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380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核心突破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观点态度

——去粗存精,挈显索隐

一、掌握归纳概括的四种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

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节选自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

1.该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于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校歌是一件艺术作品,当年吟唱校歌的西南联大师生是校歌所描述的悲剧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们吟唱校歌所体验到的那种心情正是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悲剧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感情,因为它和崇高有密切的联系。

悲剧是一种痛苦、灾难和牺牲,但是它又不让人感到沮丧和压抑。

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灵魂中崇高庄严的感情。

它好像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

悲剧自有一种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韧性精神。

在吟唱西南联大校歌时,郁积的痛苦、情绪受阻的挫折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和表现,因此会产生一种快感。

悲剧具有英雄气概,然而光凭英雄气概还不能产生悲剧效果。

悲剧效果必然含有怜悯和恐惧,英雄气概只是令人鼓舞而不会首先令人恐惧,它产生坚决的心情,而不产生悲愤的心情。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发生的悲剧事件。

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祖国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

正像联大校歌所描述的那样,“九州遍洒黎元血”。

人们吟唱联大校歌,会产生悲剧的怜悯。

但这种怜悯不是指向外在客体的道德同情,而是一种审美同情,即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感受。

除怜悯外,悲剧感中还有恐惧。

这种恐惧不是日常生活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的那种恐惧,也不是胆怯、懦弱的畏首畏尾。

悲剧中的恐惧是一种哀伤或忧郁的情调,是一种忧患意识。

悲剧中的恐惧是面对强大的邪恶力量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感觉。

然而,他们在吟唱校歌时,感到压抑和震惊,也感到反抗和振奋。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恐惧成为一种强烈的刺激,唤起应付危急情境的非同寻常的大量生命力。

它使心灵震惊而又充满蓬勃的生气,所以也包含着一点快乐。

”(节选自凌继尧《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2.西南联大师生吟唱校歌时,会产生哪些“现实中的悲剧快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宣泄痛苦、挫折感时产生的崇高庄严感。

②把个体命运与祖国、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审美同情。

③感到压抑、震惊(或深感忧患)而反抗、振奋。

归纳概括的四种方法:

1.摘取关键词句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

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

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

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

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

2.合并同类项

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

在文段概括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只要把“同类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

3.祛除修饰语

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

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

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

4.层次切分法

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

 

二、答归纳概括题应具有四个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

[英]雪莱

诗的确是神圣之物。

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同时又是知识的圆周。

它包含了所有的科学都要涉及的东西,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之根和花朵。

倘若没有诗,那么什么能成为我们尘世的安慰?

什么又是我们对天国的希冀呢?

诗不是推理,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人不能说:

“我要写诗。

”即使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这样说。

诗是最快乐、最美好的心灵在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刻留下的记录。

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的心中常有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的造访,它们总是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然而总是无以言喻地使我们的心头升腾起快乐与庄严。

在它们的消逝带来的遗憾和惆怅中,我们依然能感到快乐,这快乐已融入了我们的本质中。

缪斯的到来,仿佛一个更为神圣的天性渗透到我们自身的天性中,只是它的脚步好似一阵掠过海面的风,当波浪平静之后,它也消失了踪影,只剩下层层细沙铺满寂静的海滩。

这一切以及类似的情景,只有情感特别细腻、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人才能体味到。

处于这种状态下,人的心境容不得任何一种低级粗俗的欲望。

在本质上,美德、爱情、友谊、爱国主义等炽热的感情正是与这些快乐的感情相联的,只要这些感情存在,自我就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诗人不仅是感情细腻的精灵,而且能够体味到这一切,他们还要饱蘸这来自天国的瞬息即逝的颜色来渲染他们所体味的一切。

一个单词,一个笔触,在写景或抒情中都会扣向人们沉醉中的心弦,从而在那些曾体验过这些情感的人们当中,唤醒那沉睡的、冰冷的、埋葬了的往昔的意境。

就这样,诗能使世间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得到永生。

它捕捉到飘入人生阴影中的转眼即逝的幻象,用语言或形式来点缀它们,然后,把它们送往人间,给人类带去快乐的喜讯。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

