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234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134套.docx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134套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鼙鼓(pí)萦纡(yú)衣袂(mèi)玉簟(diàn)

B.霰雪(xiàn)坼裂(chè)倏忽(shū)怆然(chuàng)

C.聒噪(guā)桅樯(qiáng)渌水(lù)岩扉(fēi)

D.芳甸(diàn)扁舟(biǎn)雪霁(jì)辋川(wǎng)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葺渲泄凭心而论九重城阙

B.慰籍焦躁顶礼摩拜风驰电掣

C.销毁颠簸未雨绸缪越俎代疱

D.简炼体恤题纲挈领吞声踯躅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_______有加。

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

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_。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图书馆________“宝库”“殿堂”,________“知识公园”。

A.崇敬 望而生畏 不仅是 而且是

B.尊崇望而生畏不应是而应是

C.崇敬敬而远之不应是而应是

D.尊崇敬而远之不仅是而且是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迎接伟大祖国的64周年华诞,《华商报》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围绕“我与祖国的故事”为主题展开大型征文活动。

B.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青青瓦房,那崎岖的石板街道,那道边熟悉的黄葛树,那山城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C.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D.地震发生之后,经当地政府及救灾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不再发生。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

②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

③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

④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

⑤这靠的是什么?

就是读者的联想。

⑥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

A.③①②⑥④⑤B.③④⑤⑥②①C.①④②⑥③⑤D.①⑤⑥③②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①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

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③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

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

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传统中国,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

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⑤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

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

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1,2,3,4

6.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

B.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赡养老人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而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应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负起老人赡养的责任,加大养老投入。

C.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如果仍然不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改革的产物之一。

B.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

C.孝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德,子女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是应该的,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D.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

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

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

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攸之乃笑曰:

“卿定可儿,且出就舍。

”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

城内或欲诛之,云曰:

“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

”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始随王,王未之知也。

会游秦望,使人视刻石文,时莫能识,云独诵之,王悦,自是宠冠府朝。

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

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

复出为始兴内史。

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谋共杀害,不则逐去之。

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

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候,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

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

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

少时与领军长史王畡善,畡亡于官舍,贫无居宅,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

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

子良尝启齐武帝论云为郡。

帝曰:

“庸人,闻其恒相卖弄,不复穷法,当宥之以远。

”子良曰:

“不然。

云动相规诲,谏书具存,请取以奏。

”既至,有百余纸,辞皆切直。

帝叹息,因谓子良曰:

“不谓云能尔。

方使弼汝,何宜出守。

”齐文惠太子尝出东田观获,顾谓众宾曰:

“刈此亦殊可观。

”众皆唯唯。

云独曰:

“夫三时之务,实为长勤。

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既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因就车握云手曰:

“不图今日复闻谠言。

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

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

初,云为郡号称廉洁,及居贵重,颇通馈饷;然家无蓄积,随散之亲友。

选自《梁书·卷十三》(有删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亭候罢:

撤除

B.云动相规诲规:

劝谏

C.不图今日复闻谠言谠:

正直

D.士或以此少之少:

减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范云敢说“谠言”的一组是

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

今日就戮,甘心如荠

云乃迎丧还家,躬营含殡

云每献损益,未尝阿意

有百余纸,辞皆切直

伏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云爱护家人。

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全,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替沈攸之送信。

后来事奉寡嫂尽心尽礼,家中大小事情一定要先同寡嫂商议后才实行。

B.范云治政有方。

范云到始兴做官,该郡地处偏远,豪强不守法纪,盗贼众多,范云到任后施以恩德,来往商贾可以安心露宿,郡内的百姓都称赞他是神明。

C.范云为人正直。

齐文惠太子曾经观看收获庄稼,认为杀几个农民也很值得一看,其他人都连连答应,只有范云指出应该体察农民稼穑的艰难,不要贪求一时的享乐。

D.范云聪敏博学。

范云后来地位尊贵显赫,书信文件堆满公案,宾客满门,他却能应对如流,毫无壅塞阻滞,官府的文书批示发送快速若神,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他。

开滦二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年级12月考试语文试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古诗文阅读(3小题,共25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

(6分)

译文:

(2)不谓云能尔。

方使弼汝,何宜出守。

(5分)

译文:

 

13.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非木石岂无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4)须行即骑访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5)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8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4分)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

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

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

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

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

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

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

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

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

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

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

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

“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

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

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15.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

