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183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重点要点整理.docx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重点要点整理

再版自序

读者认为作者:

“‘剥掉’了鲁迅‘神’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真实,尤其是‘人’的‘软弱’、‘渺小’和‘卑劣’”

作者认为鲁迅当年的犹豫:

一面忍不住在笔下袒露“内心的黑暗”,一面却又担心这袒露会误导青年。

在一封私人通信中他甚至说,倘若有谁以他为是,他反而会觉得悲哀

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

“我随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始终不敢断定是否一定如此。

”一面确信,一面自疑的矛盾心理,正是许多置身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

关于“醉虾”(愚民):

1927年7月,鲁迅说自己不过是在制造人肉宴席上的“醉虾”

只要社会依然在封闭信息,阻拦交流,依然在禁锢思想,摘除异端,你就依然还是被泡在厨房的大酒缸里,与清溪和绿野隔得很远

这些年来,那种惊触于旧时的专制和穷困,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只要你说是“现代化”,就一定赤诚拥戴的人,似乎日渐增多。

可是,那些顶着“现代化”的新名、却又仿佛似曾相识的欺哄和盘剥,偏偏不断落到他们头上

专制本身并无多大的力量,它的力量其实来自民众的愚昧。

这愚昧并不只是麻木,它还包含着怯懦和苟且偷生的决心

【愚昧地支持着现代化,表面上决心坚定,实则只是随声附和,跟随潮流大声喊着响亮的口号,然后我行我素做着从前的自己。

并没有自己主观的思考、没有真正将支持“现代化”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也没有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依旧是庸碌度日和苟且偷生的心态】

今天的人民的“愚昧”和“麻木”,不只是表现为旧式的浑浑噩噩,而更是表现为头脑的机械、思路的狭隘,无力、也不习惯从多方面去理解现实、总是被流行意识牵着走的被动的精神状况

启示:

与天神的轻松的凯旋相比,凡人的苦斗之后的失败,才更值得深思,也更令人尊敬

本篇鲁迅传记:

原因:

鲁迅的许多传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参加到那塑造教主兼打手式的鲁迅神像的“工程”当中,并因此获得了程度各异的思想、学术或文学价值,但它们那种铺天盖地、互相映照的浩大声势,还是在客观上造成了对鲁迅的明显的简化、割裂,甚至眼中的遮蔽

侧重:

鲁迅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

第一章幸运儿

有多少次,你用力鞭打着生存意志的快马,在人生道上纵兴驰骋,终至于人疲马乏,滚鞍下马,却吃惊地发现,你其实还是在离起点不远的地方打转,不过像是如来佛手掌上的孙行者,自己做一个好梦罢了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的名门望族。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

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周家的日常生计绰绰有余,讲究读书,书香人家的气氛相当浓厚。

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汗牛充栋。

【从小在书香世家长大,对书本文辞接触颇多。

环境酝酿出的文人气息】

鲁迅六岁开始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到三味书屋去读经书。

鲁迅的祖父在教他读书这一点十分开通,鲁迅开蒙先读历史,从《鉴略》到《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书,读唐诗也是挑简单的读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

神态一本正经但十分温和。

在《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篇,记载了鲁迅小时候被父亲逼着读书的事。

实际上,周伯宜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的并不严格。

买了闲书《花经》

被父亲发现了,也没有责怪他们

【虽然被家人和街邻期待扬名立万,长辈却对他非常慈爱,童年仍然闲适自在】

鲁迅的曾祖母——戴氏

平常不苟言笑,让人觉得不太好接近,鲁迅却偏要去逗她。

故意从她面前走过,假装跌倒在地,引得老太太惊叫。

过一会儿又走过,再假装跌倒

【鲁迅小时候非常顽皮,并不会因为长辈的严格而唯唯诺诺,也不因为长辈们都是一本正经的模样而被熏染得老气横秋,反而很会讨老人的欢心】

鲁迅的顽皮似乎是一种天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的顽皮也就逐渐发展成为少年人的鬼脑筋,甚至是恶作剧。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

虽然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

在一家私塾的老师,绰号“矮癞胡”的,虐待学生。

鲁迅得知后大怒,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到老师家大闹了一番

【像个孩子王,又像好斗的公鸡,嫉恶如仇,冲动又不计后果,少年人热血冲动的心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打心底里对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感兴趣。

