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734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docx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对比法

 

  主要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一对相反的过程,我们学习时要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对比学习,记住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掌握这两类反应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把“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作为一个线索,从“氧化——还原反应”入手。

把课本的知识“串”起来:

看到某个化学反应,马上就能想出相关的化学现象;看到某个化学方程式,马上就能想到这个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每个化学物质的性质,想到这些化学物质又能跟其他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等等。

  化学元素

  元素化学实际上就是集中在第一本书(必修1)后半部分的无机化学内容,它是整个高中阶段知识最琐碎的一块内容。

各版教材里面,都是按照元素种类进行分别的讲解,换言之,就是把每一种元素分别有什么反应、有什么性质都一一讲解,学生去理解和记忆。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就是:

元素化学要记的细节特别多,而对于一种元素又要掌握它的多种相关物质,知识点显得杂而碎。

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自行绘制物质转化框图——一定要自己书写。

  比如说,我通过一周的学习,老师把碱金属这一块差不多讲完了,我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自己在纸上画一边碱金属这一块所有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把铝单质、氢氧化铝、氯化铝等等我自己能够想到的物质都写进框图里,并且思考每一步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复习了一遍重要的方程式,又从整体上对这一元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需要强调的是“自行”,很多同学喜欢直接看一些教辅资料上已经归纳好的类似框图而不愿自己动手画,我的建议是先自己画一遍之后与参考资料对比,一来自己画过的印象远比看书深刻,二来很可能你的确掌握了90%的内容,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画过一遍,就可能发现不了剩下那10%的漏洞。

  上课:

自己记录常考点——克服侥幸心理。

  元素化学虽然知识点碎内容多,但是在考试中高频率出现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常考点。

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会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所以这样一来,学习元素化学的时候上课效率就很重要了,因为老师上课特别强调的,往往就是考试常出的。

  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上课时候仍旧是不愿意或者不习惯做笔记,认为自己能够记住或者潜在心理暗示自己“记了也不一定会考”——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

但是事实上,这种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忽略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到了考试又发现自己脑子里记住的东西半知半解,到头来还是失分。

所以,我的建议是:

除非你有惊人的记忆能力,不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老师强调过的内容,你不认真做点笔记而放之任之,于心何忍?

  做题:

总结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做过就忘等于没做。

  很多同学问过小简:

对于高一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来说,元素化学这一块需不需要做很多题?

我的答案是:

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

  一直以来,我对“刷题”这种方法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有的学生题目做的很多,但是有些类型的题目仍旧是每次做每次错,那你做那么多题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中最偏于“理科”的一部分,它需要高要求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

从本质上说,元素化学、有机化学都是在教学生“反应产物是什么”,而“反应原理”在教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反应”。

所以,认识清楚这一部分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我们就容易对症下药地给出一些指导方法。

  最基础——理解概念,自己区分易混淆处。

  很多同学认为反应原理就是“计算”,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反应原理这一部分的学习,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打好基础,这里的基础指的就是要把常考的概念理解透彻。

  理思路——前后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是否可以相互解释?

  如上面所说的,反应原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强调逻辑推演的部分,而且事实上,这一块内容前后有很大的关联程度:

从热力学综述开始,先后引入了速率、平衡、水解、沉淀等等子章节,每一个子章节之间都是可以互相帮助解释、帮助记忆的。

在平时的上课、做题当中,养成一个不断思考的习惯,自己把这各个原理之间的思路理清晰,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比如今天老师上课讲到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状态下的平衡移动问题,其中就用到了热力学当中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最后得出“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变大进一步导致平衡移动”这样的结论,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意识到“平衡”与“反应速率”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类似的,这样的情况可以体现在任何时候,比如自己做题、自己复习的时候,但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

自己要养成思考和梳理的习惯。

我们常说要多思考,那么在这一部分,多考虑一下各个子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在整体上有一个把握,自然对一些综合性的大题不会感到素手无策。

  做归纳——变化到底有几种?

每种都有什么方法?

  反应原理其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考察条件变化时相应的物理量会怎么变化,对于这类问题许多同学肯定不陌生,往往会面对题目却记不清楚。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

功夫在于平时,精华在于总结。

  比如平衡移动问题中,改变一个条件时别的物理量怎么变化,平衡怎么移动,这样的问题很多教辅资料上有详细归纳,老师也会做整理总结,但是关键在于,和之前说的一样:

光看不做假把式。

所有的总结,如果你只是听过一遍看过一遍,自己不花点时间想一想、动手写一写,那么很可能下次做题你还是要再去看一遍。

所以,归纳总结的工作,自己做一遍,胜过听十遍。

  谈计算——要用简便方法时认清前提,面对复杂问题时找好方法,任何计算都耐心仔细。

  在高考中,至少有一道大题专门考察反应原理部分的理解与计算,所以这部分一定是一个重头戏,往往一个答案就是好几分。

计算问题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注意点:

  上课时老师会讲一些快速计算的方法,比如“等效平衡法”、“中间容器法”等等,很多同学会感慨这样的方法计算起来可以节省时间。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很多方法的运用是有它的固有前提的,比如“等效平衡法”的应用就要求必须是投料成比例的情况。

所以,如果不关注方法适用的条件,用快速计算、简便计算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可能是许多同学高中化学学习中最头疼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部分知识很陌生,与无机化学比起来有很大不同。

