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9699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docx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

第一次九年级学生大会发言稿

 

各位同学:

下午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踏着秋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九年级新阶段的曙光。

两年前,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载着家人与老师的殷殷期盼,坚定地迈进了**中学的校园;今天我们在这里,却已经直面九年级和中考赫然醒目的战书。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可能你的学习中有缺陷,可能你的基础不太好,可能你遇到的困难还很多,但这些都不能挫伤我们奋战的勇气,我们应该坚信,正是在这里,希望将张开腾飞的翅膀,搏击长空,创造辉煌。

为此,我仅代表九年级全体老师送给大家几点建议,总结为“三心四意”。

“三心”,首先是信心。

正如前面讲的,或许你过去曾不爱学习,或许你过去没有抓紧时间,导致现在感觉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都有欠缺,于是,有些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先说一个小实验,大家不妨回家后做做看。

取一个装满水的杯子。

我想问大家:

这样的杯子还能再装东西吗?

你可以尝试着拿一盒曲别针,一共有一百颗。

试着把这一百颗曲别针装到这个盛满了水的杯子里。

大家试试看会发生什么?

假如这个水杯连一颗曲别针都装不下了,那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呢?

(一滴油、海绵、头发丝、头皮屑…)

假如水杯已经满到了极限,还能放进什么呢?

(月光、阳光…)

这个实验说明,许多看来似乎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其实不但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还有多种多样的可能。

在今天这个世界,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努力,永远都有发展的机会,所以永远都不要轻易地对自己说“不可能”这三个字,不要轻言放弃。

永远自信,永远乐观,永远努力,这是我们应该一辈子具有的品质!

其次是决心。

开学典礼上,何梦佳同学说出了我们同学的信心和决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自古成大事者,必有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之决心!

古有杨时程门立雪,祖逖闻鸡起舞,今天的我们在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下又怎能不下定决心,排除诱惑,全力学习呢?

同学们,让我们下决心与网络游戏告别吧,下决心与懒惰告别吧,下决心全身心的扑到学习上去吧,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父母的期望,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最后是恒心。

有了信心和决心,更重要的是恒心!

可能很多同学都听过这么个故事:

有一次,苏格拉底给他的学生出了一道极简单的考试题。

他笑瞇瞇的地说:

“大家今日只要学做一件最简单的事,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手臂先尽量向前甩,然后再尽量向后甩。

”说完,苏格纳底向学生们做了示范。

弟子们看了后,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他们觉得这考试题目也太容易了。

接着,苏格拉底向大家提出了要求:

“从今日开始,每个人每天都要这样这样将手臂甩动三百下,大家能够做到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能!

”因为大家都觉得这试题太有些可笑,这么容易的事,谁会做不到呢!

一个月过去后,苏格拉底把学生召集到一起,严肃地问他们说:

“上次规定的每天甩动手臂三百下的事,谁做到了呢?

“我们都做到了!

”90%的学生举起了手臂回答道。

两个月又过去了,苏格拉底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这时举手回答的只有80%的学生了。

时间飞快,转眼过去了一年,苏格拉底又向学生们问道:

“同学们,那每天甩动三百下手臂的事,你们谁一直坚持在做呢?

这时,众多的弟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没有说话。

大厅里仅仅一个人举起了手臂。

这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哲学家的柏拉图。

大家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同学们,努力吧,坚持吧!

播种了,才会有收获;奋斗了,才会问心无愧;坚持了,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

每一个人,每一时期都应该是奋勇拼搏的时期,都应该有我们拼搏的记录,否则他的一生也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必须拿出意纵蓝天舍我其谁的勇气,以超强的约束力、令人敬佩的意志力,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求取最大的进步!

有了信心、决心和恒心,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学习的几个意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问意识

相信很多老师都跟同学们再三强调过学问意识,善于在问中学、学中问的同学,往往都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其实,每一次问和答的过程,对于大家都是一次提高的过程。

二、学习意识

很多同学可能要有疑问,什么是学习意识?

每天不都在学习吗?

那你知道习字的本意吗?

习的繁体字是上羽下白,羽就是表示鸟,习的意思就是小白鸟,古代就是雏鸟幼鸟的意思。

而小鸟飞翔是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所以,古人说,学而时习之,其实,这个习指的就是不断练习反复练习的过程。

因此,学习学习,就是要学还要习!

