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18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docx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学工作评估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学院概况

经济与管理学院始于1991年成立的工商行政管理系,下设管理系、金融学系、国际贸易与创新创业教育系和会计学系4个院系,开设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暂未招生)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为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卓越会计师试点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7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占56.6%)、讲师31人(占40.8%);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博士30人(占35.7%)、硕士29人(占34.5%),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为89%,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学院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有金融贸易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证券投资实验室和人才测评实验室。

与广东汇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莞证券等4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持续不断地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输送各类经管人才。

学院积极贯彻扎根东莞,服务地方的理念。

设有东莞市产业经济研究院、台商发展研究中心、珠三角镇村集体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珠三角行业人才测评研究中心和珠三角企业创新创业与投融资服务中心等五个服务地方的科研平台。

学院大力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积极开展了与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美国梅瑞迪斯大学商学院、新墨西哥大学安德森商学院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洽谈,已达成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本科双学位项目、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留学项目、新墨西哥安德森商学院4+1联合培养项目等。

开展了与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相关专业课程的对接。

学生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在校学生共计3729人,文理兼收。

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致力于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之外,学院开辟了工商模拟市场、走向成功论坛、职来职往、模拟炒股大赛、英语话剧比赛等多种学生活动来提高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学生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历年应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均在98%以上。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

1.1.1办学定位

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科学研究为特色,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路径,以政府、企事业为服务对象,以经济、管理学科相关知识体系为依托,以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获取并重为原则,坚持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办学思路,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实践基地、一流的教学模式,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争取未来1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并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管理咨询的重要基地。

1.1.2发展规划

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把学院建成省内领先、国内理工科院校有影响的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培养目标:

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充分利用东莞市产业链集群的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理工院校中学科水平较高,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

3.学科专业:

重点发展经济管理类特色优势学科,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着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卓越会计”等新兴交叉学科。

4.社会服务: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为宗旨,立足珠三角,提高东莞市乃至广东省各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1.2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学院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市场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是结合“会计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营造实践环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基础厚、专业宽、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是依托学科优势,以东莞市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产业链为载体,培养紧扣行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四、依托专业优势,响应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号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经管人才。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3.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措施

(1)重视对教学工作的领导。

建立学院、系的两级教学工作管理体制、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全院的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全院教学重要事宜,形成重视教学、关心教学的氛围,及时了解和研究本科的教育和教学情况,处理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健全教学组织结构。

学院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成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形成了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制度制定、教学质量检查、信息收集整理、信息反馈等一整套系统。

(3)严格教学管理。

建立学院领导定期参加听课、调研的制度。

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能坚持每学期听课6-8次,其他班子成员每学期坚持听课4-5次。

严格规范学生课程考核与试卷检查的管理工作,通过查看教案、学生作业以及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将相关结果与教师评先评优挂钩。

严格教师调停课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请假调课事件发生,以保证教学秩序的严肃性。

 

(4)定期组织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期中学生座谈会,毕业班要召开一次毕业生座谈会。

健全随堂听课、网上评教反馈、事故认定处理等教学评估制度,开展经常性教育质量监控活动,形成学院、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1.3.2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近3年来,学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自2014年以来,学院多次组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竞赛,参赛队伍有100多个,66个参赛队的作品获得了学校三等奖以上的奖励。

10个作品获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竞赛的铜奖,11个作品获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竞赛的银奖、8个作品获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竞赛金奖、1个作品获得国家“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竞赛铜奖,1个作品获得国家“挑战杯”创业计划设计竞赛金奖。

2.教师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1.学院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

全院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35.7%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5%的专任教师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背景.