因此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

看杂书、抄杂书、再到绘画

我们每个人刚踏上求知之路的时候,社会总是为我们规定了一整套的标准课本,社会正是靠着这样的课本,来制造一批批的标准公民,延续它对新一代社会成员的精神统治

因此,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成规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首要的条件,就是看他能不能在那一套标准课本之外,寻找到别样的课本,向他提供发展自己精神个性的内在动力

【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对“标准课本”说不,大胆地探索未知的途径的道路,不随波逐流,也不趋炎附势】

正因为从很小的时候起,鲁迅就逐渐浸入了一个远非四书五经所能规范的精神海洋,他身上的许多发自天性的冲动,便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受到压抑,而是得到了很好的解放

一个人的天赋当中,最可贵的就是幻想的激情,人的爱心,人对诗意的敏感,甚至整个的青春活力,都是和这种激情融合在一起的。

从另一面看,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首先是从剥夺他做梦的心境开始。

什么时候你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幻想,再也不做白日梦了,什么时候你也就完全被社会挤扁了

【人需要保留最原始的幻想的精神,这种激情是人们的个性的原动力。

爱心与情感都建筑在这种幻想之上。

像这样爱好童话世界的孩子,心地必然是温良多情的。

耿直却不记仇,不喜欢报复

第二章天突然坍了

祖父周介孚,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

周介孚躲了起来,鲁迅兄弟几个也不得不往绍兴城外皇甫庄的外婆家避难。

后来周介孚投案自首,被关进了杭州监狱

周介孚入狱的第二年,周伯宜突然吐血,在鲁迅十五岁那一年,撒手归天

祖父入狱,父亲重病,周家急剧贫困

周围的人们态度转变,大舅父说他们是“乞食者”,本家亲戚也变了嘴脸。

周介孚从狱中放回后,脾气变得苛刻暴戾,平素温和的周伯宜,也变得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

【周围的人对周家的敬重,并不是因为周家的人,只是因为周家的钱,因为周家人做官】

父亲病倒后,鲁迅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对外界的交涉几乎都是由他出面。

他不再有人形的权利,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且把一切委屈咽下

【旦夕惊变,只能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年龄应该承担的重任】

鲁迅变得隐忍,亲人和家乡的冷酷势利,对他内心的刺激愈发强烈,使他认为这世上不会再有可以亲近的地方。

一种执拗的怀疑精神,一种对绍兴城和家乡人的憎恶心理,在他心中升起。

偏重于感受人生阴暗面的习惯的种子,默默地破土而出

【失去了相信身边的人的能力,总是想去探寻那一张张笑脸下的恶意和讽刺。

内心变得脆弱,从年少时不记仇的开朗,变得会记住每一句斥骂,每一个冷漠的表情】

鲁迅看到一本名为《蜀碧》的书,记载了明末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屠杀四川人的种种情形。

不久后又读到明代抄本的《立斋闲录》,其中记述的残暴的永乐皇帝的“上谕”,又使他触目惊心。

鲁迅对文字特别敏感,他独特的思想艺术,有很多都是以前人的文字为源头。

而《蜀碧》和《立斋闲录》这一类“野史”,大大强化了现实中炎凉人情对他的尖锐刺激,向他那股强烈的内心仇恨,注入了深长的活力

【愈发信赖自己的憎恶之心,开始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病态和卑劣】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最激烈的憎恨,往往产生于盲目的欢喜,最厌世的人,正可能原是爱世的人

第三章离乡者的凄哀

当时绍兴的风气,读书人考不上秀才,往往就给人当幕僚,或者经商做买卖。

可是当幕僚要有关系,做买卖要有本钱,鲁迅当时都没有。

剩下的就只有进新式学堂。

清政府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在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已经有十多年。

但在一般城镇士绅眼中,这学堂依旧不伦不类,自以为正经的读书人都不屑去。

【当时国人思想的迂腐和陈旧,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由于出不起高昂的学费,鲁迅只好选择地处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

这是一所类似军校的机构,入学近于当兵,没有什么读书人愿意去,差不多是免费。

学生多不愿意以本名注册,而要改换姓名,“周树人”便是这样起的

绍兴的俗人对他的轻蔑,给这个刚刚成年的离乡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强化了他那一份凄苦的心情。

