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095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6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docx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上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形成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导入-问题情景—讨论交流—应用与发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趣味实验、身边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图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和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需要演示三个趣味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的辅助。

多媒体主要展示搜集的资料,图画,最新的化学技术与材料,直观,丰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

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现制“汽水”。

碳酸钠饱和溶液加入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试液写好“奇妙化学”四个字,晾干呈无色,将氢氧化钠溶液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其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几个红字。

观察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刚才的几个化学实验,仅带你走进化学世界,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问题引入】你一定会问:

什么是化学?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导入】引领学生观看教材中生动的插图;小猫烤火、水中养鸟;

多媒体投影1-10、1-11等更多搜集的资料

小猫在隔热材料上对2200℃的高温,竟浑然不觉,怡然自得。

大睁着智慧的双眼,在看着这个神奇的世界。

小鸟竟可以和鱼儿同在水中嬉戏?

简直不可思议。

更有神奇的材料在发挥着各种特殊的作用。

人类的许多的梦想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这就是化学的魅力。

【学生朗诵】课文第一段

【介绍】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周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如图;穿的棉毛丝麻;吃的各种食品;住,各种建筑材料盖的楼房,用的生活用品;坐的车船飞机使用的燃料;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喝的水,夏天喝的汽水中冒出的气体,是什么物质?

CO2,治疗“非典”用的药物,伊拉克战场战上使用的各种武器,这些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这些物质在不停地变化着,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变化,它不仅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像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等,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源于生活,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交流】有一种物质同学们非常熟悉,联系学生在海里游泳时身上晒起盐粒→食盐→调味品→重要化工原料→制氢氧化钠、氯气、氢气、盐酸、漂白粉、肥皂、农药等,学习化学后你就能知道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甚至还会知道它们的内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造福于人类。

联系实际,如两姐妹到地窖取菜中毒死亡,油漆工带防毒面具,举例浓硫酸有强腐蚀,了解其性质、变化规律后,会妥善保管,不仅没有危险,它有很多用处,如除锈、作干燥剂,制农药,染料,精炼石油等。

【学生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深入探究】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小猫、小鸟、汽车会怎样?

化学发展史简介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火的发现和利用,可能是化学的开端。

你知道火是一种什么现象吗?

化学变化的一种能量形式。

继而又发现了金属铜,有了铜器,逐步有了烧陶、冶金、造纸、制火药、酿酒、印染等化学工艺,使人类的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人类越来越重视化学、也离不开化学了。

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直到有了分子-原子论,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没有把原子和分子分开。

后来,意大利的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指出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化学变化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些观点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化学有了较快的发展。

现在,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早已远远超过分子-原子论的水平。

物质在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

你将学习元素的概念。

几千万种的物质,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余种。

如同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固定的一些建筑材料建成的一样。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在,化学科学和技术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像纳米材料的应用,寻找新能源,合成新材料,环境保护及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待同学们学好化学知识去探索、创新,以大展宏图。

[感悟与收获]谈谈“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与人类关系密切

三、化学发展简介

四、学好化学的方法

勤思考、多动手、善交流、常总结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着重讲解、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应用。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2.物质的性质和物质和变化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准备:

试管、带测管试管、带胶头滴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试管架、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题引入】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

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

组成相同吗?

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

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世界上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判断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实验一、水的沸腾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

实验三、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四、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应注意的事情。

认识各物质的状态,颜色等的变化。

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学会由现象分析本质。

【比较】实验后,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胆矾

3.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

4.

石灰石和盐酸

【问题】

1.总结两变化的重要特征

2.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种类变化

【指出】水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的变化,胆矾只是由块状变为粉末而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但镁变为氧化镁、碱式碳酸铜变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却是有新物质生成。

【板书】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板书】2.写出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文字表达式):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回答问题

【问题】

1.总结两变化的重要特征

2.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种类变化

【指出】水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的变化,胆矾只是由块状变为粉末而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但镁变为氧化镁、碱式碳酸铜变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却是有新物质生成。

【板书】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板书】2.写出化学变化的反应式(文字表达式):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提问:

1.两变化有什么区别吗?