2.学院学术带头人群体培育初显成效。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由18位教授领衔的在东莞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群体,教师队伍中有高水平引进B岗领军人才1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6人、南粤优秀教师3人、东莞市优秀教师2人,校级千百十培养对象5人。

较为合理优化的教师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能较好地满足学院学科发展、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

2.2教育教学水平

2.2.1加强专任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举措和成效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经济与管理学院率制定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并聘请校外专业和本系专任教师组成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系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

同时,学院已确定各系主任,均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已获批建设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以及区域经济学学二级学科,下设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由5-8名成员组成,学科方向带头人均具有高级职称。

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制定了实施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近三年来,学院积极组织培训新教师教学能力,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优秀奖5人,获得校级教学质量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优秀奖3名。

先后选派5名教师分别到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做访问学者,选派2名博士到东莞市经信局、松山湖管委会挂职,16名教师赴台湾、香港参加应用型大学教学与管理研讨班的学习;选派4名骨干教师参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讨会;邀请了50多名校外企业界人士和学者来院讲座交流。

 

2.2.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学院坚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常抓不懈。

将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学院网站、宣传栏等阵地作用,宣传先进典型和事例。

鼓励老师参与学校举办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激发教师力行师德规范,爱岗敬业,自觉教书育人。

三年来,学院先后有20余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各种表彰和荣誉称号,刘伟、黄琼、于蓉、冯秀成等老师在学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均获得不错成绩。

2.3教师教学投入

2.3.1重视高职称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的质量,学院所有教授(除挂职锻炼或访学进修外)每年至少承担一门本科教学任务。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授与副教授共41人开设本科生课程,占我院教授、副教授总人数的84.4%。

教授与副教授共63人开设本科生课程,占我院教授、副教授总人数的82.9%。

同时,为尽量避免调停课、减少对学生上课影响,学校建立学院主管教学领导和教务处两层审批制度,如非重要事情或迫不得已原因不允许调停课程。

近三年调停课率均低于2%。

三年来,学院教师能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平均完成教学工作量为538学时,远远超过学校规定的382学时的标准工作量。

各位教师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从严治教,无教学事故发生。

2.3.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我院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我院教师在教改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以来,我院教师共承担省教改项目13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累计教学改革项目经费达到100余万元。

2014至2016年共发表教改论文12篇。

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推进了专业建设,形成的教学课程体系和企业实践方案的无缝连接,社会认可度快速提升。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2.4.1教师发展与服务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学院制定和修订了多项针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如《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考核管理办法》、《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服务工作量细则》等,进一步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水平成果的不断提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探索“院企事联盟”,打造多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

首先,推进产学研结合,主动参与企事业的业务实践。

其次,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应证书,近三年,我院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2个。

再次,我院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把课堂拉到社会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教学。

最后,积极从企事业聘用兼职教师、客座专家,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论文指导、学生院外实习指导的作用。

同时加强他们与校内专任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能力互补,在全院形成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并具有我院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着力推动青年教师培养

贯彻实施东莞理工学院教职工素质与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助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发展,学院制定了《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出台了《关于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校2014年教学技能竞赛的通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努力提升教学技能,成果显著。

2.4.2教师发展与服务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院教师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4-2016年间,我院有3位专任教师分别刘川到浙江大学、尹小勇到天津大学、龚锋到中山大学进修学习1年,钟耀广到华南理工大学;有2位专任教师曾洪鑫到东莞市经信局、石碧涛松山湖管委会挂职锻炼;有6位专任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有7位专任教师赴台北科技大学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有2位青年教师入选“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同时有6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教学质量奖,12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专任教师数量仍显紧张

问题表现:

学院学生数量多,教师少,师资比偏高,教师教学任务重,因此也不能安排较多教师出外长时间进修、锻炼。

原因分析:

专业性较强,企业待遇较好,使的学院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找不到人的情况。

改进措施:

我院将积极利用学校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和引进优秀校外兼职教师、企业实务专家兼职等方式解决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

2.师资引进缺乏一定的持续性

问题表现:

截止目前,学院的人才引进集中2002年升本之后至2008年教育部水平评估之间,2008年之后学院人才引进的步伐基本停止,近两年到本院的其他几位专任教师都是从城市学院和校内其他部门流转过来的,可见我院师资引进缺乏持续性。

