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docx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之升学指导
一、现代文部分
(一)《回忆我的母亲》(第6册)回到开头
①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③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④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⑤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⑥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⑦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始担相处都很和睦。
⑧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⑨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⑩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1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摩,至今还在我。
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母亲管束着我们……”一句用“管束”而不用“管教”,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面两句的句式,原句有什么作用?
原句:
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
改句:
到八九十岁还要耕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A.最能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的”一句是第__句
B.最能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组织的”一句是第句。
4.找出从宽厚、仁慈、教子严三方面写母亲的具体内容。
(用原文回答)
①写母亲宽厚:
______③写母亲仁慈:
_。
③写母亲教于严:
_。
5.对写家人起床、家人劳作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
B.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
C.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
D.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
6.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下面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崇高精神的影响B.深刻思想的影响
C.伟大理想的影响D.优良品德的影响
答案:
1.“管教”侧重“教”,“管束”侧重“束”。
“管束”有管教约束、使之不越轨的意思,比用“管教”更为妥帖。
2.改句为一般陈述句,而原句为双重否定句,表肯定的意思,强调祖父热爱劳动的习惯终生不可改变。
3.A④句;B③句。
4①任劳任怨,性格和蔼;②同清贫苦人,周济穷亲戚;③“不允许”我们染上不良习惯(或“母亲管束着我们”)。
5.C。
6.D。
(二)《藤野先生》(人教版第6册)回到开头
过了一星期,句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能抄下来么?
”他问。
“可以抄一点。
”
“拿来我看!
”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本,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青学,血管学,神经学。
1.本文段摘自___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一文。
2.如用另一个标点符号代替文末的“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句中的冒号,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添改”的含义不同于“添加”,因为它除了有“增加”之意外,还有_____的意思
4.如果将“第二三天便还我”一句中的“便”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答:
_______。
5.对“我”之所以“很吃了一惊”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本,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B.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C.交讲义要“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D.看到藤野先生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留学生改讲义
6.在本文段中,作者记叙藤野先生的言行,主要是为了表现藤野先生的什么?
选出下列正确的一项。
()
A.研究骨学,造诣很深B.研究头骨,学术水平很高
C.治学严谨,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D.放弃休息,关心学生的生活
答案:
1.鲁迅又破折号3.改正或订正个不好。
因为用了“便”字,能更好地表明藤野先生工作虽忙,但仍挤出时间为“我”批阅“讲义”,而且批阅得很快。
5.C6.C
(三)《我的老师》(人教版第2册)回到开头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倩景。
蔡老师!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____①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
“找蔡老师……”我_____
(2)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
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7.如果将“迷迷糊糊、模模糊糊”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的①、②空缺处,应是:
①_____②____
8.摘引原文,回答作者记叙“梦里寻师”这件小事的六要素。
①人物:
_②时间:
_
③地点:
____。
④事件的原因:
___。
⑤事件的经过:
_____。
⑤事件的结果:
_____。
9.对本文段记叙的人称的使用,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10.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句?
()
A.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B.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六尺远。
C.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D.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答案:
7.①迷迷糊糊②模模糊糊8.①我、母亲②一个夏季的夜里③在家里的当屋④想念我的蔡老师⑤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走出席子六六尺远,想找蔡老师,母亲把我喊住。
③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9.AA.C
(四)《一面》(人教版第2册)回到开头
什么?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控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
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
不会错,一定是他!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
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11.本文段选自(一面),这是一篇以为主的记叙文。
12.选文的末一段,作者对鲁迅连用了五个不同的称呼,请你根据对这五个称呼所供的含义对应填写称呼。
13.用横线在文段中画出作者赞叹鲁迅自我牺牲的顽强斗志的句子。
14.文段中的外貌描写,突出了鲁迅怎样的品质和意志?
答:
_
15.文段开头的人称是“我”,后来则改为“我们”,作者这样改用人称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_
答案:
11.写人12①朋友②同志③父亲④战士⑤师傅13.瘦!
…毁坏了14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15.既表达了鲁迅对劳苦大众的热爱,又表明了劳苦大众对鲁迅的崇敬,同时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鲁迅精神。
(五)《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教版第5册)回到开头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褪净。
他原来是炮兵连的。
有一天夜上,_,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
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
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
我说:
“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散人吗?
’“那,不同!
”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
16.文中横线上应填入下面哪一个句子,才能使本文段上下陈述的主要着眼点更一致,语意更连贯?
()
A.哭声惊醒了马玉祥B.哭声惊醒了他一阵
C.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D.一阵哭声惊醒了他
17.本文段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哪一项?
()
A.介绍马玉祥的年龄、籍贯、经历;
B.马玉祥与作者的谈话
C.写马玉祥由炮兵连调到步兵连的原因
D.写老妈妈的房子、窝棚被敌人炸毁了
18.对本文段表现了马玉祥怎样的思想面貌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热爱朝鲜人民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B.像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C.渴望多消灭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
D.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9.本文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
A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B.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D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0.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句?
