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598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土壤.docx

《重庆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土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土壤.docx

重庆土壤

重庆土壤

第一节  土壤形成特点及分布规律

土壤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既是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

土壤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形成分布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

土壤可以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前者是在气候、地貌、母质、生物、水文等自然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后者则是自然成土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产物。

一、土壤形成特点

(一)成土条件复杂,土壤类型较多

重庆市地域辽阔,从纬度范围来看,地带性土壤是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壤、红壤。

但市境内自然成土条件相当复杂:

第一,地貌条件复杂,既有大面积中低山地与深切河谷,也有广阔丘陵、平坝,山高谷深、地势高低起伏悬殊。

这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境内的水热状况,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区域差异。

其次,地表构成有从前震旦系到第四系的大部分地层出露,岩性复杂、母质多样。

加之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生产利用形式的差异,使成土条件更为复杂,从而导致本市土壤种类的多样化。

据统计,全市土壤共有5个土纲,9个土类,17个亚类,40多个土属,100多个土种,变种更多。

众多的土壤类型为我市农业利用形式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5个土纲、9个土类分别是:

铁铝土纲¬¬¬¬¬¬¬¬¬¬¬¬¬¬¬¬¬——红壤、黄壤;淋溶土纲¬¬¬¬¬¬¬¬¬¬¬¬¬¬¬¬¬¬¬¬¬¬¬¬¬¬¬¬¬¬¬¬¬¬——黄棕壤、棕壤;半水成土纲¬¬¬¬¬¬¬¬¬¬¬¬¬¬¬¬¬——山地草甸土;初育土纲¬¬¬¬¬¬¬¬¬¬¬¬¬¬¬¬¬——紫色土、石灰(岩)土和新积土;人为土纲¬¬¬¬¬¬¬¬¬¬¬¬¬¬¬¬¬——水稻土。

  

(二)土壤具有幼年性、粗骨性及粘化、酸化、黄化特点

1. 幼年性、粗骨性 

我市深丘及山区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自然植被覆盖率低,人工植被(农作物)更替频繁;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大,因而地质大循环进行得十分剧烈,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频繁,原有的土壤因为遭受侵蚀而不断被新的土壤取代,故成土时间短暂,使土壤长期处于幼年阶段。

市境内石灰岩和广泛分布的紫红色砂、泥岩含(碳酸)钙量高,在这些地区,土层中游离的碳酸钙阻滞了盐基淋溶作用,也使相当部分土壤长期停留在幼年阶段。

土壤受母岩的直接影响,其原生矿物含量高,粗骨性十分明显。

在形成的土壤中夹有大量的页岩或泥岩碎屑。

这部分土壤发育浅,土层薄,受冲刷侵蚀严重,农业上保肥抗旱力弱,宜种性差,是我市的主要低产土壤。

2. 粘化、酸化、黄化 

重庆市境内的山地,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

这些地区降水充足、热量丰富、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不明显。

因此,在山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土壤母质化学风化非常强烈,原生矿物不断被分解,形成大量的粘土矿物;在漫长的温湿条件下,土壤淋溶较为明显,盐基物质大量流失,饱和度低,在代换性离子中,氢、铝离子占绝对优势;同时,受大气湿度的影响,土体较湿润,因此,在成土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和氧化铝的水化程度很高。

土壤中游离氧化铁发生水化而成水化氧化铁(黄色),使土壤剖面呈黄色或蜡黄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市山地土壤的发生形成中,呈现明显的粘化、酸化和黄化特点。

二、土壤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

(一)土壤分布规律

1.土壤水平分布规律  

重庆市土壤的分布,严格受成土因素的控制。

首先由地理位置,即经纬度位置控制着本市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重庆市位于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在海拔1500米以下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次生针叶林,林下不同母质风化发育的土壤,其最后阶段都可能发育成地带性土壤¬¬¬¬¬¬¬¬¬¬¬¬¬¬¬¬¬——黄壤。

如:

在石灰岩分布区,形成矿子黄泥;砂岩区形成冷沙黄泥和沙黄泥;冲积母质区形成老冲积黄泥、姜石黄泥。

即使最稳定的紫色土也有向酸化、黄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如酸性紫色土、紫黄泥等。

在海拔高、湿度大的地区,如原万县地区,土壤的黄化进程比湿度较低的渝西更为强烈。

同一地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如蓬莱镇组棕紫泥土属,在渝西为石灰性紫色土,在万县地区大部分已变为中性紫色土。

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无论何种紫色岩产生的紫色土均有酸化趋势。

但是,由于长期开垦耕作和林被破坏,土壤冲刷剧烈,土层遭到频繁侵蚀扰动,使土壤大多是底部母质新风化出来的幼年土,所以本市土壤发育受地方因素,主要是母岩岩性的影响十分突出,致使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其次,地质构造和地层展布制约本市土壤的水平分布。

本市土壤与地层的关系大体是:

第四纪冲积物形成新积土和老冲积黄泥等。

早期古水文气候条件下的红色粘土母质发育为红壤。

白垩系和侏罗系地层即紫色母质展布区发育为各种紫色土。

三迭系地层,如飞仙关组形成紫色土,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形成矿子黄泥和石灰(岩)土;须家河组形成冷沙黄泥。

二迭系地层主要形成火石子黄泥和石灰(岩)土。

泥盆系地层形成粗骨黄泥和冷沙黄泥。

志留系地层主要形成粗骨黄泥。

奥陶系地层主要形成矿子黄泥(大黄泥)和石灰(岩)土。

寒武系地层主要形成矿子黄泥(小黄泥)。

 震旦系和元古界板溪群地层主要形成粗骨黄泥和冷沙黄泥。

由于全市地层较齐全,岩石种类多,成土母质和地形、地貌复杂,结果在市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破坏了土壤水平面地带的完整性。

如盆东平行岭谷区,大多数土壤在各背斜向斜之间以构造线为轴心,依岩层顺序、沿岩层走向对称性地呈条带状分布,使地带性土壤—黄壤仅呈不连续的斑块或条带状分布。

综上所述,本市土壤的水平面分布除受地带性因素支配外,还显著受到非地带动性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母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刻。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地形影响显著,随着地势的增高土壤分布的垂直差异十分突出。

海拔由低到高土壤分布大体趋势是:

沿河两岸分布着新积土 (多在200M以下);在海拔500M以下(个别地区达800M)的丘陵地区,大多植被破坏殆尽,地表冲刷严重,紫色母岩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物理风化强,故分布着带有明显母岩特性的紫色土;在海拔350¬¬¬¬¬¬¬¬¬¬¬¬¬¬¬¬¬—650米的石灰岩槽谷区分布着石灰(岩)土;海拔500¬¬¬¬¬¬¬¬¬¬¬¬¬¬¬¬¬—1500M的低山和中山下部,分布着受水热支配明显,反映生物气候对土壤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的地带性土壤黄壤;海拔1500 m以上分布着黄棕壤;2100 m以上分布着棕壤。

从1500 m左右至2500 m以上的中山上部,还零星分布着山地草甸土。

应当指出,由于重庆市地域辽阔,土壤垂直分布高度的上下限,因各地水热条件的不同有100¬¬¬¬¬¬¬¬¬¬¬¬¬¬¬¬¬—200 m的差异,例如,地处东北部的大巴山南坡、巫山西坡,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分布高度是:

黄壤(700¬¬¬¬¬¬¬¬¬¬¬¬¬¬¬¬¬—1500 m)Ô黄棕壤(1500—2100 m) Ô 棕壤、山地草甸土(2100¬¬¬¬¬¬¬¬¬¬¬¬¬¬¬¬¬—2570 m)。

而在东南部武陵山、娄山北麓,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分布高度是:

