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docx
《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解析】
《考试大纲》要求从形象、语言方面来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
高考着重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具体如下: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和诗人自我形象,其中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灵活性、创造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或指出局限性。
【知识梳理】
1.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按体裁可作如下分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古诗、乐府诗等。
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渊明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
乐府诗,源于西汉。
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包括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
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绝、七绝。
律诗,从形式上说一般为八句。
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领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
其特点是:
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有定声(平仄非常严格)。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一般91字以上)、中调(一般59-90字)、小令(一般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
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
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样式,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
曲的特点是: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照表达方式,古代诗歌还可以这样分类:
(1)抒情诗:
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
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
一方面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
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情,充满了哲思和理趣。
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2.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借描写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等自然风光,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等情感。
构思上属于典型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此"指诗中的自然景观,大多是明丽、清新的;或者是田野中人们的农事劳动,人们是淳朴、勤劳的"彼"指诗人借景表达的人生态度,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的情感,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宁静闲适的情趣等。
山水诗和田园诗主要写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中山水自然之景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田园诗以"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陶潜成就最高,《归园田居》、《移居(其二)》(06年北京卷)等是其代表作。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王维和孟浩然,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新晴野望》(07年全国卷)等都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
宋代著名田园诗人是范成大和杨万里。
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具有以下特点:
①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淡泊宁静,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渴望隐逸②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等。
③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质朴洗练
(2)边塞诗
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题材,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
常见主题有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赎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对和平安定的渴望;惊异于塞外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等。
诗中流露的情感也可能十分矛盾复杂:
慷慨从军的豪情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生活艰苦的冲突;献身为国的豪情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等。
创作风格:
苍凉壮阔、雄浑奇丽、豪迈雄壮、慷慨悲壮。
常见意象:
(1)景物:
大漠、烽烟、黄沙、关山、明月、孤城、雪山。
(2)地名:
轮台、龟兹、夜郎、玉门关、楼兰、安西。
(3)乐器:
胡琴、琵琶、羌笛、胡笳。
(4)兵器:
金甲、剑、软、斧、饿、刀、银等。
(5)民族:
胡、羌、揭、夷。
(3)送别诗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从题目上看,送别诗大都有"送"、"别"、"赠"等字眼。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颀《送魏万之京》等。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
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分类举例:
①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②表达思念之情,盼游子早归。
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③表达劝勉安慰之意。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④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常见意象:
长亭、短亭、灞桥、南浦、谢亭、劳劳亭(李白《劳劳亭诗》: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杨柳、春草、芳草、水、孤蓬、孤帆、酒、浮萍、杜鹊、鸿雁、雨、兰舟等。
(4)羁旅行役诗
游客游子借旅途客地的所见所闻来抒发情感的诗歌称为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所见所闻巧妙结合在一起,即事写意,借景抒情。
分析时要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或情境特点,来体会诗中寄寓的感情,从而理解诗歌的主旨。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羁旅行役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
1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元定的孤苦。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天涯沦落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5)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包括咏史诗和怀古诗,一般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
这类诗的标题中常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思想内容或怀人伤己,或怀古伤今,或对历史进行理性反思。
刘禹锡的《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属于此类诗。
(6)闺怨诗
闺怨诗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主要是写实,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另一类是象征,用弃妇形象比附难伸大志的人臣,他们强烈期盼功成名就,但得不到君主的赏识任用,无法施展才能抱负。
闺怨诗大多含蓄委婉,通过写景状物,或者比兴抒发怨意。
王昌龄的《闺怨》、杜牧的《秋夕》属于此类。
(7)咏物诗
咏物诗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
咏物诗大致可以分为:
描摹情态类和托物言志类。
描摹情态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的喜爱之情。
托物言志类咏物诗,则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再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所借之物,常常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人生迟暮之感。
骆客王的《咏蝉》、陆游的《卡算子·咏梅》属于此类。
(8)咏怀诗
咏怀诗的特点是即事抒怀,通过具体事件的述写来抒写胸臆,表现个人的抱负或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陆游的《书愤》等等。
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
3.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塑造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
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
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去把握。
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坚贞"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寂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鉴赏意象的关键在于把握"象",鉴赏意境的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
捕捉"意"、"象"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
4.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1)古代诗歌常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
用-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掉歌》)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净,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②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
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③对偶(对仗)。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或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如林通的《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
又如刘放的《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的喜爱之情。
⑤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⑥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
问题引人,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瞻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此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⑦反问。
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王安石的《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⑧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使邻近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接下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针修辞方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茧;泣寒茧,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这段曲词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具有回环跌岩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⑨互文。
即古代诗文中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
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
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有:
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人下马客在船。
(《琵琶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孔雀东南飞》)
⑩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方法。
如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用自然之春天,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倒是无情却有情"。
用典。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蘷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比如松、竹、梅、菊等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卡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2)古代诗歌常用抒情方式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①即事抒怀。
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包|受。
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叙述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表达了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借景抒情也可以乐景反衬哀情,用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
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乐景写哀情,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③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或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姜蘷的《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④借古讽今。
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⑤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对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3)古代诗歌常用描写手法
①正侧。
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所谓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即间接地描写要表现的对象,也就是本来要表现甲,却不描写甲,而是描写乙,通过对乙的描写来表现甲。
如:
乐府诗《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歌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罗敷。
诗人先对她进行正面描写,写她穿的衣服和装饰品的华贵,以显示其美。
但诗人仍意犹未尽,又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忘情反应,以突出罗敷的形象之美。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弥补了正面描写的不足。
②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前两句诗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用的就是白措手法。
③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肃杀气氛。
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的风光一一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④上下、俯仰、远近、高低。
即观察角度的变化与描写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描写要有层次性一一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苏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