()
A.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
B.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土是可爱的吗?
C.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D.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答案:
16.CC.CC.AA.AA.C
(六)《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人教版第3册)回到开头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
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
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
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
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
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
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1.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①主要介绍了什么?
答:
______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_______
3.在第四自然段中: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
A连贯式B.递进式C.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分类别、列数字B.举例子、列数字
C.列数字、作比较D.举例子、作比较
4.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
A空间)顺序B.时间顺序C.逻辑顺序
答案:
1.传说孔子…多次。
2.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
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①CC
(2)B4
(七)《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教版第2册)回到开头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0米,深60米,中间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
但是由于设计师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十分空旷。
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叙瓣馆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5.本文段具体说明什么?
()
A万人大礼堂的体积B.万人大礼堂的屋顶状况
C.万人大礼堂的灯饰D.万人大礼堂的规模及屋顶灯饰
6.本文段抓住万人大礼堂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
()
A雄伟、精巧B.精巧、壮丽
C.宽大、美观D.雄伟、美丽
7.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
A从上到下B.从下到上C.由总体到局部D.由局部到总体
8.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举例子、分类别B.举例子、作比较
C.列数字、下定义D.列数字、打比喻
9.本文段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
A连贯式B.递进式C.总分式认并列式
答案:
5.DD6A.CC.DD
(八)《向沙漠进军》(人教版第3册)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拨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甲)__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__(乙)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民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显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0.若将“移动`推动”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甲)、(乙)空缺处,应是:
(甲)__乙)__
11.本文段的中心句出现在何处?
()
A段首五段中C.段尾D.没有出现
12.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在安排说明内容时采用了_顺序。
13.文段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
14.在“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句中:
①“主要”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
_
②“主要”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请选择下列回答正确的一项。
()
A生动五形象C.准确D.通俗
答案:
10.(甲)推动(乙)移动11.AA12.逻辑13.分类别、打比喻14.①因为去掉后,就不能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
②C
(九)《人类的语言》(人教版第6册)回到开头
①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②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
③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
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
④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⑤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
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
⑥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
⑦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
⑧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5.本文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
A人类语言的起源外人类语言的发展
C.人类语言的作用D.人类语言的手段
16.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
A举例子队打比喻C.作比较D.描写说明
17.对本文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应是哪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8.本文段采用了“总分式”的层次安排方式中的哪一种形式((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19.结合上下文,简述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中的唯一一词的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DD.CC17C.CC.文中说明人类语言来用声音作为手段有四大优点,而不足之处只有一点。
用“唯一”恰好表达了这一意思。
(十)《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教版第4册)回到开头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
我的祖母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
有个叫作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爱,也跟着。
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
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们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
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孟军了。
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
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
c里就不舒服。
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达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做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
地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1.填空。
①这段文字中,与“得道的禅师”中“得道”意思有联系的一个词语是□□。
②这两段文字有记叙、有议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引出□□。
2.“白状元祭塔”之类事情写得很简略的原因是()。
A.这类事情“还很多”,难以全部交代。
B.这类事情“我现在都忘记了”。
C.这类事情因有迷信色彩而不宜多讲。
D.这类事情与本段的中心关系不大。
3.比较下面两句话的不同说法,说说原句好在哪儿。
原句:
钵益理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
【改句:
钵孟理在地里,上面造起一座雷峰塔。
答:
_
4.作者在知道雷峰塔下没有白蛇娘娘后“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其深刻的原因是()。
A.祖母的故事生动有趣,给作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B.十分同清白蛇娘娘,仇恨法海样师和镇压过白蛇娘娘的塔。
C.一贯同情被压迫的妇女,希望妇女解放,也希望压迫妇女的塔倒掉。
D.雷峰塔已不是一般的风景堪,而是封建势力镇压人民的象征。
答案:
1.①非凡;②记叙议论2.D3.原句强调是镇压的塔,带有憎恶的感情。
4.D
(十一)《俭以养德》(人教版第4册)回到开头
①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
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
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
②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
别、伏国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
鲁迅说:
“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棉花,我不愿意换。
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
③是鲁迅速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
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
当然更不是。
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
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
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
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此其一。
5本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6.为论证论点,作者在何处运用了事实论据?
()
A.第一段B.第二段C.第三段D.第二、三段
7.写出本文段中的四组反义词。
①__②__③__④__
8.对画曲线部分的三个短语可否删去一个的分析,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可以。
删去任何一个,都可使句子更简洁。
B.不可。
三个短语连用,句子更有力。
C.不可。
三个短语代表了物质生活的吃穿用三个方面。
D.不可。
因为删去一个,就不能说是“过多”。
答案:
5物质的追求……作风。
6B6B.①多少②是非③新老④吝啬大方或慷慨8.C
(十二)《白杨礼赞》(人教版第3册)回到开头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速科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林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1.本文段选自一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美B.婆婆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