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902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图中的()

A.

B.

C.

D.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

提倡和扶植。

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C.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D.有利于统治人民

3.在岷江某处,有一座中国的古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风雨,至今仍造福当地人民。

它是()

A.都江堰B.赵州桥C.隋朝大运河D.灵渠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主要指()

A.诸侯争霸B.生产力飞跃C.社会制度更替D.思想大解放

5.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我国云南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他”指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晋文公D.秦始皇

7.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这个遗址是()。

A.山顶洞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D.北京人遗址

8.制作年代尺,可以有效学习历史。

牧野之战应当位下面年代尺的哪个位置?

()

A.AB.BC.CD.D.

9.古书赞扬我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白渠B.灵渠C.六辅渠D.都江堰

10.古人曾说:

“夫孝,德之本也”。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保护了世袭贵族利益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A.

B.

C.

D.

1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了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A.铁农具和马耕B.青铜器和牛耕

C.木农具和牛耕D.铁农具和牛耕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

A.分封制的目的B.分封的对象

C.分封制的影响D.诸侯的权利

15.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兽面纹方鼎

D.青铜爵

1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百家争鸣

D.统一思想

17.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娶妻有日,过门不私。

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他歌颂的是

A.尧

B.舜

C.禹

D.黄帝

18.“相传黄帝已经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作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宫殿和指南车。

”这些远古传说

A.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想象虚构出来的东西

B.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C.经口耳相传,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D.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完全无法相信

19.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0.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

”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

A.山洞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D.干栏式房屋

21.(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2.“夏传子,家天下”。

这里的“子”是指

A.荀子

B.墨子

C.启

D.孔子

23.西周后期国王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的事件是

A.武王讨伐

B.国人暴动

C.商汤灭夏

D.涿鹿之战

24.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25.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秦穆公B.楚庄王C.晋文公D.齐桓公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同学们现在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后也要像汉武帝那样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汉武帝的有关知识。

请回答:

(1)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武帝采取此项措施产生什么影响?

(2)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提出了一项建议?

(3)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什么钱币?

(4)为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5)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采取了什么行动?

(6)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什么时期?

27.战国后期秦国言廷正在进行一场有关治国方略的论,学者们针对当时形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者甲:

“民为贵,君为轻”,统治应该以“仁政治理天下。

学者乙:

先生此言差矣。

我们应该互相关爱,反对不义战争

学者丙:

君主治理国家,不应空谈仁义,应该进行改革,实行“法治”。

学者丁:

你们说的都不对,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果像在陆地上行船,水中驾车一样治理国家,怎么能行呢?

(1)郭沫若曾经用“蓬蓬勃勃的白由探索”来评价以上学者之间辩论,那么你认为这种“自由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呢?

(2)学者甲所代表的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他诸多的思想中最能体现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什么?

(3)当时秦国的国君最有可能支持哪位学者?

请你写出这位学者所代表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2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一中的“轩辕”是指谁?

后人对他的尊称是什么?

材料二下图是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历史文物。

该文物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其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

——摘编自XX百科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叫什么?

该文物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并将其断为商代。

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摘编自XX百科

(3)材料三中的文字叫什么?

其地位如何?

材料四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制定了笔画规整的文字颁行全国,这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材料四中“笔画规整的文字”叫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措施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丞相王绾说:

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

李斯说:

不行,当初周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利太大,造成长期的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

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三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市场上的人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拿者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他只好叹口气回了家。

一次,原魏国人李四到街上去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一看不足三尺于是回去找老板理论,可老板认为自己是按标准裁的布坚决不退。

两人把官司打到秦始皇那里。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写出姓名)?

(2)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不同建议,秦始皇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哪种制度?

(3)针对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

(4)你认为秦始皇在社会政治方面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30.中国古代制度不断改革。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他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铜方量……此外他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1)依据材料一,是哪次变法内容?

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这项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本次变法的影响是?

启示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选项B是磨制石器,ACD都不是磨制石器,所以答案选择B。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植”、“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分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

因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时就能得到幸福,因为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所以佛教很快受到的提倡和扶植。

故答案为D。

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故A符合题意。

赵州桥在河北,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灵渠连通了湘江和珠江,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建立,故C符合题意。

题干是说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我国云南的远古人类是元谋人,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故B不合题意;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故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云南”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元谋人。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B符合题意。

管仲不是春秋时期的霸主,A不符合题意。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C不符合题意。

秦始皇不是春秋时期的霸主,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选项D符合题意;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会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半坡人遗址是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是夏朝建立;选项B是商朝建立;选项D东周建立;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夫孝,德之本也”大意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注重道德教育,故B符合题意。

A主张无为而治;C主张“兼爱”“非攻”;D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D符合题意;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表述错误,故A不合题意;商鞅变法内容中建立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不合题意;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是解题的关键,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是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故B符合题意;ACD文字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变革时代。

从劳动工具上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国至迟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所以答案选D。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可知,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分封对象,B符合题意。

AC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

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成立的稷下学宫,在这里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娶妻有日,过门不私。

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大致意思是已经娶妻很长时间了,(三)过家门而不入。

结合课本所学,尧舜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

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爱戴,禹建立夏朝。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我国的人文初祖,黄帝已经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作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宫殿和指南车,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以前为旧石器时代,商代为青铜时代,战国以后为铁器时代,而半坡人生活时代至商代为新时期时代,尧舜时期正好在此区间,因此属于新石器时代,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小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米即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中种植粟的居民是半坡居民,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为土木结合,故选B。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点睛】

抓住信息“夏传子,家天下”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这些信息可判断“子”是禹的儿子启;然后逐项分析,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2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国人暴动”,主要指周厉王即位后,宣布山川林泽收归国有,百姓严禁利用,对内采取高压政策。

镐京内的平民阶级“国人”对此十分不满,引发暴动,后周厉王逃离镐京。

B选项符合题意;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A选项不符合题意;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

C选项不符合题意;涿鹿之战,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西周国人暴动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

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

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大良造鞅"就是商鞅。

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

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二、综合题

26.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推恩令”;

(3)五铢钱;

(4)地方设刺史;

(5)派张骞出使西域;

(6)鼎盛。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

解析: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推恩令”;

(3)五铢钱;

(4)地方设刺史;

(5)派张骞出使西域;

(6)鼎盛。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思想上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采取此项措施把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统治思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成功的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强化监察制度,在地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7.

(1)百家争鸣。

(2)孔子,仁;“有教无类”。

(3)学者丙;法家,韩非。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解析:

(1)百家争鸣。

(2)孔子,仁;“有教无类”。

(3)学者丙;法家,韩非。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因此郭沫若这种“自由探索”指的是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仁政治理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甲所代表的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诸多的思想中最能体现出“教育公平”的思想是“有教无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因此当时秦国的国君最有可能支持学者丙;这位学者所代表的是法家思想;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百家争鸣。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孔子的儒家思想。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8.

(1)黄帝;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

(2)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甲骨文;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4)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

解析:

(1)黄帝;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

(2)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甲骨文;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4)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知,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黄帝。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

(2)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文物叫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根据材料“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文字叫甲骨文。

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甲骨文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