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202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docx

对当今孩子大多缺乏幸福感的思考

幸福感它包括满足、快乐、痛苦、紧张等情感感受,以及作为认知评价的满意与不满意。

人们的幸福感涉及到全面生活、包括过去的、现在的乃至未来的生活。

人的生活幸福感决定于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这三种基本需要是享有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存在的需要。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是很容易满足,很容易感到幸福的,但是现在孩子,你问他,你过得幸福吗?

你感到幸福吗?

十之八九回答你,不幸福。

为什么呢?

怎么会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幸福指数会那么低!

1、拥有与珍惜。

得之不易、得到太容易

2、对家长的关心、对家长爱与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3、能产生幸福的需求已不同

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富有责任感等美好品格——这是孩子幸福人生的保障

  生活中,许多父母在努力守护孩子的快乐情绪时,却恰恰成为绞杀孩子幸福感的刽子手。

作者发现,许多父母及肩负教育重任的成年人在教育方面持有错误观念,他们意图良好,但无意中阻碍了孩子关键品质的发展,且浑然不觉:

有的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现时的快乐,这不但影响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长远来看甚至还危及到孩子自身的幸福感;有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这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也威胁了孩子的品格成长;有的父母过分依赖子女,将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混为一谈,这不仅妨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还严重危害了孩子的道德成长。

情感就像失控的巴士,而价值观则是掌控方向盘的司机”。

如果因为追求成绩而让孩子失去了幸福感,孩子的人生就会充满阴霾。

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孩子培养成情感丰富并负责任的人,培养成正直守诺的人。

这些孩子过的绝不应该是伪善的、自命清高的、苦行僧似的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成人后能够感受到对道德问题进行质疑、与人们共建合乎道德规范的世界观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这一过程的奇妙和生动,让他们成为关注、追求道德复杂性的人,成为探究、追寻自己最高人性标准的人,成为能与亲友建立活跃的爱的关系的人。

我们要让孩子们成为能够敏感于他人痛苦的人,成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不同阶层、种族或背景的人均负有责任的人,成为愿意以某种方式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因为,这些孩子肩负着将先辈们最高尚的道德原则传承下去的使命,肩负着保护子孙后代福祉的使命。

但这一切不是挥挥魔杖便可以实现。

我们必须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相互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孩子,你幸福吗?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将这个问题丢给了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们。

现今的孩子有太多的理由幸福——不愁吃、不愁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宠着,要什么有什么,寒假、暑假说不定还有机会到名山大川、异国他乡散散心;现今的孩子也有太多的理由不幸福,奥数“全民皆兵”,琴棋书画少不了要学一样,从小学到高考,“名校”两个字成为爸爸妈妈话语中永恒的期待,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走个神也得见缝插针,大好童年这样过,怎能算幸福?

本期的麻辣论坛,本报就启动了儿童幸福指数调查,记者对20名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和20名家长的随机调查发现,总体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年龄越大,幸福感越低。

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幸福?

 儿童幸福指数走势:

直线下降

 “现在的孩子就像蜜罐里长大的一样,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还能不幸福吗?

”答案是未必。

诚然,从物质上来说,如今的孩子是幸福的,几乎从一出生开始就集全家宠爱在一身,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生活中逐渐被添加了一项又一项的任务,背负了家长一个又一个的期望,孩子们的不幸福感开始慢慢出现。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与之相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幸福指数是直线走低。

本期麻辣论坛本报就选取了其中三个典型的孩子,从他们自己和家长的叙述中评价出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从他们身上,您是否也能看到您和您家孩子的影子呢?

 幼儿园阶段:

 学习没任务,玩具几大筐

 幸福指数★★★★★

 在鼓楼区上幼儿园小班的乐乐还不太能理解“幸福”两个字的含义,所以对他生活的描述只能由乐乐妈妈来代劳。

在乐乐妈妈的眼里,乐乐现在可以说是处在最幸福的年龄段。

 “全家都把乐乐当宝,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乐乐要什么,二话不说立马满足。

 乐乐妈妈说,两家的老人常给家里送东西,今天你家送件衣服,明天他家送点零食,如果让老人带乐乐出去逛一圈,常常就是手上提个玩具、嘴上油光光地回来了。

 “乐乐最喜欢玩具车,你能想到的车的品种,小轿车、公交车、警车、大卡车、消防车、火车等等,他都有,家里光玩具车就装了几大筐。

 乐乐妈妈说,乐乐在学校每天也就是做做游戏、认认图片、最多学着讲讲故事,学习上的任务几乎没有,家里也买了他喜欢的喜羊羊的碟片,每天让他看两集。

“因为孩子还太小,所以画画、钢琴之类的特长还没开始学,不过以后还是免不了的。

 

