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2449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docx

离心式水泵培训教程讲解

福建省鑫东华实业有限公司

 

2014年8月14日

第一节:

概述

一、绪论:

泵是用来输送液体并提高其压力的设备,它能够将液体从低处送往高处,从低压升为高压,或者从一个地方送往另一个地方。

作为液体输送设备,泵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的灌溉和排涝,城市的供排水,热力发电厂的锅炉给水,原油长途输送等。

在工厂车间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半成品、成品及工艺介质大多是流体,就需要用泵将它们从一个设备输送到另一个设备,或从一个车间输送到另一个车间,或从一个地方送往另一个地方。

泵是维持车间生产连续性的重要设备之一,泵的正常运转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如果泵发生了故障,就会影响生产,甚至使全厂处于停顿状态,如果把管路比作人体的血管.那么泵就好比是人体的心脏。

二、泵的分类:

1、按照泵的工作原理分为叶片式泵、容积式泵及其它类型泵。

1.1、叶片式泵:

是指依靠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动力作用,把能力连续地传递给液体,使液体的动能和压力能增加,随后通过压出室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的机械设备;其主要有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及旋涡泵;

1.2、容积式泵:

是指依靠包容液体的密封工作空间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把能量周期性地传递给液体,使液体的压力增加,直至被强行排出的机械设备;而按工作元件的运动形式又分为往复泵(活塞泵、柱塞泵及隔膜泵)和回转泵(齿轮泵、螺杆泵及滑片泵);

1.3、其它类型泵:

以其他形式传递能量的泵,如真空泵、喷射泵及水锤泵。

2、按照泵产生的压力又可分为:

2.1、低压泵:

输出压力低于2Mpa;

2.2、中压泵:

输出压力在2~6Mpa间;

2.3、高压泵:

输出压力高于6Mpa;

三、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1、流量:

单位时间内泵排出液体的体积叫流量,流量用Q表示,计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m3/h)、升/秒(l/s);

2、扬程:

输送单位重量的液体从泵入口处到泵出口处所获得的能量,即水泵能够扬水的高度,通常用H表示,单位是m;离心泵扬程的大小,取决于泵的结构(如叶轮直径大小、叶片的弯曲情况等)、转速及流量;

3、汽蚀余量:

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液体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落,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气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

单位为米液柱,用(NPSH)r表示;吸程即为必需气蚀余量Δ/h:

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几何安装高度。

单位用米。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气蚀余量--管道损失--安全量(0.5)。

4、转速:

泵的转速是泵每分钟旋转的次数,用n来表示,单位为r/min;

5、功率: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单位为KW;

6、效率:

用η表示,是衡量泵的经济性的指标。

η=(Ne/N)×100%。

N:

泵输入功率(轴功率)

Ne:

液体得到功率(有效功率)

第二节:

离心泵

一、离心泵的分类:

1、按工作叶轮数目可分为:

1.1、单级泵:

泵轴上只有一个叶轮;

1.2、多级泵:

泵轴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叶轮。

2、按工作压力可分为:

2.1、低压泵:

压力低于100m水柱;

2.2、中压泵:

压力在100——650m水柱之间;

2.3、高压泵:

压力高于650m水柱。

3、按叶轮进液方式可分为:

3.1、单侧进液泵,又叫单吸泵:

叶轮上只有一个进液口;

3.2、双侧进液泵,又叫双吸泵:

叶轮两侧各有一个进液口。

4、按泵轴位置可分为:

4.1、卧式泵:

泵轴位于水平位置;

4.2、立式泵:

泵轴位于垂直位置。

5、按叶轮出来的液体引向吸入室方式可分为:

5.1、蜗壳泵:

液体从叶轮出来后,直接进入具有螺旋线形状的泵壳;

5.2、导叶泵:

液体从叶轮出来后,进入它外面设置的导叶,之后进入下一级或出口管路。

6、各类型泵图片:

6.1、单级单吸离心泵:

 

6.2、单级双吸离心泵:

6.3、多级离心泵:

6.4、立式离心泵:

二、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离心泵是根据离心原理设计的,高速旋转的叶轮叶片带动液体转动,将液体甩出,从而达到输送的目的。

1、离心力是指由于物体旋转而产生脱离旋转中心的力;离心原理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合外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利用离心运动的原理制成的机械,称为离心机械,例如离心式水泵、离心式空压机、离心式风机等设备。

2、离心泵在启动之前,泵内应灌满液体,此过程为罐泵;启动后工作时,驱动机通过泵轴带动叶轮旋转,叶轮中的叶片驱使液体一起旋转,因而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被甩向叶轮出口,并流经蜗壳送入排出管;液体从叶轮获得能量,使压力能和速度能均增加,并依靠此能量将液体送到各个工作地点。

3、在液体被甩向叶轮出口的同时,叶轮入口中心处形成低压,从而在吸液管和叶轮中心处的液体之间产生压差,吸液罐中的液体在这个压差的作用下不断的经吸入管路及泵的吸入室进入叶轮中。

这样,叶轮在旋转的过程中,一面不断的吸入液体,一面又不断的给吸入的液体一定的能量,将液体排出。

离心泵就是如此连续不断的工作的。

4、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三、离心泵的基本构造及作用:

1、单级卧式离心泵的结构:

1-轴;2-机封;3-扩压管;4-叶轮;5-吸入室;6-口环;7-蜗壳

2、单级双吸离心泵的结构:

3、单级立式离心泵的结构:

4、离心泵的主要部件:

4.1、叶轮:

它是离心泵内传递能量给液体的唯一元件,叶轮用键固定于轴上,随轴由原动机带动旋转,通过叶片把原动机的能量传给液体;叶轮的作用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直接传给液体,以增加液体的静压能和动能(主要增加静压能)。

叶轮有开式、半闭式和闭式三种,如图所示。

开式叶轮在叶片两侧无盖板,制造简单、清洗方便,适用于输送含有较大量悬浮物的物料,效率较低,输送的液体压力不高;半闭式叶轮在吸入口一侧无盖板,而在另一侧有盖板,适用于输送易沉淀或含有颗粒的物料,效率也较低;闭式叶轮在叶片两侧有前后盖板,效率高,适用于输送不含杂质的清洁液体。

一般的离心泵叶轮多为此类。

4.2、泵体:

即泵的壳体,包括吸入室和压液室。

4.2.1、吸入室:

它的作用是使液体均匀地流进叶轮;

4.2.2、压液室:

它的作用是收集液体,并把它送入下级叶轮或导向排出管,与此同时降低液体的速度,使动能进一步变成压力能;压液室有蜗壳和导叶两种形式。

4.3、泵轴:

轴是传递机械能的主要部件,将原动机的扭矩通过它传给叶轮;轴上装有叶轮、轴套、平衡盘等零件。

泵轴靠两端轴承支承,在泵中作高速回转,因而泵轴要承载能力大、耐磨、耐腐蚀。

泵轴的材料一般选用碳素钢或合金钢并经调质处理。

4.4、轴承:

是套在泵轴上支撑轴的部件,有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之分,滚动轴承结构简单,摩擦力较小,可以减少启动时的摩擦损失,并能保证泵轴晃动量小,因而密封的径向间隙较小,从而降低泄露损失,提高容积效率。

4.4.1、滚动轴承:

是在承受载荷和彼此相对运动的零件间有滚动体作滚动运动的轴承;是将运转的轴与轴座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损失的一种精密的机械元件。

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

一般见到的都是滚动轴承,应用于较小的机械,承受较低的载荷。

1.外圈——装在轴承座孔内,一般不转动

2.内圈——装在轴颈上,随轴转动

3.滚动体——滚动轴承的核心元件

4.保持架——将滚动体均匀隔开,避免摩擦

 

4.4.2、滑动轴承:

在滑动摩擦下工作的轴承。

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油膜还具有一定的吸振能力。

滑动轴承一般用于大型机械,承受的载荷较大,用轴承瓦来减少磨损,轴承瓦可以更换的。

4.5、轴封:

