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
《关于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年监督工作计划,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农业科技创新情况专项调研组于3月4日至12日对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专项调研的基本做法对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主要目的是督促自治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贯彻落实好201X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工作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更好地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落到实处。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覃瑞祥副主任为组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明沛为副组长的专题调研组,成员包括自治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
3月4日至8日,调研组赴贵港、XX市及其部分县(市)开展了调研。
调研组在所到市听取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汇报,实地考察了农业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和名、优、特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以及农业科研单位等,同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各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3月12日,调研组召开全体会议,总结调研前期工作,并听取自治区政府以及自治区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农机局、农科院等部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汇报。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201X年春以来,全区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201X年一号文件精神,及时印发了《中共XX区委员会、XX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桂发〔201X〕5号),我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管理体制初步理顺。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X〕268号)明确提出:
理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与指导,建立机构完善、条件保证、队伍齐全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01X年,全区有11个市实现了整市推进,有81个县下文明确了“县乡共管、以县为主”,人、财、物“三权归县”管理体制。
二是条件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1X-201X年,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支持下,自治区农业主管部门开展了以规范人员、设备、职责、制度为重点的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
全区有1092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了条件建设,占全区乡镇农技推广站的9
5.4%,占需要开展条件建设乡镇农技推广站数的9
7.9%,基本实现全覆盖。
共投入建设资金近297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822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3160万元,各县配套1800万元。
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大大提升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二)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201X年,我区设立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201X年,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201X年,实施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构建起以院士顾问、百名顶尖人才、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为龙头,以广西创新团队、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及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201X年,共有17名院士和71名国内顶尖专家作为农业产业发展“高端智囊”,到我区开展科技服务,推进了10万亩杂交制种项目和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
水稻、玉米等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采用各种方式与产业对接,共育成新品种49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74期(次),培训人数
6.9万人次,下乡进行技术指导超过3万次。
在全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6个,面积6万余亩,辐射带动50万亩以上,实现了示范区产量均比非示范区产量增加10%以上。
建立自治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个。
(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新品种选育有新成就。
全年通过审定的种植类农业新品种达101个(含区外引进品种),申请审定林业新品种32个。
其中仅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就育成45个新品种并通过审定。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配送猪精600多万袋,成为全国最大的良种猪精生产配送公司。
二是农业科技攻关有新突破。
全年实施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课题60个,鉴定农业科技成果134项,有36项农业科技成果获201X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水产新品种“桂海1号”南美白对虾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成为我区第一个获得国家认定的水产新品种;选育出全国第一个高油酸油茶优良杂交组合新品系;“hsp70-肽疫苗在水产免疫中的应用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桂糖39号实现了我国能源甘蔗品种选育的新突破;杂交水稻优质不育系丰田1a实现了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亲本选育的新突破;“桂蜜12号”哈密瓜在南方首次实现露地栽培;XX市农业科研部门选育的特优233水稻品种,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72
4.3公斤,超过国家双季稻区超级稻亩产720公斤的标准。
(四)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
全区水稻、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养殖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二是良法普及率不断提高。
“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间套种、水肥一体化、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健康养殖、耕种收机械化、农机农艺技术等一批节本增效、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01X年全区推广间套种121
8.41万亩,推广“三免”技术162
4.79万亩、“三避”技术2386万亩,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5670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面积30.53万亩,实施生态农业技术示范面积
5.3万亩。
在耕种收机械化方面,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
7.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
7.6%,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
3.2%。
着力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区建立了10个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示XX县。
XX市201X年农业先进技术应用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8%以上。
(五)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创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亚热带桑蚕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批准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特色生物能源、甘蔗育种与栽培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继续得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
其中特色生物能源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成为国家863项目,甘蔗育种与栽培建立了4个育种基地,优质种苗基地达18600亩。
二是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新认定农业良种培育中心43个,认定规模达78个。
安排科技经费2080万元,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支持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开展新品种选育。
自治区财政筹措资金
58亿元,支持广西农科院等涉农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农业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畜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罗非鱼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等4个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稳步推进,共建立高效种养科技示范基地30.2万亩。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芒果商品化处理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优质家禽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村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得到重点支持。
四是农业科技示XX县建设取得成效。
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XX县55个,大力开展粮食、甘蔗、桑蚕、木薯、香蕉、柑桔、葡萄、油茶、罗非鱼、奶水牛等十大产业高效种养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共引进、示范农业优新品种126个,集成示范高效种养技术56项。
建设53个小农水重点县和16个小农水专项县,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2
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
5.8万亩。
三、当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滞后。
一是在机构设置方面,虽然种植业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普遍设立,但水利、林业、农机方面的改革还没有推进。
全区只有10个地级市和74个县设置有林业推广机构,全区23的乡镇尚未设置有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全区相当部分的乡镇都没设置有水利技术推广机构。
二是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差。
部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无办公用房,工作设备简陋落后,与其履职要求不相适应。
三是配备的人员偏少,知识更新滞后。
同时,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队伍不够稳定。
(二)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偏少。
公益性研究、农技推广、成果转化、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广西农科院作为我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属于纯公益性机构,但其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有一半依靠自身解决,用于科研的资金偏少。
广西农科院挂牌建设的高起点国家级创新平台有12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有10多个,500亩以上的科研基地有4个,但每年获得的平台建设资金较少,而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合作基地、种质资源库等平台基本上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
全区林业科技投入仅占林业总投入的0.1%~0.3%,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机化项目经费只有2000多万元(没有农机研发经费)。