 小学低年级:

 上辅导班跨大半个城

 幸福指数★★★☆☆

 “之前没算过账,仔细算了一下之后吓了一跳,每月花在小雨身上的钱绝对超过了2000块,真的比上大学还要费钱。

”在夫子庙小学读3年级的小雨妈妈杨女士告诉记者,在女儿的所有花销中,辅导班是个大头,“周六的书法班每月差不多150块钱,英语补习班150块钱。

我还让女儿课外学了古筝,一星期两三次,每月也要800多块钱。

暑假寒假花的钱就更多了,拉丁舞、奥数、英语、书法都是少不了的。

 小雨妈妈说,她和丈夫的收入并不算高,在南京可能还算中等偏下,但孩子每月的教育开销她从来没省过,不过和钱相比,最大的问题还是时间。

“像学古筝,我们住城南,找的老师住城北,几乎跨了大半个城,我又舍不得打车,每次都是乘公交车来去,单程就得花快一个小时。

”小雨妈妈说,练完琴小雨回家还得写作业,可有一次她在公交车上就睡着了,看得她心里直心疼。

辗转跑辅导班,小雨告诉记者其实她感觉还好,“因为拉丁舞、古筝我都喜欢,老师也常表扬我,不过书法总是写不好。

”小雨说如果能多一点时间玩玩电脑,那她就感觉很幸福了。

 小学高年级:

 考试时有了“焦虑症”

 幸福指数★★☆☆☆

 “妈妈帮我报了英语钢琴,还有请了家教。

其实我觉得太多了,因为这样周末就排满了,没有时间休息。

”在问到平时安排的时候,石鼓路小学五年级的亮亮语气平静,虽然有点不满意,但他显然已经接受了现在爸爸妈妈的安排。

亮亮告诉记者,平时除了完成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妈妈还给他买了很多练习题,每天回到家就要做作业,看电视、玩电脑都不让,更别说和同学一起玩了。

“妈妈常和我说小孩子现在要好好读书,长大才能有好工作,赚很多钱。

我也不是不想读书,但还是想有时间能多玩一下。

不过我知道妈妈也是为我好,我上的班都挺贵的,要花很多钱。

 亮亮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水平,考试常有“失手”的情况。

“妈妈对我要求比较高,考不好总要挨骂。

所以每逢考试的时候,我就会担心爸爸妈妈骂我,经常会睡不着觉。

 谁“偷”走孩子的幸福:

 家长、学校

 孩子们不幸福,谁之过?

这个问题拷问着整个社会。

记者调查中发现,“偷”走孩子们的幸福,学校、家长难辞其咎。

本期麻辣论坛也采访了这两类“小偷”,大家不妨听听他们的“自白”。

 家长:

 孩子辛苦是“前期投资” 

 “老实说,谁不希望自己孩子永远快快乐乐呢?

可是没办法,现在不辛苦,长大要吃苦,我们也是含着眼泪在催孩子这个班、那个班地赶。

”采访中,众多家长态度其实很一致,说起辅导班个个都少不了抨击一番,可在现实说,还只能收起情绪,乖乖报班。

 采访中北京东路小学一位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也觉得给孩子安排的课程太满当了,但如果不学这些,孩子在竞争的时候就失去了优势。

 王先生说,他和许多初中孩子的家长接触过,他们都说,如果孩子在小学期间曾经拿到过奥数或者英语大奖,基本可以畅通无阻地进重点初中,特别优秀的还是学校来求着学生家长。

“从短期来看,名校择校费用动辄几万十几万,孩子优秀点,这笔钱就省了;从长远来看,考上重点才有希望上名牌大学,有好的工作,将来的房子、汽车也才有保障。

现在给孩子报班辛苦点,也算前期投资。

 王先生还告诉记者,都说孩子不幸福,其实家长的幸福指数也不高,“孩子上辅导班自己陪着,孩子妈妈则在家做后勤保障,几年来我们夫妻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时间。

 学校:

 “潜规则”我们不能放松

 虽然是教育机构,但“偷”走孩子们的幸福,学校的责任也得书上一笔。

作业多、考试多、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这是很多学生提到学校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共同罪状”。

