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1287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docx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7

滚动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说: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明清时期(  )

A.宰相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沿用行省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

D.调整官僚机构,为皇帝办事的效率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政治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明清时期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的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政治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皇权空前加强。

一些进一步加强皇权的措施如废除宰相、设内阁和军机处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故选A。

B错在“中央集权”;C是专制统治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D并非明清特有。

答案:

A

2.(2018韶关一模)“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使知识分子地位不能上升

解析:

首先明确材料中的“士”指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科举制为这些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并将其制度化。

察举是以“孝廉”为主要选官标准,主要从道德标准评价人才,与知识分子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而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士,很难成为社会上层,B项错误。

D项说法过于绝对,如汉初明初等很多开国功臣谋士就得益于农民起义运动的成功。

答案:

C

3.(2018年广东文综,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陶片放逐法的理解。

陶片放逐法针对的对象是民主威胁者,分析备选项,C项属于民主威胁者的行为。

A、B、D三项均不会对雅典民主政治构成威胁。

答案:

C

4.(2018巢湖模拟)有人说:

“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一个职位。

”但即使是伟大的华盛顿,也只连任了两届就引退,其他继任者连任—般也不超过两届。

据此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受民主思想影响较深

B.美国人民强烈反对再回到封建专制的时代

C.三权分立体制的制约

D.华盛顿等人的榜样作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A、C、D三项说法正确,是美国民主共和国长期稳定的原因;B项说法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它是由欧洲移民而形成的国家,并不存在封建专制的时代。

答案:

B

5.1935年1月郭化若听到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感慨万端,提笔写下《七绝·遵义会后》一诗:

“千钧重担一丝悬,有术回天事亦艰。

十日长征停遵义,单纯防御责谁肩?

”从中不能看出他(  )

A.对中国革命艰难险阻的担忧

B.对党能够克服艰难的信任

C.对“左”倾错误的声讨与谴责

D.对中国革命前途感到困惑

解析:

本题考查遵义会议,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通过“事亦艰”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担忧,A项解读正确;通过“有术回天”可以看出作者对党能够克服艰难的信任,B项解读正确;通过“单纯防御责谁肩”可以看出作者对“左”倾错误的声讨与谴责,C项解读正确;诗句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D项解读不正确。

答案:

D

6.(2018年福建文综,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解析:

由“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这一告示发表在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四年,即1941年,这一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A项发生在1931年,B、D两项发生在1937年,所以A、B、D三项在时间上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7.(2018汕头一模)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

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

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为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关系,时间信息也不正确。

答案:

B

8.美国总统杜鲁门说:

“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此美国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

B.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美国的随后行动导致了朝鲜的分裂

D.这种思想体现出了典型的冷战思维

解析:

杜鲁门发表该演说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并非美国“挑起”,A项错误。

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在1947年,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B项错误。

朝鲜的分裂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并非朝鲜战争所致,C项错误。

答案:

D

9.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

上述观点表明(  )

①美苏对抗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 ④这种行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后美苏由二战中的反法西斯盟友转变为冷战对峙、全面对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

故应该排除④。

答案:

B

10.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

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

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

A.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解析:

材料反映英国注重发展与本国利益相关的国家的关系,摆脱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光荣孤立”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三环外交”是综合国力衰落的选择。

答案:

D

11.(2018泉州一模)“事情的真相是:

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美国(  )

A.占领德国B.建立北约

C.实施马歇尔计划D.进行核威慑

解析:

二战后,西欧普遍经济萧条、政局动荡,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很高,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就是稳定西欧的经济秩序,以防止西欧倒向苏联。

答案:

C

12.(2018衢州质检)赫鲁晓夫曾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他说“苏联青年不需要这种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称,“从萨克斯管到弹簧刀仅有一步之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良知复兴”运动在苏联受挫

B.苏联拒绝无用、堕落的音乐形式

C.经济结构决定苏联的消费水平

D.政治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此赫鲁晓夫“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

答案:

D

13.“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

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解析:

北欧国家的做法本质上是摆脱美苏“冷战”的做法,有利于减少“冷战”对北欧的消极影响,所以,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答案:

B

14.(2018宁德质检)美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

对此观点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

B.主张文明之间的平等

C.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尊重

D.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

解析:

C.W.沃特森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故其不可能认同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感。

答案:

D

15.“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可是如果没有人管它们,这个世界就是个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

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

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

”该言论属于(  )

A.和平共处论B.独立自主论

C.霸权稳定论D.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论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霸权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实际是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因此,正确的答案为C项。

答案:

C

16.(2018湛江模拟)196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批评越南战争是“一个伟大国家蹂躏一个小国”的“可憎”的战争,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确立

B.欧洲共同体的实力增强

C.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

D.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解析:

题干反映了法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再对美国惟命是从,其原因在于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增强了西欧国家的实力。

故选B项。

答案:

B

17.(2018潍坊模拟)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谈到: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

”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国际力量失衡引发冲突B.恐怖主义猖獗

C.跨国犯罪增多D.金融安全受到威胁

解析:

材料实际要求回答苏联解体的消极影响。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掩盖下的矛盾暴露,国际力量失衡,地区动荡不断,因此,最全面概述这一消极影响的是A项。

答案:

A

18.某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

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D.9·11事件

解析:

“界线分明”指的是美苏“冷战”,“世界变平”指的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由此可知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答案:

C

19.(2018德州二模)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2008年)的文章称:

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

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15世纪结束了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精神统治

B.以工业革命为起点,欧洲世界开始崛起

C.在第三次转变中美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D.欧盟、日本、俄罗斯、东亚国家等力量推动了第三次转变

解析:

材料中“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应指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A、B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第三次转变”应指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正确。

答案:

D

20.(2018福建模拟)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解析:

“各类经济组织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大大增加”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军事冲突此起彼伏”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22分,22题18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

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价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2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属观点评价类题,解答此类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用史实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所以解答此类题的基本要求是: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第一种观点:

苏联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

(4分)理由:

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特意制造的。

(6分)依据:

1947年,以杜鲁门主义为标志,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1948年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1949年分裂德国;1949年建立北约,使冷战恶性发展。

(12分)

第二种观点:

美国认为苏联应负主要责任。

(4分)理由:

苏联二战后在东欧扩张,导致西方恐慌,此后又对西方政策做出强烈反应。

(6分)依据:

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同年成立经互会;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峙;1962年在古巴引发导弹危机。

(12分)

第三种观点:

中国学者认为美苏均有责任。

(或美苏共振)

(4分)理由:

略。

提示,答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和苏联实行强硬对应政策,(6分)并分别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即可。

(12分)

22.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对欧盟领导人的智慧产生了严峻的考验。

而法、德两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

……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

这些因素,就是国家。

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1951年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

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4年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年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年

希腊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年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年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年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8分)

(2)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

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进程中的两大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的第五次扩大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次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重大变化?

(6分)

解析:

(1)问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实际考查了二战后欧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

(2)问根据对材料二的分析、理解来回答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及主要内容;第(3)问根据表格所列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回答一体化中的趋势,可以了解到经济一体化程度和政治一体化不断提高。

第五次扩大的背景,联系到原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被纳入,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角度回答。

第五次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指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

(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8分)

(2)核心: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1分)

内容:

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

(3分)

(3)趋势:

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单一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双重性组织发展。

(2分)

背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分)

变化:

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