黄壤(600¬¬¬¬¬¬¬¬¬¬¬¬¬¬¬¬¬—1700 m) Ô 黄棕壤(1700¬¬¬¬¬¬¬¬¬¬¬¬¬¬¬¬¬—2000 m)。

随着海拔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粗骨性亦愈明显。

随着海拔增高,同一母质发育的土壤属性也发生相应变化。

如遂宁组和蓬莱镇组母质发育的土壤,在海拔400 m以下为石灰性紫色土,400¬¬¬¬¬¬¬¬¬¬¬¬¬¬¬¬¬—600 m为中性紫色土 ,600 m以上为酸性紫色土 。

因此本市土壤的开发利用差异也随之变化,立体农业明显。

从利用来看,农业耕作土壤多在海拔1000 m以下,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是我市粮食生产基地。

水稻土一般在800 m以下,800 m以上则以旱地为主。

在海拔1000 m以上,主要分布着园地、森林地和牧草地土壤,是我市森林、牧草的宝贵土地资源。

3. 土壤的微域分布特点 

土壤的微域分布是指土种的分布规律。

土种分布主要受地形坡度和水文动态条件的影响制约。

以紫色土为例:

一般在水平产状厚层泥页岩构成的丘陵区,从坡顶至坡脚水文垂直运动引起坡地母质不断冲刷和堆积,土壤质地由粗到细,由壤到粘,土层由薄变厚,肥力、抗旱能力由弱到强。

土种分布依次为石骨子土¬¬¬¬¬¬¬¬¬¬¬¬¬¬¬¬¬—石骨子泥土¬¬¬¬¬¬¬¬¬¬¬¬¬¬¬¬¬—紫泥土¬¬¬¬¬¬¬¬¬¬¬¬¬¬¬¬¬—裂纹土¬¬¬¬¬¬¬¬¬¬¬¬¬¬¬¬¬—紫黄泥土。

倾斜产状砂泥岩互层丘陵区,从坡顶到坡脚,依次分布着沙土¬¬¬¬¬¬¬¬¬¬¬¬¬¬¬¬¬—半沙半泥土¬¬¬¬¬¬¬¬¬¬¬¬¬¬¬¬¬—大眼泥土¬¬¬¬¬¬¬¬¬¬¬¬¬¬¬¬¬—黄紫泥土、豆瓣泥土;在倾斜产状丘陵的逆倾坡和切倾坡多为石骨子土,下部有少量红沙土或夹沙土;当倾角达到一定坡度时,基本上全属陡坡石骨子土。

此外,在岩层倾角较大的低山槽谷区,从山顶到山麓依次分布着冷沙土¬¬¬¬¬¬¬¬¬¬¬¬¬¬¬¬¬—沙泥土¬¬¬¬¬¬¬¬¬¬¬¬¬¬¬¬¬—碗土、小土黄泥、大土黄泥;由厚层砂岩构成的低山山岭,从山顶到山谷,依次分布着冷沙土¬¬¬¬¬¬¬¬¬¬¬¬¬¬¬¬¬—黄沙泥土¬¬¬¬¬¬¬¬¬¬¬¬¬¬¬¬¬—窑罐泥土;在大巴山等中山黄棕壤地区,扁石渣土分布在陡坡地,坡地下部为扁沙黄泥土;阴山和低洼地方为冷沙黄泥土。

江河沿岸的沉积物母质上,由沙到粘依次分布着潮沙土¬¬¬¬¬¬¬¬¬¬¬¬¬¬¬¬¬—潮沙泥土¬¬¬¬¬¬¬¬¬¬¬¬¬¬¬¬¬—潮泥土。

水稻土的分布与相应旱作土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在深沟和排水不良的冲槽,水分易于停滞,土壤在长期水分饱和状况下发育成烂泥田、冷浸田和鸭屎泥田。