像一头被住处家园的不合群的小兽

江南水师学堂一无可取。

教员胸无点墨,又不许学生嘲笑。

鲁迅读了半年便转学到了南京的矿路学堂。

而在矿路学堂,鲁迅每次考试往往都是第一名,又觉得这样念书无趣,便将眼光转向课堂外,买书看报,租马来骑,在精神和物质的驰骋当中发泄自己多余的精力

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

现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后来又返回东京,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杂书,直到回国,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面对现实的压力,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竭力寻找自己未来的出路】

鲁迅刚到日本时,日本的国力正强,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鲁迅不免受到歧视和轻蔑

【在家乡时,就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受到同乡人的嘲笑和轻视;离开家乡,又因为民族的缘故,受到日本人的歧视和轻蔑】

“一个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难保别人不来打你的嘴巴”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都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受到别人的轻视,不思进取反抗,却自甘堕落,将骨子里的劣根性展现在这些人面前】

在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同胞的讨厌嘴脸便可以免见了。

但蔑视中国人的风气,依旧旺盛。

鲁迅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到了老师的暗中帮助,托辞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威胁他。

虽然也有人关怀,但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他中断在仙台的学业,固然有从文的动机,但种种的刺激使他不愿意继续久居,也应该是一个自己也不太愿意承认的潜意识的动机

1906年初夏,鲁迅返回东京,时年26岁。

他四处寻求生路却总是走不通,最终还是回到老地方。

没有钱,没有文凭,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他此后一生的命运的雏形,在这时候已经显露的相当清晰了

第四章初皈神灵的狂喜

在南京时看各种闲书。

靠着严复对赫胥黎的学说的中国式的简化,更由于梁启超对社会进步的前景的动人的鼓吹,那种物竞天择的进化观念,那种后人必胜于前人,将来必优于现在的历史不断进步的观念,深深地嵌进了他的头脑

【在阅读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中国的历史著作虽然丰富,历史观念却颇为单一,基本思路只有一个:

今不如昔。

对历史进程的悲观描述,激发出了形形色色的复古理想,孕育了“五德轮回”式的循环论概念

鲁迅越是厌恶现实,这种历史悲观主义就越对精神造成重压。

不满现状者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将来,可是传统的历史观念却告诉你,你憧憬的将来实际上是过去,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就是复活过去。

许多人最终陷进绝望、颓唐、甚至精神崩溃的境地,这种传统历史观念的无形的窒息,正是主要的凶手之一。

这些人探索新的历史观念的努力,最终都聚不成真正强有力的风暴,荡除传统历史观念的空气,许多像鲁迅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只能呼吸着陈腐污浊的空气,不自觉地走近那无数内心充满怨忿,行动上却并不反抗的失败者的行列

【被传统的历史悲剧主义观念侵染,内心充满怨忿,却不加以反抗;有试图改变现状的,也大多是浅尝辄止,最终仍旧是失败者】

对于鲁迅而言,赫胥黎的思想非常新鲜。

人类进化的规律,早已决定了新物将代替旧物。

在鲁迅此时的心目中,进化论是黑暗中的一抹阳光,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新认识的起点,是他对自己生存价值的新判断的基石

【反抗传统观念的动力和武器】

于是,鲁迅先前那份受轻蔑、受压迫的痛苦依然存在,但另一种俯视现实,俯视黑暗的气魄与日俱增;那份走投无路的惶惑并没有消失,但另一种踏上了坦途的欣喜明显压过了它;对势利和愚昧的人们的厌恶依旧强烈,但在这旁边,又生出了一种分析、探究和拯救他们的理想主义的热血;虽不能说那默默忍受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但一种奋起反抗的冲动显然更为强烈

【在乐观主义的理想的影响下,在矛盾中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鲁迅一到东京,就剪掉了辫子,出去那奴隶的可耻的标志,接着更沉入“如何救国”的庄严的思考。

鲁迅的一些看法并不特别,无论是提问的角度,还是回答的思路,都明显受到了当时报刊和留学生中的流行思潮的影响。

但是,鲁迅的启蒙主义的心路历程,却正是由这样的思考开始的

他很快就重返三年前的生活轨道,依旧学外语、读理论、写文章、谈救国,开始长篇大论地抒发去仙台之前就已经形成的那些思想。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是自居为一个救国救民的启蒙者,对自己和民族的前途满怀信心,任那慷概悲歌的英雄主义情绪激越飞扬

