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812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7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docx

五数电子备课汇总下册

第一课时

折纸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让学生主动参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

3、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的数学思想。

4、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具准备:

1、教具:

多媒体课件。

2、学具:

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主题图)小红要用一张正方形纸的1/2折小船,小明用它的1/4来折小鸟。

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相互提问并列出算式。

如:

他两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列式:

1/2+1/4

小红比小明多用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列式:

1/2–1/4

还剩下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列式:

1–(1/2+1/4)或1–1/2–1/4

师:

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

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

)?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动手操作。

请大家以1/2+1/4这个加法算式为例进行研究。

师:

谁能估算等于多少?

实际上又等于多少呢?

请同学们自己动脑先想想、算算。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操作要求:

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将这两个分数折出来并涂上颜色。

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尝试解决。

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开始研究。

2、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汇报结果。

师:

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组的操作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

三、深入探讨,总结方法

1、根据涂出的分数,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那里两个问题吗?

1/2–1/4    1–(1/2+1/4)  1–1/2–1/4

师:

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

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相减。

学生自己计算,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

2、试一试

9/10—1/6等于多少?

(9/10—1/6=27/30—5/30=22/30=11/15)

师:

你还发现什么?

生: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归纳算法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第2页“试一试”。

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谁能说一说:

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点新课标

(1)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2)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看图填一填。

2、计算2/3+3/4时,要先通分变成()/()+()/(),表示()个1/()加上()个1/(),一共是()个1/(),所以2/3+3/4的和是()/(),化成带分数是( )。

3、数学小医生。

3/4+1/6=4/10=2/5        4/9-2/5=2/4=1/2 

五、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作业:

课本P4第4、5、6、7、8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第一题: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二题: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

第三题: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再进行计算。

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四题: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指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第五题:

教师指导学生先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然后改正。

第六题: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第七题: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第八题:

学生先独立连一连,然后交流自己估算的方法,再实际算一算。

二、课堂小结

三、课外作业

1、课本第4页“你知道吗?

2、预习“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

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

男女生星期日活动安排表

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

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

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

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的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全班交流。

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

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

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留在家中的男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

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师:

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

这几种算法对吗?

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

4、解决问题:

算一算,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师: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

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5、讨论两种算法的不同之处,

指出: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三、实践运用

四、总结

计算,请学生板演。

提问: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写什么?

 综合:

师: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帮助学生看懂线段图。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具准备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出示情境图,看,分数王国里都有哪些数呢?

小数王国呢?

生汇报。

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他们吵什么呢?

1/20和0.06都说自己更大呢!

提出问题:

1/20和0.06哪个数大?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继续在讨论中理解。

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

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解决。

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内容。

2、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继续在讨论中理解。

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

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解决。

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内容。

2、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索转化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1\51\84\25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4、小数化成分数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索小数化成分数,过程同“分数化成小数”。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一”部分习题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五课时

课题: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进一步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4、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与小数互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及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大家有没有信心?

2、完成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一”第一题。

练习分数的加减法,请学生独自完成。

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让学生汇报后说一说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第二题

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明确分数表示的意义。

(1)、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分析题意

(3)、尝试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4)、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说说这些分数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说说你的计算是怎么做的,同时联系学生实际,加强读书养成教育。

3、完成第三题

引导学生对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再请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4、完成第四题

(1)、学生读题

(2)、分析题意

(3)、先独立标出数的大致位置(4)、全班交流

5、完成练习第5-7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利用小数和分数的互化,自己找到被挡住的数字,

(3)引导学生观察每棵树的算式,互相交流算式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6、完成第八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方程的解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7、完成第九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三、拓展,完成第十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最后集体订正。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异分母的加减计算

      分数的混合运算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王桥桂龙希望小学张迎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长方体立体图形。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形成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纸盒、相片、长方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照过相吗?

相片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还学过哪些图形?

(随生答出示下列图形)

出示:

 

这些图形都在平面上占了一定大小,是平面图形。

你们的相片夹在什么地方?

(相册里)

把一个大活人夹在相册里可以吗?

为什么?

(因为相片是平面的,人是立体的)

我现在变个魔术,把相片变成立体的,

把许多相片重叠起来,变成立体图形问:

还是平面图形吗?

是什么形状?

师:

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立体的,如:

(投影出示:

p19实物图)

师: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的?

平时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

(学生举许多例子)

师:

长方体的用处真大,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出示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由长方体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请学生说一说你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哪些知识?

(放手让学生说长方体的特征,在说中长知识)

2.感知长方体。

摸长方体的表面,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是什么感觉。

摸“面”什么感觉?

——平:

这是长方体的“面”(板书)

摸“棱”什么感觉?

——利:

这是长方体的“棱”(板书)

摸“顶点”什么感觉?

——尖:

这是长方体的“顶点”(板书)

摸到棱时,学生可能表达不出“利”的感觉,师用一根粉笔在棱上划一下,粉笔被割了一道口子,问:

这是什么感觉?

