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548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docx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纲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

其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本书系统的阐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策略选择及实施纲要。

其中,第四章第五节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让我收获颇多。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教学预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适时地调整预案,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构建高效课堂。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

只有高水平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互动生成。

教师要能够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定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首先,具体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本节内容的学情是: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对“对称”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完全重合”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活动课堂是最为感兴趣的。

然后根据这样的学情,准确定位本节内容的编写意图和育人价值。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

通过“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刚开始上课时,展示出多张轴对称和非轴对称图片,如飞机、奖杯、爱心图案、钥匙、五角星等,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最后,多媒体展示出许多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互动生成”的条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和谐课堂,让课堂“开放”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如果被教师“牵着走”,课堂将会失去它生命的灵性。

2、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真实性和挑战性。

通过提出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引领,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各种方法,体会到用通分的办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的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和适用性,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笔者是这样进行的:

师:

(出示例题,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1种黄瓜,

2

1种番茄。

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

4

式?

生:

11

24

问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紧贴学生生活的现实。

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

那11等于多少呢?

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方法解

24

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问题呈现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

生1:

可以把它们化成小数,1就是0.5,1就是0.25,0.5+0.25=0.75。

24

师:

很好,你是用把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有其他方法吗?

生2: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

用一条线段的一半表示丄,再用另一

2

半的一半表示1,这条线段还剩1,所以11就等于-。

44244

师:

你真聪明,真棒!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

可以用通分的方法。

2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4,」通分后

2

师:

你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方法。

那么,哪一种方法更方

便呢?

适用性更广泛呢?

我们不妨来看例2(出示例2,)。

问:

35

这个题目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呢?

(生小组交流)

生4:

我会用第三种方法。

师:

其他方法不行吗?

生4:

不行。

因为如果用第一种方法,1化成小数是循环小数,3

就没办法加了,如果画图的画,也不容易看出来结果是多少,所以我认为用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

怎样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等活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整个过程,学生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直接用通分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积极的思考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终,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比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方法一一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然,提问要把握一个“度”。

“大问题”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小问题”是为“大问题”服务的。

而过于琐碎、零散的“小问题”不但不利于“大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破坏学生的思维程序。

问题设计得当,有挑战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更大一些,就越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生成性资源。

例如:

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先是这样设计问题,给学生一个讨论提纲:

观察图形,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

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每组相对的面形状怎么样,面积怎么样。

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棱,每组相对的棱怎么样。

然后组织学生思考。

结果,多数学生都能较好的按照老师设计的问题一一作答,课堂进行的也很流畅。

但是,经过其他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反思,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没有得到提高。

后来在重建的时候,我作了这样的调整: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思考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然后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小组交流,最后再全班交流。

通过这样的重建之后,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够较好的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一知识点,而且不少学生还掌握了研究这类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也要把握时机。

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难点和关键点,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设问。

当学生处于新知和旧知的衔接处,认知结构发生激烈变化时,就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

如教学《退位减》时,用竖式计算458-329,学生之前已经知道先算个位8-9,此时,教师提问,8-9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要向前一位“借一”的方法。

此时提出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新知,而且便于教师发现问题,甚至能有效的促进动态生成。

第三,教师能够在“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有效捕捉资源,合理利

用资源。

有的课堂,教师有充分合理的预设,但是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生长点”不能有效的回应,不能根据问题适时的调整预设。

这样的课堂即使有动态生成,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如何有效的捕捉课堂资源呢?

这就是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敏感度”的问题。

1、教师要善于捕捉资源,敏锐的选择可利用资源,使教学富有生成,凸显生动。

1.1、当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后,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学情分析,策划巡视路线,下意识的记录、收取不同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

1.2、学会倾听。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仔细倾听。

教师要倾听学生回答的每一句话,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错误;学生通过倾听,与自己的思维产生碰撞,通过学生之间的判断与评价,形成正确认识。

2、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教师要对收集上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价值判断,选择有教育意义、有代表性的信息作为“互动生成性资源”处理。

需要提醒的是,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布鲁纳曾说过: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甚至要为学生的出错“创造条件”。

对暴露出来的典型错误,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不仅能使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更好的

掌握正确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更多的生成性资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改编)教学片断:

看图列算式。

□O口=□……□

□O口=□……□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我在巡视时,先整体巡视班级,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做对了大概有多少人。

然后根据我先前对学生认知情况的了解和刚才的观察,下意识的查看几位学困生的情况,并把有价值的资源收集上来(或记录下来)。

(师并联展示资源)

资源一:

18-3=6……2

18-6=3……2

资源二:

20-3=6……2

20-6=3……2

资源三:

20-6=3……2

20-3=6……2

师:

你认为他们算得对吗?

和你的同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

点。

(生讨论)

生1:

我认为第一个写得不对。

因为上面总共有20朵花,应该用20除以3。

师: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

同意。

师:

说得真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和第三个,你们同意谁的?

生2:

都同意。

师:

好!

写对的小朋友举手。

有没有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想法?

生3:

还要写单位。

师:

你的想法真好。

让我们一起看看你是怎么写的。

(师展示该生资源)

资源四:

20-6=3(束)……2(只)

20-3=6(只)……2(只)师:

他写的好不好?

生:

好。

师:

小朋友们真细心。

既然这样,那老师把这个题目变一下,考考你们。

(师出示改编题)

看图列算式。

□O口=□(束)……□(只)

□O口=□(只)……□(只)

师:

请小朋友们再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师并联展示资源四、资源五)

资源五:

20-3=6(束)……2(只)

20-6=3(只)……2(只)

师: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想想你同意哪一个。

生4:

两个都同意。

师:

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5:

我同意第一个。

因为后面有单位。

一共有三束气球,每束有6只。

师:

你们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如果是第二个,这图又该怎么画呢?

请小朋友们自己画一画。

(生画一画)

师:

谁能说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生6:

我先画6束气球,每束有3只,最后再画一小束,只有

两只

师:

说得真好!

刚刚小朋友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有单位的时候

我们可就要小心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首先能够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并联展示出几个典型的资源(包括错误资源),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交流等活动,形成认知冲突,找出问题的症结。

显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资源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

由于学生具有较好的单位意识和教师对资源的敏感度,为下面的资源生成打下基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了一个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画一画另一种情况,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资源。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使命。

教师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设,在生与生、生与师的互动中,促进教学的互动生成并有效捕捉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