另外一方面,有机化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也有结构、实验、合成等等方面。

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上,下面给出一些可操作性高的学习方法:

  分门别类,逐个掌握。

  有机化学东西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绝对不是值得提倡的。

我们要学会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最普遍的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官能团来区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双键、叁键、羟基等等来分类,分类可以不用很详细,但是就是要把有相同点的东西放在一起。

  分类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逐个把每一类物质具有的的性质、会发生怎么样的反应了解清楚。

这里仍旧是推荐同学们自己画一张表,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是什么物质,什么物质又有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的性质导致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逻辑去归纳总结。

当自己全部归纳一遍之后,一定会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如何串联,厘清条件。

  上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教会同学们明白单独的某种官能团物质有什么性质和反应,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各类官能团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举例来说,当你知道醇、醛、酸、酯等等各自的性质后,就要来考虑这一条线上面的物质是怎么转化的,这就要去思考醇到醛、醛到酸、酸到酯各自反应条件是什么,反过来酯到酸、酸到醛、醛到醇的反应条件又是什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反应条件并不是完全相同,千万不能草率地推广(比如看到醇可以催化氧化到醛,不能误认为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可以用催化氧化这个条件)。

所以一定要好好区分,理清反应条件到底是什么。

  有疑就问,切忌拖延。

  惰性是每个人都有的,这无可厚非。

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尝尝不求甚解,最多打个标记又放了过去。

但是有机化学中,这是一个很严重问题。

因为在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基础阶段,所有的结构、命名、书写、定义等基本概念,都是后面要反复用到的基础知识。

  在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前后的关联性也十分强。

如果开头或者中间有疑问,一定要第一时间弄清楚。

很多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或多或少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是就会“习惯性”地听之任之而不去补漏洞。

事实上,只是你不愿意花时间去问去学去弄明白,而不是你真的不在意。

克服拖延症是一个很难的任务,但是你必须去做。

  化学实验

  实验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与理论相辅相成。

有的同学对于实验这一部分感到头痛的表面原因在于操作细节多、步骤复杂等等,但是深层次原因是对实验目的以及每一步到底是在做什么根本不清楚。

在这一背景下,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

  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

  不管是课内实验还是课外实验,做题也好,复习也好,不要急着去看实验怎么做,第一步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合成某种物质?

还是为了除去杂质?

还是为了检验物质的某个性质?

只有知道实验到底要做什么之后,再去看每一步的操作才会显得有理有据,自己就会明白每一步的目的是在干什么。

  牢记操作细节。

  这一建议是针对课内一些常考实验的。

许多实验考题反复考察的就是那么几个细节操作,而不是要你复述整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所以,比如焰色反应中用铁丝不用玻璃棒、提纯实验中的加料顺序等,这些常考的操作细节在平时题目、老师上课时肯定都会多次出现,那么你要做的就是两个方面:

记住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才正确。

  反过头去联系理论知识。

  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用理论知识去解释。

比如为什么硫酸将醇脱水的反应温度不能过低不能过高?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联系到这个反应本身需要的条件以及温度过高会发生副反应。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反推理论上它有的性质。

所以,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实验与理论割裂开,这两部分在化学中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相关知识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却不是。

(OF2是存在的)

  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HC1O〉HC1O2〉HC1O3〉HC1O4。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80.8)。

  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X2+NaOH=NaX+NaXO+H2O,2F2+2NaOH=2NaF+OF2+H2O)。

  实验室中制取HC1、HBr、HI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但HF应在铅制容器中进行(因SiO2+4HF=SiF4+2H2O)。

  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CaC12、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的碱性却比Fe(OH)3弱。

  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SO2+2H2O=4H++2Br-+SO42-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

Ba2++2OH-+2H++SO42-=BaSO4+2H2O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中还有还原产物。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u+4HC1(浓)=H2+2H[CuC1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

  石蕊<5.1红色5.1—8.0紫色>8.0蓝色

  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

Ag+>Hg2+>Fe3+>Cu2+>H+>Pb2+>Fe2+>Zn2+>Al3+>Mg2+>Na+>Ca2+>K+

  阳极:

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注意:

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根据化学总反应方程式书写两个电极反应式的方法:

  看看网友们都有什么想法

  网友1

  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一起来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

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

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

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

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

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

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

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

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

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

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

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

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

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

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

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

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

常有同学这样说:

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

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

  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

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

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

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

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

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

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

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

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

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学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的方法:

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

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

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SO2→SO3→H2SO4为统领。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

“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

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7、做过的错题要标记,等日后看看是否已经掌握正确的解法。

  网友2

  学习化学的方法:

  专题一: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

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正确观察实验、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置课本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

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

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

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

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

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3、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4、*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

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

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

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往往会因为观察的片面性而导致种种问题,如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

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具体*作过程中,可能回导致失败或危险,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为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如果不遵循实验前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后加热、实验后先撤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撤氢气的顺序,必然导致实验失败和危险(爆炸)等。

  第三、协调多种感觉器官。

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

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

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

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还要克服下列不良习惯:

1、只注意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而忽视其他现象;2、由于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3、只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略对实验*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4、只观察不思考等

  专题二:

化学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

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靠、不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不善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等。

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许多学生对问题视而不见,无法发现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

逆向思考,提出问题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

例如,《序言》中提到: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

”问题。

方法二:

觉察异常,发现问题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

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