请例举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这两种物质变化形式很多时侯不易区别。

请做课后习题1、2

【指出】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现象

分析引导学生

【过度】通过以上四个实验,大家应该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现象(阅读教材P7)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什么?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回答问题

【回答】1.概念不同

2.是否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而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回答】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

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运用李商隐的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解释:

泪:

蜡烛是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灰:

是蜡烛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导入主题:

物质的有些性质是我们能够通过感观系统直接认知的;或通过仪器测出。

而有些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才能表现出来。

实例:

水变为水蒸气,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这些变化就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这属于物理性质。

而镁的燃烧。

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只有发生了化学变化后我们才能认知它们的这此性质。

这属于化学性质。

随堂练习:

1.下列选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挥发

B.酒精燃烧

C.酒精易挥发

D.酒精能燃烧

2.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有什么区别?

解释: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能力的一种体现。

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有其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包括:

颜色、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等)

化学性质:

只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包括:

可燃性、稳定性等)

教学反思: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提供资料一激发兴趣一活动探究一得出结论一提高认识等。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或相关的录像资料。

2.学生用具

白色蜡烛、水、小刀、水槽、小试管、火柴、小烧杯、石灰水。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木条、胶头滴管、水、石灰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投影或放录像、图片等]有关炸药的发明。

1.硝化棉(硝化纤维素):

硝化棉是一种炸药。

如果点火,它就燃烧。

如系上雷管,它便

爆炸。

硝化棉用来制爆破筒、供矿井爆破(通常与硝化甘油混用)、深水爆破及制作无烟火药。

克里斯琴、舍恩拜因偶然发现了硝化棉!

舍恩拜因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化学教授。

1846年的某一天,他正在妻子的厨房里做化学

实验,当时打破了一个烧瓶。

烧瓶里装了硝酸和硫酸,这些化学品洒了一地。

当时舍恩拜因找不着拖把,于是一把抓起妻子的棉围裙就去擦污迹,之后将围裙挂在热炉子前烤干。

当围裙干燥到一定程度时,着火了,烧得一点不剩。

舍恩拜因就这样发明了硝化棉。

他进一步实验,觉得这项发明的潜力非常大。

比如,当战场上枪炮齐发时,黑色火药会造成滚滚浓烟。

浓烟熏黑了战士,炮膛里有灰烬,战场上也是乌云笼罩。

但硝化棉却可以干净地燃烧,不留痕迹。

舍恩拜因将此“配方”卖给几国政府,于是硝化棉生产厂家纷纷建起。

但是硝化棉易爆,很难人为控制,不少工厂造起又炸掉。

2.硝化甘油:

1847年,一位名叫阿斯卡尼奥·索布里罗的意大利化学家用普通甘油做化学实验。

当他工作时,他让甘油一滴一滴地滴进了冷态的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里,结果生成了少量硝化甘油。

当索布里罗加热玻璃试管里的一滴硝化甘油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这种炸药远比硝化棉炸药的威力强大,且不易控制。

二十年后,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发现了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并将其制成了甘油炸药。

3.甘油炸药:

甘油炸药由硝化甘油制成。

它是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47年发明。

当时他年仅十四岁。

不过,由于硝化甘油极易爆炸,处理时很危险,当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诺贝尔二十九岁时,开始寻找使这种物质更安全的办法,并发明了雷管。

后来,诺贝尔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

硅藻土(德国北部出产的一种多孔的火山土)可吸收硝化甘油,且硝化甘油与硅藻土混合后丝毫未影响其爆炸性,但稳定性却大大提高了,并且易于处理。

诺贝尔将硅藻土和硝化甘油的混合物硬化形成棒状,他称之为甘油炸药。

诺贝尔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称战争是“恐怖中的恐怖,一切犯罪行为中最严重的犯

罪”。

他希望炸药用来开矿和修路,而不是用来毁灭和屠杀人民。

诺贝尔死时非常富有,他决定用自己的财产设立奖金,每年一次颁发五个奖项给世界杰出公民,而不是留给家族。

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是在1901年。

诺贝尔奖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和平奖五大项,1969年加入了第六项——经济。

[总结引入]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亦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师]说到化学实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化学实验室。

但是,你相信吗?

