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300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

第四单元观察与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

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

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

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

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

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

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

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

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

真实图像:

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

动画:

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

(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

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

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

“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

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

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

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

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

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

——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

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

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

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

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

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

教师巡回辅导。

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板书:

白云高飘蚂蚁搬家天气变化

大自然的语言蝌蚪游动大雁南飞季节更换勤于思考

鱼鳞上的圆圈推算年龄善于发现

“三叶虫”化石推知史前地质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

并让他们明白了对事物要细心、要勤观察多思考,使他们喜欢学语文,愿意学语文。

AG:

-i+ 

@d)H&ny}e 

?

~r%S6 

 

李时珍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行医著书的事迹。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3.给第4自然段分层,说说层意和自然段的段意。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

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4岁随父学医。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

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

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教学用具:

1.《本草纲目》书。

2.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指导预习。

要求:

1.自由读课文,力求正确。

2.读后思考:

①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课文写了李时珍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

2.说说每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3.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

四、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讨论: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理解:

明朝医学家药物学家)

2.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并思考:

(1)“那时候”指什么时候?

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为什么用“再”字?

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让他再当医生?

(2)“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各是什么意思?

(3)李时珍为什么会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3.学习第3自然段。

轻声读,边读边想:

(1)“处处留心”、“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对症”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古方解决了父亲遇到的疑难病症呢?

(3)后来他父亲为什么又同意他学医了?

父亲从“不愿”到“同意”说明了什么?

五、教学生字词:

诊 职 症 效 凑

六、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诊费 职业 有效 对症 疑难 病症 救死扶伤

2.辨析词语:

“志愿”“自愿”

二、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这节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句与句是怎样联系的?

(2)引导学生分层,把联系紧密的句子合并在一起。

(3)说说3层意思。

(4)理解重点词句。

①“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这一句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②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③“完善”是什么意思?

怎样的药物书才能算是完善的药物书?

④找出描写李时珍想法的句子,这些想法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说说图上内容。

(2)读读议议:

为了重新编写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先划出有关句子,再同桌交流。

(3)指导朗读。

①帮助学生定准1、2两句中的重音:

轻读“在治病的时候”和重读“亲自”“采药”形成对比,暗示后者难度之大;重读“山高路远”“严寒酷暑”,突出困难之多;重读“走遍了”以及在读两个“不怕”后稍加停顿,突出李时珍不畏艰难的精神之可贵。

②后3句让学生边读边体味边定重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重读的词语:

好几天、饿了、干粮、天黑了、山上、亲口品尝、上万里、千百个、书本上。

③齐读这一节,进一步体会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3.学习第6至7自然段。

(1)齐读。

(2)提问:

你们有谁见过《本草纲目》这本书?

(3)出示《本草纲目》,让学生翻翻(厚薄),看看(图文),掂掂(分量)。

(4)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部书怎样?

课文中是怎样评价它的?

(著名、伟大。

)它著名在哪里?

为什么说它伟大?

(5)讨论后齐读第6、7两段。

(6)介绍“出版说明”中的有关内容及第2部药物书《本草纲目拾遗》,告诉学生这本书是清代赵学敏编写,在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后100多年,记载了900多种药物。

(7)再问:

现在有人正准备编写一部更新更伟大的药物书,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意在将理想的种子播进幼小的心田。

三、作业。

课文后思考题1、2。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1.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家李时珍,为了解除病人痛苦,立志学医和编写著名药物书《本草纲目》的过程。

2.认识李时珍的思想品质。

(救死扶伤,为人类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3.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进行具体的示例教学。

三、复述课文。

(着重复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四、教学生字词:

缺 载 况 编 酷 拜 访 判 纲 籍 译

五、辨析:

1.药物药材药方药性药效

2.药方良方古方

3.药物书中药书

六、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李时珍是_____朝伟大的______家和______家,他从小就立下了志愿。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不但______还______。

采药时,他不怕______不怕______。

走了______路,拜访了_____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2)李时珍花了______年时间,终于编成了《本草纲目》。

这部书有______字,记载了______种药物,是中药书籍中一部_______。

附:

板书

教学后记:

 

装满昆虫的口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

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

他是哪儿人?

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

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

(个别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

(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

(第一层:

2、3自然段,第二层:

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

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

(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

“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有没有具体写呢?

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

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

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

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四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区别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读音,能够用多

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同音字组词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习。

3集体评讲。

二、抄一抄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

(递进、条件)

4学生练习造句。

四、总结

五、课外作业。

1写词语。

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

“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总结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

(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总结:

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教学过程:

学习谚语: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

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收集的谚语。

(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笔下生花: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金钥匙: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自检,学会编目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小结

3、反馈自检情况。

课时总结

作业:

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