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81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docx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资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

第一章中小学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教师职业与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具有某种专门业务的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教师职业形成的基本条件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其他职业相较,其自身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性和复杂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劳动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思想道德和灵魂的塑造,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等加以吸收和总结,然后有计划、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接替老一辈的事业,并不断地创新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

2.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虽然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任务和教案内容,但是每个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监督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案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长期性和规范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学生,是具有各种独特个性品质、性格各有不同的、有感情、有意识、能思考和劳动的活生生的人。

而教师的工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的发展过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塑造人的灵魂,要塑造人的灵魂,首先要在自己的心目中有一个“灵魂”存在,这就是榜样之魂,因此,教师要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检点自己,规范自己,把自己的好品质、好行为、好习惯展示给学生。

4.价值体现的迟效性和间接性

教师工作的价值最终转化为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但这种转化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也不能直接显现出来,在受教育者未走向社会服务之前,教师工作的价值处在一种潜在状态,以潜在的能力形式和一定的道德品质依附于受教育者身上。

只有当受教育者进入社会作出贡献后,教师工作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而且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力和创造性间接地表现出来的。

5.社会性和成果的集成性

教师工作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

教师的劳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各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其工作的出发点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各个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而且教师的劳动要达到其目的,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方能顺利实现。

再者,教师工作成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一般具有的特征是:

(1)服务对象具有专业性或特定性。

(2)道德内容或结构具有稳定性。

(3)形式和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教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教案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性与示范性联系在一起,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教育内容。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教师的道德人格会成为学生榜样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对教案内容的再加工。

2.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在形成的过程中,主要靠自律而不是靠他律。

3.榜样性: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

4.继承性:

在中国师德价值系统中,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扩展而来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案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教师在调整与学生关系、同行关系、上级关系、学生家长关系、社会关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智慧,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能够沿用的。

从古到今,许多教育名家都提出过自己有关师德的规范和要求,同时形成了一套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立德、修身、治学等多个方面。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职业道德,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是道德能动性的反映,它可以宏观地概括为教育功能、调节功能、修养功能和功能。

1.教育功能

相对于教育对象,教师职业道德有教育功能。

教师道德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望等会形成较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成长。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4)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2.调节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它可以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二是它可以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是它可以调节教师与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

3.修养功能

实践证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靠教育者的教案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4.促进功能

教育有两种功能,一是生产职能,一是政治职能,即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也要向他们传授社会的道德规范,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向前发展的未来力量,给社会的精神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节  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观

一、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观

(一)先秦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春秋时期,随着王权失坠,官学衰落,私学兴盛,于是出现了“一辈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首创私学、招收弟子,聚众讲学,对教师职业道德有过深刻思考和比较系统的论述。

孔子师德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该因贫富、贵贱、年龄、地区差异而受到限制。

其二,提出“身教”重于“言教”、坚持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

其三,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过则勿惮改”,教师如果有过失,应当立即改正。

其四,要求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孟子的师德主要表现在:

首先,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要求教师以身作则。

墨子把“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教师的大恶,把“有道者劝以教人”视为教师的大善。

他主张教师“叩则鸣,不叩亦鸣”。

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把教师的职能和价值政治礼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开创时期,先秦诸子的道德学说为中国道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汉代董仲舒认为教师的道德责任在于“化民成性”,树立良好风俗,防止奸邪,一言一行尤应善处,不能掉以轻心。

唐朝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已相当完备,达到了空前的昌盛,加上唐代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道,师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代的朱熹十分重视教师的躬行实践的教育意义,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常相随”,知行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在教案上朱熹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完整的教案过程论,学思结合,知行一致。

 明代王朝阳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持有的原则也作了明确的阐述。

一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人而异,决不能采用同一的方法;三是批判体罚儿童的教育方法。

提出了顺应儿童性情,激发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四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王朝阳认为,师生之间可直言相谏,谏师道,只要“直不至于犯”、“婉不至于隐“,必能得到教案相长的效果。

二、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观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导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在承继历史上一切教师道德思想的优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师德内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的师德精神:

第一,重视教师职业的功能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二,一脉相承的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准确要求。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重视人格修养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

第三节   国外教师职业道德简况

一、外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

古希腊唯物主义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人。

雅典社会要求教师首先实践,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古希腊四大美德包括:

智慧、公正、勇敢、节制。

在古罗马,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家是西塞罗和昆体良。

中世纪时期,西欧的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宗教道德就是教师道德。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深深地反映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中。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捷克的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科学先驱夸美纽斯等等,在这方面都很有建树。

二、外国近代教师职业道德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教师想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案过程中要采取发展心智的方法。

教师要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案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师德观,认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施教,便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要睿智,应该足以成为学生的楷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认为,教师“希望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他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那些优秀的品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断言“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教师既是人类历史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又是那些遗产的保护者和传递者。

托尔斯泰更强烈要求教师热爱儿童和尊敬儿童,他认为热爱儿童和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的两大道德。

三、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一览

美国比较系统地分析教师的品质人格,概括了25项教师职业应有的品质

(1)适应能力;

