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328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滚动复习测试题1

滚动测试卷六(第一~九单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滚动测试卷第21页  

一、选择题:

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N

B.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由DNA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的

C.细胞中的激素、维生素、抗体、酶都是有机物,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细胞中的酶发挥作用后都会立即失活,需不断合成〚导学号74870382〛

答案:

B

解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三种,A项错误;蛋白质的合成是受基因控制的,所以蛋白质的多样性是由DNA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决定的,B项正确;细胞中的激素、维生素、抗体、酶都是有机物,但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项错误;细胞中的酶发挥作用后不失活,仍能发挥作用,D项错误。

2.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研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测得与之密切相关的三种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曲线对应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B.图中b、c属于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

C.图中a、b、c都具有蛋白质加工功能

D.35S进入细胞和被细胞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完成

答案:

C

解析:

在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器依次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结合题图分析,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

放射性氨基酸最先进入的是核糖体,对应曲线a;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属于细胞中的生物膜系统;a合成蛋白质,b和c参与蛋白质的加工;35S以氨基酸的形式进入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完成,而以蛋白质的形式运出细胞通过胞吐完成,二者都与细胞膜有关。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兴奋时Na+进入神经细胞不消耗ATP

C.溶酶体清除进入细胞的病原体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细菌再次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和脂质中的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这一过程不消耗ATP;溶酶体能清除进入细胞的病原体,这一过程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而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记忆细胞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特异性识别抗原,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4.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象,得到了多种突变酶,并测得50%的酶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半胱氨酸(Cys)的

位置和数目

二硫键

数目

Tm/℃

野生型T4溶菌酶

Cys51,Cys97

41.9

突变酶C

Cys21,Cys143

1

52.9

突变酶F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3

65.5

(注:

Cys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中的位置)

A.突变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突变酶F的最适温度为65.5℃

C.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可能与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关

D.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半胱氨酸的位置实现的

答案:

C

解析:

二硫键数目越多,溶菌酶热稳定性越高,而二硫键的数目可以通过改变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来增加。

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半胱氨酸的位置和数目及增加二硫键的数目得以实现的。

突变酶的出现是人们对基因修饰和改变的结果,而不是基因突变。

5.下列物质运输的途径,在垂体细胞中不存在的是(  )

A.CO2:

线粒体基质产生→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外

B.RNA聚合酶(核内酶):

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

C.葡萄糖:

细胞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D.生长激素: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

答案:

C

解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CO2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通过自由扩散依次经细胞质基质、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外,A项正确;RNA聚合酶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催化RNA的合成,B项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然后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C项错误;生长激素是一种分泌蛋白,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然后依次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最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D项正确。

6.(2015山东滕州期末)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图乙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物质X和Y的产生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图甲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不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

C.图乙中,光照强度为b时,细胞内X物质的产生速率比Y物质产生速率要快

D.图乙中,光照强度小于a时,两曲线重合的原因主要是受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导学号74870383〛

答案:

C

解析:

图甲中,Y为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A项错误;①②③④分别代表CO2的固定、有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C3的还原、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B项错误;图乙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则细胞内X物质的产生速率比Y物质产生速率要快,C项正确;光照强度小于a时,两曲线重合的原因主要是受光照强度的限制,光合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D项错误。

7.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间期,在细胞核中发生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

B.染色单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后期

C.纺锤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后期

D.分裂后期,染色体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答案:

D

解析: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A项错误;染色单体是由染色体复制形成的,应该是形成于间期,消失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所以应该是后期,B项错误;纺锤体形成于前期,消失于末期,C项错误;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所以染色体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D项正确。

8.科研人员发现“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也存在神经干细胞”,并将该成果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StemCell)期刊上。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过程中只有部分基因得到表达

B.图中b过程中核酸的种类和含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C.富含脂肪的细胞用苏丹Ⅲ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物质

D.两种骨细胞代谢相对比较缓慢的可能原因与自由水所占比例较低有关

答案:

B

解析:

题图表示细胞分化,原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时,不同的基因转录生成不同的mRNA,所以核酸的种类和含量会有变化。

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颗粒。

新陈代谢强弱与自由水的含量有关。

9.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

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导学号74870384〛

答案:

B

解析:

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A项错误、B项正确;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上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C、D两项错误。

10.下面是有关果蝇的培养记录,通过本实验说明(  )

海拔/m

温度/℃

突变率/10-6

5000

19

0.23

5000

25

0.63

3000

19

0.21

3000

25

0.63

A.果蝇的突变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B.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有关

C.果蝇在25℃时突变率最高

D.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

在相同海拔不同温度条件下,突变率存在显著差异。

在同一温度不同海拔条件下,突变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而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无关。

11.已知家兔的某个细胞中的基因甲能正常表达,基因甲的部分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且从图中标明的第一段序列的第一个碱基开始转录。

如果在基因甲的B处增加了碱基C,已知AUG、CUG为起始密码子,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不考虑图中省略的碱基引起的变化,则有关基因甲的表达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B处的碱基变化将导致基因无法复制,但转录可正常进行