上述是微域分布一般规律,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二)土壤分布的区域差异

土壤分布的区域差异主要指土壤类型组合的地理分布规律。

全市大致可分为三个土壤类型组合区。

1.渝西北(盆中)方山丘陵紫色土¬¬¬¬¬¬¬¬¬¬¬¬¬¬¬¬¬—新积土组合区 

本区包括本市西北部的潼南,铜梁、大足、荣昌、双桥、合川、永川等区县的大部或部分。

地质构造较简单,地表出露的岩层多属侏罗系地层。

区域内紫色砂、泥(页)岩广布,岩层倾角小,一般不超过50¬¬¬¬¬¬¬¬¬¬¬¬¬¬¬¬¬—60。

地貌上属四川盆地中部方山丘陵区,丘陵间往往出现平缓谷地。

本区土壤主要类型是紫色土、紫泥田。

其次在涪江、渠江、嘉陵江沿岸二级以上阶地零星分布着第四系老冲积物上发育的老冲积黄泥;各溪河近河沿岸一级阶地上均有新积土分布。

2. 渝中(盆东)平行岭谷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组合区  

本区范围北起开县,南至江津市,包括重庆市30多个区、县、(县级)市的全部、大部或局部。

地质构造为四川盆地东部褶皱带,区内隔档式构造发育,地貌特点为一系列呈北东¬¬¬¬¬¬¬¬¬¬¬¬¬¬¬¬¬—南西走向的背斜条状低山,平行分布于宽广的紫色丘陵谷地间。

一般背斜低山外侧向核部出露的成土母质为:

三迭系砂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和暗紫色钙质泥页岩,形成低山槽谷地貌形态。

在低山外侧须家河组砂岩风化物上,常绿阔叶或马尾松、杉林下发育着自然黄壤。

在低山内侧雷口坡及嘉陵江组灰岩山坡上,森林破坏后,土壤受到严重侵蚀,有大面积岩石裸露地表,在新风化母质上、喜钙柏木及灌丛草坡下,发育成黄色或黑色石灰土;坡脚和槽谷部分开垦为耕地、农田,形成矿子黄泥土(田)。

当然这是一般情形,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如渝北区茨竹坪状倒置低山上的土壤,是由遂宁组砖红色沙泥岩风化残积物发育的酸性紫色土。

在平行岭谷间广阔向斜丘陵地区分布的土壤,以侏罗系紫色砂泥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主,成土岩层主要有蓬莱镇组、遂宁组、沙溪庙组和自流井组。

其中以沙溪庙组地层及其以上发育的中性灰棕紫色土(田)为主。

总体来看平行岭谷区紫色土分布宽,黄壤、石灰(岩)土分布窄,呈隔挡式分布。

此外,本组合区大、中、小溪河两岸均有新冲积土分布;二级以上阶地零星分面着老冲积黄泥;在北部(原万县地区)三级阶地上还分布有姜石黄泥。

梁平坝子也分布有老冲积黄泥。

3. 渝东北、渝东南(盆周)低、中山黄壤(石灰岩土) —黄棕壤¬¬¬¬¬¬¬¬¬¬¬¬¬¬¬¬¬—棕壤、草甸土组合区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外围,包括直辖前的万县、涪陵、黔江地区大部分及重庆市东南隅。

地处大巴山地、巫山、七曜山、武陵山区及大娄山系。

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相对高差大,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较明显,土壤地域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带谱特征。

