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醇酚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366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醇酚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十章醇酚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十章醇酚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十章醇酚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十章醇酚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醇酚醚.docx

《第十章醇酚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醇酚醚.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醇酚醚.docx

第十章醇酚醚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第次课

教学课型:

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难点):

第十章醇和醚(6学时)

§10-1醇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

§10-2醇的制法#

§10-3醇的物理性质

§10-4醇的化学性质*

§10-5重要的醇

§10-6硫醇

§10-7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10-8醚的制法#§10-9醚的性质*

§10-10乙醚§10-11环醚

§10-12冠醚§10-13硫醚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醇、醚的分类及其命名法。

2.掌握氢键对熔点、沸点、水溶性、红外吸收峰位移等物理性质的影响。

3.掌握醇、醚的化学性质、碳正离子的重排。

4.理解醇和醚的结构特点。

5.理解β—消除 E1、E2历程,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

6.理解E1与SN1,E2与SN2之间的竞争及影响因素。

7.了解醇、醚的制备方法。

8.了解甲醇、乙醇、乙二醇和丙三醇的制法和用途。

9.了解硫醇、硫醚的制法和用途。

10.了解乙醚、环氧乙烷的性质和用途。

11.了解一般冠醚及相转移催化剂。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必要的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讨论、思考题、作业:

教材:

1、②⑥⑩;4、①②;11、③;12①;20、①;22、③;25;28。

参考资料:

1.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王积涛等《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4(美)莫里森、博伊德编《有机化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译,科学出版社,1993年。

第十章醇和醚

醇和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它们可以看作是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化合物。

§10.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醇的结构

醇可以看成是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OH)取代后生成的衍生物(R-OH)。

 

2.醇的分类

1)根据羟基所连碳原子种类分为:

一级醇(伯醇)、二级醇(仲醇)、三级醇(叔醇)。

2)根据分子中烃基的类别分为:

脂肪醇、脂环醇和芳香醇(芳环侧链有羟基的化合物,羟基直接连在芳环上的不是醇而是酚)。

3)根据分子中所含羟基的数目分为:

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两个羟基连在同一碳上的化合物不稳定,这种结构会自发失水,故同碳二醇不存在。

另外,烯醇是不稳定的,容易互变成为比较稳定的醛和酮,这在前面已讨论过。

3.醇的命名

1)俗名:

如乙醇俗称酒精,丙三醇称为甘油等。

2)简单的一元醇用习惯命名法命名。

例如:

 

3)系统命名法

结构比较复杂的醇,采用系统命名法。

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以羟基的位置最小编号,称为某醇。

例如:

 

多元醇的命名,要选择含-OH尽可能多的碳链为主链,羟基的位次要标明。

例如:

§10.2醇的制备

1.由烯烃制备

1)烯烃的水合(略)

2)硼氢化-氧化反应

例如:

 

反应特点:

1°操作简单,产率高。

2°反马氏规律的加成产物,是用末端烯烃制备伯醇的好方法。

3°立体化学为顺式加成。

 

4°无重排产物生成

例如:

2.由醛、酮制备

1)醛、酮与格氏试剂反应

用格氏试剂与醛酮作用,可制得伯、仲、叔醇。

 

RMgX与甲醛反应得伯醇,与其它醛反应得仲醇,与酮反应得叔醇

 

应注意:

1°反应的第一步要绝对无水,因此两步一定要分开。

2°制格氏试剂的底物应没有易与格氏试剂反应的基团。

2)醛、酮的还原

醛、酮分子中的羰基用还原剂(NaBH4,LiAlH4)还原或催化加氢可还原为醇。

例如:

 

不饱和醛、酮还原时,若要保存双键,则应选用特定还原剂。

3.由卤代烃水解

此法只适应在相应的卤代烃比醇容易得到的情况时采用。

 

§10-3醇的物理性质

1.性状:

(略)

2.沸点:

1)比相应的烷烃的沸点高100~120℃(形成分子间氢键的原因),如乙烷的沸点为-88.6℃,而乙醇的沸点为78.3℃。

2)比分子量相近的烷烃的沸点高,如乙烷(分子量为30)的沸点为-88.6℃,甲醇(分子量32)的沸点为64.9℃。

3)含支链的醇比直链醇的沸点低,如正丁醇(117.3)、异丁醇(108.4)、叔丁醇(88.2)。

3.溶解度:

甲、乙、丙醇与水以任意比混溶(与水形成氢键的原因);C4以上则随着碳链的增长溶解度减小(烃基增大,其遮蔽作用增大,阻碍了醇羟基与水形成氢键);分子中羟基越多,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沸点越高。

如乙二醇(bp=197℃)、丙三醇(bp=290℃)可与水混溶。

4.结晶醇的形成

低级醇能和一些无机盐(MgCl2、CaCl2、CuSO4等)作用形成结晶醇,亦称醇化物。

如:

 

5.醇的光谱性质

IR:

-OH未缔合的在3640-3610cm-1有尖峰

缔合的在3600-3200cm-1宽峰

C-O吸收峰在1000-1200cm-1(1060-1030cm-1伯醇、1100cm-1仲醇、1140叔醇)

ν(OH)3400-3200 cm-1  分子间氢键

ν(OH)3200-2500cm-1分有很宽的吸收峰,分子内氢键

分子间氢键随着溶液逐渐稀释而变弱,当溶液变得极稀时,νOH回到正常值。

而分子内氢键无此现象。

(峰位不受影响)借此可区别分子间氢键与分子内氢键。

一些活泼氢的化学位移变化很大,难以确认。

可以在测得通常谱图后的样品中加两滴重水D2O,摇动片刻,在同样仪器条件下,再绘制一张重水交换的谱图。

将两谱图进行比较,即可以指认活泼氢。

一般来说,重水交换后活泼氢信号大为减弱或消失。

但酰胺质子因交换慢不易消失,形成分子内氢键的活泼氢也难消失。

NMR:

-OHδ值1-5.5范围内。

-OH活泼氢的化学位移与溶剂、溶液温度浓度和形成氢键都有很大关系。

活泼氢的化学位移因而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内变化。

活泼氢的峰形与活泼氢之间交换速度有密切关系。

如果交换速度快,即活泼氢在O原子上停留时间比1/1000秒短很多,它就不能感觉到邻近质子两种自旋态的不同影响,而是处于一种平均环境之中。

邻近质子不对活泼氢峰形产生裂分,故显示单峰。

反过来也一样,邻近质子也只能处于活泼氢的两自旋态平均环境之中,故活泼氢也不对邻近质子产生峰的裂分。

质子互换的速率可被所用的溶剂减慢,如用(CD3)2SO时,可以看到复杂的信号分裂形式。

如非常干燥和高度纯的乙醇样品呈现出羟基的自旋-自旋分裂信号,表现为三重峰。

邻近的亚甲基,由于同时与甲基质子和羟基质子偶合,也表现为双四重峰。

§10.4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官能团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烃基的一定影响,从化学键来看,反应的部位有C—OH、O—H、和C—H。

 

分子中的C—O键和O—H键都是极性键,因而醇分子中有两个反应部位。

又由于受C—O键极性的影响,使得α-H具有一定的活性,所以醇的反应都发生在这三个部位上。

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Na与醇的反应比与水的反应缓慢的多,反应所生成的热量不足以使氢气自燃,故常利用醇与Na的反应销毁残余的金属钠,而不发生燃烧和爆炸。

CH3CH2O-的碱性比-OH强,所以醇钠极易水解。

醇的反应活性:

CH3OH>伯醇(乙醇)>仲醇>叔醇

pKa15.0915.93>19

醇钠(RONa)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碱性试剂。

金属镁、铝也可与醇作用生成醇镁、醇铝。

 

