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0092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docx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西方艺术史脉络

1、分期:

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

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

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

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

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

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

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

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

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

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

1.爱琴文化时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

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

希腊美术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

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罗马美术:

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

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

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

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

位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

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术的明显烙印。

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

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

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

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

”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

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术创作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按照时间可分为:

1.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2.罗马盛期文艺复兴美术,3.威尼斯后期文艺复兴美术。

巴洛克: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罗可可:

罗可可是一种种偏好艳丽色彩与优雅装饰的艺术风格,17世纪以后取代了巴罗克时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特点。

它由法国路易十五宫廷形成后流行开来,波及到德、奥和其他国家,最终形成了18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形式。

二、19世纪艺术氛围:

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新古典主义:

大革命背景、古典理想与现实境遇、大卫、安格尔等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7世纪的法国。

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形成了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

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

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

2、浪漫主义:

格列柯与戈雅等艺术家的传统、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哥德、席勒等)、藉里柯、德拉柯罗瓦等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内部可以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者两种取向。

3、批判现实主义:

社背景、1848年革命、库尔贝及其现实主义宣言、巴比松画派、杜米埃

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如实地反映现实,不加任何美化。

在十九世纪,作为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的现实主义,指的是一个特定的、狭隘得多的流派,在美术中,主要是指以库尔贝为首的艺术家,而现实主义的含义,除了指创作方法外,同时还包含用写实的、忠于自然的表现手法,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

他们的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他们写日常生活中的事,写生活中每天可以接触到的人,同时以揭露当代现实生活为主要任务。

三、从古代到现代:

印象派的崛起

1、印象派兴起的背景:

外光画派的影响、工业革命与科学精神、自然主义思潮(含文学,如左拉)

2、印象派的概念(impressionism)

3、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4、印象派的代表画家:

莫奈、马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

5、新印象主义:

修拉

6、后印象派:

塞尚、高更、梵高

印象派: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印象派”因画家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得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它们吸收了北方绘画和东方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因此他们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

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

画家们在画板上调出色调混合的高明亮度小点,彼此相邻近地排列于画布上,故又称点彩派。

其出现与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密切联系,光学和色彩学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发展。

其理论是:

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

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

新印象主义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后印象派:

后印象派是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四、19世纪德国艺术

1、文艺复兴大师丢勒

2、社会背景: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3、艺术行业的兴起:

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展览与艺术评论

4、德国北方早期浪漫主义:

风景画家弗雷德里希

5、德国南方的浪漫主义:

拿撒勒派

6、德国现实主义:

门采尔

7、德国-罗马画派:

安泽尔姆-费尔巴哈(19世纪60-70年代)

8、德国象征主义:

阿诺尔德-伯克林

9、德国三大外光画家:

马克斯-伯里曼、罗维斯-克林特、马克斯-斯勒福格特

五、风景画的复兴

1、风景画的西方传统:

古代—尼德兰的老博鲁盖尔(风景的自觉)—普桑、洛兰(神圣的风景)

2、英国风景画的贡献:

特纳、康斯太勃

六、19世纪其它地方的艺术流派:

英国拉斐尔前派、伦敦印象派、美国哈得逊画派、美国印象派、俄国巡回展览画派

英国拉斐尔前派:

拉斐尔前派是1848年开始的一个艺术团体,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发起。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

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艺术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拉斐尔前派。

他们尤其反对由雷诺兹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

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他们以古典历史和神话作为绘画题材以及模仿的艺术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他们艺术的目的。

这个画派持续三四年的时间,1854年后解体。

俄国巡回展览画派:

巡回展览画派1870年成立于莫斯科。

一方面受当时现实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彼得大帝改革以来欧洲艺术的影响,巡回展览派画家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和原则,主张把绘画艺术从贵族沙龙里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俄罗斯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自然。

画派的成员定期在全国各地巡回展览,前后活动了50年,共举行过48次展览。

巡回展览画派中不但真正产生了现实主义风景画派,而且列宾、苏里科夫、马克西莫夫、彼罗夫、列维坦等主要成员对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七、西方现代美术

