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03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docx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病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程

参考学时:

36(理论:

24学时实验:

12学时)

参考学分:

2分

职业方向:

临床护理工作

资格证书:

执业护师资格证

适用对象:

护理专业

一、学习领域定位

1、病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为提高临床护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判断的执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病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是执业护师资格证考试中必考项目。

3、培养学生能通过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认识疾病,为临床诊断打下基础。

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

4、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精神,爱护标本的良好。

品德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基本理念

根据执业护师岗位的要求,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1)制定课程标准:

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执业护师考试大纲接轨。

学时共计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

(2)改革教学方法

①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以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的教学方法。

②角色扮演法:

根据操作项目分组进行演练,模拟病人、护师、针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现状给予相应护理。

③情境教学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环境,并配置与实际相似或相同的仪器设备,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接受专业训练。

④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事例为题材,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分析、综合,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

(3)强化技能训练:

通过分组实验实训,由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技能教学,不仅让老师把握学生操作中的不足,而且也能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学生反馈技能带教老师教学的评价,从而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4)  解决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难点:

基本理论(发热、水肿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病理生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

解决措施

     ①、病例讨论:

利用临床病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解、巩固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模拟实训: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具设备进行模拟训练,将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决,强化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

 ③、视频教学:

通过病理课件、教学录像、网络资源(标本图片)等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

(一)、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护师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理论,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部门从事护理等方面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

1、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适应性反应的概念、形态学特点,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的概念、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了解损伤原因、凋亡的概念及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2)掌握局部循环障碍的有关基本概念、原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组织学类型、经过和结局。

 4)掌握肿瘤的有关基本概念、一般形态结构、生长和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上皮性、间叶性、神经组织和其它来源的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

了解肿瘤的常见护理方法。

  

2、能力目标(基本技能)

  1)会对病理标本病变进行肉眼和显微镜的观察及初步诊断。

  2)能做简单大体病理标本的处理。

  3)初步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培养学生护理疾病的临床病理思维。

3、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2)、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学习内容

工作流程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讨论—实验(标本、切片)

工作条件(工具材料)

教材、教案、ppt课件、标本、切片

工作方法

多媒体、讲解、练习、评价

工作的组织

它为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判断的执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工作、技术的要求

具有扎实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生物化学等知识和显微镜应用技术

工作任务的对象

病人

五、学习情境设计说明

1.学习情境划分

序号

学习情境

情境描述

参考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

绪论

1.病理简介

2.病理标本制作

3.病理的今后发展

2

0

2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再生、修复的概念

2.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4

2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

2.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4

2

4

炎症

1.炎症的概念

2.基本病理变化、分类、表现与临床联系

4

2

5

肿瘤

1.肿瘤、肿瘤异型性概念

2.肿瘤的一般特征、命名、分期3.常见肿瘤的病变特点。

4

2

6

水肿、脱水、钾代谢异常

1.水肿、脱水、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发生原因

2.发病机制及初步诊断。

4

1

7

发热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类型及机制。

3.发热的判断与初步处理。

2

1

总学时:

36学时

24

12

2.学习情境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一

绪论

教学时间

2学时

学习目标:

1、理会病理标本的制作过程与诊断。

2、理解病理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运用。

3、了解病理研究疾病的方法。

3、理会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发展情景。

学习内容:

1、学习病理标本制作

2、学习病理知识、理论在医学中的地位。

3、学习病理研究疾病的内容及方法。

4、学习病理知识、理论在临床工作中意义。

学习性工作任务:

具备良好的情感活动,能调整自我的学习行动导向,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学习情境二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教学时间

6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再生、修复的概念。

熟悉萎缩、变性、坏死的分类、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熟悉肉芽组织的结构形态,了解创伤愈合、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学习内容:

一、学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

(二)、细胞、组织的损伤

(三)、组织的修复

(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学习性工作任务:

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学习情境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时间

6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

熟悉充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原因、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学习内容: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瘀血)原因及类型、病理变化、结局及影响