2.与氢卤酸反应(制卤代烃的重要方法)

1)反应速度与氢卤酸的活性和醇的结构有关。

HX的反应活性:

HI>HBr>HCl

例如:

 

醇的活性次序:

烯丙式醇>叔醇>仲醇>伯醇>CH3OH

例如,醇与卢卡斯(Lucas)试剂(浓盐酸和无水氯化锌)的反应:

 

 

Lucas试剂可用于区别伯、仲、叔醇,但一般仅适用于3—6个碳原子的醇。

原因:

1—2个碳的产物(卤代烷)的沸点低,易挥发。

大于6个碳的醇(苄醇除外)不溶于卢卡斯试剂,易混淆实验现象。

2)醇与HX的反应为亲核取代反应,伯醇为SN2历程,叔醇、烯丙醇为SN1历程,仲醇多为SN1历程。

3)β位上有支链的伯醇、仲醇与HX的反应常有重排产物生成。

见P225。

例如:

 

原因:

反应是以SN1历程进行的,见P226。

这类重排反应称为瓦格涅尔-麦尔外因(Wagner-Meerwein)重排,是碳正离子的重排。

3.与卤化磷和二氯亚砜反应

 

4.与酸反应(成酯反应)

1)与无机酸反应

醇与含氧无机酸硫酸、硝酸、磷酸反应生成无机酸酯。

 

 

高级醇的硫酸酯是常用的合成洗涤剂之一。

如C12H25OSO2ONa(十二烷基磺酸钠)。

 

2)与有机酸反应

5.脱水反应

醇与催化剂共热即发生脱水反应,随反应条件而异可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

 

醇的脱水反应活性:

3°R-OH>2°R-OH>1°R-OH

例如:

 

醇脱水反应的特点:

1)主要生成札依采夫烯,例如:

 

 

 

2)用硫酸催化脱水时,有重排产物生成。

 

6.氧化和脱氢

1)氧化:

伯醇、仲醇分子中的α-H原子,由于受羟基的影响易被氧化。

伯醇被氧化为羧酸。

 

此反应可用于检查醇的含量,例如,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分析仪就有根据此反应原理设计的。

在100ml血液中如含有超过80mg乙醇(最大允许量)时,呼出的气体所含的乙醇即可使仪器得出正反应。

(若用酸性KMnO4,只要有痕迹量的乙醇存在,溶液颜色即从紫色变为无色,故仪器中不用KMnO4)。

仲醇一般被氧化为酮。

脂环醇可继续氧化为二元酸。

 

叔醇一般难氧化,在剧烈条件下氧化则碳链断裂生成小分子氧化物。

2)脱氢:

伯、仲醇的蒸气在高温下通过催化活性铜时发生脱氢反应,生成醛和酮。

7.多元醇的反应

1)螯合物的生成

 

2)与高碘酸(HIO4)反应

邻二醇与高碘酸(或四乙酸铅)在缓和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具有羟基的两个碳原子的C—C键断裂而生成醛、酮、羧酸等产物。

 

例如:

这个反应是定量地进行的,可用来定量测定1,2-二醇的含量(非邻二醇无此反应)。

2)片呐醇(邻二叔醇)重排

片呐醇与硫酸作用时,脱水生成片呐酮。

 

参考:

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P293。

§10.5重要的醇

(1)甲醇

有毒性,甲醇蒸气与眼接触可引起失明,误服10ml失明,30ml致死。

(2)乙醇(略)

(3)乙二醇

制法

 

乙二醇是合成纤维“涤纶”等高分子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又是常用的高沸点溶剂。

乙二醇可与环氧乙烷作用生成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工业上用途很广,可用作乳化剂、软化剂、表面活化剂等。

(4)丙三醇(甘油)(自学)