第五章犹豫不定的灵魂

他在弘文学院探究中国人的国民性,这当然是表现了强烈的启蒙热情。

中国人的毛病不只在愚,更是在诈,不只在麻木,更是在虚伪——看到他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人,恐怕谁都会人定,是有一种对人的深刻的不信任在影响他吧

【幼时的家道中落使他看尽人情冷暖,也从乡邻虚伪的温暖关怀中彻底清醒过来】

在这时,鲁迅迷上了俄国作家安特列也夫,同时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一篇译名为《谩》(即欺诈),表现人世间的无真诚,另一篇译作《默》,描写一家人互不相通,只会默然相对。

鲁迅又非常喜欢尼采,桌子上常放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个是对人间阴冷的犀利的洞察,一个是对卑劣人种的整个的唾弃,他们引起了鲁迅强烈的共鸣,那理想主义的启蒙热情,显然还不能占满他的身心

【虽然对理想主义极度向往,并为之实现而不懈努力,但仍然未曾忽视世情的冷漠和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在这时期的论文中,一到驳斥那些他认为乖谬的主张,首先往往是挑剔主张者的实际动机,揭发他们的心口不一

【探究国民性的角度的延伸】

鲁迅写了许多文字来鼓吹进化论,讲到欧洲和人类的历史,他都一概描述成不断进步的图景。

但一涉及中国的事情,他的立场就不同了。

对中国的现状,他是彻底否定的;而对中国的过去,他有时候却相当推崇

就在西方的理论使他相信历史必然进步的同时,对中国的现实感受却使他不能不承认,中国的社会文化是在一路倒退

鲁迅对弱肉强食那一套理论非常反感。

他更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最看重的是中国的将来

他这时候以启蒙者自居,可他写下的几乎所有文章,都明显表现出对于民众的轻蔑。

对于民众是否接受启蒙,他更是没有什么信心,甚至有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民众多半要迫害启蒙者

他还由此引申出一条规律,说大凡先知和启蒙者,都难免要被人视为恶魔

【自身的矛盾:

一面蔑视国民,看衰他们对启蒙的态度,一面又要担当起启蒙者的角色。

新式学堂在乡邻眼里的地位】

大概也就是这种对大众的深刻的不信任,使他自我激励的誓词显现出那样双重的意味,既是发誓献身,却又倍感孤寂。

他甚至把承受孤独判定为启蒙者一项必备的条件

鲁迅这样强调孤独,是一种愤激之辞,还是在给自己打气,希望能借此更牢固地站稳启蒙者的立场。

但在这同时,他也不知不觉离开启蒙的

对于科学和物质作用,他认为似乎只要物质进步了,社会的精神自然就能进步。

可是,他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有那样透彻的认识,实际生活又随处可见种种远非物质进步所能改变的病态现象,他对自己的确信,又禁不住要发生怀疑

【现实中人心的病态对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灵魂的矛盾必然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流亡者云集的地方,许多反抗清朝的政治和军事组织,都以这里作为基地。

其中光复会的主干都是浙江人,全神贯注于组织暗杀和会党起义,在反清组织中,态度十分坚决。

以鲁迅当时的救国热情,他很快就成为这些团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他与光复会的关系尤其密切,光复会的实际领袖陶焕卿是他的好友,到后来他更是加入了光复会。

在同伴中间,他的情绪往往特别激烈。

光复会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剖腹挖心,消息传来,他在东京的一次集会上慷慨陈词

然而他也有完全不同的一面。

有一次他被派去刺杀某位大员,他当时接受了,出发前又顾虑母亲。

光复会便收回了成命。

鲁迅虽有报国的热情,却不是一个愿意将自己完全交给别人的人,原因很简单,他不能无条件的相信别人。

即使一时冲动,时间稍长,他对卑劣人心的体验,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东西的习惯性怀疑,也会一点一点瓦解他的冲动,使他重新犹豫起来

他甚至认为:

“假如焕卿一旦造反成功,做了皇帝,我们这班老朋友恐怕都不能幸免!