由于泵轴转动而泵壳固定不动,在轴和泵壳的接触处必然有一定间隙。

为避免泵内高压液体沿间隙漏出,或防止外界空气从相反方向进入泵内,必须设置轴封装置。

轴封装置主要防止泵中的液体泄漏和空气进入泵中,以达到密封和防止进气引起泵气蚀的目的。

轴封的形式有带骨架的橡胶密封、填料密封和机械密封。

目前主要采用机械密封。

1——静止环(静环)

2——旋转环(动环)

3——弹性元件

4——弹簧座

5——紧定螺钉

6——旋转环辅助密封圈7——防转销

8——静止环辅助密封圈

9——压盖

4.6、轴承箱:

轴承的作用是对泵轴进行支撑,实质是能够承担径向载荷。

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用来固定轴的,使轴只能实现转动,而控制其轴向和径向的移动;轴承箱则用来固定轴承,同时作为装载轴承润滑油的容器。

轴承的润滑要求:

离心泵大部分采用滚动轴承,而滚动轴承各元件(滚动体、内外圈、保持架)接触面积小,单位面积压力往往很大,如果润滑不良,元件很容易胶合,或因摩擦升温过高,引起滚动体回火,使轴承失效,所以轴承时刻都要处于油膜的涂覆之中。

轴承润滑通常用油槽或油雾进行润滑,为了保证滚动体和滚道接触面间形成一定厚度的油膜,油质一定要合格,在油槽润滑中,轴承部分浸在油中,油浸润高度以没过轴承底的50%为宜。

如果超过50%,过量的油涡流会使油温上升,油温升高会加速润滑油脂的氧化,使其变质从而降低润滑性能;如果低于50%,则油对轴承的冲洗作用降低,润滑效果不好。

四、离心泵的操作巡检内容:

1、启动前的准备:

1.1、启动前,用手转动泵的转子或电机风叶(至少盘动一圈),转动应灵活、轻滑均匀;

1.2、检查各项安全措施是否满足要求,包括联轴器部位应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旋转零件对人或物造成伤害;

1.3、关闭出口阀门,打开进口阀门,使液体充满整个泵腔,并打开排气阀排气,直至空气被排空后关闭排气阀;

1.4、新安装的水泵或电机检修后,应点动电机确定电机的转向是否正确;

1.5、检查水泵周围有无杂物,各部位固定螺丝是否松动;检查各种指示仪表是否齐全准确,灵活好用;

1.6、检查并调整机械密封填料松紧程度,密封填料盒无堵塞;检查联轴器是否同心,端面间隙是否合适;

1.7、检查电器设备和接地线是否完好;启泵前与相关岗位进行联系,做好准备工作;

1.8、检修后要检查检修记录,确认检修数据正确,并准备好相应的运行记录表。

2、运转:

2.1、按启动按钮,当电流从最高值下降,泵压上升稳定,缓慢打开泵的出口阀门,根据生产需要,调节好泵压及流量;

2.2、检查各种仪表指示是否正常,电动机实际工作电流不允许超过额定工作电流;

2.3、检查各密封点有无渗漏,正常时机械密封的泄漏量应<3滴/分钟,填料密封的泄漏量应<20滴/分钟;

2.4、检查泵体及管路有无振动、异常杂音和异味;检查轴承温度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水泵轴承的温度正常以不烫手为准,最高不得超过75℃;

2.5、泵运行正常后,应与相关岗位经常保持联系,随时注意水池液位变化,防止泵抽空,水池溢流;

2.6、每小时一次巡回检查,认真记录相关原始数据(压力及电流等),并做好全部记录。

3、停车:

3.1、逐渐关闭出口管路阀门,并按停止按钮停泵,切断电源;

3.2、关闭进口阀门,如环境温度过低时应将泵内的液体放尽,以免冻裂。

4、倒泵操作:

4.1、接到倒泵通知后,按启动前准备步骤检查备用泵;

4.2、关小欲停泵的出口阀门,控制好排量;

4.3、按启动泵操作步骤启运备用泵,调节好排量和压力;