§10.6硫醇

1.价电子层构型

O2s22p4S3s23p43d0

N2s22p3P3s23p33d0

1.由于价电子层构型类似,所以硫、磷原子可以形成与氧、氮相类似的共价键化合物。

醇胺硫醇膦

2.由于3p轨道比2p轨道比较扩散,它与碳原子的2p轨道的相互重叠不如2p轨道之间那样有效,所以硫、磷原子难以和碳原子形成稳定的p-pπ键。

如硫醛和硫酮,除了少数芳香硫酮(二苯硫酮)之外,一般不稳定,易于二聚,三聚或多聚成为只含σ键的化合物

3.硫,磷除了利用3s,3p电子成键外,还可以利用能量上相接近的空3d轨道参与成键。

3d轨道参与成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s电子跃迁到3d轨道上,形成由s.p.d电子组合而成的杂化轨道

磷原子sp3d杂化形成五个共价单键PCl5

硫原子sp3d2杂化形成六个共价单键SF6

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它的空3d轨道,接受外界提供的未成键电子对形成d—Pπ键,如:

亚砜,砜,磷酸酯都是含有这种d-pπ键。

4.硫,磷原子常取sp3杂化态,与胺类似具有四面体构型

叔胺叔膦硫醚

季铵盐季膦盐锍盐

2.含硫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和命名

1.结构类型

硫原子可以形成与氧相似的低价含硫化合物

硫醇硫酚硫醚

二硫化物亚砜砜

次磺酸亚磺酸磺酸

[

][

]

硫醛硫酮硫代羧酸

硫脲异硫氰酸酯黄原酸酯

2.命名

含硫化合物的命名,只需在相应的含氧衍生物类名前加上“硫”字即可。

如:

2.2-二氯二乙硫醚异丙硫醇

-SH作取代基命名时,与其他官能团的命名原则相同。

巯基乙酸

亚砜、砜、磺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也只需在类名前加上相应的烃基就可以了。

二甲亚砜对甲苯磺酸环丁砜

对甲苯磺酰氯对氨基苯磺酰胺

3.硫醇和硫酚

①制备

②反应

醇的氧化反应在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硫醇的氧化反应发生在硫原子上。

乙磺酸

1.3-二噻烷

4.硫醚,亚砜和砜

①制备

②反应

碘化三甲锍

98%可控制在生成亚砜阶段。

5.应用

①RaneyNi脱硫反应

②含S碳负离子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i)

的反应(相当于

可以与1°卤代烷进行烷基化反应,与醛酮进行亲核加成反应。

(ii)亚砜和砜碳负离子反应.

(iii)硫叶立德反应

§10.7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结构

 

2.分类

 

3.命名

1)简单醚在“醚”字前面写出两个烃基的名称。

例如,乙醚、二苯醚等。

2)混醚是将小基排前大基排后;芳基在前烃基在后,称为某基某基醚。

例如:

 

3)结构复杂的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可以看作是烃的衍生物来命名,将较大的烃基作母体,剩下的RO-部分看作取代基。

例如:

4)环醚:

命名常采用俗名,没有俗名的称为氧杂某烷

5).多元醚:

首先写出潜含多元醇的名称再写出另一部分烃基的数目和名称,最后加上“醚”字。

§10.8醚的制备

1.醇脱水

此法只适用于制简单醚,且限于伯醇,仲醇产量低,叔醇在酸性条件下主要生成烯烃。

2.威廉姆逊合成法(A.W.Williamson)

威廉姆逊合成法是制备混合醚的一种好方法。

是由卤代烃与醇钠或酚钠作用而得。

例如:

 

威廉姆逊合成法中只能选用伯卤代烷与醇钠为原料。

因为醇钠即是亲核试剂,又是强碱,仲、叔卤代烷(特别是叔卤代烷)在强碱条件下主要发生消除反应而生成烯烃。

例如,制备乙基叔丁基醚时,可以有如下两条合成路线。

路线1:

路线2:

 