B.B处的碱基变化虽然不影响基因的转录,但转录出的mRNA无法进行翻译

C.B处的碱基变化将导致翻译出的肽链的长度缩短

D.B处的碱基变化后,通过翻译可形成含12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导学号74870385〛

答案:

D

解析:

分析变化前后的碱基序列,不难发现,变化前:

B插入点之前的2个碱基与插入点之后的1个碱基转录为AUG(起始密码子),从此处开始翻译,第2段碱基序列的第4、5、6个碱基转录为UAA(终止密码子),在此处翻译停止。

变化后:

翻译起始点与变化前相同,第2段碱基序列的第9、10、11个碱基转录为UAG(终止密码子),在此处停止翻译。

整个的变化只影响翻译的起点和终点,并不影响基因的复制和转录,A项错误;转录和翻译均能进行,B项错误;碱基变化后,此基因可翻译出含125个氨基酸的多肽链,长度增加了,C项错误,D项正确。

12.(2015辽宁大连二模)关于自然状态下的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癌基因突变可使其调节细胞周期功能改变

B.基因突变普遍存在并且可以随机地自发产生

C.基因突变必然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D.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若导致个体死亡,则不一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13.(2015重庆万州一诊)在果蝇的染色体组中,如果Ⅳ号染色体多一条(称三体)或少一条(称单体)均能正常生活,而且可以繁殖后代。

三体果蝇在减数分裂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并正常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同。

果蝇的正常眼对无眼是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眼纯合三体雄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可产生4种配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Y染色体的数目是0,1或2

B.将无眼的普通果蝇与正常眼单体果蝇杂交,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1∶1

C.如果将杂合的正常眼果蝇与正常眼三体果蝇(BBb)杂交,其后代基因型有4种

D.如果将无眼的普通果蝇与纯合正常眼三体果蝇杂交,得到F1,再用无眼的普通果蝇与F1的三体果蝇杂交,其后代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是5∶1〚导学号74870386〛

答案:

C

解析:

正常眼纯合三体雄果蝇比正常果蝇多一条染色体,先考虑常染色体,可形成B和BB共2种类型的配子,再考虑性染色体,可形成2种类型的配子,则一共形成4种类型的配子。

由于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则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或1条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还可能是2,A项正确。

无眼的普通果蝇(bb)与正常眼单体果蝇(B)杂交,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Bb)∶无眼(b)=1∶1,B项正确。

杂合的正常眼果蝇(Bb)与正常眼三体果蝇(BBb)杂交,其后代基因型是BBB、BBb、Bbb、BB、Bb、bb,C项错误。

无眼果蝇基因型是bb,纯合正常眼三体果蝇基因型是BBB,二者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BBb和Bb,比例为1∶1,表现型都是正常眼,再用无眼的普通果蝇(bb)与F1的三体果蝇(BBb)杂交,三体果蝇(BBb)产生的配子为BB∶Bb∶B∶b=1∶2∶2∶1,则其后代中BBb∶Bbb∶Bb∶bb=1∶2∶2∶1,即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是5∶1,D项正确。

14.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患者均为杂合子

B.3号和4号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

C.5号和6号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D.如果7号和8号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1/3

答案:

B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

5号和6号个体患病,而9号为正常女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设该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则1号、3号、7号、9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5号、6号的基因型为Aa,8号的基因型为1/3AA或2/3Aa,既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不能确定其比例),A项错误;3号和4号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其中男孩的概率为1/2,所以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B项正确;5号和6号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3/4,正常的概率为1/4,C项错误;如果7号和8号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1-(2/3×1/2)=2/3,D项错误。

15.半乳糖血症和无过氧化氢酶症是两种人类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同个体酶活性相对值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疾病名称

相关酶

酶活性相对值

患者

患者父母

正常人

无过氧化氢酶症

过氧化氢酶

0

1.2~2.7

4.3~6.2

半乳糖血症

磷酸乳糖尿

苷转移酶

0~6

9~30

25~40

A.患半乳糖血症或无过氧化氢酶症的女性的父亲一定为患者

B.若某人同时患上这两种遗传病,说明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表现型正常的个体酶活性较低,其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能通过化验酶量来确定

D.调查两病的遗传方式时,需要在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取样

答案:

C

解析:

已知两病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能说明患半乳糖血症或无过氧化氢酶症的女性的父亲一定为患者,A项错误;某人同时患上这两种遗传病,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自由组合),B项错误;化验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不能判断是否为携带者,因为携带者与正常人数据有交叉,C项正确;调查两病的遗传方式时,需要调查家系遗传,D项错误。

16.(2015江西五校联考)利用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尝试多种育种方式,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⑥通常利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过程①②③和过程①⑤⑥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都有基因重组

C.γ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D.个体AAbbC的产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物种〚导学号74870387〛

答案:

B

解析:

由于过程⑤为花药离体培养,该过程得不到种子,只能得到单倍体幼苗,所以过程⑥只能利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个体,A项错误;过程①②③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过程①⑤⑥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①为杂交过程,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与AAbb比较,AAbbC只是导入了一个外源基因,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故个体AAbbC的产生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D项错误。

17.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2个种群。

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明显的差异。

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C.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

