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71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ocx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P1)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P1)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 ( 阅读   )”、“( 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 )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新课标P3)

4、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P3)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P4)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

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P7)

7、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 (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P7)

8、识字是 (阅读)和( 写作)的基础,是( 1~2年级)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P16)

9、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  简笔画 )  、 ( 演示)  、 ( 电教媒体)  。

(P10)

10、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P11)

11、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面多角度)地训练。

(P13)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

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P13)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P14)

14、 (创设情境)、(实现互动)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5、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P15)

1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P17)

1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P17)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P24)

19、《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 ( 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新课标P18)

2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 (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  (学校)、  (家庭)、   (社区)等教育资源。

(P22)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 (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

(P22)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P21)

2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

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P29)

24、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和(交融性目标)。

(P29)

25、“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

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P29)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

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P29)

27、 ( 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P30)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效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

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P30)

二、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P1)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自主学习(P5)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P5)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P5)

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5、对话

“对话”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P33)

6、课堂即时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P41)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

(P74)

7、课程资源(P49)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8、语文课程资源(P50)

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9、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10、物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主要指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P50)

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12、体验学习(P57)

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

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13、“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交融式目标

 在叙写时不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15、分解式目标

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16、生字复现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

(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17、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P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

“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P3)

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

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我们也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考虑: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

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

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

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P7)

答: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

“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p7)

答:

(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7、识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P10)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识字能认识客观事物。

2、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起点。

8、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P11)

识字和认人一个道理: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

识字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

因此,复现是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

(参考)

9、《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P13)(新课标P18)

答: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培养。

2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4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5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p13)

答: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1、什么是阅读教学?

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要点)

12、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p1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这里的“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课标P17)

答:

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p21)

答: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综合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慧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16、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十分重要,你认为有那些途径?

(P21)

答题要点:

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即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

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17、“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P29)

答:

不同点:

分解式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交融式教学目标不会出现有关三维的明显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是叙写方便。

相同点:

都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

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18、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p29)

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一种称之为“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

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另一种称之为“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

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P32)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

(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

(3)

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0、什么是课程资源?

(P49)

答: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我们认为小学的课程资源可以在一个折中的电上进行认识,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P49)

答:

按不同的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目前,一般有以下三种分法: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P5)

答:

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一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

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23、什么是探究学习?

(P3)请举例说明。

答: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如:

一位优秀教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在复习导入课文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读目标:

“这一节,你们想研究什么呢?

”经过学生的讨论,确定了以下几个研读目标:

A、读好这首(节)诗;B、品味这节诗写得好的地方;C、懂得这节诗中的知识。

然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围绕以上3个研读目标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学有方向,学生便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了研读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拥抱语文,在对文本开放性的动态建构中尽情地展现了他们生命的原生态!

(参考)

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

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

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

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

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

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

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

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网上摘录,参考)

25、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为“合”而合。

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

(2)作而不“合”。

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

学生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我们的好处

(3)合而无“质”。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是旁观者,不能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

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

26、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教学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27、“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