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644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docx

运动生物化学概要

运动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

溶血:

若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过多地破坏消亡。

运动性贫血:

是由于运动引起红细胞数和hb浓度下降,从而导致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和病理性损伤。

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与血清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值

溶血:

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过多的破坏消亡,即为”溶血“。

无氧功:

也称无氧功率,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应激:

对于应激原的刺激,不同运动员有共同的、一致的非特异性反应,何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

运动性尿蛋白:

运动会引起某些人尿液蛋白质含量增多。

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称作运动性蛋白尿。

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糖阈:

当运动时能量需求大于游离脂肪酸氧化输出最大功率时,需要完全由糖氧化来供能,这一转折点叫糖阈。

当运动强度接近糖阈之下,部分脂肪和糖都氧化供能。

心率:

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频率,即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以次/分表示。

训练监控:

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训练过程中,应用综合方法和手段研究训练过程和训练效果。

无氧阈:

当运动强度达到55-75%最大摄氧量时,无氧代谢能力利用开始,由糖酵解生成乳酸提供递增强度运动时ATP的需要,这个转折点叫无氧阈。

物质能量代谢:

当酮体生成超过组织所能利用时,在尿中会出现酮体,称为酮尿。

最大摄氧量:

是指运动员在心肺功能和各器官系统充分动员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集体吸收和利用的氧容量。

无氧低乳酸训练:

指训练时采用10秒左右的最大强度运动,大量消耗atp和cp储备,乳酸产生却很少,这种训练方法叫无氧低乳酸训练。

物质能量代谢: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分解氧化时所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丙酮

血氨水平:

血氨水平是氨进入血液和从中消除的综合反映。

Eiml:

反复运动能引起运动性肌肉损伤,eimi多见于剧烈的耐力运动和力量训练中(以离心练习为主)。

血清谷草转氨酶:

血清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内酮酸氨基转移酶)

高原训练:

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

总铁结合力:

每升血清中,转铁蛋白总量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总铁结合力。

红细胞分布宽度:

反映周围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闪光融合频率:

用闪光刺激人眼时,若刺激频率偏低,则产生一闪一闪的光感。

当频率逐渐增高到超过一定界限后,则人眼产生连续光感,次现象称为融合现象,此时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

两点辨别阈:

皮肤感觉能分辨出的最小距离叫皮肤两点辨别阈。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它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搏频率储备:

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称为心搏频率储备。

最大心率:

运动时心率增加到极大限度时叫最大心率。

基础心率:

指清晨起床前空腹卧位心率。

星期一综合征:

周一晨反映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但周一上午运动员完成训练负荷情况及训练效果却较差,运动员的主诉为全身乏力、缺乏训练的兴奋性及很难进入训练状态等。

运动训练:

运动员在教练员指导下通过训练提高运动能力从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过程。

疲劳:

指机体不能维持其机体生理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运动强度。

运动性尿蛋白:

运动会引起某些人尿液蛋白质含量增多。

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量,称作运动性蛋白尿。

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心律:

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的频率,即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以次/分(b/min)表示。

无氧低乳酸训练:

指训练时采用10s左右的最大强度运动,大量消耗atp和cp储备,乳酸产生却很少,这种训练方法叫无氧低乳酸训练。

无氧阈:

指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糖有氧代谢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的界限,即最大有氧强度的标准,超过此标准,机体内的血乳酸迅速升高。

晨脉:

是指早晨醒后未下床前安静状态下的脉搏数。

尿肌酐系数:

24h内每千克体重尿肌酐排泄量,尿肌酐系数=24h尿肌酐排泄总量/总体重(mg/kg体重)

运动性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运动强度。

运动生物监控:

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训练过程中,应用综合方法和手段研究训练过程和训练效果。

运动性尿蛋白:

运动会引起某些人尿液蛋白质含量增多。

由运动引起蛋白质含量增多的尿,称作运动性蛋白尿。

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糖阈:

当运动时能量需求大于游离脂肪酸氧化输出最大功率(30%-50%vo2max)时,需要完全由糖氧化来供能,这一转折点叫糖阈。

当运动强度接近糖阈之下,部分脂肪和糖都氧化功能有氧无氧混合训练:

将较长时间亚最大强度的训练(95%-100%vo2max强度,训练2-10min)称为有氧无氧混合训练,俗称混氧训练。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是训练监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利用生理生化的原理和方法,测定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以评价运动员训练时的负荷强度和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信息、恢复效果等,从而帮助教练员了解训练效果,正确评价和调整训练方案。