D.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项错误。

18.下图为花生的含油量随着选择世代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

据图分析,该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所起的作用是(  )

A.诱导产生了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

B.导致高含油量花生这一新物种的出现

C.使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频率增大

D.使控制产油这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变大

答案:

C

解析:

花生群体中本身就有高含油量的基因,A项错误;基因频率改变,只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不能说明有新物种的出现,B项错误;依曲线图可知,随着人工选择世代的增加,花生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选择,使控制高含油量的基因频率增大,C项正确;任何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都为1,D项错误。

1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

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致死)。

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的基因频率为(  )

A.1/6    B.1/5    C.2/5    D.3/5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推知:

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40%×1/2=80%,a的基因频率为1-80%=20%,所以在该种群中,产生的雌、雄配子各为80%A和20%a。

随机交配一次,由于雌、雄配子随机组合,所以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80%2=64%,Aa的基因型频率=2×80%×20%=32%,aa的基因型频率=20%2=4%,依题意,aa个体不能存活,实际子代基因型为:

AA=64%÷(64%+32%)=2/3,Aa=32%÷(64%+32%)=1/3,则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的基因频率为1/3×1/2=1/6。

综上所述,A项正确。

2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导学号74870388〛

答案:

D

解析:

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而不是基因型频率,A项错误;由于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必须同时拥有两个致病基因才会致病,但男性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就会致病,这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原因,无论男女,群体中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都是一样的,B项错误;不考虑自然等因素的影响,Aa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但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21.(10分)干旱、除草剂等因素都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1)研究发现,多数抗旱作物会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此代谢产物在叶肉细胞中却很难找到,根本原因是                                。

 

(2)下图为用探针检验某一抗旱植物基因型的原理,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

若被检植物发生A现象,不发生B、C现象,则被检植物的基因型为        。

图中用PCR技术扩增R或r基因时,需要用         寻找抗旱基因的位置。

 

(3)EPSPS是叶绿体中的一种酶,能催化芳香族氨基酸合成;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它能竞争性抑制EPSPS的作用,破坏叶绿体结构,使植物死亡,原因是 。

 

(4)研究人员利用下图所示方法成功培育出抗草甘膦大豆,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要测定EPSPS基因是否整合到大豆的某一染色体上,可用               方法,或直接测定该染色体DNA的             。

上述过程③需将胚尖首先放入含        的侵染液中处理,然后再转入含        的培养基中筛选出抗性芽,再经④过程形成抗草甘膦的大豆植株。

 

答案:

(1)基因选择性表达

(2)RR 引物

(3)氨基酸合成受阻直接影响蛋白质合成

(4)DNA分子杂交 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序列) 农杆菌 草甘膦

解析:

(1)根细胞中有代谢产物而叶肉细胞没有,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被检植物只与R探针形成杂交斑,说明该植物只含有R基因,基因型为RR;PCR技术中需合成引物才能扩增。

(3)EPSPS受抑制,导致芳香族氨基酸不能合成,则蛋白质的合成缺少某些原料,从而使叶绿体受到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受阻,无法生存。

(4)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是否导入目的基因,或直接测定染色体上的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农杆菌转化法,该植物为抗草甘膦大豆,因此需在培养基中添加草甘膦。

22.(15分)下列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坐标图和细胞的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③阶段包括               过程。

 

(2)图乙中c细胞中的染色体共含有        条脱氧核苷酸链,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填字母)。

 

(3)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        (填字母)细胞中,h细胞的名称是            ,b、c细胞中各含有        个染色体组。

 

(4)图乙中d细胞形成f细胞的过程称为        。

如果e细胞变成了癌细胞,根本原因是            发生了突变。

 

(5)在图甲中,如果在A点时全部核DNA已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而其后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不含放射性同位素,则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        。

 

答案:

(1)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

(2)16 c、g

(3)g 次级卵母细胞 2、4

(4)细胞分化 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5)25%(或1/4)

解析:

(1)根据图甲中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确定图甲中阶段①是有丝分裂,阶段②是减数分裂,阶段③包括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

(2)图乙中c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1个DNA分子,所以共含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

由于染色质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所以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c、g。

(3)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乙g细胞中。

观察g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来源,确定h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

b、c细胞中各含染色体组2、4个。

(4)图乙中d细胞形成f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

(5)从A点到GH段,DNA复制了两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确定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25%。

23.(15分)科研人员研究了野生一粒小麦、山羊草、节节麦、野生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在不同水肥条件下产量(相对值)的差异,结果如下。

表中A、B、D表示三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产量水肥条件

野生一

粒小麦

(AA)

山羊草

(BB)

节节麦

(DD)

野生二

粒小麦

(AABB)

普通小麦

(AABBDD)

适宜水分、高肥

1.5

1.3

6.0

9.2

17.5

适宜水分、低肥

0.1

1.1

3.7

6.5

11.8

水分亏缺、高肥

1.3

0.7

3.7

4.1

6.5

水分亏缺、低肥

1.0

0.5

2.5

4.3

5.7

(1)在有丝分裂后期,野生一粒小麦的一个体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组。

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