4.4、按停运泵操作步骤停运欲停泵,调节好排量和压力达到工作需要值。

五、离心泵的维护与保养:

1、经常擦洗泵机组,保证机组外表清洁;

2、经常检查紧固机组各部位固定螺栓,保证无松动、泄漏现象;

3、检查和加注润滑油,运行3000小时后需更换轴承润滑油脂;适当调整填料密封的松紧程度,必要时更换;检查机械密封有无泄漏,并择差更换;

4、检查联轴器弹性胶圈是否完好,保证螺栓松紧一致,受力均匀,无松动、磨损现象;

5、检查各种指示仪表是否灵活好用,检查清洗过滤器,达到过滤网清洁无杂质,滤网完好;

6、检查联轴器的外表及同心度;检查清洗更换泵轴承;检查轴套密封情况,必要时更换;

7、检查平衡盘、平衡环磨损情况,磨损超过要求标准,进行更换;检查轴承窜动量在规定范围。

六、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1、泵不输出液体、压力表无显示或指针摆动剧烈: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内或吸入管内留有空气

重新灌泵,消除空气

吸入高度过高或灌注高度不够

将标高、减吸入管阻力、增大进口压力

吸入管压力小于或接近汽化压力

提高压力

转数过高或过低

按规定处理

转向不对

按说明书规定处理

装置扬程与泵的扬程不符

设法降低排出系统的阻力

介质重度和粘度与原设计不符

进行核算

轴承或密封环磨损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轴承

2、流量扬程不够: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内或吸入管内留有空气

重新灌泵,消除空气

吸入高度过高或灌注高度不够

降标高,减吸入管阻力,增大进口压力

吸入管中压力小于或接近汽化压力

提高压力

进口过滤器堵塞

检修

管道漏气

检查并拧紧

转数过高或过低

按说明书规定处理

转向不对

按说明书规定处理

装置扬程与泵的扬程不符

设法降低吐出系统的阻力

介质重度和粘度与设计不符

应进行核算

叶轮堵塞或摩擦,增加了泵的振动,产生噪音

校正轴线并均匀地暖泵,升温小于50℃/h

填料选用或安装不当

按规定选用及安装

轴承或密封环损失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轴承

泵出口压力表指示失灵

检查针型阀和表接头,校正或更换压力表

3、轴承发热及轴承易损: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流量处于极小处

加大流量或安装旁通循环管

泵轴与原动机轴线不一致,轴弯曲

校正

转动部分不平衡

检查并消除

轴承盒内油过多或太脏

按油位计规定添油、更换油

轴承或密封环磨损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轴承

4、泵发生振动及噪音: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内或吸入管留有空气

重新灌泵,消除空气

吸入高度过高或灌注高度不够

降标高,减吸入管阻力,增大进口压力

吸入管中压力小于或接近汽化压力

在流量极小处运转

提高压力

加大流量或安装旁通循环管

泵轴与原动机轴线不一致,轴弯曲

校正

转动部分不平衡

检查并消除

轴承盒内油过多或太脏

按油位计规定添加油,更换油

轴承或密封环损坏太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

泵内或管道内有杂物堵塞

检查并清理

5、泵过分发热: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吸入管中压力小于或接近汽化压力

提高压力

泵流量处于极小处

加大流量或安装旁通管

泵轴与原动机轴线不一致,轴弯曲

校正

转动部分发生碰擦

校正轴线并均匀地暖泵升温小于50℃/h

轴套或填料损伤过多

更换或磨光轴套

填料选用或安装不当

按规定选用及安装

转动部分不平衡

检查并消除

轴承或密封损坏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轴承

6、填料函泄漏过多: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轴与原动机轴线不一致,轴弯曲

校正

轴套或填料磨损过多

更换或磨光轴套

填料选用或安装不当

按规定选用与安装

转动部分不平衡

检查并消除

轴承或密封环密封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轴承

密封油压力不当

比填料函前压力大0.05~0.15MPa

