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264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docx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综述

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教育科学学院13级比较教育学2013020594余平

 

摘要:

世界体系分析理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自沃勒斯坦的提出以来广泛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借鉴社会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在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框架的影响下,经比较教育学者普·库姆斯的启发、阿诺夫的提倡以及阿尔特巴赫的运用,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试图从世界体系理论出发,谈及理论渊源以及主要内容,而在具体运用到比较教育领域研究方面,经历了忽视-接受-运用三大阶段,并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比较教育的发展来看,分析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理论分析框架;比较教育;世界体系理论;

一、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一)世界体系理论的提出

世界体系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

二战以来,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建立了许多新的国家。

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彼此间寻求联姻,在政治和经济上寄希望摆脱昔日殖民统治国的依赖,继而能够改变旧的世界经济体系。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却愈为明显,甚至两者间构成依赖性日益显著。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不少学者们开始从社会、政治和经济角度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现代化理论。

其中包括帕金森的社会现代化理论、阿尔蒙德的政治现代化理论、罗托斯的经济成长理论等等。

不过随着世界格局以及民族运动的兴起,这些传统的现代化发展理论饱受争议,而人们先前热捧的依附理论在大环境之下也难逃宿命。

介于此,沃勒斯坦却尝试走出现代化理论的困境并开始重新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从而大胆地开创了世界体系理论。

1974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

manuelWallestein,1930—)发布代表性著作《现代世界体系I:

十六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他开创的世界体系分析理论诞生。

在该书当中,他提出运用“世界体系”的观点来分析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和经济,并且旗帜鲜明地认为,世界体系理应集中在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世界文明三个层面上。

这位被看做是“新左派”学者,以其独有的“留非经历”成就了他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缘起。

为了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他于1980年和1989年分别出版《现代世界体系II:

1600—1750年商业和欧洲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世界体系III:

1730—184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急剧扩张的第二个时代》。

借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三部曲”宣告完成,随后经过弗兰克(AndreGunder

Frank)、特伦斯•霍普金斯(TerenceKHopkins)、萨米尔•阿明(SamirAmin)、吉范尼•阿瑞盖(GiovanniArrighi)等人的共同努力,在西方逐渐形成了以沃勒斯坦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理论”学派,并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思潮。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理论渊源

在思潮竞相争鸣的20世界70年代,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是从其他的社会学思潮中继承、扬弃以及创新的结果。

我们发现,从宏观的思想体系来说,其理论的源流主要有:

马克思主义、年鉴学派、发展理论。

其他还包括了从依附论中吸收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

虽然沃勒斯坦本人没有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学者,但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术语。

如“剩余转移”、“资本积累”、“工资水平”、“国际分工”、“资本主义体系”、“阶级分析方法”,等等。

因此,世界体系理论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有些西方学者甚至把世界体系理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正如学者托马斯·R·桑农(ThomasR.Shannon)所说,“世界体系论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主要因素和基本方法。

”[1]由此可见,世界体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紧密渊源。

也有学者指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卢森堡(RLuxemburg)、列宁和布哈林理论体系的继承和调整。

沃勒斯坦继承了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积累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分析法,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及其有用的出发点,同时沃勒斯坦指出,无止境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也是世界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意味着沃勒斯坦把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对现代世界的建构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

反观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后者是重在寻找劳动力和市场,剩余价值只在国家范围内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转移,最后进行资本积累。

显然在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沃勒斯坦所理解的马克思剩余价值有重大意义。

关于这一点,一些学者更是抛出这样的言论:

“沃勒斯坦理论比以往任何左派理论家都更激进、更彻底地否定资本主义,甚至将资本主义体系抽象为一个单纯的剥削机器;然而,他又迂回曲折地承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历史必然性,而这正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前提。

”[3]

2.年鉴学派

法国年鉴学派,一般指由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和布洛赫(MarcBloch)为代表的史学家,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为阵地,以此来反对旧的史学传统,他们往往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特别是法国年鉴史学第二代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轰动史坛的时段理论,创造性地将历史时间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个层次。

这一理论,既打破了传统史学在时空方面的桎梏,又在历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而将年鉴学派的发展带入高峰时期,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法国年鉴学派的眼中,历史不能以单一因素决定论,毕竟纯粹的政治史、军事史这种狭隘的研究并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原貌。

而恰恰相反人们要通过构建总体史来达到对历史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种史学方法,沃勒斯坦在创作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年鉴学派的思想。

在学术上,沃勒斯坦认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其一体化学科的方法和历史社会科学的建构有重要启示;也认同在书写历史过程中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继而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沃勒斯坦从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对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结构特征、运行规则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3.现代化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不能忽略。

该理论其思想渊源于经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韦伯、斯宾塞和帕森斯关于传统与现代之分的两极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

现代化理论的部分学者们往往着眼于对发达国家模式的研究,其目的在论证发达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认为欠发达国家只要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迟早会进入现代化阶段。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典型二分法方式,可以说,该理论无不渗透着西方中心的思想。

