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099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docx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

性格冲突的典范

—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

杨有山

在戏剧艺术受到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挑战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巨大优越性,以人物刻画为中心,把有意义的社会矛盾典型化为具有特色的性格冲突,通过生动的性格冲突艺术地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膊,乃是振兴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这一点上,古典名剧《西厢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厢记》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四个,场景几乎没有离开一座寺院—普救寺,故事又并不复杂,但七百年来却上演不衰,总使人觉得有戏可看,充满了戏剧性,这与作者善于组织戏剧冲突有着密切关系。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人所尽知的原则,但不等于说有冲突的戏就是一部好戏。

那种“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式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并不能引起人们多大的兴趣,人们所关心的是活生生的人的遭遇、生活道路和命运。

《西厢记》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从人物性格出发,从生活中汲取、提炼具体独特的性格冲突,构成真实而复杂的人物关系,写出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从人物的性格冲突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西厢记》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自由与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维护封建门阀婚姻制度之间的冲突。

作者把握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而使这场冲突打上了冲突双方的个性色彩。

《西厢记》第一本中就鲜明地展示了老夫人的个性.她是已故崔相国的夫人,对女儿虽有母爱,但这是在不违背封建礼教、无损于“相国家谱”的前提下才有的。

她对女儿严加管束,把莺莺严密地关闭在囚笼般的闺房中。

莺莺则是一个深情沉静、虽受礼教束缚而仍在渴望自由爱情的贵族少女。

她与老夫人的冲突是必然的,然而冲突的形式却是独特的。

莺莺开始时是对这囚笼般生活的苦闷.继之,在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书生的追求面前表示默许,甚至吟诗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曲。

但她却不直接和老夫人发生冲突,甚至在老夫人公开赖婚时,她也不公开表示反对,她是一直在背着老夫人追求爱情的.而张生与老夫人的冲突方式则又不同.张生是一个热情而过于忠厚的书生,远不是这个深通世故的封建老顽固的对手。

他深爱着莺莺,在《寺警》中“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救了莺莺全家,老夫人也曾亲口许诺:

“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奋房,断送莺莺与他为妻”,他与莺莺的结合是合情合理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硬要赖婚,他虽曾以酒掩面,当面质问,当老夫人用莺莺已许人为托辞时,便无言反驳,只能愤愤地说:

“只今日便索告退”。

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和莺莺私下结合,事发后经红娘辩解,老夫人不得不将莺莺许给他。

当红娘告诉他这一消息时,他还说:

“小生惶恐,如何见夫人”。

见到老夫人后,又是一言不发,听候发落。

而红娘与老夫人的冲突更是别具一格。

红娘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对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义愤填膺,对崔张的爱情痛苦深为同情,从而大胆支持他们冲决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行动。

而她身处下层,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侵蚀,对老夫人的性格了如指掌。

因而在对老夫人的斗争中,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出奇制胜。

在《赖婚》一折,老夫人既要赖婚,又要显出自己的宽厚,红娘对此非常气愤,但她身为丫环,不能当面顶撞老夫人,因而她正话反说:

“张生,少吃一盏却不好?

’’这就逼出了张生的一句话,“我吃什么来!

”泄出了对老夫人的满腔怨愤,从而揭穿了老夫人为掩饰自己之过而说张生醉了的谎言。

最能体现红娘与老夫人性格冲突的地方是《拷红》。

对莺莺严加防范的老夫人,从莺莺的举止神态上看出了破绽,而红娘对莺莺负有“行监坐守”的责任,因而老夫人要拷问红娘。

红娘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已预料到老夫人要说的话和要采取的行动,早已想好了对策。

在老夫人的大棒下,从容陈词。

首先说他们已“生米做成了熟饭”,私下结合了。

这当然使老夫人恼羞成怒,把罪责都推到红娘身上,因而恨声说道:

“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

这是个极为关键的时刻,如果回答不好,不仅红娘皮肉受苦,恐怕崔张的爱情也只好以悲剧告终。

好就好在红娘掌握了老夫人的性格和弱点,不能硬顶,那就更触其怒;亦不能哀求,老夫人在维护“相国家谱”上是六亲不认的。

那就只有表面上站在老夫人的立场上来说话,处处为老夫人着想,暗地里给崔张帮忙,给自己开脱。

只有这样老夫人才能接受,红娘据理以争:

“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过,乃老夫人之过也,”这就引起了老夫人的震惊一“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娘接着就阐述理由: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热小车无认其何以行之哉’!