1、由印象派延伸出来的三条道路:

塞尚—立体派—抽象艺术—至上/构成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简艺术—色域绘画

梵高—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

高更—纳比派—象征主义

2、现代美术的基本特点:

对新时代背景的再现、追求内心和情感的表现、走出文学宗教的附属地位、追求形式自身的美

3、野兽派:

马蒂斯

野兽派:

野兽派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

此派的画家们,他们吸收东方和非洲黑人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纯粹造型的表现,惯用红、青、绿、黄等醒目的强烈色彩作画。

他们以这些原色的并列,加上大笔触,单纯化的线条作夸张抑扬的形态,以达到个性的表现。

野兽派是20世纪在欧洲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4、立体派:

毕加索、布拉克

立体派:

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

1908年始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

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和形式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分析立体主义强调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

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5、未来主义:

查拉、波丘尼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一种1910年左右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思潮,意在表现当代生活有力的、充满活力的和激烈的特点。

基本艺术观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狂热喜爱。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

6、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主要以德国为中心的艺术运动、荷兰画家蒙克的影响、桥社、青骑士社、新客观派、康定斯基、马尔克

表现主义:

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出现标志表现主义绘画作为运动的崛起。

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艺术家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

7、俄国现代艺术:

至上主义、构成主义、立体-未来派、马列维奇、塔特林

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发展于1913--20年代。

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

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在绘画方面,构成主义接近抽象艺术。

8、抽象艺术:

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康定斯基

抽象艺术:

野兽派和立体派促进了形与色的独立发展,但康定斯基进一步发现了它的奥妙,他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在1910年画了第一幅断然抽象的水彩画,是一幅无具象愿望的、充满活力的重叠色点。

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

①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减约、提炼或重组;②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

前者有两种类型:

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的模式。

后者则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

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

抽象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长盛不衰。

9、巴黎画派:

莫迪利阿里等

巴黎画派: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居住在巴黎,尤其是蒙玛特区的艺术家,他们没有统一的风格,也没有参与到其它流派中去,艺术史上称他们为“巴黎画派”。

如果说他们之间还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只限于如下几方面:

第一,他们与20世纪先锋运动的各种流派相比较,较多地保持着与传统绘画的联系,往往是以基于写实的变形夸张为主,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第二,由于没有团体的力量,他们往往性格孤癖、活动力弱,生活比较清苦,因而不少人对现实抱悲观消极的态度,从而使作品蒙上神秘或忧伤的色彩;第三,他们来自不同的国籍,客居巴黎,卖画度日,大多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染上了颓废和没落情绪,甚至孤愤而死。

10、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达达”的来源、从达达到超现实主义、玛格丽特、达利

达达:

达达是1916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艺术运动。

达达这个名字就是在这一年提出来的,达达这个名字,主要是对一种玩世不恭的象征。

达达主义者一致的态度是反战、反审美。

他们一方面厌恶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恐怖与灾难,另一方面对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具有20世纪初艺术特征的试验性的艺术运动均给予扫荡。

对于达达的评价,颇有争论,有人认为达达是虚无的破坏性的运动;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了解的是许多有天份的艺术家都倡导达达,其中有些还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中的翘楚。

若没有达达团体和其各成员的贡献,就不会有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与自然主义相对立,超现实主义创作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以及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

;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

11、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它是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

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抽象表现主义主要产生和发生在美国,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享有的地位无与伦比。

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12、波普艺术:

沃霍尔

波普艺术: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这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再现者。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13、后现代艺术

西方美术史——17世纪~18世纪美术概况

一、意大利

贝尼尼(Bernini)

贝尼尼被称为巴洛克艺术之父,其雕刻、建筑艺术非凡的成就使自己当之无愧地成为17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

贝尼尼的艺术为上层阶级服务,一生始终是王公贵族和几代教皇的座上客。

17世纪的欧洲是个大动荡的欧洲,民族、民主革命的运动蓬勃发展。

在美术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明显而激烈。

艺术家的队伍开始分化,一部分人成为宫廷画家,贝尼尼便是其中一位。

贝尼尼是位比较复杂的艺术家,他虽然服务于宫廷,创作上有被利用的一面,这是主流,但也有想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一面,他是一个始终处在矛盾地位的巴洛克艺术家。

