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161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docx

现当代文学下复习资料

小说散文

*京派

19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以北平为中心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李健吾、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海派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

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

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新感觉派

1932年5月,《现代》创刊标志新感觉派形成。

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只现代派小说。

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的性爱小说,下联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

“新感觉派”本指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家群体,后来被用来概括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

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废名——小说特点(?

1930年创办骆驼草刊物体现了周作人的平淡隐逸的文艺思想,成为京派作家的一个阵地。

作品《莫须有先生传》抗战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抒情性的散文化小说对京派文学渗透力极大,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散文以外的领域加以时间。

沈从文日后成为京派小说坛主,克服了废名晦涩狭小的局限;40年代汪曾祺,仍效仿他。

沈从文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系列:

“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题材非常鲜明的两大类:

一是城市与知识阶层;二是乡村与抹布(平民)阶层

他一方面依恋于“乡下人”生活,从而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叙述者;另一方面他对跻身于城市生活保有“乡下人”的目光和评判尺度。

这两方面相互观照,因而就看出了乡间的理想化状态和都市的病态化状态。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批判都市文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

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作态度。

湘西世界

1、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而创造出来的。

在这里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呈现出牧歌式的“边城”世界。

如《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

2、对湘西儿女人生悲喜剧进行价值重估

 湘西儿女在都市文明冲击下,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作者在价值重估中,对乡下人实存状态和无知人生沉痛反省。

代表作有《柏子》、《丈夫》、《萧萧》、《会明》等。

3、理想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用理想之光烛照湘西人生历史图景,再造完美的人生形式,在动态的现实中展现乡野朴素的人生,出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与厌倦而去表现湘西人事的调和与牧歌的情趣,以燃起人们的自尊、自信心,重造民族品德,对衰败现实作生命的思索。

代表作《边城》。

都市:

病态文明景观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都是以自然文化的价值尺度对都市文明进行嘲讽和批判。

他较多地看到现代都市文明和文化的缺憾,尤其是都市人性异化的现象,如: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某夫妇》、《都市一妇人》——《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

--在沈从文笔下,都市环境是肮脏的,嘈杂的,拥挤的。

都市底层人为沉重的生活扭曲了灵魂,上流社会生活堕落、腐败,知识分子则卑琐、虚伪。

总之,都市社会既缺乏道德感,也缺乏生命力量。

创作理念

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对沈从文的评价:

30年代主要是苏雪林和刘西渭。

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

40年代主要是郭沫若。

“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桃红色的”反动作家。

汪曾祺认为这是对沈从文的致命一击

50年代主要是王瑶。

“文字是优美的”。

60-70年代主要是美国学者夏志清的评价,后来形成“沈从文热”。

8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凌宇对沈从文文体研究的意义。

9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王晓明的研究。

被称为“文体作家”:

首先是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形式: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这是指小说的显著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沈从文简捷地将其归纳为“情绪的体操”、“情绪的散步”,便是这个意思。

艺术成就

1、结构单纯、情节不枝不蔓,以爱与愁、喜与悲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不追求曲折离奇,写得简约凝练,有散文化风格

2、环境描写处于重要位置。

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和乡土色彩,充满牧歌情调和梦幻般的诗意

3、细腻传神又含而不露的心理刻画。

作品描写人物心理,不作大段静止的心理剖白,而是用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去表现。

4、质朴清新、含蓄自然的语言风格。

*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年代中期,作品洋溢着深沉的力的、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这批青年作家富于激情,尤其以萧红受人瞩目。

【东北作家群亦称“东北流亡者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怀着对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

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

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

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

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

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

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

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围城》

以抗战为背景,却与抗战没有直接意义上的关系。

作品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以方鸿渐为中心,在其生活与追求中,串联起众多的知识分子。

实际上《围城》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的批判;更是对人生和人性进行的思考和嘲讽

《围城》的情节:

中心主题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人戏剧般的经历表现出来的。

方鸿渐的人生旅途是一个逐渐失败以至于全部人生价值彻底破坏的过程——不仅人身体上的失败,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彻底萎缩和人生信念的空无。

主题的三个层面:

1、《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2、《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小说。

3、方鸿渐的旅途也是一个精神追寻的历程。

社会批判层面。

通过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广泛地触及了三四十年代的社会面和众生相,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种种人生病态和社会弊端。

