解析】病毒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故病毒应出现在细胞之后。

【详解】由于病毒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繁殖,故进化时应先出现细胞再出现病毒,即第一种观点的缺陷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