(2)仪表动人;(3)广博的兴趣;(4)细心;(5)体谅别人;(6)合作;(7)可靠;(8)热心;(9)说话流利;(10)有活力;(11)判断力强;(12)健康;(13)诚实;(14)勤勉;(15)有领导才能;(16)有吸引力;(17)整洁;(18)虚心坦白;(19)创造能力;(20)进取精神;(21)敏捷;(22)文雅;(23)好学;(24)自制;(25)节俭。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案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能否胜任教案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教师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教育行为的功效。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起码的要求,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一个对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不断改进成长过程中的失误。

只有最大限度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才能无愧色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

学校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社会化,教师在道德实践活动方面,比其他职业道德更具有强烈的典范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具体而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培养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第二,教师坚定而执著的道德信念对学生有着巨大的鼓励作用,能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第三,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感染作用,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

教师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而对真假、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却很弱,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学生往往以自己崇敬的老师作为榜样,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个拥有崇高道德品质的老师,他本身就能放射出一种催人向上的人格力量,感染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教师在师德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斗争,为师德教育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全球化向社会生活的领域扩展,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冲击和挑战上。

(三)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求利性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利润的多少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经济活动追逐的最主要目标。

因此,只要不违背有关的法令、法规和道德规范,求利思想在市场活动中是合理的、积极的。

但是,如果让求利思想任意膨胀,扩大到非经济领域,甚至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那就势必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阻碍作用。

“金钱第一”、“金钱至上”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已经深深地奴役了他们的灵魂。

这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加以克服。

教师应把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自觉献身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义务感和光荣感。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案活动中。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在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容中,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

(一)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根本要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给人们以一般观点与方法论的指导。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则是一个人评价自我和他人人生目标和社会行为特有的基本价值规范和尺度。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而价值观又直接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产生。

我们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三观”修养,就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事物和人生;并且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坚决站在人民的立身处世,敢于同一切危害祖国和人民的言行作斗争;要树立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正视现实、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要树立劳动、创造、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社会理想,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二)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修养

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思想觉悟,更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现阶段,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要加强政治修养

政治合格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

一般来说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参与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道德品质的修养贵在自觉,这是我们每位现代教师都应具有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心理素质修养

首先,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意识到社会现实与自我先天生理素质的客观性,是自己的认识和行为都不脱离现实,冰在现实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其次,努力提高自身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以科学而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事物,保持情绪的健康和相对稳定,以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案工作;第三,要学会自我调节,应该知道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不良情绪产生时及时疏导,掌握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行为补偿法等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三、知识和技能修养

(一)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修养

学科专业知识指与教师执教案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及其教案法的知识。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是衡量其能否担当教师角色的主要规范,也是教师发挥自身影响力和树立威信的重要保障,更是教师教育教案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

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前沿性,有意识地搜集与教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要力求反映本专业本学科的新成就,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体现专门性、先进性等特点。

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案能力、经管教案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等。

(二)要加强广博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应当具备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包括:

①较为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掌握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②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文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知识以及所教案科与其他学科综合与渗透的知识等;③广泛的工具类知识,熟悉外语、数学、计算机、文献检索、思维与逻辑、应用写作、普通话语音、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④较为全面的艺体类知识,了解体育、美学、卫生与保健、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绘画、文学欣赏等方面的知识;⑤较为全面的劳动实践技能知识,了解一般的劳动生产知识和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等;⑥系统的时政知识,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瞩目社会热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三)要加强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修养。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教师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经管、学科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只有全面系统的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案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斗争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但是,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对自身的要求不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而使其达到的境界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基于对教师职业特点与作用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原则

“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是祖国和人民对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

教师作为教育教案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应当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教师在教育教案活动中,应当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大量教育教案实践表明,育人只有在教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师对所授内容讲得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显示出知识育人的威力。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坚持“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履行教师职责必备的前提条件。

二、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是德育原则之一。

它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知与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基本要求。

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

强调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

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们的文化程度未必就很高,但他们讲出的道理学生心服口服,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把真理的力量化作人格的力量,通过行动去说服人教育人,使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教育学生最好的范例。

每一个教师,首先自己要信,并且“言必行,行必果”。

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生产实际,在政治理论课或思想品德课教案、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都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

应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使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有正确认识,掌握判断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点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树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三、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判断任何事情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动机和效果是行为构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又都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一定的行为过程、影响和结果又总是直接、间接地反映着一定的动机。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

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

但在有些情况下,动机和效果也会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好的动机可能产生坏的效果,即所谓:

“事与愿违”;坏的动机也可能产生好的效果,即所谓“歪打正着”。

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

(1)动机和效果相互储存,互为前提。

(2)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

(1)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

性质相同,程度亦相当。

(2)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善的效果。

(3)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

(4)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既然动机和效果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的统一,那么在教师是否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原则的总是上,也应该辩证地来看待。

在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时,既不能只看动机,也不能只看效果。

必须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立足于动机看效果,通过效果看动机。

①动机好、效果好:

如教师以爱岗敬业的言行,受到学生、同行和社会的赞誉,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应大力弘扬的主调。

②动机好、效果差:

如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绝大部分是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进而提高教案的效果。

再如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是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结果。

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

③动机差、效果差:

教师在职务上有过错行为,通常容易由经管上的不当或教师本身纪律观念差造成,因此在性质上可以称其为“经管性问题”,实质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而要依照有关规章来施行纪律性处罚。

④动机差,效果恶:

已经涉及违反有关法规,在性质上属于“违法性问题”,更不能在道德范围内找“避风港”,而应依照有关法律予以惩办。

四、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自律,是指自我约束。

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

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