§10.9醚的化学性质

醚是一类不活泼的化合物,对碱、氧化剂、还原剂都十分稳定。

醚在常温下与金属Na不起反应,可以用金属Na来干燥。

醚的稳定性仅次于烷烃。

但其稳定性是相对的,由于醚键(C-O-C)的存在,它又可以发生一些特有的反应。

1.烊盐的生成

醚的氧原子上有未共用电子对,能接受强酸中的H+而生成烊盐。

 

 

烊盐是一种弱碱强酸盐,仅在浓酸中才稳定,遇水很快分解为原来的醚。

利用此性质可以将醚从烷烃或卤代烃中分离出来。

醚还可以和路易斯酸(如BF3、AlCl3、RMgX)等生成烊盐。

烊盐的生成使醚分子中C-O键变弱,因此在酸性试剂作用下,醚链会断裂。

2.醚链的断裂

在较高温度下,强酸能使醚链断裂,使醚链断裂最有效的试剂是浓的氢碘酸(HI)。

 

醚键断裂时往往是较小的烃基生成碘代烷,例如:

 

芳香混醚与浓HI作用时,总是断裂烷氧键,生成酚和碘代烷。

 

3.过氧化物的生成

醚长期与空气接触下,会慢慢生成不易挥发的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加热时易分解而发生爆炸,因此,醚类应尽量避免暴露在空气中,一般应放在棕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

蒸馏放置过久的乙醚时,要先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且不要蒸干。

检验方法:

硫酸亚铁和硫氰化钾混合液与醚振摇,有过氧化物则显红色。

除去过氧化物的方法:

(1)加入还原剂(5%的FeSO4)于醚中振摇后蒸馏。

(2)贮藏时在醚中加入少许金属钠。

§10.10乙醚(略)

§10.11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最简单的环醚,是一个很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1.制法见P59。

2.物理性质

沸点11℃,无色有毒气体,易液化,与水混溶,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一般贮存于钢瓶中。

3.化学性质

环氧乙烷化学性质活泼,在酸或碱催化下能与多种试剂反应,形成一系列重要工业原料。

1°在酸催化下,环氧乙烷可与水、醇、卤化氢等含活泼氢的化合物反应,生成双官能团化合物。

2°在微量H+和OH-存在下,乙二醇可与环氧乙烷作用生成一缩二乙二醇和三缩二乙二醇,继续再与环氧乙烷反应,可以得到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在工业上用途广泛,如可用作乳化剂、软化剂等。

3°在碱催化下,环氧乙烷可与RO-,NH3,RMgX等反应生成相应的开环化合物。

 

 

环氧乙烷与RMgX反应,是制备增加两个碳原子的伯醇的重要方法。

例如:

 

不对称的三元环醚的开环反应存在着一个取向问题,一般情况是:

酸催化条件下亲核试剂进攻取代较多的碳原子;碱催化条件下亲核试剂进攻取代较少的碳原子。

 

§10.12大环多醚—冠醚

冠醚(Crownethers)的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具有-(OCH2CH2)n-重复单位。

由于它们的形状似皇冠,故统称冠醚。

这类化合物具有特有的简化命名法,名称x-冠-y中的x是代表环上原子的总数,y字代表氧原子总数。

冠醚的重要特点是具有特殊的络合能力,因此根据环中间的空穴大小,可以与不同离子络合,如12-冠-4可以络合Li+,但不能络合K+;而18-冠-6可以络合K+,但不络合Li+或Na+。

冠醚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与许多有机物互溶。

这点在有机合成上也很有用,因为有机合成常用无机试剂,而有机物与无机物常常找不到一个共同适合的溶剂,从而影响反应顺利地进行,冠醚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突出的作用。

这是由于该醚能与K+络合,使高锰酸钾能以络合物形式溶于环己烯中,使氧化剂能很好地和反应物接触。

因而氧化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产率也大为提高,在这个反应中冠醚实际上是促使氧化剂由水转移到有机相,是相转移剂。

所以冠醚被称为相转移催化剂。

冠醚的合成方法一般比较简单,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