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628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docx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

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

提纲(全文约8200字)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摘要]

[关键词]

[前言]化学与人、社会、未来的关系,因材施教等。

一、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学生各种能力素养培养是因材施教的灵魂与核心

能力包括哪些……,能力间相互关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2.自学能力的培养

3.记忆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5.思维(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

6.表达能力的培养

7.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因材施教密不可分

1.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2.根据不同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水平高低,因材施教,全面使学生素质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四、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有机统一

1.爱国主义教育

2.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3.理想、意志、价值观教育

[化学教学实践成果]

[总括]

[主要参考文献]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技素养教育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鲍仁智邮编:

200030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基础自然科学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在未来的21世纪,化学与人密不可分,因此提高全民化学科技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技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增强民族创新能力。

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正确处理化学教育中的科技素养教育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

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抓住学生各种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是因材施教的灵魂与核心;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因材施教是密不可分的;把学生德育素质放在首位使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有机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化学科技素养,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使每一个人都能成才。

关键词:

知识基础与身心规律、能力素养培养、非智力因素、德育教育、因材施教。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基础自然学科之一的化学,它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

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

“处处有化学,无处无化学。

”[1]化学通过化肥、农药、生长剂等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衣着和工业原料。

化学工业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纤维等原料,为尖端科学提供了特殊性能的材料。

化学帮助我们合理利用各种能源,为我们治疗疾病,保护健康提供了各种药物试剂;为消除公害、保护环境作出了贡献。

在未来21世纪,化学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通过化学教育,提高全民化学科技素养,适应未来21世纪的需要,造就千百万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重视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教育,提高全民化学科技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且必要的。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它能够正确处理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问题。

它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就没有了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因材施教原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育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拘一格培养各种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使每一个人都能成才。

运用在课堂教学上,是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各种不同层次基础、各种不同类型、各种不同性格特征等学生问题,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认真培养,严格要求,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其迅速成长;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要耐心帮助,促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去;对于中等学生,则鼓励引导,让他们跳一跳,以取得较大的进步。

总之,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

为处理好化学科技素养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拟从下面几方面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来达到培养和发展化学科技素养的目的。

一、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于化学学习准备,即化学学习的基础,从知识基础上看:

有了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小学的自然、初二的物理等,在学习了这些必要基础知识;从年龄上看,学生达到初三后,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飞跃,已具备了学习初中化学的所需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从初三年级开设化学课程。

学习了部分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学习无机化学知识之后,安排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等等。

同时考虑到学生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有不同情况,因而重视学生的学习知识基础,从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实际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的因材施教手段,综合考虑每个年龄阶段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动力结构,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影响,有利于生理器官和功能的发展,使新的化学学习有高的学习效率,取得成功。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若不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不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顺序,不注意个体差异,超前于学习准备,就会拔苗助长,不仅难以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影响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针对个别差异,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各种能力素养培养是因材施教的灵魂与核心

化学教育中应该注意: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能力主要包括:

观察能力;阅读(自学)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

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记忆能力是必要前提,实验(实践)操作能力是重要工具,思维(包括创新)能力是核心。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观察能力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不可缺少的能力。

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达尔文也说过: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各种实验,启发他们从一个个实验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在启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越是精细地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这些问题,适时创造问题情境。

⑴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观察。

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图表、模型幻灯、教学电影片、多媒体等。

⑵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

提出要看什么,使学生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使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目的。

⑶在观察中要教给学生观察规律。

如对事物的简单独立观察,观察气体:

主要感知颜色、气味、密度;观察液体:

主要感知颜色、气味、比重、流动性、挥发性;观察固体:

主要感知颜色、结晶形状、硬度、光泽;观察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要注意颜色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放热还是吸热,以及有否伴随其它现象发生等等。

2.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自学能力主要包括:

寻找参考书、制订自学计划、查阅参考文献、阅读摘录笔记、钻研问题、向人发问等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发问能力是重要环节之一。

⑴阅读是吸收知识、发展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材施教,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由低到高逐渐培养。

从化学教育看,第一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教育学生重视教科书,会读会用教科书,进而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书籍的本领。

第二阶段,布置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作为学生预习的提示,也就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关键。

具有启示学生怎样把握要点的作用。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脱离提纲独立自学教材,适当分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概括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

第四阶段,要求学生完全独立自学,借助参考书,独立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达到领会教材,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