——也就是充分的练习

三、超前意识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尤其是学有余力的一部分同学,不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是否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是衡量一个九年级同学能否合格的标志,而是否能在此前提下超前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功课,则是衡量一个九年级同学是否优秀的标志。

四、整理意识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意识是整理意识。

这里的整理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指的是对材料的整理,九年级的各种学习材料、教辅资料、试卷练习等等,数不胜数。

而这些都是宝贵的复习资料,能否将他们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对九年级的学习复习工作尤为重要。

而整理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

每次课后、每天放学后、每周休息时,我们都应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便于记忆和运用。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先介绍一种:

先主干后分支法。

所谓主干,即每节课最重要的知识点,所谓分支,即与他们相关联的其他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三心”“四意”,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几句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墙壁上挂着的训诫: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在翻动书本。

学习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祝愿我们九年级的每位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导游内容]宋街——>武夷山历史文物陈列馆——>三清殿——>刘公神道碑——>徐霞客塑像——>大王峰——>幔亭峰——>换骨岩——>三姑石——>武夷宫(朱熹纪念馆)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莅临宋街东面入口处。

这条百余米的仿宋古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酒旗倌风,古韵犹存。

神经宋街有大小店铺几十家,主要销售饮誉内外的武夷岩茶、蛇制品、旅游工艺品。

此外,还有酒铺、茶观,客人随到随饮,十分方便。

古老的闽越文化宋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中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位于宋街入口处的武夷山历史文物陈列馆。

这里陈列展出武夷山市博物馆部分收藏文物。

主要有武夷山历代名人塑像和形象地介绍武夷山先民如何治理、开辟武夷胜境的实物、模型及图片等。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实物就是1973年9月取自武夷山观音岩洞内的武夷山一号船棺。

这个模型就是古汉城遗址模型。

 经碳14测定,武夷山一号船棺距今已有3800多年,相当于夏代的晚期。

武夷山架壑船棺的遗存,为研究福建省行秦历史和探讨古越族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西南一公里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村古汉城遗座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

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

崇阳溪环绕城的东、西、北三面。

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三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

城外挖有护城壕。

经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治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

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

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建成,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称奇。

城村汉城,究竟是闽越王余善的行宫,还是汉武帝平定闽越后设立的一个军事城堡,它是怎样兴起衰落,还有待考证。

 步出文物陈列馆,沿宋街前行,前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三清殿。

三清殿是我国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时,曾在殿中墙上题诗一首: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

他年觅取封候印,愿向君王换此山。

 大家请看,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神道碑。

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

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

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

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挚友。

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

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

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

碑额上的篆字:

”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

神道碑左边这块诗碑,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龚一清的140字《游武夷记》七言古诗。

右边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间崇安县知县刘靖题写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现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武夷山时抒写的“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

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诗碑。

1985年10月有关部门还在三清殿中心堂设立”中美武夷山兰亭学院”(后改为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学员。

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建筑学家、=电影导演、记者、心理学家等,在武夷山边观光游览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外籍学员的欢迎。

 出三清殿,前行百余米,前面这座洁白如玉的徐霞客塑像,就是1996年武夷山市为纪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考察武夷山380周年而建造的。

161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云游冠,从家乡江苏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出发,穿浙江、过江西,首次踏上了入闽的艰辛道路,对武夷山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

就中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他几乎踏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名篇《游武夷山日记》,精确地记载了武夷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排列和九曲溪的发源流向,记载了峰峦崖谷和洞穴溪潭的位置,出色地描绘了神厅秀丽的武夷山水。

 徐霞客塑像后面的这座山峰就是大王峰。

现在我们沿”徐霞客入山处”牌坊开始向上攀登。

大王峰,又名天柱峰、纱帽岩,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严而得名。

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

大王峰海拔526.8米,四面陡峭,攀登较困难,是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

当年徐霞客登大王峰时,日已西薄,下山寻路不得,竞”以手悬棘,乱附而下”,险些青山埋忠骨。

如今登峰的道路经过整修后,已是有惊无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峰顶还有一半路程,请大家继续努力。

前面这块巨石是”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

从这里再登一梯,过小石门,大家看到的这口宽七尺,深三尺的水池,名为”天池”,池水极为清沏,虽旱不竭。

池上石泉为”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

从这里再上一梯,大家可以看到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升真观遗址。

从观左拾级而上,大家看到的这一块平地,则为”通天台”。

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

峰巅有一罅,宽约一米多,下窥黝黑,投以石,声殷殷如雷,片刻方息。

相传这就是宋代屡遣使者投送”金龙玉筒”的地方,故名”投龙洞”。

峰顶古树参天,积叶遍地,极为平旷。

从峰巅俯瞰群峰碧水,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请大家顺我手指的方向看,横欹在大王峰北侧,其麓相连,高不及大王峰的这座山峰就是幔亭峰。

登帽亭峰的道路有二条,一是由大王峰升真洞旁上去,一是由换骨岩右侧直上。

幔亭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叫做”宴仙坛”。

据宋祝穆《武夷山记》载:

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古三仙人,在幔亭峰顶张幔为亭,结彩为屋数百间,大宴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二千多人循虹桥鱼贯而上,到了峰顶,幔亭、彩屋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金宇氤氲;鼓乐齐鸣,歌声嘹亮,席间食品全非人世间所有。