东北部大巴山、巫山中山区构造褶皱紧密,断层发育,切割深,谷地坡陡,河谷阶地狭窄。

成土母质以灰岩,白云岩和砂、页岩为主,土壤垂直分布明显。

河谷低山1400米以下为矿子黄泥、粗骨黄泥和黄色石灰土地;溪河沿岸大小不等的阶地、平缓地是该区水稻土的集中分布地带。

1400—2100 m左右,气候温凉,土壤为黄棕壤。

2100 m以上地区冬长无夏,土壤为棕壤。

在地势开阔,海拔1800—2700 m的台原峰丛洼地,草被茂盛,土层厚,地下水作用明显,有的常年渍水,发育为山地草甸土。

东、南部七曜山、武陵山、金佛山等山体较北部低,一般海拔在1000—2000 m,属中、低山区。

土壤区域组合表现的垂直带谱是黄壤(1500 m以下)—山地黄棕壤(1700—2000 m)、山地草甸土(1400 m以上)。

这个地区背斜宽广开阔,其核心为寒武系,震旦系灰岩。

在长期地质作用中被溶蚀为海拔300—1400 m不同高度的溶蚀盆地、槽谷、洼地,其上发育的土壤以矿子黄泥及石灰(岩)土为主,黄壤性水稻土面积大。

向斜多紧凑而陡峻,为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占据,形成海拔900—2200 m的倒置低、中山,如金佛山、四面山等。

其中武陵山系所形成的倒置山较低,海拔在900—1200 m,当地称为“盖”,其上为浅切割的丘陵地形,土壤以黄壤、黄色石灰土为主,是本组合区重要农业基地之一。

 此外东南一角与湖南毗邻的酉阳、秀山一带还有一定面积的红壤分布。

第二节   各类土壤性状及利用改良

一、红  壤

我市有红壤2.73万hm2,仅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0.33%,其中耕地0.58万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0027%。

我市红壤处于黄壤带中,属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性质介于红、黄壤之间,只有黄红壤一个亚类,土属有两个。

红壤主要分布于秀山县中部坝区,南部梅江河槽谷,洪安—雅江槽谷和西部溪槽谷区等地。

黄红泥土:

主要分布在四、五级阶地上。

成土母质为第四系红色粘土。

该土粘重板结,结构差,通透性不良,持水抗旱力差,易旱易涝;土壤有效养分低,供肥力弱,又酸又瘦,耕作困难,宜种性窄,产量低,只宜种耐酸耐瘠作物玉米、红苕、马铃薯等,为低产土属之一。

改良利用上应首先施用石灰中和酸度;在增施钙、镁、磷肥基础上重施有机肥,结合种植绿肥和深耕炕土。

红黄泥土:

主要分布在秀山,黔江两县的山间盆地,宽阔的槽谷及老冲积台地上。

母质为寒武、二迭系灰岩经深度风化的红色粘土。

该土土层厚,土质肥,耕层土壤质地为轻砾质中壤—轻壤,酸性至微酸性,粒状——小块状结构,养分含量见下表。

因长期耕作,红黄泥熟化度高,保水保肥力强,不择肥,宜种性广,作物长势良好。

一般,一、二类土为玉米间黄豆或花生—小麦(油菜) —红苕,两年三熟制;三、四类土为玉米—休闲 —红苕,一年一熟制。

利用上应注意一、二类地的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肥力;三、四类地要增厚熟化耕层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

                   表6—1   黄红壤化学性状比较

 土属名称  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黄红泥 4.6—5.50.4—1.160.053—0.0650.011—0.0231.16—1.77

 红黄泥 5.0—6.52.160.1190.1186

二、黄  壤

黄壤是我市第一大类土壤,全市共有199.39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22%,其中有旱耕地41.38万km2,分别占总耕地和旱耕地的16.2%、28.3%。

黄壤是我市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市海拔500—1500m的低、中山,古湖积盆地、丘陵、台地,长江及各大支流二、三、四、五级阶地上亦有分布。

黄壤母质类型复杂,中低山和山间盆地为三迭、二迭、志留、奥陶、寒武、震旦等系地层的灰岩、泥页岩、石英砂岩、变质岩等;梁平坝等古湖积盆地,各级阶地上为古湖积物和第四系黄色粘土、砾泥层。

各种母质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条件下,经富铝化、粘化、黄化等成土过程,土壤中的游离铁水化,使土体通体呈黄色,成为黄壤的基本特征。

黄壤有1/4左右已开辟为耕地,是本市重要的旱粮和经济作物土壤和经济作物土壤,其余大部分为林地。

 本市黄壤分为黄壤和黄壤性土两个亚类共6个土属:

前者分矿子黄泥土、冷沙黄泥土、老冲积黄泥土、沙黄泥土和姜石黄泥土5个土属。

后者只有粗骨黄泥土1个土属。

 黄壤亚类:

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其农业土壤剖面构型为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

自然土表层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淀积层,颜色黄至棕黄色。

黄壤有机质含量随植被类型而异,在森林和灌丛下发育的黄壤,有机质可达以上和3—5%,但心土层则迅速降低。

耕作黄壤有机质含量随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一般为1—2%,氮、磷、钾含量均属中等水平。

黄壤有效磷含量很低,在农业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闭蓄态存在于土壤中,使我市绝大部分黄壤速效磷低于10PPM,是我市典型缺磷土壤之一。

由于土壤淋溶强,盐基饱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绝大多数黄壤PH值小于6.0。

黄壤性土:

又称粗骨黄壤。

本亚类是黄壤中遭受冲刷,发育较浅的亚类,具幼年土性质,物理风化强烈,粗骨性强。

成土母质为二迭系至震旦系的灰岩、砂页岩风化物。

分布区植被复盖较差,山高坡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浅薄。

一般各种养分含量均低,耕种黄壤性土有机质含量则随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

 黄壤是我市山区的重要旱粮和多经用地,也是我市的林业基地。

栽培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红苕、洋芋、多种蔬菜及茶树。

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次生林主要为马尾松、松栎栲属、香樟等乔木及种类繁多的竹林、灌木与草本植物。

当前黄壤的主要问题是森林植被遭受破坏,迹地和疏林地比重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性多显贫瘠。

再加上用地结构失调,黄壤的生产优势没得到充分发挥。

耕作黄壤具有瘦、冷、湿、特别缺磷的共性,广种薄收现象随处可见。

应加强水土保持和改土培肥工作,重视磷肥施用方能获得较高产量。

黄壤的利用应以林为主,要管好现有林,在荒山荒坡造林。

由于黄壤有过粘、过沙、过酸三大特点,适宜耐酸植物松、杉、茶等生长,造林时应坚持松、杉混交,针、阔混交的原则。

在缓坡处可适当发展茶、油茶、栀子等经济林。

林下发展天麻、当归等药用植物,也可发展猕猴桃等水果的种植。

总之应实行林、粮、经、牧并举,才能充分利用黄壤资源。

三、黄  棕  壤

我市有黄棕壤41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

  其中耕地仅为3.6万km2,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41%。

  黄棕壤属我市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口、巫山、开县、奉节、巫溪等五县海拔1400m或1500m以上的中山区,这五县黄棕壤的统计面积占全市黄棕壤总面积的69.2%。

  全市其余海拔在1500m以上的中山区也均有少量分布。

在利用上多为林地和牧草地。

本市黄棕壤是在湿润温凉地的山地条件下形成的,成土过程兼有黄壤棕壤的发育特征,是黄壤向棕壤发展的过渡类型。

由于在湿润温凉的山地条件下形成,该土壤具有弱度脱硅富铝化作用,次生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黄棕壤还有明显的淋溶作用,碳酸钙被淋失,盐基饱和度低,土壤一般呈酸性、微酸性反应,土体常见粘粒下移和累积,但铁锰的淀积在土壤中少见。

黄棕壤母质类型较复杂,为三迭、二迭、志留、奥陶、寒武、震旦等各系地层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砂页岩和板岩风化的残坡积物。

黄棕壤分布区若森林复被好则腐殖质堆积厚, 土层深厚、质地适中、结构良好。

   如黄棕壤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 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 一般有10—20cm的腐殖质层, 其下为30—40cm的腐殖质浸染层,再下为心土层, 土壤结构多为块状,其养分含量有机质多但分解缓慢。

黄棕壤是我市的主要林业土壤,农业耕作利用少,它不但生长着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而且林下还生长着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黄棕壤中的农耕地由于长期处于冷凉温湿气候条件下,土壤具有粘酸耗肥特性,加上耕作粗放,农作物产量低,常种玉米、豆类、洋芋等作物。