【少年时的经历,使他养成了对人性卑劣一面怀疑的习惯,让他无法相信别人】

这件事成为鲁迅的一块心病,以至于几十年后仍使他感到沉重,要竭力解脱。

他当时的那份犹豫的强烈程度,荣誉感和使命感让他无法释怀。

他最终依然拒绝当刺客,可见内心矛盾的深刻

当然,最能够表现他的矛盾的,还是他对婚姻的态度。

他刚到日本不久,母亲便来信说为他订了亲。

鲁迅的第一个反应是退婚,被告知不行后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两个条件:

一是要朱安放足,不再缠小脚:

二要她进学校念书。

显然鲁迅这时对自己的婚姻还抱有期望,即使不能选择,也想尽量将它改造的理想。

而母亲的第三封书信又驳回了两个要求。

1906年夏天,母亲以病重为由将鲁迅骗回老家结婚。

鲁迅如此出席婚礼,婚后第二天也随朱安“回门”,礼数周到。

然而第三天,他就搬到母亲房间去睡;再过一天,干脆回了日本。

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婚姻的渴求,正是因为这种渴求非常强烈,却又遭到残酷的打击,他才会产生这样决绝的报复冲动

他对此有三个解释:

一是不愿意违背母亲的愿望,为了尽孝道,甘愿放弃个人的幸福

二是不忍让朱安作牺牲,在绍兴,订了婚又被退回娘家的女人,要受一辈子耻辱

三是说他当时有个错觉,以为会在反清的斗争中死去,和谁结婚就无所谓了

在鲁迅做出选择的时候,脑子里正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绍兴家乡的世界,它用多年积累起来的传统伦理和习惯意识,在他内心造就一种甘于忍受的心境,以至他一旦返回家乡,面对亲人,心理上便很自然地倾向于担任牺牲者的角色

另一个则是东京留学生活的世界,它刺激起他的血性,又灌输给他那么多理想和报复,以至他一旦冲动起来,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救国救民的志士

鲁迅对朱安的怜悯,表现了对弱小和无辜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但他将朱安娶来,又弃她而去,同样造成了朱安的不幸。

这正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伦理思路的影响

他料定自己活不久而接受朱安,自然是表现了东京的激昂气氛的刺激,但是这同时又表现了一种深广的悲观,一种对个人幸福的不自觉的放弃。

在这背后,绍兴的世界强加给他的阴郁心绪,也表现的相当明显

鲁迅回到东京后,开始着手创办杂志。

他设计封面,选择插图,刊物的名字定为“新生”,一个标准的启蒙主义刊名。

但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一位撰稿人去了英国便杳无音讯,另一位答应出钱的朋友也支支吾吾。

但鲁迅并不泄气。

他一面在其他留学生办的杂志上接连发表文章,一面又与周作人一起筹措资金,寻找出版商,准备出版他们翻译的那批俄国和巴尔干作家的小说

最终,分成两册的《域外小说集》出版。

上册印了一千本,下册印了五百本,可两册加在一起,卖出去的还不到一百本

【《域外小说集》的销量不佳。

创作者不名一文、题材不流行】

《新生》的流产和《域外小说集》的滞销,向他清楚地展示了留学生活的暗淡前景。

最初的狂热日渐消减,思想上的矛盾开始显露,怀疑和犹豫也开始增加。

接二连三的受挫,使他为以后感到担忧

1909年8月,母亲写信要他回国,他离开东京,结束了十年的求学生涯,回去承担自己并不愿意承担的责任。

【鲁迅确实有一腔报国的热忱,但是囿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牵绊和顾念,又无法走出幼时的伤痛、主动相信他人】

第六章待死堂

鲁迅回到国内,先是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和化学教员。

他的照片看上去很神奇,似乎正表现出他的心态,虽说是回国挣钱养亲,仍挟着一股东京生活的豪气。

这是的清廷已经摇摇欲坠,社会各界一片黑暗,新式学堂也不能避免。

官僚的压制、小人的倾轧,连本应该童心未泯的学生也学会了捉弄教员(引爆氢气瓶事件),引爆了埋藏在鲁迅心中的全部怀疑和不信任

【社会变得混乱,自上而下都散发着腐朽颓败的意味】

在杭州仅仅当了一年教员,他便离开,回到绍兴的府中学堂去当学监。

第二年夏天,他向上海的一家书店申请当编辑,还翻译了一些德文书应考,却被拒绝。

一面是“家食”的逼迫,一面是“纵横家”的排挤,身处夹缝之中,不免心情消沉

贫困和闭塞,向来是套在中国文人脖子上的两根绳索,你有再大的志向,一旦饭碗被砸,就立刻回彷徨无措;纵有满腹经纶,一旦落入宵小猥集的角落,也就毫无办法。

【贫困和闭塞扼住了文人的咽喉,让他们在窒息中低头,俯首于黑暗的现实】

就当鲁迅不断写信向好友许寿裳求助时,辛亥革命爆发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由清廷的奴隶变为民国的公民。