填空题:

1.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分解氧化时所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2.运动后血氨水平受运动强度、训练效果、疲劳状况等的影响。

3.血尿素水平的高低受肝脏尿素合成、肾脏排泄功能等的影响。

4.实施训练监控的基本原则是:

个体化、系统化、指标选择合理化、规范化、公开化。

5.三餐能量比例:

各餐能量占全日总能量的百分比,其合理比例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

6.运动员营养的生化监控,一方面要能反映身体内的机能状态,另一方面又要能反映出身体的营养需求。

7.膳食实际摄入是否能满足运动员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要求的评价时,首先要考虑到能量及各种营养素占供给量标准的百分比:

一般认为,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应占供给量标准的90-110%为合理,低于80%为不足,长期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运动能力,低于60%为缺乏,对健康和运动能力有严重影响。

其次是评价烹调加工方法的合理性,食物加工的烹调方法和技术直接关系到营养价值的高低。

食物通过加工烹调可以改善食物的感官形状,同时有利于消化吸收;但不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会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而影响其营养价值。

8.大部分氨在肝细胞内转化成尿素。

9.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这两个因素中,血尿素变化幅度对运动量更为敏感

10.血乳酸浓度反映乳酸的生成速率和消除速率之间的平衡

11.血肌酸和尿肌酸是服用肌酸期间的营养监控指标

12.目前测定运动员免疫功能时,多测定iga,igm和igg三种球蛋白

13.血清乳酸脱氢酶主要源于骨骼肌,为肌型乳酸脱氢酶,血清乳酸脱氢酶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与血清相类似。

14.膳食调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有称量记录计算和处理结果分析。

15.在高原上,男子的血红蛋白达160g/l左右,红细胞压积达48%;女子的血红蛋白150g/l左右,红细胞压积在46%左右较为理想。

此时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较高,能较好的完成训练负荷,而不致产生疲劳。

16.在高原的最初10~20天内,极量运动时的心率与平原训练相比,会下降。

机体适应后,高原训练时同等负荷后的心率高于于平原训练时的心率,但运动中的最高心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原训练后期,相同负荷后,运动员心率较低,心率恢复加快,表明运动员机能状况有所改善。

17.在地理学上,凡在海拔500m以上,顶面比较平缓的高地,均称之为高原;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此时,人体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明显加剧;而在当前的运动训练中,认为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2000~2500m。

18.平常的体重应控制在高出比赛时体重5%以内,部分运动员可为6%左右。

慢速控、减体重期体重的下降主要原因是脂肪减少,而快速控、减体重期体重下降还伴随着瘦体重的降低。

一旦运动员发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不少,降重的压力就会相对减小,这时就容易放松对饮食控制的警惕性,大量进食,引起体重明显反弹。

保持体重的监测,督促和控制运动员按要求控体重,使体重呈现较为平滑的下降趋势。

过快、过早地减轻体重,会极大地影响运动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

一般说来,一周内降低体重不可超过体重的2%,赛前降重不超过5公斤较为适宜。

优秀的男子摔跤运动员体脂百分比为5-7%,大级别运动员可稍高。

采用体脂百分比进行监控时,男运动员体脂的最低水平为体重的5-7%,女运动员为6-7%,低于此水平不宜再进一步减体重。

19.血清铁包括转铁蛋白、消化道吸收铁、红细胞溶解后的铁等。

20.铁转蛋白主要在肝细胞内合成,其次为泌乳期的乳腺中枢。

其他部位包括神经系统、睾丸、巨噬细胞等。

21.激素根据化学组成上的不同,可分为含氮类激素和甾体类激素。

22.淋巴细胞依生物功能不同和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不同分为三个主要群体: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淋巴细胞。

23.运动时心率增加到极大限度时叫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一般用220减去年龄估算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称为心搏频率储备,表示人体运动时心率可能增加的潜在能力。

24.生理生化检测特点:

___准确___、___灵敏___、___针对性强___。

25.国内外广泛应用血乳酸___4mmol/l___时对应的摄氧量、功率或运动速度作为运动训练和实验室检测时的乳酸阈。

26.___蛋白质___是人体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供能单位。

27.糖酵解的限速酶___磷酸果糖激酶___、___己糖激酶___、___丙酮酸激酶___。

28.糖酵解供能的物质主要包括:

___糖原___、___葡萄糖___。

29.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___有氧代谢___、___无氧代谢___。

30.激烈运动时的应激和随后的适应过程和一般性应激和适应过程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___警戒阶段___、___抵抗阶段___、___衰竭阶段___。

31.血清睾酮与皮质醇比值下降(25%),判断运动员产生疲劳;比值下降达(30),可判断运动产生过度疲劳。

32.乳酸消除快,说明(无氧)代谢能力强。

33.如果运动员在连续的大负荷训练以后,机体得不到及时的恢复,运动性疲劳就会积累,其结果是(过度训练)。

34.运动时血尿素增加了2-3mmol/l,但未超过8mmol/l,如果hb也明显下降,说明(训练负荷过大,机体不能适应);如果hb不变或略有增加,说明(运动负荷虽大,但运动员能适应)。

这样,才能具体说明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性和承受力,从而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

问答题:

1、简述运动使血尿素水平升高影响因素。

①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肌肉中氨基酸氧化分解供能加强②运动使机体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肌肉、酶)分解加剧③肌肉能量平衡被破坏,atp不能迅速合成时,生成的amp在肌肉中易脱氨基生成imp(次黄嘌呤核苷酸)④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肾脏血流供应减少,造成肾功能下降,使尿素的清除能力下降⑤运动中大量排汗使血液浓缩

2、谷氨酰胺的主要功用:

①维持肠道和肌肉免疫功能重要物质;②酰氨基上的氮是生物合成核酸的必需物质;③是氨基氮从外周转至内脏的携带者;④是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调节器;⑤是肾脏排泄氨的重要物质;⑥是小肠黏膜内皮细胞、肾小管细胞、淋巴细胞等的供能物质;⑦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3、如何对膳食调查结果进行评价?

(1)膳食实际摄入是否能满足运动员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要求。

①评价能量及各种营养素占供给量标准的百分比:

一般认为,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应占供给量标准的90%-110%,低于80%为不足,长期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运动能力,低于60%为缺乏,对健康和运动能力有严重影响。

②三大生热营养素占总能量的百分比:

蛋白质、脂肪、糖类所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百分比的适宜比例为:

蛋白质12%-15%,脂肪25%-30%,糖类50%-60%。

③三餐能量比例:

各餐能量占全日总能量的百分比,其合理比例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

④食物构成:

了解各类食物是否以粮谷类为主,以蔬菜、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其制品、奶类为副,做到种类多样,比例合适。

(2)评价烹调加工方法的合理性食物加工的烹调方法和技术直接关系到营养价值的高低。

食物通过加工烹调可以改善食物的感官形状,同时有利于消化吸收;但不合理的烹调加工方法会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而影响其营养价值。

4、运动引起自由基损伤有哪些表现?

参考答案为运动性贫血和力竭运动后溶血作用增强、血清酶和肌红蛋白升高、肌肉疲劳产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5、监测运动肌负荷程度及恢复情况的指标

参考答案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等血清酶,以及血清肌红蛋白、丙二醛和尿3—甲基组氨酸等。

6、检测溶血的指标

参考答案①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及出现血红蛋白尿;②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增多,其中的胆红素和粪胆原常用作诊断溶血及判断溶血程度的依据;③红细胞寿命缩短,常用51cr标记法测定红细胞寿命,51cr浓度降低越快,说明红细胞消失快和寿命短

7、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参考答案①运动引起高血浆容量反应,使hb浓度相对下降;②运动引起红细胞损伤破坏,引起溶血;③运动员需铁量、排铁量剧增,而铁的供给或吸收量不足,导致机体缺铁。

8、三餐能量比例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参考答案各餐能量占全日总能量的百分比,其合理比例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

9、简述运动性贫血发生的机制。

1、运动引起高血浆容量反应,使hb浓度相对下降2、运动引起红细胞损伤破坏,引起溶血运动员徐铁量、排铁量剧增,而铁的供给或吸收量不足,导致机体缺铁。

10、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运输氧运输二氧化碳缓冲酸碱,维持酸碱平衡

11、无氧代谢的生理生化特点

1、无氧训练中主要参与供能的是无氧代谢供能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磷酸原供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2、atp-cp是无氧供能的物质基础,冲刺、短跑、投掷、跳跃等短时间(6-8s)最大功率运动的运动能力均取决于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3、30-90s内的速度耐力则取决于糖酵解供能能力,甚至30s-15min内的运动都不同程度主要由糖酵解供能。

