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811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清单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要点归纳】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1、物态

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分为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固态:

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

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气态:

既无一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2、物态变化

1、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分子运动论: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一定空隙,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物态变化的分子运动论描述

(1)固态:

当物体处于固态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较大,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运动,因此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液态:

当物质处于液态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变小,分子之间空隙变大,每个分子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自由运动,所以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

当物质处于气态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进一步变小,几乎为零,分子之间的空隙更大,每个分子都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自由运动。

所以气态物质既无一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3、温度

1、定义:

表示物体或环境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表示符号为t,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2)、规定方法: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x

pa),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归定为100摄氏度,把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一等份为一摄氏温度。

(3)、热力学温度是在国际单位制中的温度单位,主要用于科学方面的计算。

(4)、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T=(273+t)K

4、温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温度计

2、制作原理: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热涨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比较:

第2节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熔化

凝固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特点

(1)物质在整个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2)一般情况下物质在熔化后体积会增大(冰除外)

(3)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1)物质在整个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2)一般情况下物质在凝固后体积要缩小(水除外)

(3)有些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些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

2、熔点:

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为它的熔点。

3、凝固点:

有些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为它的凝固点。

同一物质在同样的条件下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4、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1、掺杂其他物质,物体的熔点会降低

2、大气压对熔点的影响

五、晶体和非晶体

固体分类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具有固定熔点的固体称为晶体

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称为非晶体

例证物质

金属、奈、海波、冰、固态水银、固态酒精

塑料、石蜡、蜂蜡、松香、沥青、玻璃

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物态变化

汽化

液化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特点

(1)物质汽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2)物质在汽化后体积变大

(1)物质液化过程中要不断放热

(2)物质液化后体积变小

二、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定义

液体在自然状态下缓慢汽化的过程叫做蒸发

液体的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液体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上升过程中变大,到达表面破裂,这时我们就说液体沸腾了,这个温度值叫沸点。

 

特点

(1)液体蒸发过程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2)蒸发过程在液体的表面进行

(3)液体在蒸发过程中,汽化比较缓慢

(1)液体达到沸点,并继续吸收热量才能进行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汽化在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3)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汽化比较剧烈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速度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作用

由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从周围物体或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有制冷作用,同时液体的温度也比周围物体或环境的温度低(热传递条件)

 

三、液化的两种方式

3、降低温度(任何气体通过降低温度,都可以液化)

4、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压缩体积可以液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特点

(1)固体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

(2)固体升华后体积变大

(1)气体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2)气体凝华后体积变小

第五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名称

形成原因

形成位置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集中成云

高空

雨(冰雹)

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随气流上下运动,相遇后越聚越大,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地面形成雨,小冰晶下落过程熔化为水,形成雨,没有熔化就落下到地面就是冰雹。

高空到地面

云中的小冰晶和下落过程中凝固的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雪。

高空到地面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在地面附近形成的小水滴聚集就是雾

地面附近的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在植物枝叶等物体表面上的小水滴就是露

植物枝叶、金属物表面,建筑物表面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凝华在地面或植物枝叶上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植物枝叶、金属物表面,建筑物表面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小尘埃上叫霾

地面附近的空中

第二章物体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要点归纳】

第一节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

一、长度和体积

物质的尺度

长度

体积

代表符号

L

V

 

单位

(1)国际单位:

米(m)

(3)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换算关系:

1m=

km、1m=10dm、1m=

cm、1m=

mm、1m=

um、1m=

nm

(1)国际单位:

立方米(

(2)常用单位:

立方厘米(

升(L)、毫升(ml)、立方分米(

(3)换算关系:

1

=

、1

=

、1

=

L、1

=1L、1

=1ml、1L=

ml

测量工具

直尺、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量筒、量杯

 

测量方法

(1)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2)紧靠对齐

(3)视线对正

(4)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

(5)记录数据

(6)写上单位

(1)数学计算法

(2)液体的体积测量读数方法为:

如果液面是凹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相平;如果液面是凸液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相平

(3)排水法:

密度大于水的不规则固体的测量方法

(4)特殊法:

累积法

特别单位:

最大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9.46×

m

2、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1)测量工具不够准确

(2)测量方法不够完善

(3)观察不够细致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错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能避免的

第2节物质的质量及其测量

1、物体的质量

1、定义:

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物体的质量。

2、代表符号:

m

3、单位:

(1)国际单位:

千克,用符号kg表示。

(2)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mg)、微克(ug)

(3)他们之间的关系:

1kg=

t、1kg=

g=

mg=

ug

4、特别说明: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无关。

二、托盘天平

1、天平结构:

 

2、调节方法:

(1)把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地方。

(2)用镊子把游码轻轻拨到标尺左侧零刻度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在中央刻度线上或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测量方法:

(1)把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

左物右码

(2)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的大小,由大到小用镊子夹取适量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中。

(3)用镊子请拨游码,使横梁水平平衡。

(4)把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数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就得到物体的质量,要写明单位。

4、注意事项:

(1)天平是一种精密的质量测量仪器,测量前必须进行调节,不仅要调节天平的底座水平,还要调节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测量时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砝码放在右盘里,即“左物右码”。

(3)用天平秤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4)取放砝码,移动游码都要用镊子轻拿轻放,不能直接用手拿,以免锈蚀砝码,游码,或者损坏天平。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

1、密度

1、定义:

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代表符号:

3、计算公式

4、

(1)单位:

国际单位为千克/立方米(kg/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2)其它单位:

克/立方厘米(g/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3)关系:

1g/

=

kg/

5、物理含义:

它表示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6、特别说明:

(1)同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气压和状态不变)的密度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同样的条件下,物体的质量增大或减小几倍,它的体积也增大或减小几倍,即物质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

(3)密度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关,而与二者的数值无关。

7、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2、密度测量

1、测量原理

2、测量器材:

天平,量筒(量杯),刻度尺

3、测量的基本思路:

直接或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运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三、密度的应用

1、计算质量:

(测出长宽高)

2、计算体积:

(先测M)

3、鉴别物质:

计算结果,查密度表,确定是什么物质。

(1)固体质量可用天平测量,体积可用排水法测量,粉末可用量筒测体积。

(2)液体质量可装入烧杯用天平测,(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液体,称出总质量,向量筒倒少量液体测出体积,再称剩余液体和烧杯质量,前后之差为倒出液体质量)。

若无量筒,可测等体积的水质量,求出水的体积即待测液体的体积。

4、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1)比较密度:

计算结果,与该物质的密度比较,若

物<

是空心,若

物=

是实心的。

(2)比较体积:

计算结果,与物体的体积v物比较,若V

(3)比较质量:

计算结果,与物体的质量m物比较:

若m>m物是空心,若m=m物是实心。

第四节新材料及其应用

1、纳米材料

1、定义:

将某些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nm时,它们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能与较大尺度相比,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这种材料就称为纳米材料。

2、特性及应用:

(1)洗衣机桶

(2)领带(3)纳米陶瓷

2、“绿色”能源

1、定义:

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称为“绿色”能源。

2、种类:

(1)锂电池

(2)太阳能电池(3)氢燃料电池

3、记忆合金

1、主要成分:

镍和钛

2、特性:

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3、应用:

(1)医用

(2)开关(3)工艺品

第三、四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声现象

【要点归纳】

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1、机械运动

1、定义: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2、关于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时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现象,自然界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做机械运动。

(2)自然界中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生命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而我们所说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有关的运动,这种运动形式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3)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否是机械运动,首先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如果一个物体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静止。

二、参照物

1、定义:

要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另一个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方法:

(1)如果我们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就假定这个物体时静止的。

(2)选择参照物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来选取,但不能选择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3)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时参照物常略去不提。

(5)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它进行描述时,得到的结果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运动类型

运动的分类

按速度是否变化来分

变速运动

按照运动轨迹分

直线运动

匀速运动

曲线运动

第三章第二节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

二、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字母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速度的公式为:

V=S/t

3.速度的单位是m/s与km/h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4.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第三章第三、四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的测量

一、平均速度

1、定义: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程度。

2、计算公式:

,s表示路程,t表示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

3、用途:

用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

4、关于平均速度

(1)通常所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是指它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因此对物体的平均速度,应指明是运动物体在哪一段路程内,或者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含义:

它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程度。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都等于平均速度。

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测量工具:

刻度尺,秒表

3、测量过程:

根据具体的情况,测量出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用

得出结果

第4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2、声源:

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能量,并随着传播距离增加而不断减弱。

2、声波:

声源发生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做声波。

三、声速

1、声速: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和立体声

1、立体声:

人靠两只耳朵接受声音时间先后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周围的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这就是立体声