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

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16.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

 

17.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

请分条列举。

(6分)

 

18.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六、语言运用题(2小题,共7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雾霾形成原因。

(4分)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3分)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七、作文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乔布斯(著名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说:

“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

“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开滦二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解析】A.纡(yū),C.聒(guō),D.扁(piān)

2.C【解析】A.“渲”应为“宣”;“凭”应为“平”;B.“籍”应为“藉”;“摩”应为“膜”;D.“炼”应为“练”;“题”应为“提”

3.C

4.C【解析】A.句式杂糅,语句将“围绕……主题”和“以……为主题”两个句子糅在一个句子中,造成了句子的杂糅,可将“围绕”和“为主题”删掉一个。

B.搭配不当,“笑声”不能“看到”。

D.防止余震不再发生”,多重否定使用不当,地震只能“防”不能“止”;“再”赘余。

5.A【解析】文段围绕“诗歌语言与形象性”的话题展开论述。

③先引出对象“诗歌语言”;①承接上文,指出“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②⑥进一步解说①;④与①②⑥构成转折关系,提出问题“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形象;⑤最后直接回答④提出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B【解析】A“时间使得亲情逐渐变淡而不愿常回家看看”错,应是“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C.应是“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第二段说了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D原文对“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持否定态度,同时,此项所表述的内容与“严峻挑战”的所指不吻合,文中强调的是社会领域的挑战。

7.A【解析】原文有个状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界定范围,此处表述扩大了范围。

况且,从文章最后一句“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看,“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8.B【解析】扩大范围,原文第四段是“一些发达国家”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9.少:

轻视、看不起。

此义与“多”(称赞)相反。

10.

说明有胆量,

说明爱家人,

说明对朋友好。

文中人物品行选择题通常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1.“认为杀几个农民也很值得一看”错。

刈,割(草或谷类)。

这里理解错误,不是杀人的意思。

四、古诗文阅读(3小题,共25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BD(A项强加因果。

“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文中无依据。

C项原文中说当他进行这些活动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E项原文是说因为“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16.①正标题和副标题相结合,以正标题概括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以副标题交代主人公的身份。

②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言论,亲切自然,并且隐去主语,能引起多种人称的联想。

③“铺路石”的比喻化抽象(精神)为具体(形象),生动可感。

17.①解开了“死亡之海”的奥秘,以事实澄清和纠正了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②攻克沙漠化问题,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观点一:

科学研究离不开高超的技术水平。

①他在苏联科学院深造时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

②通过连续三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③他具备国际间合作的才能和实力,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观点二:

勇气往往能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①雄心满怀的朱震达勇闯塔克拉玛干沙漠,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和规律。

②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

③他勇敢地走出国门,实现多国合作,使中国的沙漠科学研究打入国际、走向世界。

观点三:

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成就科学和人格的双重高峰。

①“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朱震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②他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③中国沙漠化治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它解决的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

点评: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

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

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六、语言运用题(2小题,共7分)

19.①冷空气较弱;②水汽条件较好;③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④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较多。

20.宽容犹如大海,平静容军舰小船却无愠色,翻腾包鱼虾龟蟹而不拒绝。

七、作文题(60分)

21.【解析】材料用乔布斯和爱因斯坦的名言来告诉我们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乔布斯的名言是从个性、创新意识的角度,爱因斯坦是从人生价值的角度。

所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立意:

一、要有创新精神,生命力来自于创新

二、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三、人要懂的感恩,要勇于付出和贡献,回报社会、温暖他人

文言文译文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朝平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子孙。

父亲范抗,任郢府参军,范云随父住在府里。

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

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

范云被敌方军人捉住,攸之亲自审问他,声色非常严厉,可范云却容貌不变,沉着回答。

攸之听了笑着说:

“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

”第二天早上,攸之又派人把范云找来,命他给城里送信。

城内守军有入主张把范云杀掉。

范云说:

“我城外的家里有老迈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要祸及他们。

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甘心如荠,死而无悔。

”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友好,设法让他免于一死。

齐建元初年,竟陵王子良做会稽太守,范云当时刚开始跟随竟陵王。

竟陵王对他还不甚了解。

恰巧遇上竟陵王游览秦望山,竟陵王让周围的人辨认刻石上的古文字,却没人能认识,惟独范云能诵读碑文,竟陵王很高兴,从此范云受到的宠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