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16551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

社会学概论新修

3.试述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

(论述)P61-64

答:

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指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

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直到目前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重要的功能。

血缘关系在社会中既然有正功能和反功能。

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就反功能而言,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而一个人在他刚一出生就已经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中,直到死也未必就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

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一种要求逐步摆脱这种先天的束缚的倾向,应该正确处理血缘关系的正功能和反功能。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比较稳等的、牢固的地缘关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采取了定居形式以后才发生的。

城市的出现不仅使同一居住地的人口急剧增长,大大扩展了居住地的范围,明确了地缘界限,而且,也真正突破了血缘关系系统的束缚,不仅如此,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还使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有了政治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地缘关系可以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

它的功能也是双向的。

正功能是能维系社会的稳定,反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在21世纪逐步推进城市化的战略。

业缘关系指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正功能在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分工与业缘关系的发展曾经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业缘关系反映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一些行业的飞速发展和作用的提高,都标志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

反功能,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于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只能整日从事枯燥乏味的机械性劳动。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能有更多时间得到全面发展。

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

在我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目前我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十分浓厚。

   “血缘和地缘”一文阐述了从血缘到地缘的变迁。

在稳定的社会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

“乡土社会变化很少,人口却不是完全没有流动的”。

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人口繁殖到一定程度,所需土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效率受到阻碍,社群就不得不在区位上分离。

“在这分离之前,先发生的是向内精耕,但精耕导致土地报酬递减,不可避免地逼迫人们走向分离。

如果分离出去的部分形成了新的村落,还和原来的社群保持血缘上的联系,就形成了血缘性的地缘,如籍贯,不管人到了哪里,只要不改,籍贯都还是那老地方”。

这籍贯便是血缘在地缘上的投影。

然而很多离开老家的人并不能形成的社群而只能设法在已有的社群中插进去。

这些人被称为“外客”,他们不是亲密血缘社会的成员,进入当地社群相当困难,但也因此得以从事商业。

在血缘社会里商业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交易以人情维持,不是用钱物“无情”地明算账。

血缘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面前是拉不下面子的。

商业的需要使得外客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当地人组成一个新的社群,纯粹的地缘就是这样从商业里发展出来,不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社群,血缘和地缘得以分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同村的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

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1)血缘、业缘、地缘关系都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2)业缘关系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5.社会化的条件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答:

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

另一方面,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

(一)语言能力:

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人类只有借助于口头、书面、形体等语言形式,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

(二)思维能力:

在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中,直接与人类语言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的思想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三)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的依赖生活期。

所诶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人、群体和机构。

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得主体。

这些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的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2)学校。

对进入学校得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

其特点主要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再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三)同龄群体:

所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四)工作单位:

当一个人结束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就要走入社会,在工作单位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整个过程并不意味着个人社会化得结束,而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五)大众传播媒介。

所谓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而来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8.试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论述)P311-313

答: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

目前全世界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已达十座,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近20座。

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市的人口都在1000万以上。

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之一。

此外,人口密度也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或乡的一个基本指标。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也使其异质化程度加深。

城市人口的异质性表现在方方面面,如城市社会分工发达,职业种类多,就业结构高度分化,造成城市人口在职业上的异质化:

城市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收入亦不同,造成他们在财富上的异质化,现代城市往往花园别墅和贫民窟并存;城市人口接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的异质化;城市人口来源不同,造成他们在社会背景上的异质化,其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社会习俗等往往大相径庭等等。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有不同的产业和职业。

不同的职业一般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人方能胜任。

城市不仅分工细,而且不同领域都集中了大量专门人才。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和非人情性。

从理论上讲,城市人口多,人与人之间相识和建立联系的机会也多。

而实际上,由于人们时间、精力有限、除极小的范围外,无法与更多的人保持与发展更近一步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以事为本。

(5)城市社会生活科层化。

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

邻里、街坊等在传统社会本属初级社群的群体形式在现代城市变得名存实亡。

家庭关系由于其在传统社会所承担的各种功能不断外化而受到削弱。

城市居民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一般与正式组织相联系,由其来安排与控制。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改变了城市的职业等级结构,增加了许多受人尊敬的和收入丰厚的职业,并淘汰了不少低报酬的体力工作;现代城市教育制度发达,且接受教育不再是上层阶级的特权,而成为人们谋生的必备条件,因而,教育机会在日益普及。

上述因素相应的提高了人们向上流动的机会。

(7)城市文化世俗化。

“世俗化”是一种文化、价值观脱离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世俗化使城市居民凡事讲究实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

第一,它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其他人类光辉灿烂的智慧之花都首先在城市竞相开放,并结出硕果累累。

第二,它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摒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往往以人们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