即认为,现代国家都具有优越性与先进性,而传统型的国家无疑是落后的。

不过回顾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到现实的猛烈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逐渐成为新的主题,这种西方模式也日益受到挑战

因此,但沃勒斯坦看来,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如西方中心主义、强调内在因素而非外在方式等。

他认为,事实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所有社会都已是“现代”社会,区别仅在于其中某些社会属于核心地区,而另一些则属于其外围地区。

4.依附理论

依附论(dependencytheory)则对世界体系分析理论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该理论旨在探讨第三世界不发达状态成因及其对策的宏观发展理论,最早是是由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Pulevision)提出,1949年他首次用“中心—边缘”的结构性概念来分析和描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所谓的“中心”是指占统治地位的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边缘”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额。

而后新兴的依附理论倡导者坚持和发展了普雷维什的观念,如弗兰克(Frank,1966)用“宗主—卫星”的概念取代“中心—边缘”来表述欧洲或美国的宗主中心和拉美落后地区的结构性特征。

尽管依附理论的提出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不少的肯定,但也无法忽视其存在的缺陷,如它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直接归因于发达国家的剥削,而很少提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因素,忽视了内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因而有失偏颇。

对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沃勒斯坦在依附论“中心—边缘”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创立“中心—边缘—半边缘”的分析框架,超越了依附论等流派只集中研究核心或边缘的局限,从而有了更宽泛的研究领域,,不仅关注第三世界边缘落后的地区、发达的资本主义核心地区,也更好地解释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如东亚、拉美等地区)经济的崛起。

(三)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继承、创新的理论,沃勒斯坦采用了新的观察视角,即认为“体系”取代了传统的以“民族”和“国家”作为研究世界的分析单位。

其突出特点是将整个世界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试图把世界体系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并把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问题纳入到世界发展的整体系统中来考虑。

其次,世界体系理论所确立的分析框架是三维的,即它把世界各国分为“边缘”“、半边缘”和“中心”。

这是与先前依附理论的进步之处。

解析这三维状式的国家,不难发现,边缘地区可为现代世界体系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原件和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边缘地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因此沃勒斯坦甚至不称其为“国家”。

而半边缘地带介于二者之间。

这类国家既受中心国家控制,同时又可部分地控制边缘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经济强大国家和欧洲的整个边缘地带,以及部分亚洲国家。

同时,世界体系内部“中心-边缘-半边缘”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世界体系理论进入比较教育学者的视野

众所周知,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自产生与发展以来,始终受到社会各个理论流派的影响,然后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关于学科发展大辩论进入到高峰时期,各派学者按着各自学术立场力图创建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依附论及世界体系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学者指出,这些理论的辩论与发展使得比较教育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也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活力和生机。

70年代末80年初,全球经济开始逐渐走向一体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急需拓宽国际研究视野,而世界体系分析理论倡导“世界体系”的研究观点迎合了比较教育研究谋求全球视野的需求。

于是,世界体系理论也开始进入比较教育学者的视野。

不过遗憾的是,正如凯利和阿特巴赫认为,即便像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出现,它也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大多是昙花一现出现在几份主要杂志上,只是把它作为该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随后没有出现太多的关注,也就是忽视这些新趋势。

甚至有部分学者给予了抨击,如诺亚(HJNoah)和埃克斯坦(MAEckstein)认为世界体系理论倾向于“把第三世界国家看作是工业化国家的被动受害者,并把第三世界国家当前的经济困难归咎于以前的殖民统治者。

”[4]\

(二)世界体系理论受到比较教育学者的重视

1.库姆斯的启发

菲力普·库姆斯(PhilipHCoombs,1915—2006),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1968年,库姆斯出版了《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一书,并引起了世界轰动。

在他的书中,他以世界体系作为其分析的框架,探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

强调世界教育存在危机,而传统教育体制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不协调是造成危机的本质。

同时这种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出现也宣告了萨德勒因素分析法在比较教育学中一统天下的地位。

随后,1985年库姆斯又出版了其续篇《世界教育危机:

八十年代的观点》,在该著作中,他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20世纪80代年代世界性教育危机及其转机。

通过将世界个痛分为未开发、准开发、准先进和先进四个层次,深刻揭示了全球性的问题:

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财政困境日益严重、国与国之间及各国内部大量不平等现象加剧、青年失业率不断上升等。

而这被视为比较教育引入世界体系分析的范例。

2.阿诺夫的提倡

罗伯特·阿诺夫是美国印地安纳州大学著名教授,曾任比较与国际教育协会(Comparative&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主席,他是将世界体系分析理论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81年,阿诺夫发表了《比较教育与世界体系分析》(ComparativeEducationandWorldsystemAnalysis)一文,在文中阿诺夫呼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并阐述了其关于比较教育世界体系分析的观点。

首先,阿诺夫表达了对当时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分析框架的研究现状的不满,提倡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要重视国际维度;其次,作者从依附论与世界体系分析之间的异同着手,探讨了一些国际援助机构所开展的援助项目以及其对受援国家的影响、知识生产和传播、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