填料压盖过紧或过松

放松或压紧

7、填料函发热: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轴与原动机轴线不一致,轴弯曲

校正

轴承损坏

更换轴承

轴套或填料磨损过多

更换或磨光轴套

填料选用或安装不当

按规定选用及安装

转动部分不平衡

作检查并消除

轴承或密封环磨损过多,形成转子偏心

更换并校正轴承

密封油压力不当

应比填料函前压力大0.05~0.15MPa

填料压盖过紧或过松

放松或压紧

冷却管路(平衡管)不通

用热蒸气或热水冲,卸开冷却管,消除堵塞物

8、消耗功率过大: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转数过高或过低

按说明书规定处理

装置扬程与泵的扬程不符

设法降低吐出系统的阻力

介质重度和粘度与原设计不符

进行核算

泵轴与原动机轴线不一致,轴弯曲

校正

转动部分发生碰擦

校正轴线并均匀地暖泵升温小于50℃/h

轴承损坏

更换轴承

密封总环磨损过多

更换密封总环

轴套或填料磨损过多

更换或磨光轴套

轴承盒内油过多或太脏

按油位计规定添油、更换油

9、电流过大: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轴承烧坏

更换轴承

叶轮并脏物卡住

停泵清理或在泵前安装过滤器

密封环之间发生摩擦

放松填料压盖

叶轮盖板与泵壳、泵盖发生摩擦

校正轴线

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失效

校正或更换平衡装置

电压降太大

检查电路

10、电流过小: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出口阀门或底阀没有完全打开

完全打开出口阀或底阀

泵汽蚀或进气

提高压力

泵流道被堵塞

清洗泵

11、机械密封发热: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抽空或在无输送介质下空转

停泵排气

动、静环失去润滑剂和冷却剂“干磨”

加润滑油

泵高低密封环冷却管冻凝或堵塞

加热冷却管,拆下冷却管,清除堵塞物

机械密封压缩量过大

调整密封压缩量

12、机械密封泄漏量过大: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动、静环密封圈和密封端面损坏

维修或进行更换新件

密封体内混入杂质,传动座内充满杂质

清理杂质

固定密封端盖的螺钉松动,引起密封端面偏斜

紧固螺钉,校正密封端面

泵的轴向串量和径向振动超过使用技术要求

按泵发生振动和噪音处理

轴套与轴之间的密封损坏

更换密封元件

密封体内无润滑液循环,机械密封为干磨擦

加润滑油

高低压冷却管冻凝或堵塞

加热冷却管,拆下冷却管清除堵塞物

13、离心泵泵压达不到要求: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电机转速不够

检查电机转数低的原因,并进行处理

进油量不足

检查油罐液位

泵体间隙过大

调整各部间隙

压力表指示不准确

校正压力表

平衡盘磨损太大

调整平衡机构间隙

油温过高,产生汽化

降低油温

叶轮损坏

检修叶轮

14、运转过程中流量、扬程降低: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进口压力低

检查进口管道、叶轮,排除堵塞物

气体进入吸入管内

检查吸入管道密封,更换密封垫、拧紧螺栓

密封环磨损

换新密封环

叶轮磨损或堵塞

换新叶轮,排除堵塞物

测量仪表不正常

校正或更换测量仪表

15、电机过载: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泵流量超过规定值

调节流量到规定值

叶轮与密封环咬死

检查修理叶轮、轴、轴套等

16、轴承发热: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润滑油不足

检查调整油位

轴瓦内油污堵塞

清洗轴瓦

油环卡死

调整油环

轴瓦间隙过小

重新研瓦

轴弯曲,轴瓦偏后

校直泵轴

润滑油不清洁,内有机械杂质

更换新润滑油

输送能够油温过高

减低输送油品温度

17、泵产生振动:

故障原因

处理措施

电机与泵轴不同心

校正同心

间隙过大,装配不合

调整各间隙

轴瓦间隙过大

重校轴瓦

泵不上油,空转

打开放气阀门,放掉泵内空气

平衡机构不起作用

调整平衡

基础不紧固,地脚螺栓松动

加固基础,拧紧地脚螺栓

轴弯曲

校直或更换泵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