在改良上应整治坡面水系,修堰导洪,防止冲刷,深耕炕土,增施钙镁磷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对瘦薄坡地应停耕还林、还牧为宜。

本市的黄棕壤分两个亚类:

暗色黄棕壤和黄棕壤性土。

  前者又分两个土属:

山地黄棕壤——中山地区碳酸盐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洪积黄棕壤——中山地区洪积或冰川沉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暗黄棕壤土层较深厚,土质肥沃,生态条件好,又地处边远山区,尚保有较好的常绿阔叶天然林,物种资源丰富。

林中常散生一些常绿针叶和落叶树种,如福建柏,杉木,水青,珙桐等,其中有不少珍贵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后者只有粗骨黄棕壤一个土属,是植被破坏后黄棕壤受到侵蚀,在现有次生植被(多为幼残林)下发育起来的土壤。

由于山高坡陡,所以土层不深,发育程度轻,土体中含有大小不等的母岩碎块,肥力没有暗色黄棕壤高。

由于所处地区坡度大,侵蚀严重,一般不宜农耕,应退耕还林。

总的来说黄棕壤所处位置海拔较高,土质较肥、结构良好,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故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实行林、经、牧、粮协调发展。

四、棕  壤

我市境内有棕壤6.93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0.84%,仅分布于城口、巫溪、开县和巫山县海拔2100m以上的大巴山区,属山地垂直地带性土壤。

棕壤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

冬长无夏(基本无夏)、春秋相连,气温低、日照少、湿度大。

年均气温3.0—8℃,1月均温低于–6.8℃,年降水量1300—1800mm。

成土母质为震旦系、寒武系等地层的灰岩、凝灰岩、砂页岩等风化残坡积物。

棕壤的淋溶程度较黄棕壤低,其主要特征是富含枯枝落叶层,其下腐殖质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呈中性至微酸反应,自然肥力高,生产潜力大,适宜发展药材、果树、经济林及用材林。

五、山地草甸土

我市有山地草甸土2.15万km2,占土壤总面积的0.26%。

该土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巫山海拔1800—2700m的峰丛洼地,以及涪陵、丰都、武隆、彭水、酉阳等地海拔1400m以上喀斯特中山平缓低洼地带,大则上万亩,小的仅百余亩。

这些地方气候特点是年均温较低,雨量丰富,冬季多霜雪,云雾多、湿度大,特别是风大。

原生植被遭破坏,树木难以生长,次生的灌丛和草甸植被生长茂密,发育成山地草甸土。

其成土母质为三迭、二迭、志留、寒武、震旦等系灰岩及砂页岩坡积、洪积物。

这些地方地势平坦开豁,坝子中间略低,四周略高,上有不明显小溪,地下水位较高,受地下水季节性浸润,有的甚至常年渍水,草类生长繁盛,以喜湿型草甸植被苔草,莎草,蒿草为主,混生多种禾本科杂草,草层较高,30—120cm,但到冬季牧草枯死,长年如此,形成草甸。

在坡地和背风处有苦竹、方竹和少量灌木丛。

在上述气候、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土壤风化浅,其硅铝铁率达3.58;代换量高,盐基淋溶,盐基饱和度仅30—60%。

由于植被生长繁茂,给土壤提供了较丰富的有机质,土体中腐殖质层厚,有较稳定的团粒,核粒结构。

土体剖面明显特征是有草根盘结层,其下为绣纹锈斑层,土壤层次过渡明显,全土层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质地为重壤至轻粘,有机质和磷等养分含量高。

因此,牧草丰盛,是良好的牧业用地。

在利用上应发挥其天然优良草场的作用,以牧为主,养山羊和黄牛。

也可种药材如天麻,杜仲等。

在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深厚之处,也可开垦为农耕地,宜种玉米、荞麦、燕麦、马铃薯等作物。

六、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