早年间学校补课成风,如今虽然一纸禁令下大家都有所收敛,在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上学校依然抓得很紧。

“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奥数题目,我们家没学过,完全跟不上。

”一位家长这样抱怨。

 学校这方如何自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向记者道出了“潜规则”,“虽然说现在小学升初中不用考试,但一些评价指标还是存在的。

在需要达标以及和他校竞争的环境下,学校必定要对学生抓得比较紧。

这在一些区县表现得还要更明显一点。

 如何增加孩子幸福感:

 给孩子选择权

 “孩子童年的幸福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童年幸不幸福,和孩子一生的幸福感、以及有无作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南京教科所所长刘永和说,如今的孩子不幸福,家长和学校有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来说,教育成了谋生的手段,才逼着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层层加码、诸多要求。

 如果说孩子的幸福像是一个沙漏,那么在作业、辅导班、名校目标的层层压迫下,幸福的沙子正在慢慢流失。

如何保住甚至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刘永和说,目前大环境难以改变,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学校和家长仍可以努力。

 让教学多一点改革

 作为学校来说,要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在改革教育方式之后,所需学习的知识,可以更有效地教授给学生,而不用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之类增加孩子压力的方式。

 让分数多一点人情味

 分,分,学生的命根。

学生对分数本来就非常看重。

当家长期望过高,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片面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教师过分关注学习成绩,不在乎学习过程,而是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时,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或状告父母的时候,会加重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

当学生考试有进步时及时努力,退步时多一点鼓励而不是责备,可以让学生多一点前进的动力。

 让孩子多一点选择权利

 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儿童,学校或者家长在安排学生课余生活的时候要征求学生的自我意愿,从学生自我需要出发,尽量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自主安排。

只有建立在平等协商,自我选择基础上的指导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

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为孩子安排辅导班、特长学习课程的时候,也应尽量量体裁衣,让孩子学习他感兴趣的内容,也不要贪多贪全,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对孩子学习并无益处。

 对孩子多一点宽容

 家长首先要有个好的心态,孩子现在需要用十天来学习的东西,将来到了初中可能只需一天就可以完全掌握了。

孩子的基础对孩子一生不能说没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也是要打个问号的。

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可能在将来得到更多。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

年。

”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

痛苦。

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

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

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

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

幸福的品质却十分

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

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

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

父母和教师

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

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

尽管有

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

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

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

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

的。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

觉成正比。

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

造一种快活的情绪。

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

”许多

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

只把幸福寄

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

乐观的孩子不

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

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

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孩子的幸福感是怎样培养的?

幸福是什么?

  幸福在哪里?

  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这简单而深奥的问题让许多人着迷。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赶幸福,但幸福就像风儿,总是与他擦肩而过,捉也捉不到。

有的人看上去很不幸,但幸福却像小鸟,天天陪伴着他,让他每天欢天喜地。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丹阳小朋友的故事,也许对我们会有启发。

  2007年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

这天,对聋哑少年刘丹阳来说,是最幸福的日子。

这天,远在湖北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五年级的刘丹阳,收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爷爷通过《中国少年报》给他的回信!

  刘丹阳是一个不幸的孩子。

从小失聪,父母早年离了婚,也都是聋哑人,丹阳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每天在爷爷的带领下收看大会盛况的小丹阳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给胡锦涛爷爷写了一封充满真情的信。

  信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胡爷爷:

  您好!

  我是刘丹阳,今年9岁,是一个聋哑孩子,在湖北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五年级。

我的爸爸、妈妈都聋哑人,他们离婚很久了,我只好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这几天,每天我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您的讲话。

老师告诉我,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激动人心的报告,虽然有些方我听不懂,但我知道这5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2003年我上学了,在学校我学会了画画,获得了很多奖,我感到成功的快乐!

  2004年我二年级,湖北省残联免费给我配了1万多元的助听器,我第一次清楚地听到了了声音。

我非常喜欢各种声音,有了声音的世界是这样可爱。

  2005年三年级,开学时我不用交学费了,因为,国家为我们免了。

我还得到了生活补助,爷爷高兴地说,这免下来的钱都给我买画画的颜料,我高兴地蹦了起来。

  2006年我四年级,奶奶告诉我,她增加退休金了。

她说有钱了,每天都给我做好吃的东西!