武昌起义后一个月,革命党人王金发当上了绍兴军政府的都督。

以共和代替专制,本是鲁迅在东京奋斗的目标。

浙江会党出身的王金发,经陶焕卿的介绍,参加过光复会,更算得上他的同志。

无论全国还是绍兴,发展的形式似乎都符合鲁迅原先的期待。

王金发到绍兴不久,便委任鲁迅为绍兴师范学堂的校长,更使他产生了希望

【文人在乱世中的命运,漂浮不定,唯有依附和等待】

鲁迅又变成了“拼命三郎”,奔走迎接绍兴的光复,带学生上街游行,维持秩序。

做了绍兴师范学堂的校长之后,更是事必躬亲。

他还支持几个学生办了《越铎日报》,替他们拟发刊辞,辟杂文栏,换着笔名写短文,针砭时弊,甚至抨击军政府。

在东京筹办《新生》撰写政论的热情,再度换发出来

不久,王金发被原先的绅士们为主,得意洋洋地摆起都督的微风,腐败的速度一点都不必旧官僚慢。

鲁迅开始受到种种排挤,学校的经费也断了。

王金发断了学校经费,却送了五百块大洋去收买《越铎日报》,几个年轻人居然也收下。

上面是这样的军政府,下面事实这样的反对派,辛亥革命前那种视绍兴为“棘地”的念头又浮上他的心头。

中国的老话说,危邦不入,鲁迅便离开了绍兴

【绍兴使鲁迅蒙受压抑,没有太多美好的记忆,反而尽是些蒙上了晦暗的苦难】

就在这时,由于许寿裳的推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长蔡元培邀请鲁迅去当部员。

1912年2月到南京,三个月后教育部北迁,他又被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佥(qian)事,兼社会司第一科科长,于是在五月底抵达北京,住进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

从1912年到1925年,鲁迅在教育部做了十三年的佥事,对工作相当认真负责。

他初到北京时格外尽力,或许也因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他愿意自己的命运有个转折,故而特别殷勤。

【被生活打压,依旧能在困境中萌生出对未来的期望来】

北京的生活很快又变得难捱起来。

鲁迅每天除了去教育部办公,便是一人向壁,寂寞和无聊与日俱增。

北京官场的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随着袁世凯当皇帝的欲望日益强烈,他手下的鹰犬也日益猖獗。

他们在政府内部不断抓捕文官,以此威吓那些可能反袁的官员。

鲁迅偏偏又是随蔡元培北上的官员,属于南方的革命党,格外容易引起特务的注意

教育部内,蔡元培已经辞职,新任总长视鲁迅为蔡党,也在找机会赶走他。

其他同僚则公开表现自己沉湎于某一种嗜好,来逃避袁党的猜疑。

于是鲁迅开始抄碑、看佛经、读墓志,这便过了五六年

【同僚们装聋作哑、装疯卖傻,以求在这场无端的灾劫中保全自身。

使鲁迅难捱的,不仅仅是政局的无望和官场的压迫,还有与他朝夕相对的妻子——朱安。

当时以为天地广阔,所以不在乎这门亲事,回到国内,才发现天地那样窄小,自己也并无展翅高飞的能力

鲁迅努力要和朱安建立某种情感的交流,对她以礼相待。

越是在社会上遭遇种种的不如意,那种想在家庭中寻求安慰的冲动,也自然会更加强烈。

然而他们之间的智力和文化差距悬殊,鲁迅对她稍稍接触,便发现她的种种缺陷,原本就很微弱的交流的热情,便有消退下去

鲁迅想要逃避,然而除了离婚,可逃避的余地也很少,只有离家独住。

在托许寿裳给他介绍工作的信中,还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