”首先摆出是非标准,人都应该讲信义。

而您老夫人在兵围普救寺时曾说,谁退贼兵,以女嫁之。

张生退贼,理应把莺莺许给张生,但您却“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

”既然不让他们结合,只应叫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

这些话决不是红娘的本意,而是先让老夫人听起来顺耳,误认为红娘还是站在自己一边。

接下来就从事已至此,如何对老夫人有利的角度来谈处理方案:

“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了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

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

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

”请注意,红娘在这里只谈“不息其事”对老夫人如何不利,表面上处处站在老夫人的立场上说话,却实际上帮了崔张的大忙。

这“辱没相国家谱”、“治家不严之罪”诸款,似匕首投枪,击中了老夫人的要害,使她处于进退维谷的处境。

不仅如此,红娘还从解除老夫人困境的角度给她献策:

“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润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这就使老夫人不得不说:

“这贱人也道得是”,被迫采纳了红娘的建议。

这折戏开始是老夫人气势汹汹地要审问红娘,“那棍子只是滴溜溜的”要打红娘,结果老夫人却被红娘审问了。

从表面上看,这审问又是从如何对老夫人有利的角度进行的,而实际上却保卫了崔张的爱情。

这正是红娘知己知彼、机智勇敢性格的体现,收到了大快人心的喜剧效果。

如果作者不是从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的角度展开矛盾冲突,而只是把人物当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让红娘讲一通婚姻自由的合理性,那人物性格何在?

又有什么戏剧性可言?

有人说:

“有多少性格,就有多少冲突”。

这是因为,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人物关系中。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冲突。

王实甫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写出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一代与维护门阀婚姻制度的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更在于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中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由于性格差异而形成的冲突。

这在第三本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莺莺身为相国小姐,因袭着封建礼教的重担,在追求爱情上显出了又想爱又不敢大胆爱的性格,往往表现出言不由衷的“假意儿”。

红娘一方面热情支持莺莺追求爱情的行为,而对莺莺的“假意儿”则颇为反感,而她的身份又是莺莺的脾女,一方面服侍小姐,同时又负有老夫人赋予的对莺莺“行监坐守”的责任。

红娘就机智地借这一身份去戳穿莺莺的做假,促使她前进。

但她与莺莺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因而她与莺莺之间的冲突充满喜剧色彩.如《闹简》一折,莺莺本来在“听琴”之后,对张生的爱情日益强烈,听说张生有病,自己也为相思所苦,而央红娘去看望张生,“看他说什么。

”红娘去后带来了张生的情书,机智乖巧的小红娘,摸透了小姐的脾气,因而就不把简帖直接交给莺莺,而放在妆台上。

莺莺见了简帖,一是迫不及待一“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握,”马上把简帖拆开;二是喜不自胜一“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但正如红娘所预料的,“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果然莺莺发怒了。

照红娘的说法是“厌的早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氯的呵改变了朱颜”,来了个发怒三部曲。

接着就装腔做势地训人:

“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

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

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红娘早已明白莺莺的心思,所谓“告过夫人”云云,无非是为了吓唬自己,要自己守口如瓶,不让夫人知道而已。

因而巧妙地说:

“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

”一来你让我去的,张生让带来的简帖,我有什么责任呢?

二来你说是“戏弄”你的简帖,我不识字,不知写的什么,也怨不得我。

而话外之音则是让莺莺放心。

在这里,正直的红娘心里当然是挺委屈的,用红娘后来的话说,就是“你用心儿拨雨撩云,我好意儿传书寄简。

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

因而就想到你既然能装出相国小姐的样子来训斥我,那我也不妨装起要“行监坐守”的身份来教训教训你这“假意儿”。

这就是红娘说的:

“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来。

”这一招果然灵验,一下子戳穿了莺莺的“假处”,引出了“旦做揪住科”的喜剧动作,并逼使莺莺自己说出自己的“假处”—“我逗你耍来”。

可以想见,这些地方是会引起观众的会心微笑的。

张生与红娘的性格冲突主要表现在《朝婚》以后。

红娘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大胆支持崔张的爱情,而张生为了追求爱情,到了不择方x:

的地步,不免流露出庸俗的思想。

如张生托红娘寄简时,红娘是怕莺莺“翻了面皮”,而稍加犹豫,张生误把红娘当成贪利之辈,想以利动其心,许下“久以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的诺言。

这对红娘来说,不音是一种侮辱,因而遭到红娘的奚落:

“你个馋穷酸徕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是图谋你东西来到此?

nu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笑倚门儿,”并庄严宣告:

“我是个婆娘有志气。

”作者不仅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冲突,更在于把握住这种冲突的分寸,使冲突与他们整个的人物关系协调一致。

因而让红娘进一步表明心迹:

“只说道‘可怜见小生,只身独自,惩的呵,颠倒有个寻思”,。

深入挖掘出人物的精神美,显示出红娘无私支持崔张爱情的主导性格。

张生果然照红娘的话说了,红娘就很痛快地答应:

“兀的不是也,你写来,咱与你将去。

”这样,张生和红娘的性格都得到了丰富。

而红娘对张生那种既痴情又懦弱的性格也看不惯,时时给以讽刺。

如《赖婚》一折,老夫人赖婚后,张生感到爱情无望,竟要红娘将他爱恋小姐之意转告给莺莺,自己“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红娘马上给以辛辣的讽刺:

“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

”在《拷红》一折,红娘已告诉他:

“如今夫人唤你来,将小姐配与你哩。

”但他还是说:

“小生惶恐,如何见夫人?

当初谁在夫人行说来?

"当然更为红娘所瞧不起:

“你原来苗而不秀。

呸,你是个银减缈头:

”这最后一语,真把天下一切“中看不中用”的秀才骂尽了。

然而红娘不仅仅是对他讽刺而已,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极力想使他改变懦弱的性格,在追求爱情上坚强起来。

故在讽刺他要寻死之后,又授之以“琴挑之计”,使他从绝望中挣脱出来,继续追求。

任何一个社会的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某一点上,都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人的性格必然是充满着矛盾的。

这种矛盾的根源是“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通过展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描写人物性格运动的辩证过程,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层矛盾,这正是戏剧的重要特性之一英国布拉德雷甚至认为,“把兴趣集中在内心的斗争上面”,是“更伟大的戏剧,,。

在这一点上,王实甫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西厢记》中,作者充分展开崔莺莺的内心冲突,描写了“追求爱情,追求婚姻自主的莺莺战胜相国千金的莺莺的过程,’。

莺莺身上既笼罩着封建礼教的阴影,又显现着自由意识的光斑.这就决定了她在走向叛逆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时而追求,时而摆脱,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而最后走完了曲折而漫长的性格发展历程。

随着她与张生爱情的加深,以及老夫人的赖婚,她的性格矛盾更趋激烈。

假若说《闹简》一折表现的“假意儿”,更多的偏重于外在条件的话(诸如怕红娘乱说,被老夫人发觉等),那么,《赖简》一折莺莺的变卦,就更侧重于自身的性格矛盾。

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做出关于一生的重大决策,特别是做出违背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的重大决策时,其内心矛盾会特别复杂而激烈.这种内心矛盾如果没有解决,是很可能临事变卦的。

甚至思想上已趋一致,而把思想变为行动,也还需要一个过程。

莺莺“赖简”时的情况正是如此。

她虽然由于对爱情的渴望,写下了约会张生的书简,但她的内心矛盾并未解决。

正如红娘所说,“对人前巧语花言,一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

在她的思想里,也还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见不得人的。

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她自以为耻的礼教意识。

对爱情的渴望,环境的压力,以及还残存的礼教意识交织在莺莺胸中.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要跨出叛逆封建礼教、叛逆相国小姐的关键一步,是注定要临事变卦的。

对于莺莺的变卦,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

有人认为莺莺变卦的主要原因是,莺莺在追求爱情上既利用红娘,又瞒住红娘,使红娘感到非常委屈,而改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使“莺莺约了张生来,又不能不硬着心肠数落他一番逼他回去,’@.我们认为,这与剧情是不太吻合的,也与人物性格相悖。

不错,红娘对莺莺的做假却曾感到委屈,曾发牢骚说:

“几曾见寄书的瞒着鱼雁”,并说:

“我看她到其间怎的瞒我”。

但她对崔张爱情的态度和行动,则仍是无私支持的.在“赖简”一折中,红娘主动避开莺莺,说:

“我开了寺里角门儿,怕有人听俺说话,我且看一看”,使莺莺不至于在有自己在场的情况下,会见张生感到难堪。

细心的红娘还特意交待张生不要从角门进去,怕引起莺莺有事情不密的怀疑,并嘱托他相会时要“性儿温存,话1L摩弄,意儿谦洽”.红娘为撮合他们结合,可谓尽心极矣1岂能谓她“冷眼旁观”有意捉弄?