12、为什么在100米比赛中,有些队员在前30米跑部分上下,而在后半程却出现较大的差异,有的运动员可以较快到达终点,而有的运动员则以较慢的速度到达终点,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所在。

分析思路1、分析100米比赛的运动项目特点2、分析100米跑过程中参与供能的主要功能系统及其各功能系统的特点3、分析100米跑个供能系统产生、转移和利用能量的影响因素。

4、归纳出该现象问题所在。

13、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对运动训练的研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评价训练负荷大小及合理性,评价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辅助性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

评定身体机能状态。

评估恢复过程、恢复方法和手段的效果,为创新性方法提供帮助。

14、影响尿胆原排泄量的因素

答案要点1、肾小管腔的酸碱度。

在酸性环境中,尿胆原称为不溶解的脂溶性分子易被吸收,尿中排出量减少,但运动后尿胆原在尿中浓度反而升高,这是由于运动时排汗增加,尿浓缩的结果。

2、胆红素的形成量。

溶血过多时,胆红素增加,肠道产生及重吸收血中胆素原增加,从尿中排出的尿胆原增加。

运动员在大运动负荷时,体内溶血增多,尿胆原排出增加。

因此,运动员hb下降,尿胆原增加使机能水平下降的表现。

3、肝功能状况。

当肝功能下降时,从肠道吸收的胆原不能有效地被肝细胞摄取,随胆汁排出,尿中排出量也增加。

曾鼎运动员尿胆原变化时,常可反映肝功能。

换过肝炎或肝炎前期的运动员,运动后次日晨尿胆原增加。

15、如何将血压用于训练监控

参考答案正常情况下,晨起卧床血压较为稳定,若安静时收缩压升高20%左右,并持续两天以上时,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

训练中血压的变化与运动强度有关,大强度训练后收缩压上升和舒张压下降明显,且恢复较快,表明身体机能良好。

训练后收缩压明显上升,舒张压亦上升或血压发硬与强度刺激不一致,恢复时间延长等说明机能状况不佳。

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或出现梯形反应、无休止音及运动过程中收缩压突然下降达20mmhg时,预示运动员机能不良。

在长时间大强度专项和力量训练时,运动员的舒张压可上升,经调整训练后恢复,但如果不及时调整,血压可继续上升,运动员随之出现失眠、头痛、训练欲望下降和专项素质下降。

在日常训练中,如果连续数周出现1、安静舒张压增加超过自己日常水平110mmhg;2、安静脉压差减少超过自己日常水平20mmhg3、安静心率增加超过自己日常水平6b/min,特别是在调整训练阶段出现上述情况时,提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不佳。

16、应激理论、运动性疲劳和恢复的关系。

参考答案应激理论是从病理生理学中研究疾病发生过程时的非特异性变化,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应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应激和其随后的警戒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与运动应激一致。

运动员对运动负荷适应、机能水平提高就是处于警戒和抵抗阶段,如果进入衰竭阶段就是过度训练了。

因此,运动应激理论可用于训练过程。

既要保证去的训练效果,又要避免过度训练。

运动疲劳是从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调节网络,研究在比赛或训练完成负荷时身体机能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关系,以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

超量恢复理论时候研究从警戒期到抵抗期中物质的消耗和在运动后休息期的代偿情况,为机能提供物质基础。

17、从物质代谢角度,可以将运动项目划分为哪六种类型?

1、磷酸原(atp-cp)供能类型2、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类型3、糖酵解供能类型4、糖酵解和糖氧化供能类型5、糖氧化和脂肪氧化供能类型6、脂肪氧化和糖氧化供能类型

18、联合机能实验是评价运动员心血管的常用方法,简要说明其测试方法和评价意义。

方法:

1、30s内20次全蹲起,然后连续测脉搏和血压3min2、15s原地快跑,然后连续测脉搏和血压4min3、3min(女2min)原地慢跑,然后连续测脉搏和血压5min。

评价:

1、正常反应:

脉搏和收缩压适当增高,在负荷后1min达到高峰,舒张压变化不大,而且恢复较快(6-8min)2、运动员心血管机能欠佳、早起过度训练:

脉搏和收缩压在负荷后2-3min才出现高峰或呈梯形上升,或舒张压为无休止音。

3、运动员心血管机能明显下降,存在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

负荷后脉搏和收缩压出现分离现象,即脉搏明显增高,而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差减小。

19、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形成机理。

1、肾小球通透性增高2、肾小管分泌量增加3、肾血流量减少4、血乳酸增加

20、简述运动性贫血发生的机制。

1、血浆容量的减少2、红细胞的损伤破坏3、铁的减少

21、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对运动训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评价训练负荷大小的合理性2、评价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3、评价辅助性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4、评定身体机能状态5、评估恢复过程,恢复方法和手段效果6、出创新性方法提供帮助

22、运动员为什么会引起酮体生成增多?

