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7173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5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docx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发掘中华礼仪文化的珍贵宝藏,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以实践操作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针对学生的现状,以实用性为着眼点,突出可操作性。

以学生为主导,根据他们的礼仪社会服务经验总结及教师引导共同编写。

语言力求简洁、明快、流畅。

旨在通过本书的训练设计强化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的礼仪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重要礼仪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自觉地在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将学到的知识变为自觉地行为,能在服务接待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

为学生提供一套可以操作执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本实训手册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陈晓燕、陈丽梅担任主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生朱俊梅、李佳昆、刘亚楠、李群群等参编。

本手册所有图片均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生,手册姿态模特王韵菲,其它是旅苑礼仪社会社社会服务期间的实践拍摄的。

在此对所有参与的人员表示感谢。

在本实训手册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见鉴了大量的有关资料、文献,由于书目,怒不一一列举例,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成书时间仓促,书中一定还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欢迎广大专家和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便于我们修订改正。

                                            编者

                            2011年3月

礼仪接待规范与守则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第一节  礼仪的涵义、原则及作用

一、什么是礼仪

二、礼仪原则

三、礼仪作用

第二节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一、礼仪的形成

二、礼仪的演变

三、现代礼仪的发展

第二章  仪态礼仪

第一节站、走、坐基本仪态

一、站姿

二、走姿

三、坐姿

四、蹲姿

五、鞠躬

六、手势

第二节眼神与微笑

一、眼神的运用

二、微笑

第三章  日常交往礼仪

第一节  见面礼仪

一、称呼礼仪

二、问候礼仪

三、介绍礼仪

四、握手礼仪

      五、名片礼仪

第二节  语言礼仪

一、说话礼仪及礼貌用语

二、学会倾听和赞美

三、接打电话礼仪

第四章  办公室礼仪

      第一节办公室礼节

第二节       语言礼仪

第三节       办公室禁忌

第四节       同事之间

            一、尊重同事

            二、物质上的往来应一清二楚

            三、对同事的困难表示关心

            四、不在背后议论同事的隐私

            五、对自己的失误或同事间的误会,应主动道歉说明

第五章  商务礼仪

第一节   商务接洽礼仪

一、商务接待礼仪

二、商务拜访礼仪

第二节  商务出差礼仪

一、制定出差计划

二、出差途中礼仪

三、安全建议

第六章  仪式礼仪

第一节开业典礼

一、开幕仪式礼仪

         二、开工仪式

             三、奠基仪式

四、剪彩仪式

第二节   庆典活动礼仪

第三节   表彰颁奖会礼仪

第四节   签订协议礼仪

第五节   新闻发布会礼仪

第七章     涉外礼仪

第一节   涉外礼仪的特点与作用

一、涉外礼仪的特点

二、涉外礼仪的作用

第二节   涉外礼仪的主要类型

一、商务交际礼仪

二、迎送外宾及宴请礼仪

三、参观游览礼仪

四、外事馈赠礼仪

五、礼宾次序礼仪

第三节   涉外礼仪的注意事项

一、不同国家的文化对涉外礼仪的影响

二、涉外礼仪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涉外礼仪小常识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第一节  礼仪的涵义、原则及作用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自从人类组成以来,人们的活动不仅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还要受社会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礼仪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往应酬规范,它以某种精神约束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

航空运输,特别是旅客航空运输,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客运业发展的主流。

中国民用航空事业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沿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构成了当前我国运输业的支柱产业,现在它推动着国民经济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这里讲究礼仪,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全世界。

一、什么是礼仪

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

《词源》对此的解释是:

礼仪即行礼之仪式。

所以,对“礼仪”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

《辞海》对“礼的解释是:

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礼”的解释是:

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

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它也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

从现代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专家伯德芮(LetitaBaldrige)女士认为:

“礼仪的定义是很广泛的。

总的来说,就是和周围的人包吃友善关系。

”她还指出:

“待人好,当然是很有礼貌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替别人着想。

”如果没有对他人的关心,一切礼仪都会是无意义的东西。

所谓现代文明的核心,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关怀。

礼貌、礼节、礼仪都是与“礼”相关的词,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呗认为是同一概念,可以混合使用。

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三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礼貌,是向他人表示敬意的统称。