歌师彭令昭高唱《人间可哀之曲》。

随着歌声一停,空中隐约传来环佩车马声。

仙人消失了,乡人随之下山。

忽然间暴风骤雨走红桥,峰顶顿时空无一物,只剩丹崖翠壁依旧。

”幔亭”之名即由此而来。

镌刻在幔亭峰乐壁的”幔亭”二字,大四方丈,为明吴思学所书。

石刻下方有一块巨石,浑然方正,上大下小,约莫可坐数十人,俗称”棋盘石”。

相传当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来武夷山,就是在这里用乾鱼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

 幔亭峰北面这座山峰是换骨岩。

相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都要在此”换骨”,方能羽化登仙,岩之得名,由此而来。

换骨岩上有两个岩洞,一个叫灵云洞,一个叫云虚洞。

灵云洞分上、下两洞,上洞在南壁,下洞在东壁,上下盘旋,互相沟通,宛如高楼上的回栏曲槛。

上洞的石罅中,有泉七孔,四时不竭,名为七星泉。

传说喝口七星泉的水,就能消灾除病。

云虚洞在在岩的北壁。

洞内方广数丈,可纳百余人。

洞中有小楼两楹,不施片瓦,风雨不侵,俗称”仙女梳妆楼”。

相传这是武夷山孔、庄、叶三位仙女修真的地方。

 换骨岩北面有石三块立于岩巅,即人们所说的三姑石。

三姑是指”太素孔君、太微庄无君、太妙叶元君”。

相传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崇安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焦。

有一天,农人江小三的换骨岩下灌田,忽见三位道姑打扮的女子沿山径走来。

她们见江小三等农人灌田辛苦,便招江小三上前,授以小葫芦和秘诀后便飘然而去。

江小三如法施行,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救活了枯焦的禾苗。

为感谢这三位仙姑,清江小三来到了她们居住的”云虚洞”。

正端祥间,忽见洞门大开,一道童引出这三位仙姑。

江小三慌忙上前叩谢。

三位仙姑告诉他:

”我们本是会稽上虞人,唐天宝年间,来武夷山学道,栖息于天柱峰下,一日遇见皇太姥,授以”丹诀”,承她指点,在换骨岩云虚洞中修练,今修烘已毕,就要离开武夷山”。

说完,这三位仙姑倏地不见了。

后乡人为纪念这三位仙姑,便将换岩骨巅的这三块巨石取名为”三姑石”。

 各位朋友,请大家随我下山。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建筑物就是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是万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

据《武夷山志》记载:

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九曲溪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

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

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宫殿。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修屋宇达三百多间,建筑面积达数百亩。

宋绍圣二年(1095年),宋哲宗降旨大建宫殿,改名”冲估观”。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著名理学家朱熹、刘子等都曾任过冲佑观提举(相当于现在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主任一职)。

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

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

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拔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

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修复。

到清末,又加倡修,即为武夷宫。

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后仅遗留下几间空房和断垣残壁。

80年代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已重新修复。

修复后的武夷宫,现已辟为朱熹纪念馆。

馆内主要展出朱熹及闽学著名人物蔡元定、游九言、刘仑、黄干、真德秀等生平事迹。

大门匾额上“朱熹纪念馆”这五个醒目大字,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方毅同志视察武夷山进留下的墨宝。

庭院中的这两棵桂树,相传是朱熹亲手所植,已有八九百年的岁龄。

   各位朋友,武夷宫景区的游览到此结束。

下一站天游峰景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欢度第25个教师节,作为教师代表能在这里表达我的心声,我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教职员工向今天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本次表彰大会的*市长、*局长、*书记等诸位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感激!

你们的亲临会场,让我们倍感节日里的温暖。

人们说:

老师是红烛,老师是渡人的小船,老师是一曲奉献的歌……是的,毫不夸张地说:

在我们学校,我接触过的每一位教师的事迹都能谱写成一首首动人的爱心诗篇!

多少个夜晚,他们笔耕不辍。

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研读教材好多遍;有时,为了准备一份讲稿,翻阅了大量资料;有时,为了完成学校交给的紧急任务,不得不放弃盼望已久的休息日。

数不清的晨曦暮霭,他们奔忙在两点一线上,为教学的一点疏漏而反思,为学生的丁点小事而较真。

夜静更阑时,还为班级的发展辗转反侧。

真是无须扬鞭勤奔走,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而我,只是这无数个奋斗者之一。

在奋勇争先的激流中,我们丝毫不敢懈怠,以极大的热情和执着勤奋的钻研精神,以年轻人的勇气和精力,在工作中锐意开拓,不断进取。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肯定。

我们的付出也换来了***领导们的真诚关爱和学生真心的回报。

这让我们倍感骄傲,倍觉甜蜜,倍觉感动。

骄傲老师的崇高,甜蜜师生的情谊,感动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领导的重托,家长的期待,将永远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老师们,请为我们的事业,请为我们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去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去进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