测试酮体水平在监控中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短时间激烈运动血、尿中酮体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长时间运动肝内酮体的生成和输出增多,使周围组织利用酮体也增强。

机体糖元被大量消耗,脂肪酸利用则更加,体内缺糖使脂肪酸氧化不完全,导致体内酮体生成增多,这时在血及尿中均可见到酮体增加或出现酮体,并且酮体水平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到更高水平。

意义:

了解糖元消耗和脂肪供能能力的大小,这对了解运动员燃料物质代谢,特别是脂肪代谢情况、训练程度以及糖的有营养补充等都有帮助。

并可评价运动量的大小。

23、训练如何改变人体运动后血氨升高的幅度

训练使持续耐力运动和激烈运动时人体内血氨升高幅度都降低,这与运动时能量代谢调节能力的适应性提高有关,反应运动时肌肉内氨的产生与释出量减少。

24、尿蛋白在技能和恢复监控中应用时,有何规律性变化?

参考答案监控技能状态:

1、机能状态好时,完成相同负荷运动量或比赛,尿蛋白相对恒定;机能状态不好时,尿蛋白明显增多。

2、训练水平提高后,完成相同负荷运动量或比赛,尿蛋白减少。

3、恢复时间延长说明机能水平下降。

监控恢复状态:

1、运动后4h或次日晨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说明机能恢复。

2、次日晨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机能未恢复。

25、简述运动使血尿素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

1.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肌肉中氨基酸氧化分解供能加强2.运动使机体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酶,肌肉)分解加剧3.肌肉能量平衡被破坏,atp不能迅速合成时,生成的atp在肌肉中易脱氨基生成imp(次黄嘌呤核苷酸)4.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肾脏血流供应减少,造成肾功能下降,使尿素的清除能力下降5.运动总大量排汗使血液浓缩。

26、应激理论与运动性疲劳和恢复的关系。

参考答案应激理论是从病理生理学中研究疾病发生过程时的非特异性变化出发的,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应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应激和其随后的警戒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与运动应激一致。

运动员对运动负荷适应、机能水平提高就是处于警戒和抵抗阶段,如果进入衰竭阶段就是过度训练了。

因此,运动应激理论可指导和监控训练过程,既要保证取得训练效果,又要避免过度训练。

运动疲劳是从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调节网络,研究在比赛或训练完成负荷时身体机能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关系,以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

超量恢复理论是研究从警戒期到抵抗期中物质的消耗和在运动后休息期的代偿情况,为机能提供物质基础。

27、简要分析不同训练水平对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的影响

速度耐力性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车估计好,同时血乳酸最大浓度值也高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完成相同亚极量运动负荷时,优秀运动员血乳酸值相对较低

28、简述评价训练任务和营养要求的指标

力量训练时,要注意查血清锌,睾酮和皮质醇等指标。

耐力训练时要注意查血清维生素e,bcaa,睾酮和皮质醇等指标。

29、简述营养与免疫机能评价指标

可选择血浆球蛋白,谷氨酰胺等指标,在冬训期,赛前训练期和重大比赛后要定期测定,发现免疫球蛋白紊乱或谷氨酰胺下降时,要及时采取营养措施

30、简述营养与身体机能评价的常用指标

可选择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睾酮等指标,每个训练小周期(10~15天)测定一次,做自身纵向对比

31、运动强度的三个转折区是什么?

它们与供能系统选择和供能物质选择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转折区是糖阈,由脂肪供能为主转变为以糖供能为主的临界运动强度。

第二转折区是无氧阈或乳酸阈,由有氧代谢功能为主转变为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临界运动强度。

第三转折区是磷酸肌酸阈,由糖酵解供能为主转变为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的临界运动强度。

32、简述运动对血清ck的影响。

1)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①运动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引起酶活性的显著变化。

②较大强度和较短时间运动后血清ck活性变化显著地大于较长时间和较小强度的运动。

③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是影响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