一方面,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的礼貌程度体现了自身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礼貌有两种表现形式:

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

礼貌行为是通过动作、行为、举止来表现的。

如微笑、欠身、鞠躬、握手等,这是一种无声的礼貌语言。

礼貌语言则是一种有声的行为,给人以亲切、温暖、关爱和尊重。

在空乘工作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乘客和乘务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友好的关系,还能缓解和避免飞行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这对于维护机上的良好秩序有重要意义。

礼节,是向别人表示敬意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敬、祝愿、致敬、慰问以及对他人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一个人待人态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言语、行仪态等方面的具体形式。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由于生活背景不同,都有各自的礼俗。

在乘务工作中,要注意了解、尊重各国、各民族的礼节及习俗,并要适应他们的礼节。

礼仪,是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较隆重的场合,为了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对于礼仪,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二、礼仪原则

礼仪原则是指人际交往活动中普遍的。

共同的和指导性的礼仪规律。

礼仪原则可以帮助人们规范礼仪行为,增强礼仪的指导作用,减少交往活动中的尴尬现象。

1、尊重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也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感情的尊重。

孟子云: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他意味着超越了偏见、虚荣、敌意,客观公正地正确认识、评估对方。

对于空乘人员而言,尊重乘客,首先要尊重乘客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与乘客交往,同时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厚此薄彼,区别对待;其次要尊重乘客的爱好、习惯和感情。

在长期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都不太一样,会形成千差万别的爱好和习惯。

理解并尊重乘客的习俗,是一个空乘人员自身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民航行业进步、文明的标志。

尊重乘客的前提是理解乘客,不强求乘客按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来做事,只有理解乘客才能与乘客和谐相处,才能使自己的人格魅力绽放光彩,同时也赢得乘客的尊重。

2、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是礼仪活动的基础。

“真”指真实,即言行一致;“诚”指诚恳,即与人为善。

在空乘服务中,并非每个乘务员在礼节、礼貌等方面都会做得完美无缺,但只要以真诚为本,并能时时处处表达自己的诚意,就会赢得乘客的理解和信任,乘务员的愿望和思想能否为乘客接受,往往与乘务员的真诚程度成正比。

礼仪需要真诚,但也不能为了真诚而疏于礼仪,因为诚实并非永远都是最佳方式。

乘务员有时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需要委婉些、含蓄些。

例如当无法满足乘客的要求时,尽量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更不能为了礼仪而忽视真诚,把礼仪当成一种道具和伪装,言行不一、欺骗乘客。

3、守信原则

守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真话,遵守并实践诺言。

守信是真诚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乘务员个人行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往往很难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打通过观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对人是否守信,便可以判断出他待人是否真诚。

一个能够讲信用的人常常会会令人产生信赖感,能根据其言论预测其行为。

守信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遵守时间,遵守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许多礼仪都体现了守信的基本精神。

4、宽容豁达原则

宽容是指心胸宽广。

忍耐性强,也是尊重的一种体现。

空中乘务工作需要与很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接触,更需要乘务员对有更大的宽容度,要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一个有宽阔胸怀的乘务员往往能宽容别人,也易于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

宽容一方面要严以律己,另一方面还要宽以待人。

即将心比心、体谅他人,善于从他人身上挖掘出连对方都察觉不到的优点,千万不能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刻、咄咄逼人。

原则性强的事情要坚持正义,对于个性特征或性情禀赋等方面的事情则要大度宽容。

宽容不是一味地礼让、迁就,是有原则的,要柔中带刚、有礼有节。

5、平等友善原则

平等而友善待人,利群乐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平等是指对待任何乘客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

平等待人体现了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以礼相待。

当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每个人都要面临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需要我们不因彼此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6、入乡随俗原则

礼源于俗,礼和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民族、国家、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往时的礼俗就有很大差别。

古语云: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就要求我们入乡随俗,与多数人的礼俗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扩大交际范围。

7、谦恭有度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好沟通时的感情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空乘服务过程中,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媚。

要热情友好,谦虚谨慎,自尊自爱,端庄稳重,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地接待每一位乘客。

三、礼仪的作用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

良好的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保持人们社会生活交往和谐的基本准则,对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规范作用。