全区市县一级基本上没有科技研发经费。
(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高层次人才缺乏。
广西农科院科技人员队伍中,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一般人才多、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少,特别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十分缺乏。
存在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状况。
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机会较少。
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为农民推广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艰苦,但大部分人员都没有进一步进修深造机会,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利益机制,科研院所(校)重研究轻推广的倾向明显,致使科研与推广应用结合不紧密。
科技人员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而把怎样获得科技成果和发表论文作为其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一旦获科技成果或发表论文后,后续的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广西农科院长期以来因一直缺少与企业合作契机,也没有很好地与农技推广部门合作,虽然科研成果产出不少,但其成果转化总是不理想。
XX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60%左右,与农业发达地区的80%以上的水平存在相当差距。
(五)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
目前,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在家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她们对农业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导致一些新良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不理想。
(六)市、县级涉农科研机构未得有力支持及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因为市、县级涉农科研机构公益性地位得不到明确和有效支持,功能弱化,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浓厚的农业科技创新氛围。
要进一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并广泛在新闻媒体宣传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表彰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更加重视和关心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促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要严格按照桂政办发〔201X〕268号文的规定建立健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编制、人事及涉农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合力推动。
二是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管理制度。
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招聘、使用、待遇、奖励、晋升、养老、保险等作出明确规定,努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全面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三)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切实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要按照“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求,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条件。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涉农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试验站等建设力度,加强规划,统一布局,引导各类研究创新平台转型升级;要继续实施新品种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
(四)加强科技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制度,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实训、轮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
要重视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因地制宜地举办相关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接受能力。
要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整合资源,为农业科技业务培训提供条件。
(五)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在生产一线建立专家工作站,派出专家进驻生产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要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合作,借助政府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创办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并对完成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以及引导农村承包地流转到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更加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六)加强市、县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鼓励市级涉农科研机构与自治区级科研单位联办共建,逐步将市级涉农科研机构纳入自治区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二是盘活市、县级涉农科研机构的闲置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筹集科技发展资金。
我区大部分市、县级涉农科研机构占有一定土地资源,希望各级给予保护,同时建议盘活涉农科研机构部分土地,筹措资金建设科研创新基地,改善创新条件,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附送:
关于我区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文化产业界定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我区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文化产业界定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区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
为了促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委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界定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和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力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制约和影响,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
目前,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有娱乐、音像、影视、演出、报刊图书、网络文化、艺术培训等国有、集体、个体文化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从文化部门统计的资料看,201X年底全区在文化部门登记的文化经营户近900家,其中网吧132家,音像制品经营282家,歌舞厅53家,电子游戏72家,台球36家,音乐茶室46家,棋牌室27家,游乐场8家,营业性演出团休7家,图书业101家,印刷业50家,复印打字121家,电脑软件经营户8家,文化传媒(含广电)18家。
201X年从业人员约3000人,年总产值约1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0.03%,按平均赢利15%计算利润达1500万元。
年人均赢利5000元。
这些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形成,拓展了就业门路,开辟了新的经济文化发展领域,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我区的文化产业还显得很薄弱,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
全区文化产业经营户的总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
全区有100台以上电脑的网吧经营户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余各县上50台电脑的经营户较少,大都在30台左右,并且经营情况较差。
在农村,除个别县(市)的乡镇有一两家网吧外,其余均未开设。
艺术品市场、书画市场、文物市场尚未形成,电影市场严重滑坡,基本倒闭,文化旅游市场尚未完全启动。
文化产业中不少项目经营惨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到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自身陈旧观念的束缚。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滞后,产业意识不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难情绪,怕担风险。
只拘泥于投资风险小或是传统经营项目,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
因而不重视,不主动抓文化产业,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XX区是全省唯一没有参加的地区。
而经济实力不如我区的XX区却能在交易会上签约42个项目,金额达30亿元。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体制上、机制上还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权责不明晰,致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缺乏由于我区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和各县(市)财政属吃饭财政,只保职工工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很少,而靠自身发展困难又很大。
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全区8个县(市)目前只有3个县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其余县(市)的图书馆都是
五、六十年代的旧房子,面积小且因年长失修,成了危房。
文化馆设施少、陈旧,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各县(市)过去修建的一些剧场、影院,因经营不善,大部分变成了商场、小吃城。
如:
作为七百多万人口的地区所在地毕节,目前,没有一个大的影剧院,影响了演出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电影公司、影剧场、地区演出公司等单位,职工年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影院、影剧场都作为商场、小吃城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来源用。
文化单位中各类文化艺术创作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缺门断层。
文化单位缺乏文化人的现象严重存在。
如:
毕节艺术团有在职职工137人,真正能够走向舞台的演员不到1
2,基本没有30岁以下的演员,有的舞蹈演员已不适应艺术表演的要求,更难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走向市场,形成真正的产业。
4、执法管理人员少,执法条件差我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人员全地区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
全区大部分稽查队没有专门的办公用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办案经费。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执法人员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扶持、服务都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5、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我区有6个国保单位,即XX县可乐文化遗址、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遗址、大方、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织金古建筑群;4个国家级风景旅游景区,即织金洞、百里杜鹃、九洞天、威宁草海。
还有近200个省级、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旅游区。
但这些旅游景点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观,缺乏文化内涵,缺少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装、人文景观、文化商品、艺术表演等,没有很好地体现其价值。
我区现存的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也没有得到整合包装,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