它使美的东西锦上添花,使畸形的东西变得美丽;它使狂喜与恐惧、悲伤与快乐、永恒与变幻缔结姻缘。

在它柔和的压力下,势不两立的事物变得彼此相容;在它的光芒照耀下,每一种形态的生活都获得一种神奇的同感,变成了它所呼出的灵气的化身。

它揭开了世界平淡无奇的面纱,露出赤裸的酣眠的美,这美就是世界一切形象的精神。

(选自《西方文论选》,有删改)

3.作者为什么说诗是“神圣之物”?

请根据第一段文字简述其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既是知识的核心,又覆盖所有科学领域和思想体系;②诗给尘世的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③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诗在哪些方面有使万物变得可爱的功能?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审美功能:

能提高所有事物的审美价值。

②记忆功能:

记录快乐美好的心灵,唤醒美好回忆。

③愉悦功能:

使人类快乐、精神和谐。

④升华人生的功能:

使人高尚,使生活神奇而有灵气。

答归纳概括题应具有的四个意识:

1.要点意识

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

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文眼句、中心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语。

这是答这类题必须拥有并强化的意识。

2.上位意识

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这个词语叫“上位词”,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语。

请看2015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的答案:

①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

②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

③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画横线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

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

如何确定上位词呢?

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

3.转换意识

从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句有时不能直接拿来答题,需要转换。

一是把形象性词语转换成直白性词语。

如上面第3题,原句中的“圆心”“圆周”“根”“花朵”等比喻词在变成答案时要还原其本义“核心”“全覆盖”等。

二是主动与被动互换,原文中是被动式,答题时可能需要转换为主动式,或者相反。

三是反面、否定说法和假设语气要变为正面、肯定说法和肯定语气。

如第3题第②点所对应的原文句子是个假设性句子,变成答案就要换成肯定语气。

4.多点意识

该类题答案要点很少是一两个的,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多想一下。

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多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

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质疑什么,辩驳什么,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论述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及某些结论。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形态各异:

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这给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

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而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

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

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

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

他关心、同情弱者。

他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

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着地探寻生活的意义。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作“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

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

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

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

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改)

1.作者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家要关心、同情弱者和不幸的人们。

②作家要为他人而写作,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

③作家要为真理而写作,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着地探寻生活的意义。

2.结合文本,简述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司马迁等作家没有屈服于统治者而失去其勇气和灵气,表现了高贵的气质,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成熟的经验。

②俄罗斯文学总是为他人而写作,为真理而写作,敢于对抗邪恶,勇于直面苦难,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因而显得伟大和高贵。

③只有像司马迁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不被市场绑架,不被欲望劫持,不被时尚裹挟,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一)挈显索隐

挈显索隐就是要先抓住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再据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隐性观点态度。

1.所谓显性观点态度,一般表现在:

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分辨句群中各个句子之间关系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

2.所谓隐性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作者的叙述、评说中,对论据的分析中,隐藏在注释、说明等背景文字中。

在挖掘隐性观点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几类句子。

①形象化语句,需要把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换成直接表达。

②材料分析句子,要把附着其中的观点态度剥离出来。

③比较性句子,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其他观点态度放在一起比较,注意区分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哪是别人的观点,哪又是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与原因。

这是常见的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命题角度。

解决这个重点需要:

一是从思维上讲要树立因果意识,题干关键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为因、据,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理又合乎原文意思的因果关系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讲更多的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尤其对信息密集区域(指一些复杂句子或段落)进行合理划分层次、分层提取即可。

(二)规范表达

1.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赞成”“批判”“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

2.要分类别。

对于观点态度较复杂的试题要善于按类别来回答,以避免观点的重叠和交叉。

3.善于整合、转换

(1)整合要摘录关键词语,不要整句“打包”。

(2)对下面几种情况要会转换:

①形象性语言转换为直白性语言。

②反面、否定性说法和假设性语气转化为正面、肯定性说法和肯定性语气。

③被动要转换为主动。

④彼视角要转换为此视角。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恬笔伦纸

钟叔河

《千字文》说“恬笔伦纸”,蒙恬造笔和蔡伦造纸从此得到普遍承认,秦始皇的将军和东汉时的太监也从此登上了文化名人的宝座。

《千字文》成书于宋,其实宋时便有位马永卿,著了部笔记《懒真子》,对此提出了疑问:

“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乎?