讲究礼仪是一种双向要求和互动关系,势必会引起对方的积极回应。

礼貌的语言,谦逊的行为,就像暖流注入人们的心田,唤起人们内心的美好感情。

如果人人讲究礼仪,互相尊重,人际关系就自然协调和谐了。

“富者有礼高雅,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从这句话中也可看出礼仪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讲,礼仪有以下几个作用。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社会交往中,形象往往影响交往双方在对方心目中的总评和基础本印象。

人们常常会根据对方的外貌、举止、表情、谈吐、服饰及应对进退等表面特征,给对方作出初步的评价,形成某种印象,即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被称为“首因印象”。

这种人际认知的第一印象虽然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但它一旦形成后,往往使人产生某种心理定势,对人际交往的成败和人际关系融洽与否起重要作用。

如何塑造和维护良好的个人形象,运用社交礼仪,使自己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应对进退、表现不俗,自然就会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乘务工作中,在不同场合会以不同的角色与人家往。

有时以个人身份去待人接物,表现出的纯粹是个人形象;有时则以个人形式代表组织或单位去与乘客交往,此时表现的则是组织或单位的形象。

在多数情况下,乘务员的言行举止被外界视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其言行举止决定着他国人士对你的国家的评价。

为了让个人形象、单位形象和国家的形象更好,空乘人员必须学习、应用社交礼仪。

2、进行有益的信息沟通

在空乘服务中,需要不断地和乘客进行各种信息的沟通。

学好、用好礼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要善于从与乘客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有益信息,用社交礼仪的相关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乘客表达自己的尊重、友善,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3、协调人际关系

现代社交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调节器。

由于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是敬人律己,真诚友善,因而能联络人们相互间的感情,架设友谊的桥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也有助于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某种不快、误会和碰撞时,通过一句礼貌用语,一个礼节形式,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获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初次相遇的陌生人,只要礼节周全,也会成为一见如故的知心朋友。

相反,即使是亲朋故旧,如忽视来往礼仪,也会变得疏远。

所以,《礼记·礼器》说: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礼仪同样也是协调乘务员与乘客之间的润滑剂和调节器,对于营运和谐友善的客舱气氛、建立和发展乘客和乘务员之间互相尊重和友好合作的关系有重要作用。

4、促进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礼仪是人类社会脱离野蛮阶段,进入有序的文明社会的标志。

古人很早就把懂礼与否看作是关系到人的贤惠、事业成败、国家安危的大事。

在当今社会,礼仪更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重视礼仪就是重视乘客,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良好手段,通过礼仪可以促进整个航空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大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    礼仪的形成

中国礼仪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

总的来说,关于中国礼仪的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礼仪起源于祭祀;第二种说法,礼仪起源于饮食男女;第三种说法,礼仪起源于人的欲望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按照第一种说法,礼仪起源于祭祀。

从中文繁体字“禮”字可以看得很清楚,它的左边是指神,右边是指祭物,上面的“曲”是指酿酒中的酒曲,下边的“豆”是祭祀的器具。

所以,“礼”是整个意思是表示祭祀神灵和祝福。

在原始社会,人逐渐脱离了动物界,开始有直观、形象的原始思维。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对天、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充满困惑和敬畏。

于是,人们便按照自己的原始的、直观的形象思维,把自然拟人化,并设想他们也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扥感情。

在原始人看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都是具有超人间力量的神灵,天地、山川、水火等也有神灵主宰,各种自然现象分别被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原始人要求福避祸,就得与自然之神“搞好关系”,于是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祭祀活动,以沟通、协调好神和人的关系。

祭祀活动是中国古代礼仪的重心,礼仪最早是古人对神灵表示敬意的一种行为方式。

后来,人们注意到对人也应该有一定的尊敬,于是按人的不同身份给予不同程度的尊敬,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系列的行为规范。

按照第二种说法,礼仪源于饮食男女。

《孟子·告子上》云:

“食色,性也。

”《礼记·礼运》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于是,有人主张,礼仪起于人的本性,而饮食男女是人类最基本的本性,所以说礼仪起源于饮食男女。

按照第三种说法,礼仪起源于人的欲望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荀子·礼论》云: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与物,物必不屈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这句话就是说,荀子认为,礼仪是“先王”为了治乱而制定出来的。

这种观点在先秦儒家中颇具有势力。

《管子·君臣下》云:

“古者未有君臣山下之别,夫有夫妇妃匹之合。

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他们都认为,正是为了治理这种“乱”才出现了所谓的“礼”。

原始的礼仪记经过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公制礼后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但是这种礼仪还仅仅是王公贵族的礼仪。

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早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

商代的礼主要是祭祀先祖和鬼神,礼智则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礼”与“德”结合起来,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

此后,礼仪逐步扩展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各种礼制。

“五礼”的范围已基本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规范着整个社会生活,制约着人的行为,并逐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内容。

周代关于礼的典籍甚多,内容非常详细完备,以致后代很少人再撰修礼制典籍。

《礼仪》、《周礼》、《礼记》是为后世称道的“三礼”。

“三礼”的内容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其中的《礼仪》分为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多为礼俗;《周礼》为六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职掌,实则经纬万端,包举万事万物,是一部治国安邦之汇典;《礼记》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这三部传世“礼经”,对后代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培育人格都起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进一步将周礼发扬光大,并从王公贵族那里推广到了全体民众,由此创立了儒家礼学体系。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儒家礼学体系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普及和推广。

汉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统治者也希望通过礼仪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因此大力推广儒家礼仪。

我国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冬祭腊日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节日礼仪,也大多是在汉代定型的。

二、    礼仪的演变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传统礼仪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礼俗和礼制。

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

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礼俗是先于礼制出现的。

在原始社会中氏族部落的礼仪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是为保障本部落或本地区民族的有序生产而建立的行为规范,基本上是约定俗俗成的,不具有人为强制性,原始礼俗具有自发性、自在性和随习性的特点,可以自在自为地传承发展,以至形成了后来丰富多彩的礼俗类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礼制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

当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氏族部落逐渐融合统一,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之后,统治者要求国民行为规范的统一,于是便产生了朝章法典、礼仪制度。

最初的礼制是承袭先进部落的礼俗制定的,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礼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的优良习俗,同时淘汰一些过时无用的礼制。

礼制就是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民俗的借鉴中不断改造发展起来的。

礼制把原来礼俗的规格提高,使其庄严神圣、规范统一,被更广泛地使用。

礼制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兴旺发达,而礼俗则是社会井然有序又充满着温馨美好的人生情趣,二者互补互用,共同保证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礼仪的演变有其内部是的思想哲学根源。

历来统治者把礼仪作为确立伦理道德观念,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

在礼仪方面,儒家文化是主流。

儒家的礼教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之灵魂。

儒家学者宣传“礼教”,提倡以修身、真诚为本,认为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对人诚实无妄才是礼的最高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要以“中”为用,“中庸”的表现形式就是礼。

为求得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将各种人的关系划分为五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谓之“五伦”。

各类人际关系中都规定相应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诚信。

这些道德原则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就是各种各样的礼仪。

此外,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礼仪道德;法家主张以法代礼,实行强权政治。

墨家以义代礼,主张平等、博爱、利他。

这些学派部分别影响着后代礼仪的发展,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化。

礼仪的变化还与法律的发展有关。

礼仪和法律都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但二者维护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的强力来推行的,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礼的维系力量主要来源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道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法律不断具体和完善,法律与礼仪相互融通。

一方面,许多礼仪规范变成了法律,如保护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一些原先作为法律的内容,也演变为礼仪的领域,如服饰、称呼等礼节。

礼仪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智、信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也包括一系列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

这些礼节仪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标志,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应当看到,礼仪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起着调节、整合、润滑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无形的力量制约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另一方面,礼仪中的繁文缛节又逐渐成为妨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阻扰人们自由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枷锁,逐渐被时代所抛弃。

每一个时代的仪式和礼节都会有所变化,礼仪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快,但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和信任、信赖和友谊,从来都是相同的。

三、    现代礼仪的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礼仪虽然历经无数次的冲击,但始终处于封建礼仪的主导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封建制度被推翻。

同时,中国传统礼仪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现代礼仪方式。

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开创了近代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很广,既表现为一般行为规范,又涵盖政治法律制度。

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逐渐缩小,礼仪与政治体制、法律典章、行政区划、伦理道德等基本分离,现代礼仪一般只有仪式和礼节的意思,去掉繁文缛节、复杂琐细的内容,吸收了许多反映是到风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礼仪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移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