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8052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docx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

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

中国矿业大学曹正正、薛熠、刘姗

摘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较全面的分析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横向地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在经济效应方面作比较分析。

本文将“会展经济周期”分为筹备,举办,后会展三个阶段,根据每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其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评价。

对于第一阶段:

筹备阶段,我们认为其主要是依靠相关投资拉动经济,对此我们基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结合近2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Matlab对其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GDP增长与投资增长间的线性关系,并结合北京奥运会比较性地分析了世博筹备阶段的经济效应,得出在此阶段,上海市较高的“投资乘数”2.93能更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

对于第二阶段:

举办阶段,我们认为其对经济的拉动主要由举办期间产生的大量消费增长产生,我们依据消费函数公式,结合历史数据,建立GDP与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关系,并由此估算出世了博举办阶段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对比北京奥运会,我们得出世博会长周期、大客流的性质能带来更多的消费增长,举办阶段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为2034.3—2188亿元的GDP提升。

对于第三阶段,后世博阶段,我们从旅游就业人数方面对其可能引发的“低谷效应”进行分析,利用历年上海旅游数据拟合出指数回归方程,采用基于常态与基于世博的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数差额比较的方法,较准确地计算了世博会对旅游直接就业的影响增量,后世博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就业过剩总数将可能达26万人。

另一方面,我们纵向地将上海世博会与日本大阪和爱知世博会进行对比分析。

从主题、时间、展馆规模、参观人数及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运用相关数据说明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得到了上海世博会可能成为比日本两届注册世博会更加成功的世博会。

不管从会期时间的长短、会馆的总面积、参与国家与组织数目、参观者数目及创造的经济效益来讲,上海世博会都可能成为世博之最。

 

关键词:

乘数理论回归分析GDP增长低谷效应对比分析法

 

目录

一、问题重述3

二、问题背景3

三、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的说明3

3.1模型的假设3

3.2符号说明4

四、问题分析4

五、模型的建立及求解5

5.1对筹备阶段的分析5

5.1.1凯恩斯的乘数理论5

5.1.2用乘数理论测算世博投资经济效应5

5.2对举办阶段的分析8

5.3对后世博阶段的分析10

5.3.1上海世博会基于回归分析的旅游从业人数估计12

5.3.1.1上海世博会对旅游就业的影晌分析12

5.3.1.2后世博旅游就业人数分析13

5.4上海市世博会与日本大阪和爱知世博会的影响力分析比较14

5.4.1时间跨度、面积14

5.4.2展出国(地区)、企业和组织15

5.4.3参观人数15

5.4.4经济影响力15

5.4.5对其他相关产业影响力16

六、结论及建议16

七、模型的优缺点18

7.1优点:

18

7.2缺点:

18

八、参考文献19

九、附录20

一、问题重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

请你们选择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二、问题背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盛会在我国举办,继北京奥运会之后,2010年上海又举办了世博会。

然而,举办这样的大型展览会,我们必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因为这样的机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世界博览会又称国际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

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

最早的现代博览会是由英国举办的:

世界工业。

继第一届成功举办后,至今世博会已举办了四十届。

而第四十一届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

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博会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世界三大盛会,国际大型盛会的经济效应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世博会也不例外。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围绕举办世博会所发生的一切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和经济效益,可以总称为“世博经济”。

因此,世博会也成为众多学习者和组织竞相研究的对象。

对世博会的研究有利于举办国通过世博会来提升国家影响力,增加经济效益,更能通过世博会这个世界平台,让各个国家展示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

毫无疑问,对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研究,对于我们是意义重大的。

三、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的说明

3.1模型的假设

1)假设国民收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线性关系;

2)假设国民收入与全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量成线性关系;

3)会展经济对综合社会消费指数的经验数据1:

6;

4)假设在旅游就业方面人员指的是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即指纳入旅游部门统计范围之内的旅游饭店(含旅游饭店、社会旅馆、个体旅馆)、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等的就业人员,不包含间接从业人员;