贝尼尼的艺术不模仿前人而多有创造,他喜欢表现戏剧性的题材和运动中的人体,通过这样的题材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瞬息万变的运动。

他强调激情和运动,重视明暗对比,他塑造的人物雕塑总是处于激烈的动势中,人物的表情和姿态传达出内心和气质上的感染力,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惊和激动,而光的巧妙运用又让这戏剧性的场面更加振动人心。

贝尼尼似乎能够使大理石在他手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变化,凿出的人体细腻光滑并富有弹性,在强烈的动势中还能看到肌肉的紧张和似乎正在呼吸的起伏,给人一种朦胧的幻觉。

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一种轻快、活泼和不安的感觉。

贝尼尼的早期艺术还不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有人文主义思想和古典艺术的影响,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又表现了人的感情和力量,同时具有巴洛克艺术的运动和激情。

早期作品《大卫》完全像是一个世俗中的人,从慢了热情和意志力量,正处在旋风般的运动中。

《阿波罗和达芙妮》群雕是为罗马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所作,这件作品的完成为贝尼尼赢得了不仅整个罗马连同教职人员的赞叹。

这件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歌颂了人类的理想和爱情。

陷入情网的阿波罗疯狂地追赶达芙妮,而美丽的少女却冷若冰霜极力躲避,在阿波罗的一只手触到达芙妮的身体时,美丽的少女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这两个人体十分轻盈,好像是沿着一个对角线的方向跑去,仿服要离开大地。

达芙妮的身体有着湿润和柔和感,她斜视的眼光里闪着诱人的目光。

这件十分生动的作品,充分显示出贝尼尼一心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

1623年贝尼尼进入教廷后,艺术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雕塑越来越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人文主义色彩减弱,现实主义的因素也减少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

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生气和创新。

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地位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过上贵族一样豪华生活的贝尼尼不可能接近下层,表现下层的真实生活。

乌尔班八世是贝尼尼艺术的最大支持者,贝尼尼为这位教皇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乌尔班八世陵墓尽力追求豪华的风格对其进行讴歌。

这个时期更为出色的是他的肖像创作,这些作品中虽然有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但也包含着现实主义因素。

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

这类作品多般华丽有余,个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

第二类是他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

在制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时,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

在给红衣主教波尔盖兹作的雕像中,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给人印象庄严而又带点做作,自信又有点迟钝,眼睛很有神气,表现了贵族的高贵感,微微张开的嘴仿服正在往外吹气。

祭坛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成功,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顶峰的到来。

贝尼尼在这件最得意的作品中,成功表现了修女德列萨在幻觉中复杂的由痛苦和幸福交织在一起的形象:

天使正把金箭从她的心中抽出来,似乎已经刺入好几次还要再继续;她的头无力地后仰,手脚忘情地下垂,这个身体坐在云端上——上面的灯光照着祭坛上部一束束镀金的象征圣光的金属条,给整个人体洒上金色,更增加了雕刻的戏剧气氛。

在这件作品中,贝尼尼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

它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也是贝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一般的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总的来说,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家,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仍然有着现实主义成分,他是有着积极精神的巴洛克艺术家。

虽然为教廷服务,创作中有妥协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反抗的一面,特别是他的一些优秀的肖像作品,弱点是脱离生活,远离人民。

他和委拉斯贵支虽然是同时代的两个人,所处的环境也都差不多都是宫廷画家,但他没有能够像委拉斯贵支那样一生坚持真理,对劳动人民表现出深刻的同情,这是他的局限和不幸。

卡拉瓦乔(Caravaggio)是意大利16世纪末17世纪初著名画家,和贝尼尼同为那个时代的巨匠,但由于所持的艺术观点和所选的艺术道路不同,一生充满了艰辛和不幸,年仅37岁就悲惨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