原因分析:

我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优化,教师薪酬待遇有待提高。

改进措施: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

3.学术梯队建设进度需加快

问题表现:

我院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各专任教师的学术范围还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学术核心及学术成果。

原因分析:

起步较晚,方向还不够明切

改进措施: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院一方面以成立的四个学科方向为基础,要求由各专任教师根据自己的既有基础和兴趣,选定一个学科方向,今后尽量向该方向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学科平台建设,承接横向合作项目,辅以一些激励措施,促进各专业教师围绕各自选定的一个学科方向进行发展。

4.需进一步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力度

问题表现:

目前我院教师数量比较紧张,教学工作量任务重,且师资引进存在间断性,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以日常教学自然形成、教师之间自然磨合为主,还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积极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原因分析:

教师人数较为紧张,同时专业不够集中。

改进措施:

学院将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此进一步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3.1.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目前,学院教学经费来源主要包括:

学校本科教学经费、教学实验费、专项建设经费。

为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学院建立了一套管理办法,有效做到

(1)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2)集中核算,分级管理;(3)严格预算,严格制度;(4)加强管理,落实责任;(5)强化监督。

通过制度监督,确保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保证教学经费能够足额、充分、高效地使用。

3.1.2教学经费年度使用情况

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经费,在专业建设、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更新和购置力度逐年提高。

其中2014年教学经费总计为20.08万、2015年为24.57万,2016年为28.15万。

其中,2015年投资130万建成了金融贸易实验室并于2016年投入使用,使得经济类各专业告别了没有实验室的历史。

3.2教学设施

经济与管理学院设有四个教学系,一个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五个教学实验室,学院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加大了金融贸易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等软硬件的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实验开出率100%。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3.3.1专业设置情况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暂未招生)、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本科专业。

目前在校学生共计3750人,一、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在莞城校区就读,四年级学生在松山湖校区就读。

1.学院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

学院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进行学制改革,建立灵活的学制;进行专业方向改革,将现有专业分设不同方向。

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为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两个方向;与企业合办产学实验班,分为互联网金融方向和跨境电商方向,隔年轮换招生;会计学专业申办和开展卓越会计师试点;工商管理专业衍生出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原有的应用型本科改革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推动项目制实习和实践设计课改革。

2.各专业的培养标准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较清晰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都明确了毕业要求和培养标准。

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必须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要求获得总学分195-19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35-137学分,实践教学42.5-47.5学分,课外学分15学分,方能毕业。

3.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校外委员发挥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加强我院专业建设与行业的联系,我院5个专业(投资学未招生)均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均有7名成员,其中1名为省内其他高校专业教授,3名为校外行业专家,另3名为校内成员由专业负责人和另外两名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组成。

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编制专业建设规划及修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3.2人才培养方案与执行

1.依据社会需求调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地方特色。

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修订期间,都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经过对东莞和珠三角多家用人单位和企业以及对毕业的调查及反馈信息,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几大部分组成。

各专业都设置设了相应的专业素质拓展计划——如“工商模拟市场”、“走向成功论坛”“职来职往”、“经典名著阅读比赛”、“ERP沙盘比赛”等,这些活动在校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

3.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均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

近3年只对4门课程的开设时间进行了调整,其中只涉及2门必修课,年均必修课变更比例小于5%。

3.4课程资源

3.4.1课程建设

1.总体教学资源丰富。

目前90%以上的课程都有教学电子材料(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学院网站专设有教学工作栏,课程大纲已逐步上网、教学工作安排也逐步实现网上化,特别2015届毕业论文资料全部实现网上化。

2.建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课程和项目型新课程。

各专业优化了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专业方向模块+综合素质课+实践环节课”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校级精品课程,新增了9门项目型新课程。

工商专业目前有《管理学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等3门课程己作为学校精品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正在建设当中,并开设了5门课程为项目型新课程。