5)假设在世博会举办期间里吸引7000万观众到世博会参观;

6)假设来上海的游客的中,会有70%到世博会场参观;

7)假设旅游业直接就业1个人,将给相关行业间接地创造4个就业机会。

3.2符号说明

1)

国内生产总值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

3)

全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

4)

最初消费

5)

边际消费倾向

6)

为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

7)

为旅游从业人数(人)

8)

取01,02,03,04,……

四、问题分析

世博会,奥运会之类的国际级盛会,一般会有上百个国家参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方面会对本国产生极大的影响。

除少数例外,一般都能促进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提升其整体形象。

为了全面分析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个是将上海世博会与国内重大会展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如08年北京奥运会。

另一方面,我们将上海世博会纵向与历届公认比较成功的世博会进行比较,如日本大阪、爱知世博会,期望显示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横向分析上,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同为世界性的盛会。

从准备申办这类盛会到成功举办再到后盛会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将分为三个阶段,即筹备、举办和后会展阶段,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

一个完整的大型会展经济周期持续时间大约为10年: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

以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为主。

第二阶段,举办阶段。

即会展举办当年,以会展的举办而增加的各项消费带动为主,消费增势强劲。

第三阶段,后会展阶段。

即会展后的一段时间内,受需求不足制约,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也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出现持续的正效应。

纵向分析上,我们将对上海世博会与历史上较为成功的日本大阪和爱知世博会进行主题、时间、展馆规模、参观人数及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的比较。

这样,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全面分析比较,我们期望得到上海世博会在与北京奥运会在影响力上的高低比较以及上海世博会与日本大阪和爱知世博会在本国和国际上的经济及其其他各方面影响力上的差异。

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到上海世博会的综合的影响力大小。

五、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1对筹备阶段的分析

筹备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会展带来的投资增张来拉动,大型会展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其中直接投资是指直接与两会有关的硬投资或刚性投资,主要包括:

会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中的运营投资以及会后的设施维护投资等。

间接投资是指即使不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也需要进行的投资,只不过因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而提前或进一步加强的投资,包括:

交通、通讯、市政建设和环保等投资。

这里我们假设国民收入与投资呈线性关系,引入乘数理论,结合北京奥运会对世博会筹备阶段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5.1.1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其《通论》中首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了乘数概念,投资乘数被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原始投资的增量之比。

投资乘数的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穷的递推连锁反应过程,其暗含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各部门间相互联系,某一经济部门的自发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产生对其它部门的需求,从而增加其它部门的收入和投资,于是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模型里,国民收入倍增的形成,初始动因是自发投资的增量,而中间的传导机制是消费的无限次循环,因此又可称该模型为消费内生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消费无限次循环模型。

5.1.2用乘数理论测算世博投资经济效应

根据凯恩斯理论,

(其中

表示投资,

表示GDP,

表示回归方程的系数),这里新增投资

所能产生的新增产值

主要决定于“投资乘数”

即:

这里投资乘数

我们通过历史数据来求得的求得。

根据上海市1990-2009年期间的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见表1)。

表1上海市历年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单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GDP

781.66

893.77

1114.32

1519.23

1990.86

2499.43

2957.55

227.08

258.30

357.38

653.91

1123.29

1601.79

1952.05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GDP

3438.79

3801.09

4188.73

4771.17

5210.12

5741.03

6694.23

I

1977.59

1964.83

1856.72

1869.67

1994.73

2187.06

2452.11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GDP

8072.83

9247.66

10572.24

12494.01

14069.87

15046.45

3084.66

3542.55

3925.09

4458.61

4829.45

5273.33

进行回归分析求得

(matlab代码及运行结果见附录1),即:

上图为回归分析拟合图与残差分析图,可以看出拟合曲线有较高的拟合度,能较好得体现总产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调查显示,世博会的直接投资总额为250亿人民币,其中工程建设为80亿元,土地储备前期动迁为170亿元,这部分对上海市直接拉动效应为732亿元的GDP增长。