师:

盒子的别的地方还能摸到这些感觉吗?

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P19—P20页的例1。

(指导阅读,书中长知识)

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用第一个学具袋里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

3.实践操作(分组合作,每个袋子里的长方形的个数6——8个不等。

让学生选择制作)

师:

先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然后粘合成一个长方体。

师在小组间指导。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师:

通过刚才的制作,你知道了面的哪些知识?

你用了几个长方形?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引导学生说出:

长方体有六个面围成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相对的面是完全相等,由于长方体的面比较多,为了便于表达我们给每个面起个名字吧。

(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后通过比较,以方位命名较好,命名为:

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请制作出特殊长方体的同学按不同方位,说出哪两个面是正方形。

其他四个面怎样?

(2)、棱的认识

师:

通过自学,结合制作过程,说一说什么是棱?

棱是怎样产生的?

生答后,师再演示(或请一个学生上前协助演示棱是怎样形成的)

师:

2个面相交形成棱。

长方体有几条棱?

(3)、顶点的认识

师:

长方体的顶点是怎样形成的?

有几个顶点?

师:

请用第二个学具袋里的长条及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

你用了几根长条?

你是怎样选取长条的?

说明长方体的棱有几条?

进行分组,怎么分?

分成几组?

每一组的四条棱怎样?

每个顶点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板书:

3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4、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认识

(1)把长方体的框架选一个顶点,留下连着这个顶点的三条棱,其余的拆掉,变成如下图形:

(多媒体演示)

 宽

师: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习惯上把水平的棱叫做长,前后纵方向的棱叫做宽,竖着方向的棱的长叫做高。

(2)、量一量自制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改变方位再量一次。

三、巩固练习

1、形成性练习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的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个顶点,有()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

(3)长方体的12条棱中,有()条是长、有()是宽、有()是高。

(4)特殊情况的长方体有()个()的面是(),其余的四个面的大小()。

2、空间观念的培养。

(1)根据左图已知的长、宽、高,想象整个长方体。

4下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5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6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2)看一个长方体,能不能看到以下的图案?

(出示一个长方体的学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

(3)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长方体相对位置,下面是一组砖块叠成的图形。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的图案。

()()()

(2)请同学们讨论这张相片是不是长方体?

为什么?

四、总结:

学习这一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

课时目标

1.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境,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难点

掌握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对应位置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观察、回忆长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完全相等)

2、师追问:

那么,正方体呢?

3、指名汇报,教师对学生没有回答到的地方,可作适当补充。

二、探究新知

1、组织活动:

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会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是怎样剪的?

学生自主探究并汇报:

沿着棱剪开,不要剪断。

(1)教师出示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6个面,12条棱)

要求:

学生按顺序给每个面标上字母,按顺序给每条棱统一标上数字,再打开纸盒展开图。

提问:

与1,2,3号面对应的面是几号面?

(通过动手、观察,让学生理解展开前后相对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想象,你能把剪开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吗?

(让学生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动手剪一剪,小组交流。

(1)学生观察得到的展开图,小组中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2)在纸上把自己剪开的展开图在练习本上画下来。

(3)集体汇报说一说剪的顺序,张贴剪后的展开图,教师投影出示有代表性的展开图。

(4)提问:

展开图虽然不同,但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有6个面,12条棱)

(5)根据出示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得出分为4类。

第一类:

中间连四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

第二类:

中间连三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

中间连两方,两侧各两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

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2、出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提问:

沿棱剪出的展开图有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型?

3、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展开图进行比较。

4、集体汇报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探究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赏,并交流观察中发现的好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展开与折叠和正方体展开图共有11种等知识。

板书设计

2.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

 

教学反思:

 

3.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像药盒、牙膏盒、鞋盒、酒盒等,个人师傅在制作包装盒时至少要用多少张纸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长方体说说它有哪些特征。

师:

同学们说得好,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些面存在什么关系,同学们还记得吗?

师归纳:

指着黑板上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究求法。

(1)引导思考:

我们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和是它的表面积,那应该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先测量长、宽、高,再计算)

(2)请你们计算出展开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测量、记录、并计算。

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汇报。

预设:

(1)把6个面的长、宽量出来,再把6个面的面积相加。

(2)只量同一顶点的3个面的长、宽,再把3个面的面加起来,再乘2.

(3)正方体的表面积只需要一个面的长、宽,用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用公式“上×2+前×2+左×2”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用公式“棱长×棱长×6”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4)根据学生汇报进行小结:

长方体的表面积=(上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或上面的面积×2+前面的面积×2+左面的面积×2=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药箱,个人师傅用了多少纸板?

2、师引导:

要想知道这个药箱的表面积,首先得知道哪些信息?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米?

3、解决本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鱼缸上面没有盖,也就是少了一个面,因此,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一定要联系实际。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运用表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联系实际。

板书设计

3.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4露在外面的面

课时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探究多个正方体堆放时漏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多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2、观察正方体的堆放,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