这一问问得好。

本来嘛,蒙恬是秦时人,如果笔到秦时才造出来,秦以前经史百家的文字又怎能书之竹帛,流传至秦,焚都焚不尽呢?

《懒真子》还举出了不少先秦时的证据,如《尔雅》曰“不律谓之笔”,《曲礼》曰“史载笔”,孔子“绝笔于获麟”,庄子描写“舐笔和墨”……结论是“古非无笔”,毛笔非蒙恬所造。

这当然是有说服力的,但接下去又说,蒙恬虽然不是笔的发明人,用兔毛制笔却是从蒙恬开始的,理由是“《毛颖传》备载之”,这就明显不对了。

蔡伦造纸之说出于《后汉书》,其实《后汉书》也只说,蔡伦由小黄门(小太监)做到尚方令(总管太监)后,监督管理过宫中应用器物(包括纸)的制造事务。

所云“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者,只能是专业造纸的工匠,决不可能是身居高位的蔡伦。

事实不过是由蔡伦呈进的一批纸张特别好,“帝善其能”,予以奖励,“蔡侯纸”就这样出名了。

至于蒙恬造笔,根本就于史无据。

《史记》历述蒙氏三世为秦将,始皇命恬破齐国,逐戎狄,筑长城,修驰道,都言之凿凿,而无一语言及造笔,只说“恬尝书狱典文学”,不过是少年时的一种历练。

而秦法繁苛,书狱者众,难道都得等这位将门之子造出笔再来“书”么?

蒙恬后五百多年,张华写《博物志》,才说“蒙恬造笔”,《志》中其他内容,如说“五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为青真珠”之类,多不可信。

但因为蒙恬是名人,蔡伦也是名人,后人便将笔和纸的发明权归之于他们,此皆“名人效应”,去事实甚远。

 

《懒真子》不信蒙恬后五百年张华的《博物志》,坚持“古非无笔”,却相信蒙恬后一千年韩愈的《毛颖传》。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是大名人,《毛颖传》亦是篇好作品,此文一出,“管城子”和“中书君”便成了毛笔的别名,直至如今。

但《毛颖传》压根就是一篇寓言体的游戏文章,“毛颖”就是一只毛笔头。

游戏文章毕竟不能充历史文献,《懒真子》的作者却奉假为真,对之五体投地,居然将《毛颖传》“备载”的当成史实,将自己原有的一点质疑精神完全缴了械。

民智未开之时,群众惯于吹捧名人,膜拜偶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附他们,总希望给他们“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人间的业绩也总往他们名下挂。

小炉匠奉太上老君为行业神,戏班子尊唐明皇作祖师爷,看似荒唐,其实无非是典籍中黄帝造舟车、神农做耒耜的通俗化,二者并无高下之分,都不过是偶像制造和膜拜的表现罢了。

车、舟楫和锄犁,都是追求文明进步的多少代人不断创改的成果,根本不可能是某个伟大人物灵机一动“造”出来的,笔和纸也一样,也决不会是谁和谁的发明。

长沙左公山战国木椁墓中发现的毛笔,杆用竹管,一寸多长的笔头全用兔毫,西汉时的麻纸,近年来也多次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都是蒙恬和蔡伦之前的制成品,是否定“恬笔伦纸”的铁证。

话虽如此说,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膜拜偶像上了瘾也难以戒除。

如果有人硬要相信“恬笔伦纸”,正如硬要相信三宝太监用木头造得出比航空母舰还大的船,比哥伦布还先发现美洲,也只能由他吧。

1.作者否定“蒙恬造笔”一说的依据有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秦以前文献证明古非无笔。