⑵“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力。

“发问”可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学中注意培养鼓励学生“发问”“多问”“好问”。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的,而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增强记忆能力,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①联想法如学生学习一氧化碳,可以让学生联想已学的氢气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可联系到一氧化碳也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此外还有剧毒性,那么就很容易记住。

再如学习化合反应时,复习分解反应,通过对比,不仅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对立概念中的一个概念,并可以推论和记住另一个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②缩略提要记忆法如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为“三阶段”、“三流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学习氧化还原时,缩略为“失升氧还”四个字来理解。

③韵语记忆法如编溶解性口诀表、化合价口诀表等。

④谐音记忆法

⑤复习记忆法复习是巩固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速度曲线”及时反复、分散有效复习,能有效提高记忆能力和效果。

⑥按规律理解记忆法是最有效的记忆法之一。

⑵遵循记忆的心理规律

①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作用来强化记忆,从“视觉”得来的知识,比从“听觉”得来的知识记得准确、持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触觉”得来的知识又比视觉、听觉得来的知识扎实。

用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可以使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很多通路,留下多方面痕迹。

如化学实验就是使学生用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良好途径。

像氯气实验:

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氯氢混合见光易爆炸。

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同时用起来,形成直观印象,印象越深,记忆越深刻。

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记忆。

兴趣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前提之一,又是大脑细胞产生兴奋的条件,强烈的兴趣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所以教学时讲解条理要清楚、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结合教材,有意地用生动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讲一点有兴趣的化学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增加记忆。

③记忆分量要适当,科学分配时间,劳逸结合。

④防止干扰。

根据信息论观点,人的头脑所能接受的信息量遵循如下公式:

[2]

其中S表示最大信息量,B为传递信号的频带宽,T为传递信息量的时间,P为输出信息的平均功率,N为噪音的平均功率。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N噪音和干扰大,人所接受的信息量会降低,因此,避免干扰和噪音,争取有一个安静环境,能促进记忆,同时充分利用形象化的电化教具和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4.实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⑴教师先讲解示范,边实验边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从模仿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正确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语言。

⑵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但是练习的效果并不和练习学习次数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分散难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方式。

⑶采取多种方法训练操作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如学生表演示范操作、观看实验操作、挂图、录像、电影、举办实验操作比赛等。

5.思维(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如何因材施教来培养思维(包括创新)能力。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欲。

让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联系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多思多练,多想多探,思维越来越活跃。

⑶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提出问题更重要,如果给人送鱼吃,可以解决一餐之需,而教会人捕鱼而终生收益。

学生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就会形成,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⑷运用假说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五步:

①研究观察所得的各种情况;②构成假说;③概括假说演绎推测某些结果;④进行必要的验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⑤作出结论。

⑸实践是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思维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演绎、抽象、概括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关键。

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最终结果,要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这两种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经常性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多方法解题等外,还可以对同一知识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以增加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向,增强发散能力,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出思维灵活多变,思维品质优良,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正如江泽民所说: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6.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包括文字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和绘制图表。

较强的表达能力往往反映为能够用较短的时间、浅近的文字、生动的语言、简明的图表,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⑴化学用语训练,特别是在解题中要强调熟练而准确地使用化学方程式。

至于化学语言的训练要简练、准确。

⑵巩固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习题的训练,要训练准、快,常用分子量通过一定时期训练能直接写出。

各种类型题解法要规范化。

如鉴别题要求写出操作、现象、依据、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未知量、计算、答案等。

⑶提倡利用课余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归纳文献资料的表达能力。

7.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革命的影响,知识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人合作的能力越来越显的重要,特别是在国外与人合作能力备受青睐且十分重视。

在化学教育和实践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验中相互分工和协作,都是与人合作能力培养重要途径。

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男女同组实验时,男同学实验主动积极,动手能力强;而女同学只看不动手,久而久之,动手能力越来越差,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是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

必须加强与人合作能力教育与培养,以达到有良好的与人合作能力,使组内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动手完成实验。

此外在科研中与人合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常常一个课题可以由多人分头从几个方面分别实施,然后合作共同完成,在这一科研课题中与人合作的能力,是沟通交流信息,合作协作的基础,是完成科研课题的重要保障。

因此从中学生学习化学开始就必须重视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因材施教密不可分

1.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般广义地说,凡是智力因素(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

狭义地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动机、兴趣、情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的学生培养起来才能有前途。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