2、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就能形成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分开,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相差小于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到一起,使原来的声音加强。

第四章第二节乐音

1、乐音

我们把听起来优美动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把它们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二、音调

1、频率: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这个物理量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例如,70HZ,即每秒钟物体振动70次。

音调:

表示声音的高低的物理量

音调主要由发声物体的频率决定:

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就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就低沉。

3、响度

1、响度:

把声音的强弱(大小)称为响度

2、影响响度的因素:

(1)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2)响度还和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四、音色

1、音色:

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声音的特有的品质,正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才能区别不同的人讲话声音或者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2、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1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2)声波的波形反映声音的音色,由于不同的人讲话的声音波形不同,所以它的音色也不同。

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波不同,所以它的音色也不同。

第4章第三节噪声与环保

1.噪声:

1.定义:

声音听起来杂乱刺耳的称为噪声

2.噪声及其来源:

关于噪声及其来源存在主观客观两个因素

(1)主观因素:

从环境保持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2)客观因素: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大小:

噪声的大小(响度)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2.声级的等级划分及危害:

(1)0dB是人们刚刚听到的声音

 (2)声音的声级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觉

声音

声级

主观感觉

风吹落叶沙沙声

10

极静

理想的睡眠环境

20~30

安静

阅览室、办公室

40~50

较静

一般说话

60

较静

大声说话

70

较吵

繁华街道的喧哗

80

较吵

汽车鸣笛

90

很吵

摇滚音乐会

100

很吵

电锯工作

110

震耳

飞机起飞

120

感到疼痛

喷气式飞机起飞、火箭起飞

140~150

无法忍受、永久性耳聋

3.城市环境噪声标准:

适用范围

声级

白天

夜间

特别需要安静的住宅区

50

40

居民、文教区

55

45

商业中心区

60

50

工业中心区

65

55

交通干线两侧

70

60

3.噪声的防治

控制噪声公害有三条途径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

2.在传播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

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第四章第四节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1.超声波和次声波

超声波

次声波

定义

频率高于200000HZ的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特点

(1)频率高,波长短,容易会聚成一束定向发射(定向性好)

(2)在水中能够传播很远

(3)遇到物体又会反射回来

(4)携带的能量大

(1)在空气中传播时,不容易被空气吸收,传播距离很远

(2)穿透力强

(3)携带能量大

应用

(1)声呐

(2)B超(3)碎石(4)探测仪(5)加湿器(6)清洁(7)超声波测速仪

(1)预报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雷暴和海啸)

(2)监测校实验(3)次声波防范(与人体内脏频率相等)

2.语音识别

1.语音识别技术:

就是让电脑把语言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者命令的高科技技术。

2.语音识别的工作过程,当语音识别系统掌握了用户个人独有的声音(音色)后,用户只需讲出某些词句或数字,系统便会核对预先收集的声音样本,然后根据声音的特征迅速验证用户身份。

3.特点:

不会遗失或忘记,不需要记忆,使用方法等特点

4.应用:

保护个人的财产;打击犯罪;电子银行;电话炒股;电子购物

第五章光的现象

【要点归纳】

第五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一、光源

1、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种类:

按照光源是否为人工制造分类

(1)自然光源:

太阳、闪电、萤火虫、烛光鱼等(月亮不是光源)

(2)人造光源:

电灯、烛光、激光束、霓虹灯、发光二级管等

二、光的传播

1、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线:

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影子:

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三、光速

定义:

光传播的速度,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该速度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

(比C小一些)

3、光在水中的速度

4、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

四、小孔成像

1、成像条件:

孔要足够小

2、成像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1)成倒立的实像

(2)像的形状由光源的形状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

(3)当物距和光源的大小不变时,相距越大,像越大,越暗,像距越小,像越小,越亮

(4)当像距和光源的大小不变时,物距越大,像越小越暗,物距越小时,像越大,越亮

(5)光源运动时,它的像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5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

光射向物体的表面,被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几个概念

(1)入射光线:

射向物体表面的光线(AO)

(2)反射光线:

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光线(OB)

(3)法线:

和物体表面垂直,且经过入射点O的直线

(4)入射点:

入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的位置,可以看成一点,这一点叫做入射点(O点)

(5)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6)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射向光滑的平面,反射光任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射向粗糙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不在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它们的不同点是: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线反射后仍为平行光线,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面,平行光线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应用

(1)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

(2)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第五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规律)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和物体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