根据北京市1990-2008年期间的GDP和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数据(见表2)进行数据拟合,得:

北京市近20年来的投资乘数为2.52。

调查显示,奥运会的直接总投资为397亿元,则奥运会对北京GDP的拉动效应为1000亿元。

表2北京市历年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单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GDP

500.80

598.90

709.10

886.20

1145.30

1507.70

1789.20

179.20

192.00

266.00

410.40

648.80

841.50

876.90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GDP

781.66

893.77

1114.32

1519.23

1990.86

2499.43

2957.55

227.08

258.30

357.38

653.91

1123.29

1601.79

1952.05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6060.30

6886.30

7861.00

9353.30

10488.00

2528.30

2827.20

3371.50

3966.60

3848.50

虽然北京奥运会的直接投资要明显大于上海世博会,但是由于上海的“投资乘数”要高于北京,所以在对于拉动GDP的效应上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筹备阶段举办地的经济效应取决于举办地本身的“投资乘数”而不是会展的性质。

5.2对举办阶段的分析

举办阶段的经济增长以会展的举办而强势增加的各项消费带动为主。

由此可知此阶段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城市的消费水平。

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国民收入和消费关系可以表示为

代表最初消费,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代表国民收入,

代表最终消费)。

该式可以转化为:

,用

代入式中得到:

根据上海市1990-2009年期间的GDP和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数据(见表3),用matlab进行回归分析求得:

即:

上海的新增消费将带来3.19倍GDP增长。

 

上图为GDP与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回归方程的回归曲线与残差分析图,可见回归模型有着较好得拟合度,能够较好地反应GDP与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关系。

根据有关资料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吸引大约7000万游客,则门票收益将达73亿元,结合园内餐饮,纪念品等销售,世博会直接销售收入将达到91.1--98亿元。

则按照会展经济对综合社会消费指数的经验数据1:

6(通常意义上认为如果参观者在展会上消费1元,就意味他将在其他行业,如交通,餐饮,住宿的方面消费6元),那么我们可以估算世博会最终消费需求将为637.7-686亿元。

根据回归方程测算得:

世博会举办阶段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为2034.3—2188亿元的GDP提升。

表3上海市历年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额数据和GDP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C

333.86

382.06

464.82

675.92

834.76

1050.96

1258.00

GDP

781.66

893.77

1114.32

1519.23

1990.86

2499.43

2957.55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C

1435.38

1593.27

1722.33

1865.28

2016.37

2203.89

2404.45

GDP

3438.79

3801.09

4188.73

4771.17

5210.12

5741.03

6694.23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C

2656.91

2979.50

3375.20

3873.30

4577.23

5173.24

GDP

8072.83

9247.66

10572.24

12494.01

14069.87

15046.45

对北京1990-2008期间的GDP和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数据(见表4)进行回归分析得: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来京旅游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合计奥运旅游收入达457亿,得奥运举办阶段拉动了北京1161亿的GDP增长。

表4北京市历年社会零售商品消费总额数据和GDP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C

345.10

408.30

503.00

611.20

766.60

950.40

1061.60

GDP

500.80

598.90

709.10

886.20

1145.30

1507.70

1789.20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C

1208.50

1373.60

1509.30

1658.70

1831.40

2005.20

2296.90

GDP

2075.60

2376.00

2677.60

3161.00

3710.50

4330.40

5023.80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C

2626.60

2902.80

3275.20

3800.20

4588.99

GDP

6060.30

6886.30

7861.00

9353.30

10488.00

在举办阶段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和带来的游客量远大于北京奥运会,所以世博会在此阶段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要比北京好运会强很多。

在举办阶段会展性质是所能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

5.3对后世博阶段的分析

会展投资一般在会展前期或中期全面完工,之后,它对经济的强大拉动力瞬间消失。

同时,会展通过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在后会展阶段,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从而使会展经济的周期性特征也得以体现。