现在的化学实验

室的前身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尔后经历了家庭个人实验室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

化学实验室。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12、图1—13、图1—14)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板书]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板书]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师]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

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

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导致伟大的发现。

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注:

以下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资料:

就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青霉素还没有问世,人类频频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又束手无策。

妇女死于分娩,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儿童患了猩红热……即便是手指不小心扎了根刺或者皮肤划开一个微小的伤口,也可能因此而致命。

类似这样的人间悲剧,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而逐渐消失了。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半靠的是机遇,而另一半则靠他聪明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一战”期间,弗莱明曾在皇家军队医务队服役,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且也感受到了人类需要优质抗生素的迫切性。

当时许多士兵由于伤口感染,医生们无法消毒,只好向伤口注入各种化学抗菌物质,但似乎效果不大。

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实验用的细菌培养皿,每天细心观察。

有一次,他偶尔得了感冒,就取下一滴鼻涕放进培养皿里,几周以后,他发现培养基上长满了金黄色的菌落,在鼻涕的周围,也有菌落生长,但看上去是透明的,就像被溶解了似的。

于是,一个问号在弗莱明脑海里产生了:

这是否意味着鼻涕里含有某种杀菌的物质呢?

接下来的一周,弗莱明记录了更多的发现:

人的皮肤、器官组织、头发、指甲甚至有些花木、蔬菜里都含有这种溶菌物质,它几乎无处不在!

事实上,它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抗菌物,无非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

弗莱明把他的新发现命名为“溶菌酶”。

科学的发现,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但只有有心人才会把握机遇,获取成功。

1928年,奇迹再次在弗莱明的实验室发生。

一次,他在清理培养皿时,意外地发现,他的葡萄球菌培养物已经被霉菌感染。

而在霉菌生长的地方,葡萄球菌却在迅速分解。

他小心地将霉菌分离出来,发现是其中的活跃物质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由于这霉菌来自于青霉菌类,他给它取名为青霉素。

弗莱明以科学家的严谨语言向世人公布了他的发现。

此后,他继续不停地做实验,他发

现,青霉素的“个性太活泼”,不容易稳定,无法将它提纯。

直到1940年牛津大学的医学研究者恩斯特·钱恩和霍华德·弗洛里引进了另一种物质,才将青霉素加以稳定下来并提纯,从而投入大量生产。

有意思的是,这一引进的物质就是弗莱明先前发现的“溶菌酶”。

一年后,青霉素首次在医学上应用。

“二战”期间,青霉素成为战场上神奇的抗生素,大显神威,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被称为“有魔力的子弹”。

弗莱明因而被赞颂为英雄,1945年。

他和钱恩以及弗洛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青霉素不仅治愈了那些受细菌感染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还赋予了医生从一开始就防

止人体被细菌感染的“免疫”能力。

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青霉素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也有一些人对它有过敏反应,少数过敏者会发生十分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至今,医生给病人打青霉素针时,也往往需要先做过敏试验。

与弗莱明时代相比,我们今天已能够生产出各类不同的青霉素,有口服药,有注射剂。

它们能够杀灭更多种的细菌。

一种少见的菌落出现在细菌培养皿上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要被发现就更难了,只有爱思考且细心谨慎的人才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不让任何微小的迹象逃过他的眼睛,奇迹往往总是这样发生的。

青霉素的发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师]现在,就清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可5~6人)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

然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准备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对学生不同于课本的探究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评价。

如:

有的同学试图去收集蜡烛熄火后产生的白烟,并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有的同学用小

试管或瓷碟去燎火焰或压住火焰加热,结果观察到其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并打滑腻感等等。

[问]通过以卜探究。

你对石蜡有了怎样的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

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

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

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讲解]我们刚才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教师投影总结并讲解]

[投影内容如下]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

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

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

处处留心皆学问!

[布置作业]1.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注:

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

2.预习探究活动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并在课下练习收集气体的操作。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

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

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

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反思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