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481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docx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阶段质量检测doc

阶段质量检测

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

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D

2.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生态系统

采收

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马尾松林

马尾松

200000m3

2

1000m3

淡水湖泊

鲫鱼

10000kg

35

3600kg

山地

甘草

1000kg

20

300kg

滩涂

沙蚕

10000kg

30

500kg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各组计算结果为:

①年增加1.5%,②年减少l%,③年减少10%,④年增加25%。

答案:

C

3.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解析:

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D

4.(2013·福建理综)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对活动能力强、个体较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以及植物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越高,B项正确;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有关,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题中两种森林恢复方式都是在退化的林地上进行的,具有繁殖体及各种营养条件,故均应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答案:

D

5.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解析: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在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e段种群个体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被过度消耗,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本实验在前后之间形成自身对照。

答案:

D

6.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3N0B.1.69N0

C.2.3N0D.5.29N0

解析:

要注意在Nt=N0λt中,λ代表的是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

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

答案:

D

7.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死亡率。

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

答案:

C

8.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青年和老年二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

答案:

B

9.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解析:

在自然情况下,种群一般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

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

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C

10.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率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

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

C

11.(2013·皖南八校联考)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率最大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解析:

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增长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答案:

C

12.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

A正确:

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可用甲表示;B正确:

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D正确:

若气候条件适宜,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最后都可演替成森林;C错误:

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物种的种类和组成不同。

答案:

C

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

解析:

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

D

14.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解析: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

D

15.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解析:

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由该群落所处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故A错误。

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其结构越来越复杂,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在变化,故B错误、D正确。

捕食属于种间关系,大鱼吃小鱼为种内斗争,故C错误。

答案:

D

16.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

答案:

D

1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它的上一个营养级。

(2)种群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4)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18.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请回答: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2)若甲、乙、丙三种生物均为动物,根据曲线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后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捕食前面的所有生物,食物链中仅最高营养级生物可为人类提供动物食品,则采取何种措施可使人们获得最多的动物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在图中________点时增长速率最快,在A、B、C、D四点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点。

答案:

(1)如图所示 

(2)植物→乙→丙→甲 (3)除去或减少乙、丙生物的数量 (4)D A

19.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数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群落演替

灌草丛

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2

3

4

5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

总初级生产量(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总生产量/总呼吸量

1.09

1.35

1.26

1.21

注 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_______________增多有关。

(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表中数据表明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丛开始的,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表现出层数增多,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2)生态系统的截光率=1-漏射率,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增大,这可能与群落中植物种类增多、分层增多有关。

(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方面是因为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数量的增加,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特别是动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总量增加,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下降。

答案:

(1)次生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2)增大 分层 (3)随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总呼吸量不断增加,而绿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总生产量的增加

20.(2013·潍坊、东营、淄博、滨州四市联考)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答案:

(1)“J”型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实验步骤:

②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

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