②蒙恬造笔于史无据。

③称“蒙恬造笔”的《博物志》多不可信。

④长沙战国墓已发现毛笔。

2.通过对“恬笔伦纸”的辨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笔和纸都是多少代人创造的成果。

②“恬笔伦纸”之说是偶像膜拜的产物。

③偶像膜拜其来有自,难以戒除。

3.我们应如何对待前人成说?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轻信盲从,有质疑精神。

②用事实和材料说话,有实证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谈 美

[英]毛姆

①我发现美是个终点。

我仔细考虑美的东西,觉得我所能做的惟有凝视和赞赏。

它们对我引起的情绪是高雅优美的,可是我既不能保持这情绪,又不能重复感受它;世上最美的东西最终也使我厌腻。

我注意到,从未臻完善的作品中,我倒能获得更持久的满足。

正因为它们还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所以它们使我的想象力得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

最伟大的艺术品已经是尽善尽美,我无以复加,我不安宁的心灵只能疲于消极的沉思默想。

我觉得美好高山的顶峰,你攀上了那里,就只有重新回下来。

完美无缺是我们都追求的,却又最好不要真正达到这境界。

②我曾试图从美学家那里寻找出人性中有什么因素使我们可能产生美的情感。

我们惯常认为美源于人要求表现的本能,而我得说这是一种身心的状态。

或许在身心的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生理功能,使某些声音、某些节奏、某些色彩特别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也因为我们爱某些东西、某些人、某些地方,或者时光的流逝增添了感情价值,所以我们觉得美。

③还没有人研究过时间对于美的作品的影响。

不仅仅是我们越熟悉它们,越看到它们的美,而且历代的赞赏不知不觉地增加它们的美。

济慈的颂歌现在比他刚写下它们的时候更美,所有从这些优美的诗歌中得到安慰和力量的人们积聚的感情使它们诗意更加丰富了。

审美情绪绝不是一桩简单明确的玩意儿,它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各种不同、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的因素综合形成的。

美学家们教你不要因为一幅画或一曲交响乐激起了你的本能冲动,或者因为它们挑动了你忘怀已久的往事,或者因为通过它们引起的联想,使你进入了神秘的狂欢状态,就为这些图画或音乐所感动。

这样的劝诫没有用,事实上你还是被感动。

④一个人对于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

比如说,他在罗浮宫观看提香的《埋葬》,或者在听着《歌唱大师》中的五重唱的时候,他所感觉到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刺激,使我感到既是心灵上、却又是肉体上的高度兴奋,使我感到幸福,似乎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摆脱了人生的羁绊;同时又感到自己产生一种充满仁爱的温厚心情。

我觉得安定舒泰,而精神上又似超脱人世。

但是我问自己,这种情绪有什么用处呢?

当然,它令人愉快,而欢乐本身是美好的。

⑤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

倘若它只能给予快乐,无论是怎样的精神上的快乐,它也没有多大意思,或者至少不比一打牡蛎和一盅葡萄美酒有更多的意思。

倘若它是一种安慰,那是够好的;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人们能够常有个隐逸的去处,确是好的,但并不是逃避邪恶,而是积聚力量去迎战邪恶。

艺术若要作为人生的一大价值,它必须培育人们谦逊、宽容、智慧和高尚的品德。

事实很奇怪,艺术家只有在无意之中才能收到这个效果,正如蜜蜂是为了自己需要而制造蜂蜡,全然不知人类会拿去派各种各样的用处。

(选自《毛姆随想录》,有删改)

4.作者为什么说“美是个终点”?

请结合第①段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的东西让人只有凝视和赞赏;

(2)人们常常追求完美无缺(十全十美)这个终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就没有持久的美感了(完美无缺常常使人厌腻);(3)美带给人消极的感受。

5.从全文来看,影响人们产生美感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艺术品(审美对象)的完美程度;审美者的身心状态、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时间。

6.根据④⑤两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的艺术价值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