最后,阿诺夫指出世界体系分析重建了比较和国际教育领域的国际纬度,同时提供了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框架。

在他眼里,我们的教育“不仅扩展了考虑到一个真正的国际体系的教育机构行动的宏观分析,而且增强了我们在学校和教室的微观体系中理解变化和冲突的来源。

”[4]可以说,阿诺夫的极力倡导是为比较教育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框架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3.阿尔特巴赫的运用

作为全球享誉的比较高等教育的学者,阿尔特巴赫不仅是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将世界体系理论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阿特巴赫就开始把依附论中的“中心”与“边缘”概念作为其分析框架应用于国际教育,提出了一些颇为深刻的观点。

同时阿特巴赫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站在西方立场上来关心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教育家阿尔特巴赫指出,第三世界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仅涉及到高等教育,而且渗透到文化教育等事业的方方面面。

其中影响世人最深的莫过于1982年,阿特巴赫与阿诺夫、凯利共同主编了《比较教育》(ComparativeEducation)。

他在书中以以世界教育的发展为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观来分析世界教育实践,阐明了世界体系分析框架的主要观点。

阿特巴赫后来把该书提出的世界体系分析框架归纳为一种对比较教育学科的挑战,意味着学科理论分析框架的重大转变。

此后,阿尔特巴赫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问题,提出“国际上的中心与外围”、“国家内的中心与外围”、“大学的中心与外围”等观点,倡导超越“边缘与中心”的分析框架。

尤其是其代表作《比较高等教育:

知识、大学和发展》(ComparativeHigherEducation:

Knowledge,theUniversityandDevelopment,1997)和《比较教育》(ComparativeEducation,1998)的著作中,更是用世界体系理论来分析亚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

(三)世界体系理论在比较教育中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援助”等手段来继续保持对欠发达国家施加影响。

对此,一些比较教育学者也开始运用世界体系理论来关注和探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

综合来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靠国际教育援助机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来,教育国际化也是近年来世界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比较教育学者在针对该问题中,也提出了许多统筹国际教育的国际组织。

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国家技术援助机构;北大西洋地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等。

一般来说,这些国际教育援助机构的成立是战后国际教育大发展尤其是边缘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了世界体系教育的发展。

但这些国际教育援助机构毕竟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运而生,因此它能起到的效果并非无所不能。

一方面,国际援助机构所实施的教育援助能够为第三书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而另一方面维持了第三世界的依附性。

中心国家往往通过热衷发展边缘国家的教育,也是通过国际教育援助机构来实现,在深入理念贯彻的同时,也加深了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赖。

这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全球各国间的流通,可谓是不谋而合。

2.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体系扮演的角色

在阿特巴赫的《比较高等教育:

知识、大学与发展》一书指出,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为知识的传播与创造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它在世界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极其重要。

尤其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从国际范围来说,它们是边缘大学,在许多方面都依赖国外的大学;但同时,它们在自己的国家却正好处于中心的位置。

”[4]从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无形中形成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上转移到高等教育机构之间。

一方面,欠发达国家的大学在翘首以盼发达国家给予基础设施的支持时,在无形中也养成了对中心国家的强烈依附。

而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面对“工业化国家基于历史和经济的强大力量的现实”和“工业国家维持其支配地位的广泛愿望”。

3.国际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关系

比较教育学者们在按照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框架下进行的研究,不外乎视世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个世界体系。

从国际间的中心与边缘性的动态、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依附关系,再到国际知识间的流动性转换,也是属于世界体系理论的范围。

在国际知识间的流转方面,比较教育学者阿尔特巴赫认为,“西方大学处于知识网络的中心,这一网络包括研究机构、杂志和出版社等传播知识的媒介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无形学院’。

”[4]而欠发达国家虽然“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消费者’,”但是,它们“在科研、对科学进步的解释及信息方面通常依赖工业化国家。

”可以说,“西方主要的知识生产者目前组成了一种信息卡特尔,它们不仅控制着知识的创造,还垄断了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

三、结语

世界体系分析框架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之下是能够为比较教育学者研究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而它的一体化学科方法,即给比较简单教育研究带来一种全球视野和整体视角,增加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因而也受到广大比较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在具体实践过程,世界体系理论也被运用于世界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教育研究中。

在国际援助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以及国际知识的产生和分配关系上,也有所体现。

虽然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它也潜在的不足之处。

如对现代化的理解较为片面、过于注重外部因素、框架过于宽泛、对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相互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理论前提过分简化等。

因此,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们在用世界体系理论中研究教育问题时更应结合历史研究,克服世界理论体系的缺陷,从而来发展比较教育学科的独特性,继而能够延续比较教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ThomasR.Shannon.AnIntroductiontotheWorld-SystemPerspective.WestviewPress,1989.

[3]安然.沃勒斯坦的现代化思想.史学月刊[J].2006,

(2).

[4][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

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

[5]赵中建.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50.

[6]冯增俊等主编.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李艳林.世界体系理论的渊源及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8]徐辉.论比较教育视野下的世界体系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