例如兴趣能直接转化为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以满足学习上的求知欲望。

所以非智力因素与化学学习密不可分,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根据不同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水平高低,因材施教,全面使学生素质提高。

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可分下列四种基本状况:

⑴智力好——非智力因素也好;⑵智力好——非智力因素差;⑶智力差——非智力因素好;⑷智力差——非智力因素也差。

前一种一般认为超常学生是人才;针对后三种,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可加强非智力因素或加强智力培养,切实使上述四种状况各类学生得到全方位、多通道、立交桥式的发展。

3.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法

⑴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讲评课,第一堂学生实验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四个不同课型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正确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课外化学活动小组,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知识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技能,扩大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

⑵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单纯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充分培养。

⑶对带有实验性质的习题,用实验去说理。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离开了物质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学习会遇到困难,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诸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动力、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

因此,教学中要不怕麻烦,想方设法,多多地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机会,除了增补可行的实验和边讲边实验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变革实验习题,从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⑷正确处理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辨证关系,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四、学生德育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有机统一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指出: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及理想、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和渗透,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⑴大力宣传我国古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火药、瓷器的国家,战国时期兴起的炼丹术;商代能制造出精美无比的青铜器;春秋晚期开始炼钢;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石油、煤、天然气的国家。

⑵紧扣教材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化学史上的成就,结合“原子结构”教学,介绍自1964年以来我国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并相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导弹;结合“从矿石中冶炼金属”的教学可介绍新中国建立后钢铁工业飞速发展史,钢铁产量已从解放时的15.8万吨(居世界26位)上升到1991年的7000万吨以上(居世界第四位),结合“有机化学”教学可以介绍我国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1965年9月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11月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等等。

⑶有的放矢向学生介绍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钨、锑、钼等稀有金属储量占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拥有丰富的食盐、煤炭、石油资源和多种贵重金属。

在介绍合理利用资源时要强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

⑷通过介绍中外化学家的事迹,如居里夫人顽强拼搏精神;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博士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事迹来感染学生,要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重视实践、勇于创新。

具备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知识涉及到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本身包括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应很自然得渗透于整个化学教学之中。

⑴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观点的认识。

通过讲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如气体的扩散,液体的蒸发,固体的溶解,溶液的导电等向学生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不断运动的。

⑵加深学生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通过讲解化学变化中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化合物中的正价与负价;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与排斥等等都体现了化学学科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加深学生对“量变到质变是物质变化的基本形式”的认识。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中学化学中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H2O和H2O2,C2H4与C2H6,O2与O3等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原子个数不同,就形成了二种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

⑷加深学生对“内因和外因”关系的认识。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化学领域同样反映很充分。

如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在170oC可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而在140oC则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提他如压强、催化剂、浓度以及射线、光照、振荡等都可以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⑸加深学生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

事物的发展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从化学元素周期表所反映的同周期元素性质从金属性到非金属性再回复到下一周期的金属性也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学习到的各种物质变化,如CO→CO2→CO;CaCO3→Ca(HCO3)2→CaCO3也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3.理想、意志、价值观教育

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与祖国建设及人民生活密切联系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如新能源的开发,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高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不仅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向学生渗透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价值观念,如煤的综合利用,廉价原料的研究,自然能源的再开发,化工联合企业的设计等。

随着工业大生产的发展,废气、废液、废渣的产生已造成对大气、土壤、食品的污染。

如何对三废进行综合治理,保护环境既是社会发展对化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根椐化学科技素养教育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曾辅导学生陈慧洁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竟赛获省级二等奖,一九九八年九月,我调入五十四中学,担任了高一(6)班班主任工作和化学教学工作。

在高一学年度中,期中、期末考试,我班连续获得年级总分第一名,化学课成绩也连续三次获得班均分第一名。

特别是在化学单科成绩中,我班不仅前第一、第二、第三名在我班,且年级前十名中我班占到七名之多。

我班还有象化学课代表董军军等一批同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成绩一直保持着年级领先水平。

虽然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仍需要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探索。

综上所述,通过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手段,必须适应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提高学生能力素养尤为重要,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要与智力培养有机相结合,把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美育等方面的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化学科技素养的目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杰《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p17[2]P110

2.皮连杰《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叶仲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7年第五期

4.杨国范《从培养能力出发,努力改革化学教学的几点作法》化学参考第四期

(内部)

5.余清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4年第7期

6.缑连举《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化学教学1986年第5期

7.陈志芳《化学素质教育三环节的研究》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仅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