我抱着奶奶开心地哈哈大笑。

  2007年我五年级,我们宜昌市教育学校就要搬到一个很大的新学校了。

我长大了,就可以不去武汉,就在家旁边读高中了。

  胡爷爷,您看我是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

  我画了一张画送给您,画的是我们残疾孩子和您在一起。

告诉您一个秘密:

画中您的左边第一个男孩子就是我!

  我知道您工作很忙,我真希望您有时间看到这封信,因为我想亲口对您说:

“我们爱您,想做您的朋友!

  祝您身体健康!

  您的小朋友 刘丹阳

  2007年10月1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百忙中看到刘丹阳小朋友写的信、画的画,十分感动。

这位慈祥的老人欣然提笔亲自给刘丹阳写了回信,信中说:

  刘丹阳小朋友:

  你好!

来信收到了,你在信中谈到近几年来你和爷爷、奶奶生活上的变化,谈到你学习上的进步,尤其是你告诉我,你生活得很快乐,我为你感到高兴。

我相信,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下,你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谢谢你送给我的画,我从中感觉到你纯真的情感。

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同你的爷爷、奶奶一样爱你。

  祝你健康成长、幸福快乐!

  胡锦涛 2007年11月27日

  当我在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的办公室第一次读到这两封信时,我被总书记那平凡而伟大的爱深深地感动了,同时也被一位残疾孩子的幸福感感动了。

  总书记爱孩子,孩子爱总书记。

爱在总书记和孩子中间传递着。

其实,幸福和爱就像太阳和月亮,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温馨。

只是有的人能感受到,而有的人却感受不到。

刘丹阳的生命那么不幸,可为什么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呢?

生活中的刘丹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当天夜里,我迫不及待地打通了黄小波的电话,“刘丹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这孩子太可爱了,虎头虎脑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尤其是他看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问:

‘胡爷爷怎么没来?

’他和那些残疾孩子心中最大的心愿,是让胡爷爷来看他的新学校!

”小波兴奋地说着……

  一个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他的心中却充满阳光,他的生活却充满幸福。

这种感受幸福的能力是谁培养的呢?

  三位记者回来后,向我讲了“三好”。

  一、刘丹阳有一个好爷爷好奶奶。

  刘丹阳的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应该说他的家庭是不幸的,但爷爷奶奶的爱,教会了他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

  走进刘丹阳的家中,除一台21寸彩电和一台洗衣机外,没有什么高贵重物品,生活朴而清贫。

晚饭吃的是馒头和白菜粉条汤,爷爷说这是刘丹阳最爱吃的饭菜。

  爷爷对丹阳的学习很重视,受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每周爷孙俩都要去新华书店看书,经常忘记吃饭,买不起的书就动手抄下来。

  奶奶是个有心人。

她有一本流水帐,里面记录了刘丹阳成长中的每一笔花销和用途。

奶奶告诉记者,要让孩子记住帮助、照顾他的每一个人。

  爷爷奶奶还很重视刘丹阳跟小伙伴的交往,对孙子的伙伴如数家珍,对老师也很热情。

在教育刘丹阳的过程中,两位老人始终保存着一份快乐的心。

  爱是需要传播的。

爷爷奶奶用点点滴滴的爱,在从小失爱的孩子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他知道是谁在爱你。

孩子感恩的心就这样一点点地长大。

  二、刘丹阳有一个好老师。

  我们的记者在与刘丹阳的接触中发现,刘丹阳对美术表现出极度热爱,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表述,除了日记以外,绘画也是一个重要方式。

  从上一年级以来,刘丹阳就和屈俊老师学画画。

屈俊老师是省级师德模范老师,不仅教学经验丰富,也非常注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十七大召开的那段时间,关心时事的刘丹阳,从屈老师正在看的报纸上找到了胡锦涛爷爷的照片,他趴在老师旁边,看着照片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胡锦涛爷爷,然后还画上了自己笑眯眯的大头像。

这时,屈老师启发他:

“胡爷爷可不是你一个人的爷爷哦,他是全国小朋友的爷爷啊!

” 丹阳就把自己的好朋友都画上了,还在背面写下了好几件高兴的事。

他请求老师帮他把这幅画寄给胡爷爷,让爷爷知道他的生活有多么幸福和快乐。

屈老师找来信纸和信封,告诉他写信要有条理,字迹要工整,而且不准有错别字。

  就这样,丹阳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也是最重要的一封信。

  总书记日理万机,能有时间给一个孩子回信吗?