文化批判层面。

诸如高等学府中的勾心斗角,反动政府的思想文化控制,“新式”文人(新儒林)的种种心态等等。

哲理思考层面。

这个层面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层面,隐含着类似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出现的那种人生感受和宇宙意识,那种莫名的失望感与孤独感,有看破红尘的味道,也有人生虚无的感觉。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

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钟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

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学人小说”——丰富的文化知识

1、把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化典故、知识都写进小说。

作品涉及到众多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典故、知识、生活习俗等。

把知识写进小说,知识变成了一种表现手段,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美感。

作品在描写、叙述、比喻等方面都巧妙地融入知识、典故。

*《财主底儿女们》(路翎)

是一部展示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命运的心灵史诗,小说共分两部:

第一部主要写从1931年一二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所发生的事件,侧重写蒋家分崩离析的过程;第二部主要从抗战写到到苏德战争爆发,侧重写蒋家小儿子蒋纯祖的心灵探索历程。

这样,就在一个相当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苏州首户蒋捷三家的衰落,和第二代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三人不同的思想历程,表现出了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的历史动态。

*《四世同堂》(老舍)

思想主题

《四世同堂》是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描写了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这八年间,北京城内、以老舍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为背景、以祈家为中心的十几户人家、100多人的心理和遭遇,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透视了北平人由于长期受传统精神桎梏的束缚而形成的民族弱点,反映了沦陷后的北平市民由惶惑苦闷、忍辱偷生到逐渐觉醒反抗的漫长过程,倾吐了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魂。

*七月派小说:

胡风所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和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风格沉雄、激越、悲壮。

以1941年下半年《七月》终刊到1944年底《希望》筹刊为界,七月派小说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丘东平、曹白、阿垅等人为代表,战地报告是主要的叙事形式;后期由路翎、阿垅、冀汸等人接替,把七月派小说粗犷、狂放的战争浪漫主义发展到了极致。

路翎是"七月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流派的特点。

 

林语堂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论语派:

为论语撰稿的人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简又文、老向、淘亢德、邵洵美

30年代,是林语堂幽默理论成熟期,也是他小品散文丰收时期。

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后又创办《人间世》《宇宙风》两个刊物,都以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小品文创作为主。

1、林语堂的幽默观:

(1)谑而不虐

(2)超然达观

(3)幽默与讽刺分开(4)渗透道理

2、林语堂的小品文主张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语出灵性

3、林语堂小品文的内容

(1)小品文题材繁丰。

大至宇宙之巨,小至苍蝇之微,无所不包。

(2)文化含量较高,“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吾国与吾民》

(3)智者的文化,文化信息丰富。

(4)出于自我灵性,绝无矫饰,

朴素率真

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方向山药蛋派

一、关于赵树理

1、评价: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2、青年时代: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民间曲艺戏剧、民歌、民谣、鼓板等民间艺术,受民间艺术和农民的熏陶,并醉心于此,直到终生。

最后学历是师范肄业。

3、成名:

1943年,写《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一举成名,后被解放区文学界树为“赵树理方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旗帜,赵树理因此确立并巩固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4、新中国成立后:

担任一些行政职务,主编《说说唱唱》。

1955年创作长篇小说《三里湾》,后来又写了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等,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上)。

1966年被批斗,1970年9月23日被批斗致死。

从4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和文学观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

40年代后期,他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而获得很高的赞誉。

《三里湾》在50年代受到批评。

此后直至文革,对他的评价褒褒贬贬,时起时伏。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作品被关注。

写作目的:

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做个“文摊文学家”。

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作是问题小说,“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所处的环境:

40年代战争时期,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局面尚未形成,民间文化尚能被接纳。

50年代,激进的农村变革引起作家的忧虑,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创作进入困境,主题转换为对建立在劳动之上的传统美德的开掘与维护,《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方向”的主要内涵

赵树理的作品因“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创造了“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而被标举为“赵树理方向”。

1、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服务。

(“问题小说”)

2、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农民喜闻乐见。

(故事体小说)

(*山药蛋派)

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缘起抗战时期的太行山区,形成于建国初期的山西,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作家。

他们的作品取材于太行山区、汾水流域农村生活,带着浓烈的黄土高原、晋中盆地的生活气息,具有通俗化、群众化、乡土化特点。

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火花派”。

(注:

《火花》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山西的文艺刊物。

二、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贡献

1、以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小说反映根解放区农村的巨大历史性变化,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增添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2、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小说汲取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融合新小说的长处,形成雅俗共赏的评书体小说样式,故事性强、情节连贯、结构单纯。