会计学专业有《会计学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和《财务管理》校级重点课程,并开设了9门项目型新课程。

3.4.2教材建设与选用

规范教材选用流程。

在教材选用流程上,各专业能够严格遵循学校规定的教材选用流程。

首先由课程组提出教材选用计划,然后由教研室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预选教材进行阅读和审核,再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后才能作为课程教材。

 

但目前我院缺自编教材太少,与形成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不符。

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自编教材的使用比较严格,同时编写教材费时费力,而目前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机制对编写教材考虑不多,限制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

因此学校在自编教材使用、绩效考核、奖励政策等方面要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出版。

3.5社会资源

3.5.1共建基地,协同育人

学院与外贸、金融(互联网)、会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行业46个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企业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学院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行校企双导师共同授课的制度,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方便都能得到体验,提高课程的质量。

三年来,学院聘请了校外客座教授6名,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委员11名,产学实验班企业导师6名,50多名企业高管来校为学生授课。

3.5.2广聚资源,开放办学

1.拓宽资源渠道。

学院的发展得到社会贤达的大力鼎助。

其中广东汇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在学校范围内设立“汇富励志奖学金金”、“汇富助学金金”和“汇富奖教金”先后捐资共计30万元,东莞万善美耐皿制品有限公司也于2014年起在学校范围内设立“万善励志奖学金金”、“万善助学金金”先后捐资共计6万元。

专项用于奖励我学院在年度表现优异、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教学科研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以及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等三个项目。

2.充分整合校友资源。

学院有效整合校友资源,鼓励校友以各种方式回馈母校。

三年来,知名校友来校作报告10多场。

院校友回校主要设立了以下奖学金和助学金:

谭凯帆,新维斯奖助学金,2006年开始设立,奖助金额分别为:

3万元、2万元,至今执行情况良好;黄惜梅,东穗奖助学金,1999年开始设立,奖助金额分别为:

4万元、1万元,至今执行情况良好;刘灿勋,鹤留山奖助学金,2003年设立,奖助金额分别为:

0.6万、0.4万,至今执行情况良好。

3.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问题表现:

我院的6个本科专业都是经济、管理类的主要专业,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众多,但我院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还不多。

且当前每学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编仍是在既有的固定框架下进行调整和完善,

原因分析: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难以进行大范围地改革、大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不能凸显专业特色。

改进措施:

我院6个也正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卓越会计师培养试点为基础,通过多方调研、讨论,找准地方经济特色和优势,找准未来人才需求动态,拟围绕制造业、电子商务、移动商务、跨国贸易等展开专业特色培养。

如为避免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万金油的不足,我们将工商管理专业着力打造为营销与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与信息化两个方面,培养适合东莞电子商务发达等经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规格还需进一步提炼,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

问题表现:

目前的专业培养规格有点一般化,特色还不明显,难能体现特色培养。

原因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缺乏更有针对性的调研,没有形成特色。

改进措施:

因此需要以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能够驾驭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知识结构、课程、学习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必须明确各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各课程安排的时间先后,体现能力培养和课程安排的递进关系,能力与培养目标之间要有合理的逻辑关系,能力与课程之间要有清晰的对应关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准确清楚。

3.课程群及特色核心课程建设尚显不足,高层次教学成果奖有待进一步突破

问题表现:

课程群和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课程仍然缺乏,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数量所占比例还较小,在省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奖方面尚未有效突破。

原因分析:

课程群设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学院的集中优势,课程设置比较松散,前后衔接不够。

改进措施:

学院将积极发掘、培育和发展具有教学特色、深受师生好评的核心优势课程若干门,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

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加快专业学科群建设步伐,提升教学品质,积累教学成果。

4.跨专业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问题表现:

我院5个专业甚至全校都开设有一定经济学、公共管理类课程,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跨专业公共课整合的课程建设观念有待加强。

原因分析:

这些课程目前是归入不同的教研室进行建设,而各教研室均从自身专业角度开展课程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