实际上,莺莺变卦的内在根源,在于她的矛盾性格;外在根源则是由于环境压力、张生不恰当的追求方式等。

人物的矛盾性格只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才能充分展示。

莺莺的内心矛盾既然没有完全解决,张生突然而急促的行动一下子把她逼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逼使她马上做出抉择:

要爱情,就要彻底叛逆封建礼教;要守礼,就不能要爱情。

莺莺是渴望爱情的,但要她马上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把思想变为行动,这与她相国小姐所受的封建礼教的熏陶,相距是何等遥远!

这不能不使她感到畏俱,产生动摇,而倒向守礼的一边。

当然,老夫人无形的威胁,莺莺怀疑红娘是否忠心,以及她对“痴情女子负心汉”悲剧的天然疑惧,也是这次变卦的外在根源。

莺莺的这次行动曾使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正是这一次决定其命运、又决定其后来性格自我分化的行动,才显示出她是一个真的活的人物。

她使人们感到,在封建社会,一个相国小姐所受的礼教束缚是多么严重;她虽然渴望爱情,但要走上追求爱情、叛逆礼教的道路,又是多么的艰难曲折,步履维艰啊!

假若把莺莺写成根本就没有受到礼教熏陶,与张生一拍即合,且不说她不符合生活真实,那还有什么叛逆可言?

在这一行动中,她的性格成长了,她在自我分化与自我克服的过程中,逐渐挣脱了礼教束缚,性格因素发生了质变,自由意识占了主导地位(当然,作品中对这一转变过程描写得不够充分,稍嫌突然),而在外部条件成熟(张生为她“病染沉病”—可托终身;红娘积极撮合——可靠)的情况下,走上了追求爱情、彻底叛逆礼教的道路—与张生私下结合.如果没有这一次自我分化,她的性格就不可能具有如此夺人心魄的光彩。

阿契尔在所著《剧作法》中就曾指出,戏剧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人物性格为依据的事件的合情理性”。

埃·史雷格尔甚至更强调说,“一出没有性格的戏,就是一出没有一切真实性的戏。

因为人之所以这样那样行动的动机,都归结于他的性格。

性格不确定,行动便没有了动机,因而也是不真实的”⑦。

戏剧艺术的巨大优越性,正在于它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把各种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感情的、心理的矛盾冲突,直观地再现于舞台上,使观众身临其境。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合情理性”,就使观众始终关心人物的遭遇、生活道路和命运,为剧情所吸引。

而《西厢记》的性格冲突又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间题,是人们所要关心的,因而就更加强了这种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熏陶。

同时,戏剧冲突是情节的基础,《西厢记》里独特的人物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冲突及其展开形式,从而形成了情节的生动性,避免了剧情的雷同化。

全剧主要矛盾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烘托了主要矛盾,使剧情既一线贯穿,又起伏跌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非常引人入胜。

而其情节反过来又成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多侧面地展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历程,使观众更深刻地把握住人物性格。

打破传统写法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曾借石头之口批评“才子佳人”等书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是作者“假捏出男女二人姓名”。

在第五十四回,又借贾母之口说这些书“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却对《西厢记》推崇备至,不仅思想上受其影响,而在写法上也有所借鉴,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对《西厢记》“窥简”一折的借鉴⑧。

这恐怕与《西厢记》从生活中提炼独特的性格冲突,写出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与丰富性不无关系。

今天,产生《西厢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我国古典戏剧高峰之一的《西厢记》,也早已成为一份历史遗产。

但作者深入观察生活,把有意义的生活矛盾提炼为独特的性格冲突,从而更探刻地反映生活的创作经验,对于繁荣我国当前的戏剧事业,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