3、塑造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

4、在语言上,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

*“鲁迅风”杂文

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左翼作家注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效果,把散文作为向国民党进攻的文化工具,出现了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

进步刊物有:

《萌芽月刊》、《前哨》、《北斗》、《十字街头》、《海燕》、《芒种》等。

主要作家有鲁迅、瞿秋白、茅盾、唐弢、巴金、徐懋庸等。

出现了一批师法鲁迅的杂文作家,他们用杂文针砭时弊,多数属于政论性质的文章,被成为“鲁迅风”杂文。

*“开明”同人

白马湖作家群(“开明”派散文)

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春晖中学),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所形成的作家群。

其散文风格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与韵味。

他们都推崇日本自然主义作家夏目漱石并模仿他。

夏丏尊是“白马湖作家群”的代表。

开明派:

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作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诸先生。

散文小品适于传授写作技能,为学生学习写文章提供范文,开明派作家自觉把文学教育作为写作的目标之一,并作出突出贡献。

开明同人散文家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究品格、气节和操守,但与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

——30年代报告文学

本时期报告文学成就最大的是夏衍和宋之的。

夏衍的《包身工》被称为“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逼真地写出了山西军阀不抗日、专防共的情景。

这两个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成熟。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1938.3.27在武汉成立;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有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张道藩、姚蓬子、陈西滢、王平陵等。

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

会刊:

《抗战文艺》(自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终刊,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

意义: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口号: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国统区文学

出现了介绍西方作品的热潮;

两个重要流派——“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和“九叶集”诗人,从外国文学中学习到了很多。

这个时期国统区作家表现出的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接近的趋势,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道路很好的综合,在实践中将现代文学的创作水平提高了一步。

*孤岛时期(孤岛文学):

指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到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一部分作家在“孤岛”上海的英法等国租界里从事的文学活动,称为“孤岛文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

理论地位:

《讲话》论及了延安整风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文艺运动有现实针对性,但其对革命文艺历来所关注并需要重点解决的诸多理论问题也做了系统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无论在解放区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是中共制定文艺政策指导文艺运动的根本方针,

在毛泽东看来,“五四”的缺点主要有两条:

普及不足:

“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立场缺陷: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方法……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不同于纯粹的文艺论著,考虑的是党如何领导文艺的根本性问题,即文艺外部的东西。

1.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2.文艺如何为群众

3.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胡风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20世纪30年代成长起来的重要的左翼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

胡风理论可的核心命题为“主观战斗精神”,提倡“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

其理论体系

三大支柱:

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诗歌戏剧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主要的发起人是穆木天、杨骚、蒲风等。

创作直接承续了上一个十年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

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

诗歌观为:

一是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其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抗战爆发后其大多数人参加中国诗歌协会,投身救亡运动,中国诗歌会解体。

臧克家(1905.10.08~2004.02.05)

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引起文坛的注目,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黑暗的社会。

被称为“农民诗人”。

后期新月派

后期新月派从1928年《新月》月刊和1930年《诗刊》创刊开始。

基本成员除了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之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的青年诗人群。

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

卞之琳闻一多、朱湘、孙大雨、刘梦苇

后期新月派诗人不像中国诗歌会诗人投身到现实反抗的斗争中,而是逃离社会,回到自我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写出了抒情性的作品。

1.后期新月派出现了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

现象:

新月派前期是人的作品,大半是初期作品形式自由,后来慢慢走上字句整齐的路;后期诗人的作品大半是出其作品字句整齐,后来慢慢走上了形式自由的路。

2.仍然坚持超功利,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陈梦佳在新月诗选中写道“为着诗才写诗,“始终忠于自己,诚实地表现自己渺小的一鞠情感”

3.字里行间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正是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感与诗绪。

现实背景:

大革命失败以后,对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知识分子精神的幻灭。

徐志摩前期《志摩的诗》后期《猛虎集》《云游集》从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都市的生活”压死了他的诗的本能,他现在写诗只是一种性灵的挣扎。

他概括为:

“向瘦小里耗”。

篇目: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

○在后期新月派的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孙大雨自己的写照

○后期新月派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现代派趋近,在艺术表现和抒情方式上的趋近更是越来越明显。

徐志摩两个月亮

○后期新月派热情投身诗的形式试验影响最为深远:

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

现代诗派

19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