如果会展期间的瞬间投资过度,“景气”变质为“泡沫”,紧随而至的会展“低谷效应”对经济的冲击就会更加剧烈,甚至会引起会展后经济长时期的衰退。

世博会在举办过程中对经济的刺激过程中,会给举办地特别是当地旅游服务行业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大量的旅游就业人数。

资料表明,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创造了45.78万个就业机会,占该年日本全部就业人数的0.8%;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曾为加拿大及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提供了6.31万个就业岗位;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则为德国带来了10万人的就业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估计届时至少可以产生10万个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

但与此同时世博会带来的巨大的就业人数在世博会后存在着一个继续消化的问题;就旅游业而言,在世博会后也会因游客减少而产生旅游服务就业过剩,这就可能造成举办地的经济回落,以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1970年大阪世博会在举办前的五年时间内,举办地大阪府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2.87%,但在举办后的五年时间,大阪府的增长率却降为4.17%,这就是后世博阶段的“低谷效应”。

不仅是世博会,奥运会同样会在“后奥运”阶段产生“低谷效应”,即便以公认的举办得较为成功的北京奥运会为例,通过奥运因素拉动北京GDP增长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到其结束后GDP增长迅速回落的“低谷效应”。

表5奥运因素拉动北京市GDP增长情况

年度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GDP增量(亿元)

124.43

167.90

211.76

259.53

128.40

452.00

114.40

GDP增长率(%)

3.87

5.03

6.04

6.98

3.23

11.01

2.51

2003年—2009年奥运因素拉动北京市GDP增长情况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奥运经济拉动北京市GDP的环比增长情况是:

2003年的北京市GDP多增加3.87个百分点,2004年多增加5个百分点,2005年和2006年分别多增加6个百分点和近7个百分点,2007年增加3.23个百分点,2008奥运当年多增加11个百分点,2009年多增加2.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奥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集中在2005至2008年,在2008年达到高峰,通常又被称为“奥运景气”,而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不存在其它因素冲击的情况下,奥运结束后的2009年经济增量将迅速回落,出现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

5.3.1上海世博会基于回归分析的旅游从业人数估计

游客的出现促使了旅游就业人员的产生,游客的数量大致决定了旅游就业人员。

本模型通过探讨旅游接待人次增长和旅游就业人员增长的关系,来衡量世博会和旅游就业的关系。

假定在旅游就业方面人员指的是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即指纳入旅游部门统计范围之内的旅游饭店(含旅游饭店、社会旅馆、个体旅馆)、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等的就业人员。

5.3.1.1上海世博会对旅游就业的影晌分析

根据2001—2008年的上海旅游人数和上海旅游直接就业人员数据(见表5),通过matlab可以拟合出上海旅游接待人数和上海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之间的指数回归方程,即模型一:

为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

为旅游从业人数(人)。

回归模型一的解析度到86.6%,也就是说,上海旅游接待人数和上海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具有相关性,运用这一方程进行的相关预测的结论也是比较可靠的。

表6上海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就业人数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

8458.3

9035.5

7923.9

8996.9

9593.4

10290

11100

11646

旅游从业人数(人)

182623

185813

209212

218087

226276

233761

240548

249501

资料来源:

上海旅游年鉴

在讨论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就业总量的影响时,应分成五步:

一是预测基于常态的旅游接待人数(即没有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二是预测基于世博会的旅游接待人数;三是计算出基于常态的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四是计算出基于世博会的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五是计算第三、第四步结果的直接差额,即为世博会对旅游直接就业的影响增量。

1.基于常态的旅游接待人数预测

常态下旅游接待人数是通过预测分析计算出来的。

首先依据2001--2007年间的上海旅游接待人数的历史资料,推导出预测模型,得出下列回归方程,即模型二:

取01,02,03,04,……;

为旅游从业人数(人)。

回归模型二拟解析度到86.1%,具有较高的解释度。

然后,根据这一模型预测出2010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