(二)血栓形成原因和条件、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成、血栓的转归及病理临床联系

(三)、栓塞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临床联系。

附:

空气栓塞与病理临床联系

(四)、梗死原因和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病理临床联系

学习性工作任务:

能根据大体标本和切片说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学习情境四

炎症

教学时间

6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炎症的概念、领悟炎症基本病理变化、分类、表现及病理临床联系。

学习内容:

学习炎症概念、原因、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类型及各类病理变化特点、炎症的结局

学习性工作任务:

能根据大体标本和切片说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学习情境五

肿瘤

教学时间

6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肿瘤的概念。

熟悉肿瘤的特征。

熟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能对肿瘤进行合理、正确的命名。

知道癌前病变、非典型再生和原位癌的区别。

能对肿瘤进行分期评价。

了解肿瘤的防治原则。

学习内容:

学习肿瘤的概念、特征、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再生和原位癌、分期与评价、肿瘤防治原则。

学习性工作任务:

能根据大体标本和切片说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学习情境六

水肿、脱水、钾代谢异常

教学时间

5学时

学习目标:

熟悉水肿、脱水概念。

了解原因、熟悉类型、发生的机制及对机体影响;熟悉高钾、低钾发生的原因、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加强预防意识。

学习内容:

水肿、脱水原因、类型、发生的机制及对机体影响;发生钾代谢紊乱的原因、机理、对机体的影响

学习性工作任务:

能根据病人具体水盐代谢紊乱说出其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学习情境七

发热

教学时间

2学时

学习目标:

理解发热的含义。

熟悉发热发生的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能积极处理。

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

学习内容:

发热原因和机制、发热的分期和热型、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特点、病理临床联系

学习性工作任务:

说出发热病人机体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基础,同时将讲授法、病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场景式课堂教学法、对比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条件

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能满足校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校内有综合实验室,校外有实训基地,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学过程

1、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预习准备;2、计划: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认识,制定工作计划;3、决策:

教师审阅各组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计划;4、实施:

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工作计划;5、检查:

教师提供标准,学生回顾操作过程,检查;6、评估:

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测试、提问、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成果等方面综合评分

六、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开发建议

现有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的编写模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又存在教学时数与内容不匹配的现象。

应尽可能开发具有职业特点并突出实用性的适合职业院校的教材。

建设学院精品课程网站,将所有基本教学资源以任务为单元上网,如动态指导、必备知识、实训或演练内容、任务报告、综合习题、电子课件、参考文献等,便于学生学习。

制作特色教学资源,如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和必须掌握的技术制作成动画放在网上,使学生通过网站学习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站学习,拓展学习空间

2.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评价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考核评价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总评成绩

A、形成性考核

平时成绩100%=日常行为习惯40%+课堂实训30%+作业10%+阶段性考核20%

(1)日常行为习惯(40%):

包括平时课堂纪律、学习行为举止、言语规范等。

(2)课堂实训(20%):

包括案例分析、学习情景、分组讨论等。

(3)作业(20%):

包括习题练习、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课外阅读等。

(4)阶段性考核(20%):

包括教师根据教学情境进行阶段性考核、课代表考核以及同学间的自查与互评。

B、终结性评价

(1)工作岗位要求(20%):

工作岗位应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包含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基本病理知识、学习能力)。

(2)临床病理知识问答(50%):

应用病理基本知识解答分析临床病案等。

(3)情境模拟(30%):

病理标本识别诊断的技能考核。

3.师资配备建议

项目

人数

年龄结构

45岁以上

1人

35~45岁

2人

35岁以下

3人

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

1人

中级职称

3人

初级职称

2人

专、兼职

专任教师

6人

兼职教师

2人

专兼比例

3:

1

4.条件配备建议

1)、加大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

2)、备齐各种病变标本,做到标本与学生人数比为1:

5—10。

3)、建立操作练习室,供学生练习各种基本操作。

3)、备齐各种操作用物,做到和临床零距离对接。

七、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