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9000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确要求 培养四基.docx

明确要求培养四基

明确要求培养“四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

课程目标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

明确提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合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理应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核心)。

它们不但是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四基”能够看作是对学生实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

“四基”理应成为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在不同学段和不同领域的数学教学中都应重视培养“四基”;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具体方式的表现都理应考虑如何突出“四基”。

基于“双基”教学,注重分析问题水平和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因而侧重演绎推理(含计算)的培养;基于“四基”教学,在注重分析问题水平和解决问题水平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水平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含类比)水平的培养。

比如,基于“四基”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感悟:

从一些结果出发得到一般结果的过程,从低维空间的结果推断高维空间结果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协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合理的思维方法。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是全新的,既是一种挑战,也给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了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舞台。

“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是: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所有学生学习数学和所有数学教育者提出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和使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理应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水平和逻辑推理水平)。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理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理应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师要把落实“四基”作为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在不同学段和不同领域的数学教学中都应重视培养“四基”;要抓住数学学习的核心: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培养习惯;掌握方法。

完成“三个目标”:

发展学生潜能;实现个人的社会化;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升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理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点、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点、运算水平、推理水平和模型思想。

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深刻理解这10个关键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整体把握教学的核心,合理而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持续提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提升教学效益。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相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所以,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协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

教学目标不但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实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持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自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理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注重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

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③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①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持续巩固和深化。

为了协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使用知识实行判断。

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协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实行理解。

②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但要掌握如何实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对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但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

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度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学会分类,能够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协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持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持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表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设计教学方案、实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理应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协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实行养成教育。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注重的几个环节是:

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能够由教师、学生开发。

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教师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体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升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落实“四基”促使课程目标整体实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理应保持并赋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教学中理应特别重视的,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核心)。

它们不但是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四基”能够看作是对学生实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

“四基”理应成为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在不同学段和不同领域的数学教学中都应重视培养“四基”;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具体方式的表现都理应考虑如何突出“四基”。

“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一、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持续巩固和深化。

为了协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实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使用知识实行判断。

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协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实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但要掌握如何实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对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但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二、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

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度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学会分类,能够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协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持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持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表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注重的几个环节是:

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能够由教师、学生开发。

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教师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体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升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的教育价值,有机结合。

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所以,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协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促使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