其三,它使城市居民具有选择性的价值管理,对与己无关的人或事,一般不做反应,或表现冷淡;只对与己有关的人或事做出反应。

所以城市居民为人处事往往比较理智;但久而久之,也可能造成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第一,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

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相应地,其消费水平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高,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他们对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变得强烈。

第二,社会会化程度高。

城市社会活动节奏快,使得人们在生活服务上对社会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第三,开放性强。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其生活方式受外在影响也大。

城市居民较少保守,求新求异意识强,在生活上,更易于放弃旧的生活方式,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生活节奏快。

从生产(工作)领域看,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人们的工作节奏相当紧张;在生活领域,为满足自己多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人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复杂、丰富,业余时间的安排也更加紧凑。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现代城市规模大,人口构成复杂,宗教、传统、习俗、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的作用日益削弱,而越来越依靠正式控制手段如规则、法律、法规、章程等。

此外,以上讨论的现代城市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科层化、世俗化、分工和专门化,使城市人比较理性,讲究实效,重视个人,以事为本。

一方面使个人独立性和自由度增强了;另一方面又使城市社会的团结力和整合度减弱,使社会秩序的维护变得复杂了、困难了。

9.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P321-323

答:

概念: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社会变迁依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它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变迁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如家庭模式、经济体制等方向发生的变化。

局部变迁并不是整体变迁的简单外延,它的变迁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精神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和逐步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一种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社会变迁的方式,从社会变迁的方式角度,可区分为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迁。

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这时的社会变迁是局部变迁的积累,整个变迁过程表现为渐进的量的变化或部分质变的过程。

激进的社会变迁是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

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④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

从这个角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

当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低,认识能力和认识工具水平也比较低时,人类在很多方面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迁。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0.试述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论述)P333-345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在许多方面的变革实现的。

了解这些变革的特征或社会转型的标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过程。

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过程实现的。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社会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

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

 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

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

2、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

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

例如,经济发展是社会的目标之一,工具和手段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力市场、完善的金融体系、适当的受教育人口等。

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习惯、传统,甚至是迷信等。

 

 

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

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理性化转变,或者是理性原则的提高。

人们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行动,从而导致某种社会发展结果的出现的。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都可以从不同社会理性化的差别上得到解释。

3、科学技术

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工业革命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结果。

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来,技术进步便越来越成为工业化及其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而新技术的出现则主要是根源于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发明的转化。

从所周知,以蒸汽机和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近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和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19世纪末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酝酿着更重大的突破。

  

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空间结构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在传统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枣社区之外,一种新的社区枣撔槟馍缜鴶正在形成和发展。

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消费、价值观念)可以很快超越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接受。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得工作场所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例如,现代生物遗传工程的发展,就向原有的道德观念、家庭婚姻关系提出了挑战,而克隆技术的发展,更是将有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基本价值的问题提到了人类的面前。

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和社会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已经使控制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4、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首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革,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工业化——指的就是从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转变,也就是由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

工业生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

例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1980年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6%;而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71%。

大部分生产和劳动力集中在哪一类部门,表明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

若集中在农业,就表明人们还在为满足衣食温饱而奋斗。

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又给现代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

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里,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第三产业的兴起,说明了知识、智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关键的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

5、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一个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若干条件。

第一,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据世界银行1990年的统计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城市化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只有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

尽管有些国家大城市人口剧增,但一方面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还低,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的发展质量也相对较低。

但是,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也并不总是那么紧密,有时也经常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而城市人口增长很快的情况。

第二,是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背景。

首先是城市在整个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权力。

西欧的城市是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对于封建领主来说,它拥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

尽管在封建时代,西欧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如东方社会高,但这些城市却成为欧洲社会现代化的生长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

在很多东方社会,城市仅仅作为政治和军事统治中心而存在,根本不存在独立自治的城市社会。

尽管在一定时期达到相对高的城市化水平,却在以后陷入长期的停滞之中。

其次是一些社会体制的作用。

有时,某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也会在经济背景之外对国家的城市化产生影响。

如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商品粮制度,就是造成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6、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由无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

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的因素。

因此,在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运行的。

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

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方面。

7、全球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全球化讨论较多,将它视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和最重要的现代性特征。

一时间现代化概念和理论大有被全球化概念和理论所取代之势。

何谓“全球化”?

它有哪些特征?

其与现代性的关系何在,以及它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结构、国家的体制和世界的秩序产生什么影响?

这些都是社会学必须正视的问题。

  关于全球化的界定,麦克卢汉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地球村”时代,沃勒斯坦称之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吉登斯把它概括为“时-空延伸”、“跨距离的互动”。

这里,我们参照以上说法把全球化定义为各种个人、群体、社区、国家、市场和国际性组织(包括跨过公司、民族国家体系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发达的高科技和跨时空的“脱域机制”在全球规模上加强联系的过程。

也可以更简单地把它规定为世界范围内互相依赖之关系网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