这封信到底寄不寄呢?

屈老师犹豫了好几天。

丹阳每天都跑到办公室问:

“老师,我的信寄出去了吗?

胡爷爷回信了吗?

  再三考虑,屈老师终于走进邮局寄出了这封最“重”的信。

  爱是需要感谢的。

屈老师以一个知心朋友的身份,帮助一个孩子完成了一个心愿。

她用行动告诉丹阳:

表达幸福,就要大胆地说出来,用爱回报那些为你创造幸福的人。

  三、刘丹阳有一个好学校。

  刘丹阳所在的学校是充满爱的学校,老师都是传播爱的天使。

  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宜昌市中心,学校共有1400多名学生,30多名住校生,分智障生、盲生、聋生三部分。

那里的老师给孩子上课时,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又蹦又跳地尽力用肢体语言表达意思。

  旧校址占地面积大约3亩地,校园内有一栋简易教学楼和一个420平方米的水泥操场,教学楼的楼梯已破损,地面凹凸不平,盲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住校的学生和老师一年四季都在露天吃早饭。

  尽管条件差,但是师生们心中都装着对新学校的美好的期盼。

不久,学校从市中心搬迁到了经济开发区,校园面积扩大到30亩,教学设施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尤其重要的是,新学校将为当地残疾儿童提供职业培训。

  由于学校向师生和家长通报新学校的进展情况,师生和家长对新学校都十分关注。

刘丹阳更是在信中把“搬到新学校”作为2007年的高兴事。

他的幸福感,代表了全校师生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学校的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一个真理:

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要靠人们努力去创造。

从期待幸福生活到创造幸福,这个过程是比享受幸福生活更让人幸福的事。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感受。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要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心坎里,生活中不是没有爱,而是没有发现。

  幸福从哪里来?

  幸福是劳动创造来的!

只要你投身到创造大业的洪流中,贡献你的力量,那么你一定会成为最幸福的人!

小学生寄宿,“寄”走孩子幸福感

“学校说可以住校,但孩子才刚上一年级,我还是有点担心,虽然有老师照顾,但让这么小的孩子住校,能行吗?

”日前,本报接到家住湖北省武汉市的常女士的热线电话,咨询关于孩子是否可以住校的问题。

据了解,与王女士有类似疑问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住校可以让他培养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并且学习环境也比较好,但家长们又有些犹豫,让上小学的孩子住校,会不会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为此本报采访了儿童心理专家、《善解童贞》的作者胡萍老师。

寄宿让孩子想自杀

      “小学生都不适合住校。

”胡萍老师肯定地回答道。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五年级的男孩,他的父母是工薪阶层,收入一般,但省吃俭用地将孩子送进了收费昂贵的寄宿学校。

虽然孩子非常不愿意,但禁不住父母的苦口婆心,最终进入了学校。

可没多久,孩子就开始自残:

晚上睡觉时,用红领巾将自己的脖子勒出血印;用头碰墙,撞得头破血流……他受伤后父母会接他回家住上两天,可回学校后孩子又会出现自残行为。

上五年级的时候,孩子竟然已经发展到想要跳楼的地步了,搞得老师筋疲力竭。

当我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孩子只说了一句话:

‘我想和爸妈在一起吃晚饭!

’”

寄宿让孩子没有幸福感

      胡萍说,“很多家长都是抱着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的想法让孩子住校的,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的心理没有构建好之前,让孩子去寄宿只能让他失去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童年时期,相较于学习独立能力来说,孩子更应该学习的是如何和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疼爱。

父母的关心会让孩子获得幸福感,而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从而获得归属感。

过早寄宿剥夺了孩子学习这些的机会和感受。

胡萍说,这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她曾经遇到过一位男士,他本身学历很高,工作也不错,但结婚后家庭生活却非常不幸福,闲暇时他更愿意自己外出,而不愿和家人在一起。

经过了解发现他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寄宿,整个求学阶段都在住校,根本没有和家人相处的经历,所以他不知道“家”是一种什么感觉,不知道应该和妻子、孩子说些什么,不知道怎样关心他们,这使得他的婚后生活不幸福,他甚至患了抑郁症。

其实对他的治疗过程很简单,就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当他有什么困惑的时候,父母帮他出主意解决。

这样的做法让他懂得“原来家人是可以这样相处的”,慢慢就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学习要符合孩子的成长阶段

      孩子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学习什么年龄的知识,在上学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